• 會員登入
  • 購物車(0)
HOME
×
  • 關於科月
    • 關於科月
    • 科月目錄
    • 科報目錄
  • 購買科月
    • 訂閱方案
    • 優惠方案
    • 諾貝爾系列
    • 購買單期
    • 購買通路
  • 投稿須知
  • 推廣專案
    • 星火相傳計畫
    • 支持專案計畫
  • 進階搜尋
  • 封面故事
  • News Focus
  • 專訪
  • 專欄
  • 評論
  • 精選文章
  • 活動訊息
  • 永續科學
  • 基金會
  • 科技報導
  • English
  • ig
  • line
  • facebook
  • 3
  • 3
  • 3
  • 3
- 文章分類 -
  • 封面故事
  • News Focus
  • 專訪
  • 專欄
  • 評論
  • 精選文章
  • 活動訊息
  • 永續科學
  • 基金會
  • 科技報導
  1. 文章列表
數學
物理
生物
化學
地球科學
科技
科學教育
科學史
書摘書評
專訪
採訪
評論
經濟
永續
社會科學
從頭髮看出慢性病孩童心理壓力徵兆
2025.11.01
從頭髮看出慢性病孩童心理壓力徵兆
作者 / 編輯部
671期
該研究追蹤 244 名患有 CPI 的加拿大孩童長達四年,發現其中有三分之二的孩童頭髮皮質醇長期偏高;相較於其他皮質醇隨時間下降的孩童,這些數值偏高的孩童也更容易出現心理健康症狀。由於頭髮屬於非侵入性、易收集的樣本...
皮質醇慢性疾病心理健康憂鬱
《牛津植物學家的野帳:從 IKEA 到火山口,一趟勇往「植」前的全球採集之旅》
2025.11.01
《牛津植物學家的野帳:從 IKEA 到火山口,一趟勇往「...
作者 / 克里斯・索羅古德(Chris Thorogood)
671期
「心滿」(fullness of mind)是不是「正念」(mindfulness)的顚倒?正念講究專注於當下,心滿聽起來則像心緒滿到快要炸裂,心就要被吞沒。回想起來,也許比起正念,我更喜歡心滿的狀態。
正念覺察心滿黑鳶尾白芥子花
植物學家的田野筆記 繪圖、觀察構成的旅程
2025.11.01
植物學家的田野筆記 繪圖、觀察構成的旅程
作者 / 文 ‧ 圖 | 胡哲明
671期
科學繪圖並不是今日才有的做法。早期的博物學家――無論是達爾文(Charles R. Darwin)在小獵犬號航行中描繪動植物,還是日本植物學家牧野富太郎在田野筆記裡畫下無數圖繪,都仰賴科學繪圖來建構知識。他們的素描至今仍...
科學繪圖田野筆記觀察紀錄
海面與畫面之下 科學繪圖師畫畫的時候在想什麼?
2025.11.01
海面與畫面之下 科學繪圖師畫畫的時候在想什麼?
作者 / 文 ‧ 圖 | 江勻楷/科學繪圖與生態插畫創作者,作品...
671期
攝影技術成熟前,大家的確仰賴繪畫記錄科學發現、傳播科學知識,尤其許多生物即使能製成標本,顏色與姿態也難以保存。隨著數位攝影普及和網路發達,影像資料已經唾手可得,需要繪製的科學資訊也有所轉變,愈來愈多科學繪...
科學繪圖生態繪圖學術期刊實驗設計圖
讓生活更多采有趣, 讓生活更多采有趣, 談微生物的「發酵」魔法
2025.11.01
讓生活更多采有趣, 讓生活更多采有趣, 談微生物的「...
作者 / 真的生科隨筆|熱愛用巧克力開啟每一天,最大的夢想是...
671期
病原體固然無所不在,但只要具備足夠的知識,就懂得「改變微生物的生長環境」以避免病原體增生,甚至進一步增加對我們身體有益的微生物量。舉凡打掃環境、保持足部乾爽、睡前刷牙、規律睡眠等老生常談的衛教觀念,以微生...
發酵微生物比菲德氏菌灰指甲
解鎖生命密碼,科研突破的超級引擎 中央研究院高通量基因體核心設施
2025.10.15
解鎖生命密碼,科研突破的超級引擎 中央研究院高通量...
作者 / 張慈媛/本刊編輯
526期
中研院高通量基因體核心設施不只提供專業定序服務,也曾拍攝科學微電影。牛樟芝和蝦紅素研究除了帶領觀眾看見基因體研究與合成生物學應用,更呈現科研現場的女科學家樣貌。
中研院基因體基因體技術生醫科技
解剖學的觀察方式之謎《身體的語言:從中西文化看身體之謎 》
2025.10.15
解剖學的觀察方式之謎《身體的語言:從中西文化看身體...
作者 / 栗山茂久
526期
說到解剖的動機,現代人馬上會想到解剖在醫學上是有用而且必要的。因此我們很容易便接受了一般教條式的論點,如塞爾蘇斯(Celsus)所說的:「既然各種病痛都起於體內⋯⋯因此對身體內部結構不了解的人就無法對症下藥。所...
解剖學醫學簡史人體結構巴比倫人
第 1 型糖尿病治療迎來新突破 CRISPR基因編輯細胞首次成功植入人體
2025.10.15
第 1 型糖尿病治療迎來新突破 CRISPR基因編輯細胞首次...
作者 / 編譯|羅億庭
526期
第1型糖尿病是一種自體免疫疾病,患者的免疫系統會錯誤攻擊胰臟內負責製造胰島素的β細胞,患者在缺乏胰島素的狀況下,血糖無法被有效調控,長期下來會嚴重傷害心臟、腎臟與眼睛等器官。雖然移植胰島是一種可行的療法,...
糖尿病胰島素CRISPR基因編輯
【快訊】2025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2025.10.06
【快訊】2025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作者 / 編輯部
2025諾貝爾獎諾貝爾獎諾貝爾生醫獎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長期頂著日頭 將加速老化速度
2025.10.01
長期頂著日頭 將加速老化速度
作者 / 編輯部
670期
一項研究刊登於《自然氣候變遷》期刊指出,臺灣有 2 萬 4922 人因為長期曝曬於高溫下,導致加速身體老化,並進一步增加健康受損的風險。
熱浪高溫環境發炎反應全球議題
世界首例:豬肺成功移植至人類體內
2025.10.01
世界首例:豬肺成功移植至人類體內
作者 / 編輯部
670期
在中國廣州中山大學附屬第一醫院,一名 39 歲、已被判定腦死的男性患者,接受了全球首例「基因改造豬肺」移植手術 。 這對於最困難的器官移植――肺,開啟了新的可能。
移植異種移植基因改造豬肺自體免疫
就算擁有牙齒再生力的鯊魚也不敵海洋酸化
2025.10.01
就算擁有牙齒再生力的鯊魚也不敵海洋酸化
作者 / 編輯部
670期
未來,研究人員計畫將深入探討海洋酸化對鯊魚換牙、牙齒結構與化學組成的影響。「這項研究提醒了我們,環境變遷影響了一連串的食物鏈以及生態系統。」鮑姆在新聞稿中說道。
鯊魚.海洋酸化pH值全球暖化
古代人類長怎樣?結合科學、文化與藝術的顱面復原
2025.10.01
古代人類長怎樣?結合科學、文化與藝術的顱面復原
作者 / 邊鈺皓|法醫人類學家,在博物館專門看骨頭,日常工作...
670期
因此,儘管現代顏面復原建立在解剖學、分子生物學與人類學等堅實的科學基礎之上,最終賦予這些臉孔靈魂的,仍然是一種藝術性的詮釋與想像。當科學與藝術攜手合作,我們或許無法百分之百真實還原出歷史中每一張臉,卻能不...
顏面復原解剖顱骨電腦斷層
動物考古學 重新認識人與土地、動物及環境的關係
2025.10.01
動物考古學 重新認識人與土地、動物及環境的關係
作者 / 莊家銘|成功大學考古所兼任副教授,以骨骼考古相關的...
670期
過去,臺灣的動物考古研究著重在古環境的重建,想要透過動物資源的運用進一步了解過去人群所生活的環境與文化發展。但人類與動物的互動往往能夠提供更多關於社會變化的證據,在極端氣候逐漸加劇且貿易戰導致世界經濟紊亂...
考古學古生物學考古研究動物考古
憶陳維壽老師
2025.09.15
憶陳維壽老師
作者 / 張之傑 / 科普作家
525期
一生追逐蝴蝶夢,初心未改。 半世守護昆蟲館,美夢長存。
陳維壽老師蝴蝶蝴蝶谷生態保育
呼吸道感染可能喚醒沉睡的癌細胞
2025.09.15
呼吸道感染可能喚醒沉睡的癌細胞
作者 / 編譯|羅億庭
525期
過往研究中,科學家發現部分乳癌倖存者的肺部可能潛伏著長期處於休眠狀態的癌細胞,而近期一篇發表於《自然》期刊的新研究指出,常見的呼吸道感染,例如新冠併發重症(COVID-19)或流感,可能會將這些沉睡的細胞「喚醒」...
COVID-19乳癌癌細胞輔助T細胞
17年不檢疫締造零交叉感染 豐富技術經驗推動藥物開發 中央研究院台灣小鼠診所
2025.09.15
17年不檢疫締造零交叉感染 豐富技術經驗推動藥物開發 ...
作者 / 張慈媛/本刊編輯
525期
客製化服務也是小鼠診所的一大亮點,技術人員可根據使用者的需求,量身打造小鼠每日必須的照顧與實驗設計,例如每日給藥、根據成果調整實驗內容等。以給藥為例,其他可提供類似服務的設施,或許未必能配合假日給藥,但小...
小鼠診所中研院動物實驗磁振造影
寵物狗幫忙移除入侵害蟲
2025.09.01
寵物狗幫忙移除入侵害蟲
作者 / 編輯部
669期
狗雖然擁有靈敏嗅覺,要訓練專業工作犬的成本卻不低,於是維吉尼亞理工學院的團隊鼓勵飼主帶領自家寵物接受室內與野外兩階段訓練,期待原本就喜愛四處嗅聞的狗、帶狗散步的飼主,成為移除入侵害蟲的前線力量。
公民科學病蟲害防治斑衣蠟蟬白粉病
運動就會健康嗎?可能要看情況
2025.09.01
運動就會健康嗎?可能要看情況
作者 / 編輯部
669期
人們總是關注運動多久、燃燒多少卡路里,卻鮮少注意運動情境,例如這項運動是否為遊戲的一部分,或者人們是否與朋友一同運動── 這些其實才與健康有更大的關聯。
運動卡路里身心健康焦慮憂鬱
寵物貓協助攜回全新病毒
2025.09.01
寵物貓協助攜回全新病毒
作者 / 編輯部
669期
你也許聽過「佛羅里達不養閒人」,幾乎每日都有新聞。但你知道佛羅里達貓咪也不是省油的燈嗎?去年,住在佛羅里達的黑貓 Pepper 就曾將老鼠屍體帶回家,Pepper 的飼主、美國佛羅里達大學病毒學專家萊德尼基檢驗後,在屍...
病毒傳播病毒序列解碼傑龍病毒新型正呼腸孤病毒
毛茸茸的起點 哺乳類為什麼演化出毛?
2025.09.01
毛茸茸的起點 哺乳類為什麼演化出毛?
作者 / 寒波 | 科普作家,經營部落格與粉絲頁「盲眼的尼安德...
669期
我們所知的現生鳥類,都依靠羽毛飛翔。因此長久以來人們普遍認為,羽毛之所以誕生,與飛行關係密切。然而,新的分類觀念將鳥類視為恐龍家族中的一支,同時又有愈來愈多證據支持,不是鳥類的恐龍也有羽毛,而牠們幾乎都不...
恐龍鳥類羽毛演化
毛毛的菌、毛毛的世界 細菌與「毛」的奇妙關係
2025.09.01
毛毛的菌、毛毛的世界 細菌與「毛」的奇妙關係
作者 / 陳俊堯 | 在花蓮慈濟大學的細菌人。喜歡看細菌,養細...
669期
雖然細菌很小很小,小到讓我們時常忘記它的存在,想要看到它們,還需要有特殊設備才能看見。但是細菌的生存和代謝直接影響了我們和我們生活的環境,如果它們哪天大量改變或消失,才是我們應該要覺得「毛毛的」的恐怖事件...
細菌鞭毛線毛注射針
羽毛的秘密 從恐龍遺緒到天空舞者的詩意設計
2025.09.01
羽毛的秘密 從恐龍遺緒到天空舞者的詩意設計
作者 / 黃貞祥 | 清華大學生科系副教授,來自馬來西亞。粉專...
669期
羽毛,不僅是一根根角質化細絲,它們是生物適應之美與自然創造力的縮影。自恐龍演化之初以來,羽毛歷經無數變遷,從保溫絨層到滑翔翅膀,再到聲音抑制與語言傳遞。
恐龍鳥類演化羽毛
紡織文化斷裂,毛毛狗狗再見 薩利希毛狗的消逝與科學縫補行動
2025.09.01
紡織文化斷裂,毛毛狗狗再見 薩利希毛狗的消逝與科學...
作者 / 劉筱蕾│目前任職於斯德哥爾摩大學古遺傳學研究中心與...
669期
近代科學研究中,直升機科學變成了一個常見的現象,指相對富裕的研究團隊利用優勢收集數據,再以自己的觀點分析、發表並闡釋相關結果,當地的研究人員卻不被允許參與、貢獻不被承認,研究團隊也不試圖解決當地需求,有些...
毛狗美洲犬印地安文化薩利希文化
毛毛細語 一根根毛髮串起人類演化史
2025.09.01
毛毛細語 一根根毛髮串起人類演化史
作者 / 張若愚│臺灣大學醫學系畢業,現就讀美國約翰霍普金斯...
669期
頭髮,這看似日常、甚至在炎夏裡令人煩惱的特徵,實則蘊藏著人類演化、基因調控與文化意義的多重故事。從非洲大草原的烈日下為祖先遮蔽熱能,到今日成為健康、審美與身分認同的象徵,一根根髮絲串連起我們與過去的連結,...
毛囊毛髮演化人類播遷史
「毛」起來研究 昆蟲中各式各樣的毛
2025.09.01
「毛」起來研究 昆蟲中各式各樣的毛
作者 / 呂昀恆 | 臺灣大學昆蟲博士。蕭世祥 | 臺灣大學大昆蟲...
669期
昆蟲的毛展現出令人驚嘆的多樣性,不僅在外觀上千變萬化,還具備感覺、保護、偽裝、溫度調節甚至攀附等多重功能,讓牠們能靈活適應各種嚴苛或多變的環境。這些細微卻強大的結構,都承載著特定的生存策略。也正因為如此,...
昆蟲觸角尾毛剛毛
一週掌握蛋白質全貌 科研日常更高效 中央研究院整合型蛋白質結構與功能分析核心設施
2025.08.15
一週掌握蛋白質全貌 科研日常更高效 中央研究院整合型...
作者 / 林郁熹/本刊編輯
524期
在AI時代,ASPC正逐步成為蛋白質設計與結構驗證的重要支援平臺。從序列設計到結構預測,從高通量純化、蛋白質儲存條件最佳化直到分子立體結構鑑定,ASPC提供一站式的服務,協助整合中研院內相關生物物理與結構生物學核心...
ASPC蛋白質設計蛋白質分析臺灣蛋白質計畫
假客觀之名,行偏見之實《萬物的名字:博物學之父布豐與林奈的頂尖對決,一場影響日後三百年生物學發展的競賽》Governed by Laws, Governed by Whim
2025.08.15
假客觀之名,行偏見之實《萬物的名字:博物學之父布豐...
作者 / 傑森.羅伯茲(Jason Roberts)
524期
人類最初本為同一物種,在繁衍並擴散到整個地球表面後,因氣候、飲食、生活方式、流行疾病、個體混血等因素而產生種種變化……起初這些改變微不足道,僅限於個體。後來,由於持續的作用,形成了特定的變種。這些變種又透...
自然通史林奈分類系統二名法智人
在目光交會之間 我們如何看懂彼此的祕密
2025.08.01
在目光交會之間 我們如何看懂彼此的祕密
作者 / 編輯部
668期
我們每天都會進行眼神交流,但最新研究發現――真正關鍵的不只是「有沒有對到眼」,眼神移動的順序與時機才會真正讓人與人之間產生交流與理解。這項研究由澳洲弗林德斯大學(Flinders University)的認知神經科學家卡魯...
社交機器人虛擬助理傳遞社交訊息自閉症
觀看的原理 影像的形成
2025.08.01
觀看的原理 影像的形成
作者 / 焦傳金 | 熱愛教學與研究,專長是視覺科學與烏賊行為...
668期
我們常說眼睛是靈魂之窗,眼睛確實非常重要,它提供大腦所有需要的視覺資訊,但我們觀看世界必須透過大腦的視覺系統,只有大腦解讀這些視覺資訊後,我們才真正理解這個世界。
眼睛視網膜神經大腦視覺記憶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
TOP
科學月刊 台北市大安區羅斯福路三段 77 號 7 樓
服務電話:+886-2-2363-4910
電子郵件:scimonth@scimonth.one
服務時間:週一至週五 09:30~17:30,例假日除外。
  • 認識科月

    關於科月
    各期目錄
    投稿須知
    合作洽談
  • 讀者服務

    購買雜誌
    訂閱雜誌
    網路會員
    訂閱電子報
隱私政策 服務條款
  • © 1970- by Science Monthly 若需轉載、使用科學月刊或科技報導的文字、圖像或影音等,請洽本公司。
網頁設計 : 藝誠網頁設計公司

本站使用第三方服務進行分析,以確保使用者獲得更好的體驗。了解本站隱私權政策

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