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專區

2025-09-15憶陳維壽老師 525 期

Author 作者 張之傑 / 科普作家

2025年7月5日,我參加中華科技史學會例會,由李宏善老師演講,講題「海錯圖裡的貝類」。會後李老師對我說,陳維壽老師於近日過世。趕緊上網查找,得知是五天前(6月30日)走的。陳老師出生於1931年,享壽94歲。

回家途中,與陳老師交往的點點滴滴不時湧上心頭。陳老師從1974年1月起,在《科學月刊》撰寫「昆蟲世界探秘」專欄,共寫了十期。我是科月訂戶,他的專欄我都看過,起初並不覺得有什麼特殊之處。1974年暮春某日,到科月交稿,在執行編輯朱維鈞先生桌上看到陳老師的一篇新稿。不經意地取起看看,不禁大吃一驚,暗道:「這將是一篇歷史文獻啊!」

那篇讓我震驚不已的文章,題目是「蝴蝶谷的秘密」,刊科月1974年8月號,即「昆蟲世界探秘」專欄之八。該文縷述陳老師發現屏東蝴蝶谷的經過。陳老師的鴻文刊出後,同年9月我辭去專任教職成為科月的副總編輯,負責看稿、潤稿等工作。我到職時,陳老師的「昆蟲世界探秘」專欄還有兩篇。陳老師都是親自到社交稿,因而我到科月上工不久就有緣識荊。

當時陳老師年約四旬,他身形高瘦,同字臉,戴副眼鏡,臉上永遠掛著笑容,氣質悠遊自在。他出身大稻埕富商家庭,夫人是大稻埕著名商紳李春生之後。生活優渥是他一生編織蝴蝶夢的憑藉。

1971年冬,陳老師在屏東山區發現越冬型蝴蝶谷,起初對外保密,生怕干擾了這一大自然的奇景,1974年才在科月披露,這是臺灣昆蟲學界的大事,值得大書特書。陳老師的蝴蝶事業值得稱述之處甚多,個人認為,以發現越冬型蝴蝶谷最有可能名垂青史。

然而,即使是發現越冬型蝴蝶谷這等大事,當時學術界仍置若罔聞。在學術界人士看來,陳老師不過是個高中老師,今天上報紙、明天上電視,豈不是視昆蟲學界無人!在陳老師看來,他是為了興趣而興趣,成敗利鈍與人何干?

我和陳老師訂交後,只要陳老師有蝶類著作出版,都會買來置於案頭。1974年底,陳老師的《臺灣區蝶類大圖鑑》出版,我的賞蝶活動就是以這部圖鑑為起點而展開的。

1977年春,我辭去科月,到自然科學文化公司服務,又義務協助陳國成教授創辦《自然雜誌》。1978年夏,我聯絡楊平世、陳國成和陳老師,發起成立賞蝶協會,公推陳老師當會長。同年秋,徵得陳老師同意,將他的《台灣區蝶類大圖鑑》改寫,配上白水隆《原色臺灣蝶類大圖鑑》(原色台湾蝶類大図鑑)的圖版,輯為簡明圖鑑《台灣的蝴蝶》。陳老師的廓然大氣,豈是那些視著述為一己之私的人士所能及其萬一!

賞蝶協會成立後,起初每月舉辦一至二次賞蝶活動,到臺北近郊賞蝶。偶而也雇遊覽車到中南部,每次都有好幾輛,協會不收任何費用,車資由參加者分攤,住宿和餐飲自理。我們到過南投的溪頭,屏東潮州泰武村和三地門的紫蝶幽谷,以及高雄美濃的黃蝶翠谷。

在幾次中南部賞蝶活動中,最難忘懷的是1978年12月28日的紫蝶幽谷之旅。那次賞蝶活動,我們於於12月27日夜晚八點半左右抵達潮州。在潮州過了一夜,28日晨八時許上了遊覽車。開車前,陳老師介紹蝴蝶商販施添丁先生和我們認識。陳老師找到蝴蝶谷後,施先生成為陳老師的「線民」,他對蝶群的動向最為熟悉。施先生說,主群遠離泰武村約30公里,但有一支群棲息在泰武村附近,下車後步行約20分鐘即可看到。

遊覽車停在泰武村,大夥經產業道路上山。走了約十幾分鐘,離開山路,進入叢林。施先生握著柴刀,披荊斬棘,為大夥開道。又走了約十分鐘,繞過一片樹林,赫然看到成千的蝴蝶,在陽光中飛舞。「到了!」我大叫,後面的人急步趕上來。「哇!啊!」周遭響起了驚叫聲、讚嘆聲。陳維壽對大家說:「今天天熱,所以有的飛起來;天冷的時候,是停在樹上不動的。」

我們仔細打量一下,樹上果然停棲著無數蝴蝶,遠望有如片片枯葉。陳維壽請施先生去趕一下。施先生進入蝶群停棲的叢林,用柴刀的刀背敲打樹枝,一時群蝶飛舞,遮天蔽日。施先生騷擾到哪裡,哪裡就升起一片黑雲!此情此景,若非目睹,難以揣摩其萬一。

得知陳老師過世,今年7月10日在臉書上寫了篇「悼陳維壽老師」,提到47年前那次紫蝶幽谷之旅。科月前主編、昆蟲攝影家李鍾旻先生留言:「2015年底到屏東拍攝,當時已稀稀疏疏,現在肯定更少了。如今大概只有臺東才能看到紫斑蝶越冬盛況。高雄茂林,以前也是熱門景點,聽說當年為了建紫斑蝶生態公園,鏟平大量棲地,導致越冬族群整個衰退。」

1980年,郵政局用陳老師的攝影印製蝴蝶郵票,昆蟲學界及昆蟲攝影界群起抨擊,屏東農專的一位老師寫了篇〈陳維壽加油〉四處散發。翌年春我在《大眾科學》發表〈和為貴──談對陳維壽的批評〉。先師臺北動物園園長王光平先生看到這篇短文,除了來電稱道,還影印數十份寄給相關人士。王園長是我的高中軍訓教官,和陳老師是老同事。

時光荏苒,經歷的閒事略去不表。2004年,我在圓神出版集團服務期間,想起陳老師的一本自傳體小書《我的蝴蝶夢》(1977年出版),《讀者文摘》曾為該書作過書摘。我結識大小作家無數,蒙《讀者文摘》書摘的只有陳老師一人。幾十年過去了,陳老師的蝴蝶夢不知又增添了多少顏色!何不請陳老師將該書增補,以嶄新面目重新問世?圓神出版集團有好幾塊招牌,陳老師這本書由先覺出版社擔綱。

2004年夏,我和先覺出版社主編張嘉芳女士到成功高中昆蟲博物館拜訪陳老師,老友重逢備感親切。我說出我們的想法,陳老師十分高興。接下去由陳老師增補內容,我幫他整理文字、撰寫圖說。陳老師大約每一兩週到社交一次稿,他寫得快,我處理得也快,每處理好一章,就交給主編張嘉芳女士,嘉芳還沒完成編務就離職了,由李美綾女士接手,美綾是我帶到圓神的同事。

日據時期結束時陳老師已讀初二,但他天資聰穎,中文較受過日本教育的同齡人好得多。《我的蝴蝶夢》沒有華麗的詞藻,但有真實的感情,除了縷述臺灣蝶類由盛而衰的歷史,也敘寫他自己的一生,其中不乏趣事,包括因頂替五哥相親而娶得佳人。書中有大量黑白和彩色圖片。書末有年譜簡編。篇幅較1977年的原始版本增加一倍以上。總之,這是本難得一見的自然史佳作,也是本難得一見的傳記佳作。

大凡文章,以親身經歷者最為感人。陳老師精彩的人生,獨一無二的經歷,本身就是絕妙文章。陳老師的一生專心致志做一件事──編織他的蝴蝶夢。他到圓神交稿時我問過陳老師,他的蝴蝶夢何時圓滿?他笑著說:「還有好多事要做呢!」那時他已七十有三。人生有夢最美,陳老師不但有夢,而且特別絢爛。

按照圓神的習慣,一般作者的書,書名由編輯同仁提出,各自寫在白板上,然後投票表決,前三名由老闆勾選。陳老師這本書的書名,最後定為「追蝴蝶的人」,副標題是「陳維壽的七十年蝴蝶夢」。

我於2005年4月從圓神退休,從此不再朝九晚六。我為陳老師出的這本書,延至2006年6月出版,出版社送我一本,陳老師送我一本他簽名的。撰寫此文時,找出陳老師簽名的那本,睹物思人,陳老師的音容笑貌宛如就在眼前。

2016年,參加成功中學校友會辦的餐會,陳老師晚到,那時他已85歲,遠望似乎有點行動不便。還沒來得及趨前問候,他說了幾句話就匆匆離去。成功中學的老師說,他年紀大了,已極少參加校方活動。後來又參加過兩次校友會,都沒見到陳老師。沒想到再次聽到陳老師的消息,竟已駕鶴西去。悲慟之餘,輓之曰:

一生追逐蝴蝶夢,初心未改。

半世守護昆蟲館,美夢長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