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員登入
購物車
(
0
)
HOME
×
關於科月
關於科月
科月目錄
科報目錄
購買科月
訂閱方案
優惠方案
諾貝爾系列
購買單期
購買通路
投稿須知
推廣專案
星火相傳計畫
支持專案計畫
進階搜尋
封面故事
News Focus
專訪
專欄
評論
精選文章
活動訊息
永續科學
基金會
科技報導
繁體中文
English
ig
line
facebook
Please enable JavaScript
Search / 搜尋
分類選單
- 文章分類 -
封面故事
News Focus
專訪
專欄
評論
精選文章
活動訊息
永續科學
基金會
科技報導
專欄
文章專區
2025-11-01
讓生活更多采有趣, 讓生活更多采有趣, 談微生物的「發酵」魔法
671 期
Author 作者
真的生科隨筆|熱愛用巧克力開啟每一天,最大的夢想是上班日中午可以回家吃飯,喜歡的遊戲類型是研究表單,最近喜歡的漫畫作者是和山やま,替身能力名是「吉良吉影的指甲」。
發酵
微生物
比菲德氏菌
灰指甲
Take Home Message
.
古代人將發酵歸功於神蹟,現代科學則揭示為微生物原理。只要提供特定養分與環境,控制好發酵「魔法陣」的條件,就能駕馭這些小生物,將平凡的原料轉變為美酒佳餚等發酵產物。
.
我們可了解微生物的習性並「投其所好」,設定好缺氧、光照與特定養分等條件。如此一來,即使是普通的水塘泥水,也能篩選出特定的益菌並加以「圈養」利用。
.
活充滿微生物,維持健康的關鍵並非趕盡殺絕。日常的衛生習慣,例如刷牙、保持足部乾爽,其實就是在管理微生物的生長環境,透過簡單的調控來抑制壞菌、扶植好菌,與這群微小的鄰居和平共處!
無所不在的實境 RPG
我們的消化道自出生起便養了比菲德氏菌(
Bifidobacterium bifidum
),身死後又有厭氧梭菌進駐。最終,身體的物質轉化為成千上萬的微生物,回歸塵土。
或許這個雛形儲存在人類的集體潛意識裡,反覆出現於各種文學作品、休閒小說或遊戲動漫裡,像穿越輕小說就時常使用這個概念──生物死亡後轉化為「魔素」,使人重返天地。如果穿越輕小說的是「充滿魔素的世界」,那我們的日常生活就是「充滿微生物的世界」。輕小說的故事設計,其實在有意無意間挪用了自然界現象,甚至有時候是烹飪的科學知識。
闖蕩異世界前的魔法準備,不外乎求取知識、準備器具與材料、畫出魔法陣、提供魔素,然後啟動魔法。動漫和「實境」最大的差別,大概就是畫面沒有那麼體面又華麗。在現實裡,我們能用的「魔法」叫作「發酵」,但是會把畫出魔法陣換成「打造固定培養條件」,提供魔素啟動魔法換成「提供微生物啟動發酵」,其餘步驟就跟魔法一樣。
如果剛好穿越回古希臘時代,就會在民宅調查出啤酒與葡萄酒的釀造紀錄;當時人們知道釀造的方法,卻不清楚原理,於是把它歸功於酒神戴歐尼修斯(Dionysus)。換句話說,在人們得以用科學描述發酵的過程之前,這件事在古希臘人心目中近乎魔法與神蹟。
筆者自幼就立志當魔法師,家裡養的第一隻貓就叫戴歐尼修斯。沒,這當然是騙人的。不過「發酵」實在是種太迷人的魔法,因為就只有一開始需要準備,之後就是坐享其成。
參考現今的生命起源論,「勇者們」如果回到地球多細胞生物剛誕生的時期,會發現像夏天的海水浴場一樣人聲鼎沸,微生物早就無處不在。時至今日,我們仍舊活在「微生物鋪天蓋地的世界」裡,並且下意識地用不同方式在「豢養」它們。
我們只要先了解它們的動態本質,就可以隨心所欲地圈養這批可愛的朋友並施展「魔法」。
知己知彼:微生物觀察課
我們談談如何分離培養微生物們――的盲點,其實是應用性狀分類與生化反應的差異。首先,我們雖然活在「充滿微生物的世界」,卻可以創造出「沒有微生物的空間」。簡單來說,既然是生物,就怕煮熟;既然微小,就怕被吹走。
我們可以把器具加熱,同時維持穩定氣流,就能達成所謂的「無菌操作」。最簡單的方式是點燃酒精燈,然後在火焰周圍半徑約 10 公分的範圍裡,微生物就會被氣流穩定地「吹」往火焰處。順帶一提,傳統火鍋也算是一種貨真價實的「無菌操作」吃法(圖一)。
圖一|酒精燈(左)與傳統火鍋(右),都是無菌操作的常見場景。
(FB 粉絲專頁「真的生科隨筆」,上升氣流無菌操作鍋!)
透過這個方式,我們能將各種微生物在沒有其他微生物汙染的情況下分離、純化,並觀察它們的特徵。
除了在顯微鏡下擺拍、觀察大小形狀,還可以用它們的生理特性來分類,例如醫院裡常用來鑑定革蘭氏陰性菌種類測試的「生化八管」。
這八管的基本原理,如同我們區別草食、雜食、肉食性動物的方法,是根據細菌「飲食習慣」作分類。它吃什麼糖?吃檸檬酸嗎?尿素咧?離胺酸吃不吃?你可能會拋出諸如此類的問題。表一簡單列舉生化八管的「餐點」內容。
表一|生化八管的餐點內容(即 「培養基」)
人體腸胃道溫度大約是 35℃,所以在檢驗腸胃道細菌的過程中,培養溫度也是 35℃。另外,培養時間約為 18~ 20 小時,如果在 5 點下班前為微生物「送餐」,隔天早上就能觀察了。其後,我們再透過 GNB-14(GNB 革蘭氏陰性菌,14 種生化特性) 〔註〕電腦密碼鑑定系統判斷菌種。
〔註〕
藉由生化八管得到 14 種生化反應,轉換為 5 個數字的菌碼,再查閱 GNB-14 密碼表,可輔助判斷葡萄糖發酵性菌和非發酵性革蘭氏陰性桿菌。
微生物演化的隱形劇場
談突變與品系消長的不可見性
發酵魔法需要「打造固定培養條件」,培養單一品種的微生物也是如此 。 然而,無論環境條件控制得多嚴格,生物就是一個不穩定的存在 。 幼時長輩曾說過一個故事:「大學的微生物學教授在學期初給班上每位同學一盤細菌,要大家持續培養到學期末。最後每個人的菌看起來都不一樣,因為細菌一直都在突變。」
微生物的種類當然遠不止於此,只是這方法能夠快速區分病原菌,好讓我們針對單一品種儘早選擇可行的治療方法。
……【更多內容請閱讀科學月刊第671期】
回列表頁
加入收藏
列印
相關推薦
科學月刊 11月號/2025 第671期:科學繪圖
特別價
$266
TOP
本站使用第三方服務進行分析,以確保使用者獲得更好的體驗。了解本站
隱私權政策
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