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封面故事
- 2025年
- 670期 - 科技考古(10月號)
文章專區
2025-10-01動物考古學 重新認識人與土地、動物及環境的關係
670 期
Author 作者
莊家銘|成功大學考古所兼任副教授,以骨骼考古相關的考古科學為研究領域。
Take Home Message
.過往考古學常被誤認與研究恐龍和三葉蟲的古生物學或以古文獻為研究材料的歷史學相同,不過考古學最重要的研究核心便是以「人類的過去」為主要探索內容。
.透過動物考古學,可以了解動物因人類活動受到哪些影響,或人類的行為有哪些是因動物的行為而有改變,例如透過物質遺留或動物骨骼,了解早期與動物的關係及社會的經濟型態,甚至是生態系統的轉變。
.從動物考古學角度看臺灣,會發現不同時期的殖民者帶來的牲口與農耕策略,導致原生動物的環境被破壞的狀況,使當地族群也受到牽連。透過重建過去人、動物與環境之間的原始關係,或許能為當今提供更貼近人類與環境的永續方案。
什麼是動物考古 ?
在開始說明動物考古之前,我們應該要先思考一下「考古學」(archaeology)這門學科。或許因為「考古學」有個「古」字(archaeo-),所以大多數人都認為這是一門專門研究「過去」的學科。但「過去」的範圍是什麼?從宇宙誕生,地球形成,到你開始閱讀這段文字的時間?若是如此,考古學恐怕會涵蓋大部分學科的範圍。也因為沒有明確地定義「古」的時間範圍,所以常常會出現把考古學與研究恐龍和三葉蟲(Trilobita)等古生物學、以古文獻為主要研究材料的歷史學混為一談的情形。
或許你會想,可是考古學明明就有探討猛瑪象(Mammuthus)、劍齒虎(Smilodon)這些已經滅絕的生物,也研究了古代文明社會,這些難道不是古生物,不是文字歷史嗎?如果你仔細思考一下,大概不難發現考古學其實有一個非常明確的研究核心,那就是「人類」。考古學所探究的是屬於「人類的過去」。可能因為名稱中有個「古」字,讓大家認為「時間」是定義這門學科的條件;事實上,時間概念是籠統的,考古學的核心其實是探討人類的行為。也因此,在北美以及一些其他地區,考古學被歸納到了人類學的研究範疇;不過這其實也限縮了考古學的發展空間。
既然考古學的核心是人類行為,那動物考古學或是植物考古學難道是把動物行為或植物行為當成研究核心的考古學嗎?也許這樣思考也沒錯,因為考古學的出發點是人類行為,因此不管是動物考古學或是植物考古學,都是希望透過研究它們受到了哪些人類的影響,又或者這些生物的行為是如何改變、誘發人類改變自己的行為。簡單地說,這兩種考古學都是在探討人類與環境的互動。
以動物考古學為例,雜食性的人類除了攝取來自植物的熱量與營養之外,也需要攝取動物的完全蛋白質來獲得人體無法自行合成的必須胺基酸。因此,人類在演化的過程中發展出不同的策略與行為來與其他物種互動。這些互動不僅改變了人類的行為,也改變了動物的行為,使得人類與動物之間的關係變得更加多元,而動物考古便是藉由檢視過去人類與動物互動關係的改變,進而觀察人類社會的變化。
人類與動物互動關係的改變
早期的人類以狩獵採集維生,因此開發出一套適合這樣生活方式的生態知識體系。人類必須知道不同動物的習性才能夠有效且靈活地運用動物資源。在這個階段,有些族群為了確保穩定的食物來源,必須跟隨著動物遷徙。這時的人類已經具有相當紮實的解剖學和生物學知識,或許沒有發展出艱深的學術名詞,但是他們知道哪些部位是動物的致命弱點,哪些部位是營養美味,哪些動物適合在白天狩獵,哪些則是在晚上。他們甚至能夠從外觀上辨識動物的性別、年齡、健康狀態。所有的狩獵行為都需要一定的規劃與策略,並不是看到什麼就獵什麼,也不會毫無節制地浪費資源。隨著對特定動物行為的認識,人類與動物之間頻繁的互動開始對雙方產生影響。有些人類發現部分犬科動物也和他們一樣,成群獵捕草食動物。這些犬科動物有優秀的體能和追蹤能力,和牠們一起合作能夠讓狩獵更容易;而犬科動物或許也發現人類一樣是成群狩獵,而且能夠雙手使用工具有效率處理獵物。在長期的互助與共生的相處下,人類有了第一種與自己有穩定互動的物種――狗。
馴化(domestication)也成了一種人類與動物互動的新方式。所謂的馴化,其實是一種相當複雜的互動關係,但卻對於人類文化發展有相當深遠的影響。在這樣的基礎上,人與動植物建立了更多元的關係。有些物種成了食物來源,有些物種則被當成勞力或是生活用品的材料,有些是我們最好的朋友,另一些則提供了觀賞的價值。雖然現代的我們不太能夠感受到與自然物種的直接互動,但是我們現在所擁有許多事物確實是建立在與其他動物的互動關係上。
如何進行動物考古的研究
與歷史學依賴文字記載不同,考古學研究的是人類活動留下的「物質遺留」。什麼是物質遺留呢?如果你想到的是各大博物館中令人讚賞的古文物,那就沒錯了。但那只是考古物質遺留中的絕對少數。考古研究者所面對的物質遺留大多是過去行為所產生的廢棄物,換句話說,就是「垃圾 」。 與浪費的現代人不同,過去社會對於任何資源都相當珍惜,破掉的陶器會被修復或是另作他用,毀損的金屬器可以融掉重鑄。一個聚落一年所製造的垃圾可能比現代一家人一個月所丟棄的還要少,且其中許多是會被環境分解的有機物。那動物和人類的互動會留下什麼樣的物質遺留呢?或許你可以觀察一下自己生活中和動物有關的物品,這些物品有哪些會被環境分解,哪些會長久保留?在大多數人的經驗中,吃剩的骨骼大概是最常見也最直接的動物物質遺留。不過還有那些以動物為材質的物品,例如羊毛衣、皮衣、鬃毛刷、牛角梳、樂器〔註〕、貝殼飾品等。如果家裡有養寵物,恐怕也少不了各式各樣的寵物用品,甚至以動物為形象製作的物品,雖然這些並不是動物的直接遺留,卻也代表人與動物的互動關係。……【更多內容請閱讀科學月刊第67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