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專區

2025-11-15IUCN通過合成生物學新政策 期望在保育與風險之間取得平衡 527 期

Author 作者 編譯|羅億庭

「基因改造過後的生物,可以被釋放至野外嗎?」這是目前全球自然保護界正在爭論不休、引發了熱烈討論的議題。近期更有數十個非政府組織呼籲應暫停「合成生物學」(synthetic biology)技術的開發及應用,原因來自於他們認為這類方法可能對環境帶來難以預測的影響。然而也有部分科學家覺得,在現階段全面禁止合成生物學研究過於武斷,反而可能阻礙人類健康並對生物多樣性的保護產生負面影響。

今(2025)年10月,國際自然保護聯盟(International Union for Conservation of Nature, IUCN)於阿布達比舉行的世界自然保育大會上,IUCN的最高決策機構——會員大會(Members’ Assembly)已正式通過一項「暫停釋放基因改造生物」的提案。IUCN認為,無論合成生物學是應用於保育、工業、農業或醫學等其他領域等目的,都有可能對自然產生直接或間接的影響。對此,IUCN首席科學家布魯克斯(Thomas Brooks)也進一步說明:「合成生物學技術正迅速發展,它的潛在影響也日益擴大。這項政策能讓IUCN有所準備,並提供一個由會員共同塑造的規範,展現聯盟在處理艱難議題時凝聚共識的能力。」雖然這項決議並不具法律約束力,但仍會影響各國立法方向。

新政策除了強調合成生物學可能帶來重大益處,例如恢復消失的基因多樣性、消除外來入侵物種外,也提醒了我們背後可能產生的生態連鎖效應。因此,IUCN採取既不鼓勵也不禁止、「平衡立場」的方式,要求各項合成生物學的應用必須逐案評估,並在充分審查與監督下進行。

此外,這項政策也明確指出,在所有合成生物學的應用及決策中,必須納入地方社群與原住民的意見,並遵守「自由、事前且知情同意」(Free, Prior, and Informed Consent, FPIC)原則。IUCN世界環境法委員會成員奧利萬(Maria Julia Oliva)認為,這項政策具有三重意義,第一是它為那些正面臨無法控制威脅的物種帶來新希望;第二是確保合成生物學在保育應用上採取預防性原則;第三則是促使其他產業在應用此技術時納入自然保育的考量。

合成生物學在保育領域的應用,一直存在著分歧。部分研究者主張可以利用基因驅動技術(gene drive),也就是讓特定基因在物種族群中快速擴散來進行生物的改造。科學家可以藉此控制入侵物種,例如在島嶼上限制鼠類繁殖或讓青蛙獲得抗真菌能力;但也有另一群人提出警告,認為這樣的基因改造一旦進入自然環境,將有可能發生難以逆轉的後果。

在2016、2018年的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公約》(United Nations Convention on Biological Diversity meeting)會議中,都曾有成員提議暫停基因驅動技術的研究,但最終遭到否決。此次IUCN政策的通過,也是在多年辯論與諮詢後的折衷結果。IUCN強調,這項政策不應被解讀為支持或反對合成生物學,也並非用來取代現有的生物多樣性保護行動,而是為未來決策提供依據。在此政策中設立的框架,未來將指引各方決策者判斷該在何時、以何種條件允許相關技術的應用。

新聞來源
1. IUCN. (15 October 2025). IUCN agrees first global policy on synthetic biology. IUCN, https://iucn.org/news/202510/iucn-agrees-first-global-policy-synthetic-biology
2. Lenharo, M. (10 October 2025). Should genetically modified wildlife be banned? Scientists weigh the risks. Nature,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d41586-025-03288-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