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員登入
購物車
(
0
)
HOME
×
關於科月
關於科月
科月目錄
科報目錄
購買科月
訂閱方案
優惠方案
諾貝爾系列
購買單期
購買通路
投稿須知
推廣專案
星火相傳計畫
支持專案計畫
進階搜尋
封面故事
News Focus
專訪
專欄
評論
精選文章
活動訊息
永續科學
基金會
科技報導
繁體中文
English
ig
line
facebook
Please enable JavaScript
Search / 搜尋
分類選單
- 文章分類 -
封面故事
News Focus
專訪
專欄
評論
精選文章
活動訊息
永續科學
基金會
科技報導
封面故事
2025年
669期 - 毛毛的(9月號)
文章專區
2025-09-01
毛茸茸的起點 哺乳類為什麼演化出毛?
669 期
Author 作者
寒波 | 科普作家,經營部落格與粉絲頁「盲眼的尼安德塔石器匠」。
恐龍
鳥類
羽毛
演化
Take Home Message
• 哺乳類長出毛髮的原因,一般認為與調節體溫有關。就連鳥類羽毛也可能是出於調節體溫的目的演化而來,後續才衍生出飛行功能。
• 除了毛髮本身之外,腺體也會影響毛髮的發育,但較少出現在化石證據中。此時可以從基因調控的角度切入研究。
• 現今無論哺乳類還是鳥類,毛髮及羽毛都已演化出各式各樣的功能,除了基本的體溫調節,還具有隱蔽、狩獵、偽裝、社交、求偶等能力。
說起「毛」,各位讀者心中會想到什麼?不懂解剖學的古代人,對自己的頭髮及各種體毛早已十分熟悉,對鳥類的羽毛也不陌生。後來中文又習慣用毛稱呼形態類似的構造,例如微生物的纖毛、細胞與組織表面的絨毛。
喜歡恐龍、熱愛古生物學的中年人,小時候學到的知識在過去幾十年想必經歷過大轉變:鳥類不但是恐龍大家族中的一分子,而且不少滅絕的恐龍和現代的鳥類一樣,體表也長有羽毛!
我們身而為人,毛髮(hair)可謂一大特色。對人類演化的了解不用太多,一般人也能輕易觀察到,哺乳類總是滿身毛髮,人類卻更像是水中生活的鯨豚,體表幾乎見不到毛。
哺乳類的滿身毛髮從何而來,和鳥類的羽毛是一樣的嗎?其他動物的鱗片,其實也或多或少和毛有關係?毛髮比骨頭更難形成化石,我們有什麼方法能了解毛髮的起源與演化呢?
哺乳類為什麼要長毛?
毛髮是哺乳類的共同特徵,所以毛髮的起源或許也能追溯到初期的哺乳類祖先。哺乳類為什麼演化出毛髮,歷來有不同觀點試圖解釋。
體溫調控的毛
如今我們知道,哺乳類的祖先在超過三億年前和爬蟲類分家。最初期的哺乳類,各方面都和爬蟲類沒有多大的差別,不過飲食似乎不同:
當時的爬蟲類主要以小型節肢動物為食,哺乳類則以較大的獵物為食。像爬蟲類這種變溫動物,得靠外界來調節體溫。只要環境合適,牠們就能一動也不動地待著,等待小型動物出現。相比之下,哺乳類的獵食更依賴主動出擊,而作為恆溫動物,牠們的毛髮有助於維持體溫,具備能隨時行動的體力和耐力。
化石紀錄告訴我們,哺乳類很早期的祖先曾經使用一種特別的方式來調節體溫,那就是背上的「帆」。現今哺乳類包括人類在內,血脈往前回溯,都是距今 2.34 億年的卡尼期洪積事件(Carnian Pluvial Event)〔註〕過後倖存合弓綱(synapsids)動物的後裔。不過在此之前,合弓綱已經繁盛一時。
有些合弓綱初期的物種,演化出龐大身軀,背部豎立起由脊椎骨延伸支撐的帆狀構造,例如常常被誤以為是恐龍的異齒龍(
Dimetrodon
)(圖一)。帆狀結構類似大象的耳朵,皮膚表面布滿密集的血管,能夠迅速吸收外界熱量,也能釋放多餘的體溫,算是當時的體溫調節解決方案。然而,不論這套辦法在當年是否管用、效率如何,至少在大滅絕過後,復甦的哺乳類都不再依賴背帆來解決調控體溫的問題。
圖一|調節體溫的帆
德國卡爾斯魯厄國立自然博物館(State Museum of Natural History Karlsruhe)展示的異齒龍(
Dimetrodon incisivum
)模型,背上一根一根刺刺的,便是用來調節體溫的「帆」的支架。( wikimedia, CC BY-SA 3.0)
毛髮用於調節體溫的化石證據
幾億年前的皮膚化石非常稀有,目前所知的零星幾件都能帶來寶貴線索。例如一件出土於波蘭,距今2.75 億年的二疊紀(Permian)化石,雖然是哺乳類,腹部皮膚卻依然保有類似爬蟲類的鱗片;而後見之明的我們知道,這會弱化調節體溫的能力。
〔註〕
發生於三疊紀(Triassic)中期的卡尼期(Carnian),可能由於火山爆發導致降雨增加,影響後續 200 萬年的氣候轉變,並導致部分生物滅絕,恐龍、哺乳類等生物則在這之後興盛。
不過三疊紀的卡尼期洪積事件發生以前,哺乳類特色的毛髮可能已經存在,而且證實的材料並非來自該動物本身的化石──俄羅斯出土距今 2.6 億年的二疊紀糞便化石中,食物殘渣內被發現毛髮狀的結構。卡尼期洪積事件過後,距今 2.2 億年侏羅紀的獺形狸尾獸(
Castorocauda
)(圖二),以及白堊紀距今 1.25 億年的
Spinolestes
〔註〕,印痕化石上都能見到毛髮形狀的結構。
〔註〕
目前尚無正式中文譯名,外型類似現今的刺蝟或穿山甲。名稱源於拉丁文的 Spinosus,指外皮多刺。直譯接近為「棘皮獸」。
圖二|獺形狸尾獸(wikimedia, CC BY 3.0)
另一個化石證據為出土於坦尚尼亞,距今約 2.55億年二疊紀的
Scymnognathus parringtoni
(圖三)〔註〕。牠的遺骸完整,可以看出已經具備四肢直立的身形,奔跑時比爬蟲類伸展的四肢更加節能,是當年生態系中的頂級掠食者。一些證據表示,牠的代謝比爬蟲類更活躍,符合我們對哺乳類掠食者的想像。儘管沒有皮膚保存下來,卻能從鼻腔骨上見到小孔,格局類似現代哺乳類的「感覺毛」(vibrissae),例如貓的鬍鬚。和多數體毛不同,感覺毛連結更多神經與血管,因此也更加敏感。這表明感覺毛很早誕生,而且年代未必晚於體表的一般毛髮。
〔註〕
目前尚無正式中文譯名,分類於蜥獵獸屬(
Sauroctonus
)的旗下,雖然學名
Sauroctonus parringtoni
較正確,但這塊化石出土以來都被稱為
Scymnognathus parringtoni
,已成為知識脈絡的一部分,因此此處維持原名。種小名 parringtoni 來自德國的古生物學家帕林頓(Francis Rex Parrington),直譯接近為「帕林頓蜥獵獸」。
圖三|
Sauroctonus parringtoni
化石標本(wikimedia, CC BY 3.0)
然而哺乳類的毛髮誕生,真的始於體溫調控的目的嗎?讓我們回到演化的另一個分叉路口,恐龍與爬蟲類的分家時刻,從不同視角來思考這個問題。
鳥羽用於飛行,只是附加功能?
前文提及的卡尼期洪積事件,消滅大量生物之餘,也帶來新的機會,包括促使恐龍於三疊紀晚期崛起。恐龍後來經歷幾次大滅絕,如今依然有種類豐富的鳥類遍布整個地球,各色羽毛(feather)更是千變萬化。一如毛髮是哺乳類的特色,羽毛是鳥類的特徵。而現有化石證據指出,很早期的某些恐龍體表,便具備類似毛髮的羽毛狀結構。
我們所知的現生鳥類,都依靠羽毛飛翔。因此長久以來人們普遍認為,羽毛之所以誕生,與飛行關係密切。然而,新的分類觀念將鳥類視為恐龍家族中的一支,同時又有愈來愈多證據支持,不是鳥類的恐龍也有羽毛,而牠們幾乎都不會飛。因此更合理的解釋似乎是,早期恐龍演化出羽毛,最初是另一種控制體溫的新方案;後來有些支系的羽毛愈發複雜,衍生出飛行的能力。
……【更多內容請閱讀科學月刊第669
期】
回列表頁
加入收藏
列印
相關推薦
科學月刊 9月號/2025 第669期:毛毛的
特別價
$266
新訂一年方案:《科學月刊》一年12期
售價 $2780
新訂兩年方案:《科學月刊》二年24期
售價 $5300
TOP
本站使用第三方服務進行分析,以確保使用者獲得更好的體驗。了解本站
隱私權政策
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