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專區

2025-11-01海面與畫面之下 科學繪圖師畫畫的時候在想什麼? 671 期

Author 作者 文 ‧ 圖 | 江勻楷/科學繪圖與生態插畫創作者,作品詳見網站。

Take Home Message
科學繪圖是一種透過視覺溝通的方式,繪製時需要思考如何正確地整合與傳遞資訊。因此比起畫得寫實,更關鍵的能力是理解背後知識、化抽象為具體。
繪製科學繪圖時,除了繪製的主角之外, 還 需 要 考 慮 許 多「 畫 面 外 的 事情」,包括配合發表的版面調整尺寸與作畫媒材、考量傳遞的資訊重點、選擇適當的畫法並更改比例。繪製海洋生物時,還需把水下光線對顏色的影響考量在內。
資訊圖表也是一種科學繪圖。資訊圖表的製作重點在於化繁為簡,透過簡化 的 原 則、 清 晰 的 圖 示 與 顏 色 等 安排,將學術成果圖像化。

我從小就很喜歡圖鑑和科普書籍上精美的插畫,常常幻想自己也能畫出栩栩如生的動植物。研究所畢業後,我有幸申請到美國加州州立大學蒙特雷灣分校(California State University, Monterey Bay, CSUMB)學習科學繪圖,當時親友問起,我都說要去學畫「圖鑑和國家地理雜誌那種『畫得很像』的動植物」。然而在進修過程中才漸漸體會到,科學繪圖的重點是傳遞科學資訊,講求視覺溝通。要讓觀眾看得懂,有時候簡化資訊,可能比追求精細寫實更適合。因此想從事科學繪圖,除了精進繪畫功力,也必須理解要畫的科學知識,並設法將抽象概念轉化為圖像。


生活周遭的植物也是容易觀察描繪的題材。(作者提供)

 

蒐集素材,彙整資訊

很多人會問我一張圖要畫多久,事實上除了作畫的時間,動筆前蒐集資料、理解背景知識也費時良久,這才是科學繪圖難以省略的步驟。既使是畫我熟悉的常見動物,例如潮間帶的光掌硬殼寄居蟹(Calcinus laevimanus),我也會參考若干照片和影片,整合出各種特徵最清楚的繪製角度,而不是依樣畫葫蘆臨摹一張照片(圖一)。如果要精準描繪各部位的細節,例如步足末端的毛 ,很可能得再比對活體與標本,並參考《台灣寄居蟹類誌》的圖版與描述。

 
圖一|光掌硬殼寄居蟹
(左)水彩畫(2022 年繪);(右)從照片和影片觀察牠們的姿態與行為。


參考資料和照片有落差!

有些事物難以親自觀察,只能廣泛蒐集資料並篩選彙整。像龍宮翁戎螺(Entemnotrochus rumphii)棲息於深海,活體的影像紀錄屈指可數。我檢視了國立臺灣博物館的貝殼標本,查閱研究文獻及網路資料,像是日本的深海探測影像,還有各種翁戎螺的軟體形態,盡我所能畫出了牠活著的樣子。幾年後偶然看到新照片,才注意到龍宮翁戎螺活著的時候,貝殼常常有更多藻類附著,可惜當年沒找到這樣的資料(圖二)!


(a)
 
(b)
圖二|龍宮翁戎螺
(a)龍宮翁戎螺的生態與構造,水彩及電腦繪圖,2019 年繪 ;(b)尚未清洗的龍宮翁戎螺殼,藻類遮住了貝殼的橘黃花紋。(收藏家柯富鐘先生提供)
若要進一步呈現生態情境,則需讓讀者身歷其境,因此除了仔細描繪主角的特徵與行為,也必須安排合理的背景和周遭的生物,但切忌喧賓奪主。龍宮翁戎螺棲息在大約 100~400 公尺的深海,以海綿為食。因此我從深海探測的照片參考海水顏色和海床環境,並在螺的周遭畫了深海珊瑚與海綿,但刻意畫得比較朦朧黯淡,左右交錯漸漸遠去,讓畫面的視覺焦點維持在螺身上。如果是輕鬆的兒童刊物或科普書籍,就可以用更活潑的筆法和色調增加閱讀樂趣,但畫圖的過程仍然需要考據資料。

圖三|花紋海豚的骨骼示意圖,左邊的草圖少了顴骨,你發現了嗎?兩張圖還有哪些差異呢?

沒有畫出來的東西也要查清楚?

面對自己不熟悉的主題,甚至要花好幾天消化背景知識。我畫《科學人》再生醫學專欄的「四種治療癌症的免疫細胞療法」時,除了詳讀醫師和編輯團隊提供的圖文資料,也翻出普通生物學和人體生理學課本,複習各種免疫細胞的作用機制,即使有些細節不會出現在畫面上。花時間查資料看似不合成本效益,但先搞懂要畫什麼,才有辦法畫得好。即使自認理解了,也難免時有疏漏,得勞煩專家確認,例如我參考的花紋海豚(Grampus griseus)骨骼標本少了顴骨,畫的時候自己也沒發現(圖三)。邊做邊學、排解各種疑難雜症、從每個繪圖案件吸收新知,也是替未來的自己奠定融會貫通的基礎。隨著虛實交織的人工智慧(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I)生成資訊日益氾濫,除了從研究人員、學術機構的書籍和資料庫獲得可靠的資料,保持好奇心,在日常生活中養成觀察和思考的習慣,也能訓練資訊判讀,對創作科學繪圖大有助益。……【更多內容請閱讀科學月刊第67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