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員登入
購物車
(
0
)
HOME
×
關於科月
關於科月
科月目錄
科報目錄
購買科月
訂閱方案
優惠方案
諾貝爾系列
購買單期
購買通路
投稿須知
推廣專案
星火相傳計畫
支持專案計畫
進階搜尋
封面故事
News Focus
專訪
專欄
評論
精選文章
活動訊息
永續科學
基金會
科技報導
繁體中文
English
ig
line
facebook
Please enable JavaScript
Search / 搜尋
分類選單
- 文章分類 -
封面故事
News Focus
專訪
專欄
評論
精選文章
活動訊息
永續科學
基金會
科技報導
科技報導
動態時報
文章專區
2025-11-15
文蛤也會逃跑?中山團隊透過AI看懂貝類的壓力訊號
527 期
Author 作者
整理報導|羅億庭
文蛤
臺灣文蛤
水產養殖
文蛤養殖
當文蛤遇到熱浪時,會怎麼辦?來自中山大學研究團隊的最新發現,文蛤除了吐沙、張殼外,牠其實還會「逃跑」。團隊發現臺灣文蛤(Meretrix taiwanica)在鹽度或溫度變化時,會改變水管活動、鑽出底泥,甚至在池底緩緩移動,試圖遠離不利環境。這項研究不僅讓我們看見了文蛤如何以行為應對氣候壓力,也為養殖業提供了早期預警的新方向。
這項由中山大學海洋科學系及資訊工程學系的跨領域團隊共同完成。文蛤養殖是臺灣西南沿海的重要產業,但隨著地球上極端高溫、暴雨等氣候事件的頻繁發生,常導致水質惡化與大量死亡。若能及早從文蛤的行為變化察覺牠們的生存壓力,就能提前介入管理,減少損失。
研究團隊以行為特徵將文蛤活動分為四種狀態,並透過實驗觀察牠們在不同鹽度與溫度下的反應。結果顯示,當鹽度降至每公升僅含六公克鹽的低鹽環境時,文蛤會縮回水管、深埋底泥,像是在「躲起來」以維持體內平衡;而當水溫升高至32∼36°C時,文蛤的水管活動則會明顯增加,反映出代謝加快;一旦水溫超過36°C,多數文蛤會鑽出底泥、在池底移動,且牠們最後的死亡率也隨之上升。這些現象與漁民經驗中所說的「翹角」(鑽出底泥)或「走路」相符,證實行為變化可作為環境壓力的早期指標。
由於傳統的行為監測需將電極黏貼至貝殼上,對生活在泥底的文蛤來說並不實用。為了突破限制,團隊結合人工智慧影像辨識技術,利用7860張影像訓練YOLO(You Only Look Once)深度學習模型,自動辨識文蛤的開殼與水管活動,準確率高達97%。而這套系統也能即時監測文蛤的行為變化,未來可望與水質感測器整合,形成自動預警平臺,協助養殖戶掌握文蛤的健康狀況。
該研究團隊同時也提醒,一般建議的養殖水溫為25∼35°C之間,然而團隊在七股的文蛤養殖週期中,記錄到水溫超過35°C的天數多達42天,這段時間的日平均最高溫與最低溫分別為36.0°C及32.2°C,當文蛤長期暴露在這樣的慢性熱逆境下,牠們在應對突發事件的能力將會下降,凸顯了在全球暖化的情境下,「高溫」已是養殖產業難以避免也無法忽視的重大挑戰。
研究團隊的下一項目標是將此自動辨識系統推向戶外養殖池,並結合水質感測器,期望能建立出一個即時預警平臺。這項成果不僅有助於提升文蛤養殖的氣候韌性,也提供了一種能應用於全球貝類養殖的新型監測模式,相關研究成果已刊登於《水產養殖工程》(Aquacultural Engineering)期刊。
新聞來源
國立中山大學(2025年9月25日)。影音》文蛤也會「逃生」! 中山大學AI監測揭求生祕技。中山新聞,
https://news.nsysu.edu.tw/p/406-1120-363314,r2910.php?Lang=zh-tw
。
回列表頁
加入收藏
列印
相關推薦
科學月刊 11月號/2025 第671期:科學繪圖
特別價
$266
TOP
本站使用第三方服務進行分析,以確保使用者獲得更好的體驗。了解本站
隱私權政策
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