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會員登入
  • 購物車(0)
HOME
×
  • 關於科月
    • 關於科月
    • 科月目錄
    • 科報目錄
  • 購買科月
    • 訂閱方案
    • 優惠方案
    • 諾貝爾系列
    • 購買單期
    • 購買通路
  • 投稿須知
  • 推廣專案
    • 星火相傳計畫
    • 支持專案計畫
  • 進階搜尋
  • 封面故事
  • News Focus
  • 專訪
  • 專欄
  • 評論
  • 精選文章
  • 活動訊息
  • 永續科學
  • 基金會
  • 科技報導
  • English
  • ig
  • line
  • facebook
  • 3
  • 3
  • 3
  • 3
- 文章分類 -
  • 封面故事
  • News Focus
  • 專訪
  • 專欄
  • 評論
  • 精選文章
  • 活動訊息
  • 永續科學
  • 基金會
  • 科技報導
  1. 文章列表
數學
物理
生物
化學
地球科學
科技
科學教育
科學史
書摘書評
專訪
採訪
評論
經濟
永續
社會科學
科技報導 2025年10月號(526期)目錄
2025.10.15
科技報導 2025年10月號(526期)目錄
作者 /
526期
科技報導雜誌目錄
AI 如何參與學術生產工作?
2025.10.15
AI 如何參與學術生產工作?
作者 / 編輯部
526期
伴隨人工智慧(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I)工具的應用愈來愈普及,學術界也開始討論,AI如何應用於學術生產工作?近日就有學者發現,有些人會使用AI工具協助論文撰寫及審稿工作;因應此作法,甚至有些論文內部被嵌入...
AI學術界論文學術期刊
當AI進入學術期刊審查
2025.10.15
當AI進入學術期刊審查
作者 / 劉雨如/東海大學畜產與生物科技系助理教授
526期
對於AI介入學術寫作與審稿,部分研究者持悲觀態度,認為AI同時撰寫與審稿恐形成「回音室」;另一些則較為樂觀,認為AI可先行篩檢投稿並提供摘要,再由編輯決定是否邀請審稿。同行評審數十年來少有變革,低效率與偏見等問...
AI學術期刊期刊審查新型態媒體
替代能源的專利思考:從氫能自動販賣機談起
2025.10.15
替代能源的專利思考:從氫能自動販賣機談起
作者 / 黃舒楣 / 翊智國際專利商標事務所專利師
526期
在替代能源的各種技術中,專利數量最多的是基因工程生物相關的生物燃料領域,高達74萬多件。接下來是燃料電池,約46萬件,其後依序是太陽能約36萬件,以及風力發電約25萬件。從這些數據可以得知,不同替代能源技術的研發...
綠色能源替代能源能源轉型永續發展
矽谷的誕生:從晶片到新竹科學園區「生活就是科學」講座側記
2025.10.15
矽谷的誕生:從晶片到新竹科學園區「生活就是科學」講...
作者 / 張慈媛/本刊編輯
526期
1974 年,在美國無線電公司(Radio Corporation of America, RCA)任職的潘文淵返臺,與孫運璿等人確立發展積體電路的新興工業。1977年李國鼎訪美,特地拜訪特曼,受到他開創史丹佛園區的啟發,回國後推動新竹科學園區的...
半導體電晶體臺灣積體電路
解鎖生命密碼,科研突破的超級引擎 中央研究院高通量基因體核心設施
2025.10.15
解鎖生命密碼,科研突破的超級引擎 中央研究院高通量...
作者 / 張慈媛/本刊編輯
526期
中研院高通量基因體核心設施不只提供專業定序服務,也曾拍攝科學微電影。牛樟芝和蝦紅素研究除了帶領觀眾看見基因體研究與合成生物學應用,更呈現科研現場的女科學家樣貌。
中研院基因體基因體技術生醫科技
【快訊】2025諾貝爾經濟學獎
2025.10.13
【快訊】2025諾貝爾經濟學獎
作者 / 編輯部
2025諾貝爾獎諾貝爾獎諾貝爾經濟學獎
【快訊】2025諾貝爾化學獎
2025.10.08
【快訊】2025諾貝爾化學獎
作者 / 編輯部
2025諾貝爾獎諾貝爾獎諾貝爾化學獎諾貝爾化學獎
【快訊】2025諾貝爾物理學獎
2025.10.07
【快訊】2025諾貝爾物理學獎
作者 / 編輯部
2025諾貝爾獎諾貝爾獎諾貝爾物理獎諾貝爾物理學獎
【快訊】2025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2025.10.06
【快訊】2025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作者 / 編輯部
2025諾貝爾獎諾貝爾獎諾貝爾生醫獎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2025年9月號閱讀意見調查問卷 獲獎名單出爐!
2025.10.03
2025年9月號閱讀意見調查問卷 獲獎名單出爐!
作者 / 編輯部
669期
科學月刊2025年10月號(670期)目錄—科技考古
2025.10.01
科學月刊2025年10月號(670期)目錄—科技考古
作者 /
670期
科學月刊雜誌目錄
長期頂著日頭 將加速老化速度
2025.10.01
長期頂著日頭 將加速老化速度
作者 / 編輯部
670期
一項研究刊登於《自然氣候變遷》期刊指出,臺灣有 2 萬 4922 人因為長期曝曬於高溫下,導致加速身體老化,並進一步增加健康受損的風險。
熱浪高溫環境發炎反應全球議題
世界首例:豬肺成功移植至人類體內
2025.10.01
世界首例:豬肺成功移植至人類體內
作者 / 編輯部
670期
在中國廣州中山大學附屬第一醫院,一名 39 歲、已被判定腦死的男性患者,接受了全球首例「基因改造豬肺」移植手術 。 這對於最困難的器官移植――肺,開啟了新的可能。
移植異種移植基因改造豬肺自體免疫
就算擁有牙齒再生力的鯊魚也不敵海洋酸化
2025.10.01
就算擁有牙齒再生力的鯊魚也不敵海洋酸化
作者 / 編輯部
670期
未來,研究人員計畫將深入探討海洋酸化對鯊魚換牙、牙齒結構與化學組成的影響。「這項研究提醒了我們,環境變遷影響了一連串的食物鏈以及生態系統。」鮑姆在新聞稿中說道。
鯊魚.海洋酸化pH值全球暖化
 十個鈣離子打造量子網絡
2025.10.01
十個鈣離子打造量子網絡
作者 / 編輯部
670期
量子網路(quantum network)常被認為是未來的網路系統,相比於當今一般透過位元來傳輸資訊,量子網路則是以光子(也就是量子位元)來傳送訊息。這樣的網路系統,不僅把分散各地的量子電腦連結成一臺龐大且更強大的計算...
量子網路量子網路節點量子疊加量子糾纏
微小晶片找出稀土替代物
2025.10.01
微小晶片找出稀土替代物
作者 / 編輯部
670期
稀土元素中的銥(Ir)一直以來都是產生氫燃料會使用到的材料,然而因為開採不易,使得它的價格十分昂貴,同時開採過程也會造成許多汙染,因此科學家長期以來都在找尋替代方案。
銥稀土元素氫燃料催化劑
透過太陽光實現碳中和
2025.10.01
透過太陽光實現碳中和
作者 / 編輯部
670期
科學家正致力於模仿自然光合作用,利用陽光將二氧化碳轉換成高能化合物,例如氫氣、甲醇或合成汽油。這些「太陽燃料」若被燃燒,所釋放的二氧化碳僅等於製造過程中消耗的量,因而被視為具碳中和潛力的未來能源。
光合作用太陽能逐步激發電子轉移
從半導體創新到推動科學傳播 2025未來科學大獎得主盧志遠院士專訪
2025.10.01
從半導體創新到推動科學傳播 2025未來科學大獎得主盧...
作者 / 文字 ‧ 採訪|李依庭 本刊副總編輯
670期
我做社長時,一直強調科月不是給高中生看,是給高中程度以上的人看,代表有這基礎程度就可以看。」這也意味著《科學月刊》的讀者範圍可以從高中生一直延伸到 80、90 歲的成年人。他笑笑地接著說,「新知識對每個人來說,...
未來科學大獎半導體科學傳播科學月刊
古代人類長怎樣?結合科學、文化與藝術的顱面復原
2025.10.01
古代人類長怎樣?結合科學、文化與藝術的顱面復原
作者 / 邊鈺皓|法醫人類學家,在博物館專門看骨頭,日常工作...
670期
因此,儘管現代顏面復原建立在解剖學、分子生物學與人類學等堅實的科學基礎之上,最終賦予這些臉孔靈魂的,仍然是一種藝術性的詮釋與想像。當科學與藝術攜手合作,我們或許無法百分之百真實還原出歷史中每一張臉,卻能不...
顏面復原解剖顱骨電腦斷層
當考古學遇上地質化學 從玻璃與青銅看見古代交換網絡
2025.10.01
當考古學遇上地質化學 從玻璃與青銅看見古代交換網絡
作者 / 王冠文|研究古代東南亞與東亞的玻璃與冶金,追尋跨海...
670期
科學分析能幫助我們追蹤玻璃、金屬等材料的來源和流向,讓我們看見這些物品如何跨越山脈、河流和海洋,進入不同的社群。但物質流動只是故事的開端,更重要的是思考,這些物質是如何被交換和使用的?在科學數據背後,是什...
十三行遺址玻璃青銅器同位素
動物考古學 重新認識人與土地、動物及環境的關係
2025.10.01
動物考古學 重新認識人與土地、動物及環境的關係
作者 / 莊家銘|成功大學考古所兼任副教授,以骨骼考古相關的...
670期
過去,臺灣的動物考古研究著重在古環境的重建,想要透過動物資源的運用進一步了解過去人群所生活的環境與文化發展。但人類與動物的互動往往能夠提供更多關於社會變化的證據,在極端氣候逐漸加劇且貿易戰導致世界經濟紊亂...
考古學古生物學考古研究動物考古
變幻莫測的大地vs史前先民 環境考古學
2025.10.01
變幻莫測的大地vs史前先民 環境考古學
作者 / 林淑芬|筆者原為地質學專長,在考古領域中專攻科技考...
670期
臺灣是位在東亞陸地邊緣、濱臨著太平洋的海島。在過去數千年間,因為全球海平面升降、地殼變動和陸源沉積物供應的相互競賽下,滄海桑田的故事不斷上演,臺灣西南部臺江內海與倒風內海間發生的快速海陸變遷令人咋舌。海岸...
環境考古學環境科學史前文化氣候變遷
在山林中,過去人們的所見、所到與所感?地理資訊系統與空間分析帶你走進考古地景
2025.10.01
在山林中,過去人們的所見、所到與所感?地理資訊系統...
作者 / 劉崇宇|臺大人類所博士,崇古文資顧問有限公司負責人...
670期
進行多層次的比對與討論,空間分析將從單純的模式識別提升到對文化意義、社會關係、記憶構築甚至反思權力不對等議題的深入詮釋,為臺灣考古學研究開闢了新的視野,並對於理解人類與地景的複雜互動關係,具有里程碑式的意...
史前文化原住民舊社布農族人
從雨林到都市,屈公病如何突破界線威脅人類?全球疫情趨勢與公共衛生新挑戰
2025.10.01
從雨林到都市,屈公病如何突破界線威脅人類?全球疫情...
作者 / 趙黛瑜|中興大學微生物暨公衛所、合聘微生物基因體學...
670期
氣候變遷加速讓已經進入城市循環的病毒有機會藉由埃及斑紋與白線斑蚊擴大版圖,進一步在溫帶國家流行。因此當我們在討論氣候變遷與病媒蚊的傳播時,大多著重在討論已經進入到城市循環的病毒,但其實更重要的是如何避免更...
屈公病全球化登革病毒城市循環
從「模型即科學」到「科學的多重樣貌」 回應〈社會科學是科學嗎?〉
2025.10.01
從「模型即科學」到「科學的多重樣貌」 回應〈社會科...
作者 / 黃貞祥|清華大學生命科學系副教授。
670期
若我們僅以自然科學的單一路徑來衡量社會科學,確實會感覺後者「不夠科學」。但若我們認識到科學本身就是一組多樣實踐、歷史性生成的知識形式,那麼社會科學的價值與貢獻將更容易被理解與尊重。
科學社會科學模型證偽性典範穩定度
一起動手摺紙 解構〈低限的無限〉
2025.10.01
一起動手摺紙 解構〈低限的無限〉
作者 / 彭良禎|臺灣師大附中數學科教師及教育部高中數學學科...
670期
國立歷史博物館(以下簡稱為史博館)從今(2025)年清明節橫跨到端午節,盛大推出「穿越世代─李再鈐個展」(圖一)。本系列的科普介紹文章,擬將北、中、南各家典藏李再鈐的公共藝術作品,透過簡易教具組裝或動手操作的...
史博館全等三角形四面體三角錐
AI × 學習 × 組織協作 推進個人深度學習,推進個人深度學習,加速組織全面進化
2025.10.01
AI × 學習 × 組織協作 推進個人深度學習,推進個人...
作者 / 陳鶴文|東海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系特聘教授。具環境規...
670期
AI 的價值並不只在於它能「找資料」,更在於它能理解並整合不同型態的資訊。這就是所謂的多模態學習――AI 能同時處理文字、語音、影像、影片和數據並加以融合 , 形成更全面的理解。這意味著團隊協作不再受限於文字或語...
AI教育多模態感知多模態學習
看不見的真實:讀《原子中的幽靈》
2025.10.01
看不見的真實:讀《原子中的幽靈》
作者 / 林品佑 | 國立宜蘭高中
670期
本書將抽象的量子力學放進像故事、辯論的形式,用慢慢鋪陳、讓你參與思考的方式,把複雜問題拉近理解。每章聚焦一位物理學家,就像在問題裡繞圈,從不同方向看,就有不同的感受。然而這本書在某些地方讀起來會讓人覺得有...
台積電盃青年尬科學量子量子力學
打破 0 與 1 的運算想像:讀《量子電腦和量子網路》
2025.10.01
打破 0 與 1 的運算想像:讀《量子電腦和量子網路》
作者 / 王沁芃|臺北市宸恩實驗教育機構
670期
這本書像是一扇窗,讓我得以一窺科學世界的神祕與宏偉。它不僅傳授知識,更激發我對未來的想像。在快速演進的科技浪潮中,我們都需要保持學習的姿態,用更開放的心態迎接改變。也許我不會成為量子物理專家,但至少,我能...
台積電盃青年尬科學量子量子網路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
TOP
科學月刊 台北市大安區羅斯福路三段 77 號 7 樓
服務電話:+886-2-2363-4910
電子郵件:scimonth@scimonth.one
服務時間:週一至週五 09:30~17:30,例假日除外。
  • 認識科月

    關於科月
    各期目錄
    投稿須知
    合作洽談
  • 讀者服務

    購買雜誌
    訂閱雜誌
    網路會員
    訂閱電子報
隱私政策 服務條款
  • © 1970- by Science Monthly 若需轉載、使用科學月刊或科技報導的文字、圖像或影音等,請洽本公司。
網頁設計 : 藝誠網頁設計公司

本站使用第三方服務進行分析,以確保使用者獲得更好的體驗。了解本站隱私權政策

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