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員登入
購物車
(
0
)
HOME
×
關於科月
關於科月
科月目錄
科報目錄
購買科月
訂閱方案
優惠方案
諾貝爾系列
購買單期
購買通路
投稿須知
推廣專案
星火相傳計畫
支持專案計畫
進階搜尋
封面故事
News Focus
專訪
專欄
評論
精選文章
活動訊息
永續科學
基金會
科技報導
繁體中文
English
ig
line
facebook
Please enable JavaScript
Search / 搜尋
分類選單
- 文章分類 -
封面故事
News Focus
專訪
專欄
評論
精選文章
活動訊息
永續科學
基金會
科技報導
活動訊息
文章專區
2025-11-01
從觀看到內心 一場往心裡探索的對話
671 期
Author 作者
圖・文|編輯部
不停觀看
社交軟體
情緒
短影音
生活就是科學講座於今(2025)年9月24日晚上舉行第三彈——「不停觀看,一場往內心探索的對談」,邀請了8月號「不停觀看」作者——臨床心理師潘奕瑄與認知神經科學家曾祥非來與民眾對談——當今不停觀看的我們,是如何被注意力與心理健康影響著?
「我在諮商的過程中發現,當我們不停觀看短影音或是某些特定社交平臺時,人們對情緒的解讀只剩下極度開心與極度憤怒,似乎忘了何謂嫉妒、失落、沮喪與幸福。」奕瑄在講座中說,他進一步補充,長期觀看短影音可能使人陷在憤怒或開心的情緒,而這其實會對大腦造成實質性的損害。祥非更是後續以實驗實證的方式解釋長期分心或是一次處理很多事也將導致大腦損害。
觀看形塑了我們對自我的認知,自我內心的世界形塑了我們的觀看,而在這雙向的過程裡,這場觀看便慢慢地構成了我們對世界的認知。那麼我們該如何找回自我,重新定義呢?奕瑄說:「管理輸入量、練習自我覺察、進行深度思考並培養多元興趣是我們喚起自我的方式。」
講師潘奕瑄與曾祥非與觀眾分享中。
講座當天擠滿了人,感謝踴躍參與的觀眾。
活動大合照
今天的你有哪些畫面、影像、文字,值得被儲存進大腦成為你的長期記憶呢?謝謝當天將書店擠滿的觀眾,我們下次見!
回列表頁
加入收藏
列印
相關推薦
科學月刊 11月號/2025 第671期:科學繪圖
特別價
$266
科學月刊 8月號/2025 第668期:不停觀看
特別價
$266
TOP
本站使用第三方服務進行分析,以確保使用者獲得更好的體驗。了解本站
隱私權政策
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