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專欄
文章專區
2025-11-01金屬 × 有機物 魔框來襲:2025 年諾貝爾化學獎 神奇的 MOFs
671 期
Author 作者
王晴安|臺北市立第一女子高級中學數資班。林昀潔|臺北市立第一女子高級中學數資班。彭昱翔|臺灣大學化學工程學系博士生。吳嘉文|臺灣大學化學工程學系特聘教授。
Take Home Message
.MOFs 以「金屬節點+有機配體」構成的可編程骨架,可對孔徑、親疏水性與功能團做原子級調控,在亞納米尺度實現客製化分子篩選,兼具高比表面積與可設計孔化學。
.由傳統氣體分離和貴金屬回收,延伸至電催化、滲透能量轉換、藥物精準遞送與柔性電子,其中ZIF、UiO、MIL家族展現最強商業化動能,充分體現跨領域平臺價值。
.MOFs 可創造永續,透過綠色溶劑連續流合成與全生命週期毒性評估,可同時突破水熱穩定與成本兩大障礙。
今(2025) 年,諾貝爾化學獎頒發給研究金屬有機框架 MOFs 的日本化學家北川進、英國化學家羅布森(Richard Robson)和美國化學家亞基(Omar M. Yaghi),不過 MOFs 究竟是什麼?就讓同為研究 MOFs 的筆者來為讀者們介紹吧!
MOFs:小小多孔材料帶來的非凡變革
金屬有機框架(Metal-Organic Frameworks, MOFs)材料由金屬節點(或金屬簇,為無機物來源)與有機配體(有機物來源)透過配位鍵構成,是高度有序且帶有微孔洞的材料。它有著宛如分子版樂高積木的結構,可依照不同組合、方式,打造出各種孔洞與排列形式(圖一)。 MOFs 自 1990年代被提出後,便迅速受到材料科學界廣泛關注,其中此次得獎的美國化學家亞基特別將此類材料命名為「金屬有機框架」,且他所領導的研究團隊進一步建立它的系統化設計方法,為後續「功能性多孔 MOFs」材料的開發奠定了堅實基礎。

圖一|金屬有機框架的結構組成(作者提供)
MOFs 有個關鍵特徵,那就是具有大量規則排列的孔洞,這些洞大多屬於微孔(孔徑< 2nm),並且可藉由長分子鏈的有機配體擴增至中孔(孔徑 2~ 50nm)範圍,使得它同時有孔徑均勻、比表面積極高(可達數千 m²/g,每克相當於五個籃球場大)與孔隙率良好等特性。
如果我們選擇性地設計金屬節點與有機配體,藉此精準調控孔徑大小與孔道表面化學性質,就能進一步提升 MOFs 的分子識別與選擇性吸附能力,使它成為極具潛力的吸附材料。此外,MOFs 的結構與功能,還能透過合成條件的精細調控加以強化。科學家也常利用調節劑(modulators)、改變溶劑系統、調整反應溫度與時間、控制反應物濃度等手段,在晶體成核與成長動力方面調變MOFs,進而影響它們的孔洞尺寸、孔道化學性質、晶體形貌與熱化學穩定性等。
ZIF
2006 年,由亞基等人在知名期刊發表一系列的沸石咪唑酯框架(zeolitic imidazolate framework), 結構類似傳統沸石( zeolites),結合了金屬離子與咪唑(imidazole)有機配體、化學及熱穩定性高,有優異的選擇性孔徑。ZIFs 被廣泛應用於氣體儲存與分離、催化反應以及藥物輸送系統中。
MIL
全名「拉瓦錫研究所的材料」(Materials of Institute Lavoisier),顧名思義是法國拉瓦錫研究所團隊所開發的一系列 MOFs。常見的有最早期被開發出來的 MIL-53,會因溫度、壓力、客體分子等外部環境改變孔洞大小;MIL-100 則擁有大孔隙度和高比表面積,在氣體吸附、催化等方面極具潛力,以具生物相容性的鐵離子作為金屬節點可拓展至生物醫療領域。
MIL 系列的孔洞結構範圍從微孔乃至中孔皆有,可提供較大的孔道與比表面積。許多 MIL材料在水熱環境下相對穩定,也能在多種化學介質中保持骨架完整。這系列 MOFs 的研究不僅在合成與結構修飾上持續發展,也能在氣體儲能、分離、催化等應用方面有所發揮。
UiO
於挪威奧斯陸大學(University of Oslo) 研發,故簡稱 UiO,由鋯離子(Zr⁴⁺)與苯二甲酸類有機配體構成。這些配體的長度不同,因而衍生出多種 UiO 結構,例如 UiO-66、UiO-67 和 UiO-68。儘管晶體大小與孔徑略有差異,這些以鋯(Zr)為基礎的 MOFs 排列上多緊密有序,且具有光催化活性。
HKUST/Cu-BTC
由香港科技大學(The Hong K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HKUST)研發,又稱Cu-BTC家族。這系列最知名的,是骨架由銅離子與苯三甲酸(benzene-1,3,5- tricarboxylic acid, BTC)形成的HKUST-1,它的晶體結構對稱性高且形成 3D 多孔骨架,孔洞大小與比表面積都相當可觀。正因這些優異特性,HKUST-1 常作為 MOFs 研究或工業應用開發的「參考材料」,在氣體分離、催化及後修飾衍生應用等領域中,都有指標性的地位。
……【更多內容請閱讀科學月刊第67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