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封面故事
- 2025年
- 671期 - 科學繪圖(11月號)
文章專區
2025-11-01用圖像說土地的故事 地景與生態繪圖
671 期
Author 作者
文 ‧ 圖 | 黃瀚嶢/生態圖文創作者,著有《沒口之河》、《霧林蛾書》等。
Take Home Message
.依據觀看者與空間的關係不同,對地景的理解與描述會有所差異。例如從生態學的角度觀察,可以發現地景中蘊含生態系與環境的資訊。
.以生態繪圖為例,若要以圖像表現地景的生態意義,就需要思考如何透過物件的位置編排、構圖設計及視線引導等方式精準傳遞資訊與觀點,呈現出地景中的生物與環境關係。
.地景繪圖重點不只在於單一生物的外觀特徵,還包括生物與環境、生物彼此之間的關係。從背景植物的呈現,甚至可看出不同時期的地景治理方針差異。
什麼是地景?
地景(landscape)這個詞,直觀想像中,就是土地的外觀。那跟風景、景觀、地貌等用語是等同的嗎?不妨這樣理解,如果我們用美學的角度看待土地,多半會用風景、景色來描述;用地理學的角度來看,則會採用地形、地貌等指稱;而當我們用生態的角度來看,就會動用環境、生態系等詞彙,這些都可以被視為某種「地景」。沒錯,即便是同一個空間,隨著觀看角度不同,就會開啟不同的空間視野,進而產生不同的地景描述,例如產業地景、觀光地景、生態地景、美學地景等。這都是因為觀看者與空間有著不同關係,而創造出了差異。當我們想用寫實繪圖來呈現某種「地景」,觀點的精準呈現就相當重要,我們總不能什麼都畫――這也是照片無法取代繪圖的重要理由之一,因為除非有高超技巧與好運氣,否則照片往往無差別地拍到了過多的訊息。反過來說,如果我們完全按照片繪製,那也就失去了繪圖的優勢。
.jpg)
在紫斑蝶的蝶道之下,觀光客若能抬頭,就能領略地形造就的生態美景。這幅圖展現的是蝴蝶、設施與遊客造就的觀光地景。
本文想探討的,是如何畫出一幅能展現生物多樣性故事的地景繪圖。在紛雜的生命現象之中,到底該讓哪些角色出場,又要如何安排位置與姿態,才能展現一個空間中的生態特色?這些問題不能單靠想像解決,繪畫實務上,一定要跟在地專家充分討論才能定案。
從生物到生態
目前關於生物多樣性的科學繪圖主題,絕大部分著重於生物的外觀展示,像是肖像畫一般呈現,就算帶有背景,也往往只是陪襯功能。原因很可能在於,對大眾市場而言,圖鑑的需求大過於其他。尤其在攝影普及的當代,網路上充滿了各式參考圖片,如果不要求畫面的訊息整合,隨意選擇即可轉化為繪圖。這種作品我們可稱之為「形態學」(morphology)層次的科學繪圖。部分作品可能稍微牽涉到「行為學」(ethology)層次,動物的姿態,多少暗示了牠們身處的環境。
然而一幅有層次的生物繪圖,其實可以傳遞更多生物與環境之間的關係 ,甚至暗示出整個生態系的大致輪廓,這種關注生態學(ecology)的繪圖,就會牽涉到較繁複的思考與構圖設計,也更要求觀看者的科學素養,才能加以解讀。
.jpg)
樹葉表面帶著反光的蠟質,以及春季才綻放的休眠芽,是東亞亞常綠關葉林的特徴。這幅圖透過植物生態,暗示了區域氣侯與季節。插畫出自《横斷臺灣》一書。
構圖的生態邏輯
自 20 世紀 60 年代開始,考古學野地裡的生物不會排排站,甚至也不太可能同時出現。想在畫面中合理展示生物群落,一定要依據生態棲位來進行分區規畫。例如在森林環境,開闊的森林邊緣與隱蔽的森林深處,一棵樹垂直的上、中、下層結構,甚至日夜的時間區分,都可以成為構圖區塊劃分的參考。……【更多內容請閱讀科學月刊第67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