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會員登入
  • 購物車(0)
HOME
×
  • 關於科月
    • 關於科月
    • 科月目錄
    • 科報目錄
  • 購買科月
    • 訂閱方案
    • 優惠方案
    • 諾貝爾系列
    • 購買單期
    • 購買通路
  • 投稿須知
  • 推廣專案
    • 星火相傳計畫
    • 支持專案計畫
  • 進階搜尋
  • 封面故事
  • News Focus
  • 專訪
  • 專欄
  • 評論
  • 精選文章
  • 活動訊息
  • 永續科學
  • 基金會
  • 科技報導
  • English
  • ig
  • line
  • facebook
  • 3
  • 3
  • 3
  • 3
- 文章分類 -
  • 封面故事
  • News Focus
  • 專訪
  • 專欄
  • 評論
  • 精選文章
  • 活動訊息
  • 永續科學
  • 基金會
  • 科技報導
  1. 文章列表
數學
物理
生物
化學
地球科學
科技
科學教育
科學史
書摘書評
專訪
採訪
評論
經濟
永續
社會科學
鴿子也會做夢嗎?
2023.07.07
鴿子也會做夢嗎?
作者 / 編輯部
643期
人的睡眠階段包含快速眼動期(rapid eye movement, REM)和非快速眼動期(non-rapid eye movement, NREM),目前已知這兩階段睡眠與認知、記憶、大腦的廢物代謝有關。哺乳動物和鳥類的最後一個共同祖先可以追溯到約...
鴿子睡眠快速眼動期非快速眼動期REMNREM夢境
「綠豆」生「南亞」,之後往哪去?破解綠豆的傳播路徑
2023.07.06
「綠豆」生「南亞」,之後往哪去?破解綠豆的傳播路徑
作者 / 李承叡/臺灣大學生態學與演化生物學研究所副教授。
小麥與大麥起源於中東,稻米起源於長江流域,玉米起源於中美洲,這些是生物學家已經證實的農作物起源。但是你有沒有想過,農作物在被馴化之後,如何擴散到世界各地,又為什麼產生如此多樣的形態?除了人類傳播之外,有沒...
生物地理綠豆農作物適應馴化歷史氣候
生物可分解塑膠可能改變鱸魚的行為
2023.07.01
生物可分解塑膠可能改變鱸魚的行為
作者 / 編輯部
643期
雖然生物可分解塑膠「聚乳酸」(polylactic acid, PLA)是由植物澱粉等生物基(biobased)製成,但它仍可能對生態造成威脅。近年來,水生環境受到塑膠微粒汙染的情況愈來愈嚴重,來自瑞典哥德堡大學(University of...
生物可分解塑膠聚乳酸生物基鱸魚毒理學
《藥品帝國》
2023.07.01
《藥品帝國》
作者 / 作者│亞歷山大.柴契克(Alexander Zaitchik)
643期
1752年某個晚上,班傑明.富蘭克林在雨中放風箏,證明了閃電是可以引導的。雖然這個著名的實驗衍生「瓶中閃電」(lightning in a bottle)一語,但富蘭克林其實不曾利用瓶子捕捉到任何東西。真的利用像閃電那麼原始的東...
史丁博克佝僂病維生素D天然奶油
當開放資料遇上生物多樣性—TaiBIF讓世界看見你的資料
2023.06.15
當開放資料遇上生物多樣性—TaiBIF讓世界看見你的資料
作者 / 劉璟儀/中央研究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TaiBIF內容經理...
498期
近年來,愈來愈多的生物多樣性研究不只透過田野調查取得資料,更結合開放資料(open data)讓研究的視野擴大;許多學者也開始跳脫傳統科學研究思維,結合科技走向新型態的生物多樣性資料應用,如聲音資料、衛星遙測、環...
生物多樣性開放資料TaiBIFGBIF同儕審查研究公民科學系統性調查氣候變遷
人類泛基因組初稿發表 將有助於研究人類遺傳多樣性
2023.06.15
人類泛基因組初稿發表 將有助於研究人類遺傳多樣性
作者 / 編譯|陳亭瑋
498期
在具有里程碑意義的人類基因組計畫(Human genome project, HGP)初稿發布20多年後,人類泛參考基因體聯盟(Human Pangenome Reference Consortium,HPRC)於《自然》(Nature)期刊發表了人類「泛基因組」(pangenome)...
人類基因組計畫泛基因組倫理議題
興大發表微血管晶片新製程 榮登《材料與設計》期刊封面
2023.06.15
興大發表微血管晶片新製程 榮登《材料與設計》期刊封...
作者 / 整理報導|陳亭瑋
498期
人體仰賴微血管將氧氣與營養送到身體組織,以維持正常的生理功能。為研究微血管相關的病理學與生理學,如炎症、癌症轉移、血管新生、血腦障壁、肺泡氣體交換等機制,科學家嘗試模擬生物體的結構、 製造立體的仿生微血管...
人體微血管微血管晶片粒線體B型肝炎病毒
陽明交大團隊發現腸病毒入侵機制 「代謝物轉運蛋白」替病毒開了門?
2023.06.15
陽明交大團隊發現腸病毒入侵機制 「代謝物轉運蛋白」...
作者 / 整理報導|羅億庭
498期
最近又到了臺灣腸病毒流行的季節,截至今(2023)年5月16日為止,單週已有近1萬2000名患者就診,其中又屬腸病毒71型的重症率最為惡名昭彰。
病毒腸病毒代謝物轉運蛋白
成大團隊開發新AI模型 同時預測與設計冷凍鑄造仿生材料
2023.06.15
成大團隊開發新AI模型 同時預測與設計冷凍鑄造仿生材...
作者 / 整理報導|羅億庭
498期
冷凍鑄造法(freeze casting method)是一種新興的仿生多孔材料製作法,在仿生領域中常被用來製作仿骨骼 結構。近期,成功大學工程科學系助理教授游濟華帶 領研究團隊利用人工智慧(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I)模型,...
AI模型仿生多孔材料製作法冷凍鑄造法
快樂的線蟲能產下健康的卵
2023.06.01
快樂的線蟲能產下健康的卵
作者 / 編輯部
642期
雖然線蟲(Caenorhabditis elegans)不會感到憂鬱,但美國西北大學(Northwestern University)的研究人員近期發現,當團隊將低劑量的抗憂鬱藥物「選擇性血清素再吸收抑制劑」(selective serotonin receptor...
線蟲憂鬱抗憂鬱藥物選擇性血清素再吸收抑制劑卵
竊錄魚說話 利用水下聲音監測海洋生態
2023.06.01
竊錄魚說話 利用水下聲音監測海洋生態
作者 / 編輯部
642期
海底對於人耳而言或許一片寂靜,不過對於水生生物來說,海裡可能連片刻的安靜都沒有!
水生生物聲音水下聲音資料庫水下聽音器海洋生態系統珊瑚礁
確診後仍久病不癒?解析「長新冠」症狀和致病因子
2023.06.01
確診後仍久病不癒?解析「長新冠」症狀和致病因子
作者 / 齊嘉鈺/國家衛生研究院感染症與疫苗研究所副研究員級...
642期
距世界衛生組織(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WHO)宣布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COVID-19)為大流行疾病已經過了三年,全世界都在努力掙脫新型冠狀病毒(SARS-CoV-2,簡稱新冠病毒)帶來的威脅,讓生活能繼續往前走。
COVID-19長新冠新冠病毒內分泌免疫系統
狒狒之死,動物園的哪個環節出問題?
2023.06.01
狒狒之死,動物園的哪個環節出問題?
作者 / 林翰佐/本刊總編輯,主修動物學。
642期
春暖花開的3 月,臺灣上演著一齣「動物星球」般的實境連續劇:一隻來源不明的東非狒狒(Papio anubis)在桃園地區突然現蹤,在社會上引起一陣漣漪。
動物動物園狒狒動物脫逃事件《野生動物保育法》
不要只顧呼口號 「適者生存」或許不能代表演化論?
2023.06.01
不要只顧呼口號 「適者生存」或許不能代表演化論?
作者 / 許家偉/生物系和微免所畢,從細胞生化到分子病毒學轉...
642期
一些短語之所以膾炙人口、廣為人知,就是因為聽起來簡單、說起來順口、想想又覺得合理,「適者生存」(survival of the fittest)就是其中之一。不過,若只使用適者生存描述演化論,或許並不完整。
醫者,不止於父母心 社會神經科學揭密「臨床同理心」
2023.06.01
醫者,不止於父母心 社會神經科學揭密「臨床同理心」
作者 / 鄭雅薇/陽明交通大學神經科學研究所。
642期
「醫者,父母心」意思是期許醫療從業人員在行醫時,要能視病猶親,把病人當作是自己的親人一樣看待。「醫者,父母心」、「急病人之所急、痛病人之所痛」是醫學教育的基本信條之一,由於當代社會神經科學(social...
醫學教育社會神經科學腦神經機轉情緒同理心認知同理心同理心
冬眠的熊為什麼不會靜脈栓塞?科學家發掘潛在抗血栓機制
2023.05.16
冬眠的熊為什麼不會靜脈栓塞?科學家發掘潛在抗血栓機...
作者 / 編譯|陳亭瑋
497期
身體中不正常的凝血(coagulation)會在動脈或靜脈中形成血栓(thrombus),對健康造成極為嚴重的影響,在心血管疾病中的危害僅次於心臟病發作與中風。
凝血血栓血小板深層靜脈栓塞肺栓塞HSP47
中山大學研究發現 降血糖藥Metformin 可降低發生肝癌風險
2023.05.16
中山大學研究發現 降血糖藥Metformin 可降低發生肝癌...
作者 / 整理報導|陳亭瑋
497期
肝細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HCC)為肝癌的一種,是全球常見的癌症第五名。過往的研究已經發現慢性B型肝炎(hepatitis B)、C型肝炎(hepatitis C)、長時間飲酒、黃麴毒素(aflatoxin)等風險因子與肝細胞癌的...
肝細胞癌降血糖藥Metformin肝癌C肝
陽明交大動物實驗證實「橙皮素」可促進長壽基因表現
2023.05.16
陽明交大動物實驗證實「橙皮素」可促進長壽基因表現
作者 / 整理報導|陳亭瑋
497期
破解長壽基因的調控機制、延緩老化是近年來生物醫學研究的「聖杯」之一。近期,由陽明交大、林口長庚醫院、國家衛生研究院與衛福部國家中醫藥研究所組成的研究團隊在動物實驗發現,高齡小鼠被餵食「橙皮素」 (...
動物實驗橙皮素長壽基因CISD2基因
如何知道傷口遭細菌感染?瑞典團隊開發會變色的敷料
2023.05.16
如何知道傷口遭細菌感染?瑞典團隊開發會變色的敷料
作者 / 編譯|羅億庭
497期
皮膚是人體最大的器官,若皮膚受到大面積破壞(如燒燙傷),除了影響皮膚的正常功能,復原往往也需要一段很長的時間,再加上如果管理不當甚至有可能因傷口感染而喪命。
皮膚器官細菌pH值二氧化矽溴瑞香草酚藍
用培養皿中的「迷你心臟」解開人類心臟發育的難題
2023.05.16
用培養皿中的「迷你心臟」解開人類心臟發育的難題
作者 / 編譯|羅億庭
497期
德國慕尼黑工業大學(Technical University of Munich)的研究團隊,近期使用誘導性多功能幹細胞(induced pluripotent stem cells, iPSCs)模擬人類心臟發育,成功創造出一種「迷你心臟」,也就是心臟的類器官(...
誘導性多功能幹細胞心臟迷你心臟類器官
史前人骨遺骸研究 科學印證臺灣的小黑人傳說
2023.05.04
史前人骨遺骸研究 科學印證臺灣的小黑人傳說
作者 / 洪曉純/澳洲國立大學考古學與自然史研究所研究員,主...
641期
據原住民的傳說及文獻紀載,臺灣可能存在一群小黑人,過去學者推測他們在南島語族來到臺灣之前就居住於此。
小黑人南島部落矮靈祭原住民
口渴的植株會發出咔噠聲
2023.05.02
口渴的植株會發出咔噠聲
作者 / 編輯部
641期
仔細聽植物發出的聲音,它可能正在告訴你它口渴了!
植物番茄菸草聲學盒超聲波農業
暴龍可能長著和蜥蜴相似的嘴唇
2023.05.02
暴龍可能長著和蜥蜴相似的嘴唇
作者 / 編輯部
641期
你對於暴龍(Tyrannosaurus rex)的印象是什麼?是像電影《侏儸紀公園》(Jurassic Park)總是露出兇猛又尖銳的牙齒、追逐著主角群的兇猛野獸嗎?
暴龍野獸牙齒牙釉質獸腳亞目
幫助蜜蜂遠離寄生蟲的多刺花粉
2023.05.02
幫助蜜蜂遠離寄生蟲的多刺花粉
作者 / 編輯部
641期
植物的昆蟲授粉者近年來數量大幅衰退,讓全世界正面臨授粉率降低導致的糧食危機。
植物昆蟲授粉向日葵寄生蟲蜜蜂菊科美洲東部熊蜂
古人如何解決乳糖不耐症的困擾?
2023.05.02
古人如何解決乳糖不耐症的困擾?
作者 / 編輯部
641期
一項刊登在《皇家學會開放科學》(Royal Society Open Science)期刊的新研究指出,波蘭新石器時代晚期的農民將牛奶製成乳酪或優格,以降低牛奶中的乳糖含量。
新石器時代青銅時代乳糖不耐症乳糖酶乳製品
未來的「我們」會是什麼樣子?臺北市立美術館「未來身體:超自然雕塑」
2023.05.02
未來的「我們」會是什麼樣子?臺北市立美術館「未來身...
作者 / 張樂妍/本刊編輯。
641期
最近人工智慧(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I)在文字、藝術、計算等生成功能上出現跳躍性地進展,以AI 取代各種職業的未來可能已經近在眼前。
人工智慧AI 科技進化藝術品基因工程混合生命體生物多樣性
有生態資料又有問卷訪談,該如何管理研究資料?CIRES x 研究資料寄存所交流報導
2023.04.24
有生態資料又有問卷訪談,該如何管理研究資料?CIRES ...
作者 / 黃寶霈/臺灣大學圖書資訊學系研究專員。
該如何結合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的力量,讓綠能發展與在地的社會生態系統之間取得平衡?
自然科學社會科學永續研究生態系統研究動物資料微氣候資料社會系統研究
腸道菌有望成為禿頭救星?改變人體荷爾蒙的陶爾氏菌
2023.04.24
腸道菌有望成為禿頭救星?改變人體荷爾蒙的陶爾氏菌
作者 / 整理報導|羅億庭
496期
目前學術界已有許多關於腸道菌的研究,我們也知道個人的腸道菌組成會受到年齡、性別、用藥或疾病等影響。
腸道菌禿頭荷爾蒙陶爾氏菌
在顛覆傳統的期刊出版機制之後《數位生命科學》遇到的挑戰?
2023.04.24
在顛覆傳統的期刊出版機制之後《數位生命科學》遇到的...
作者 / 編譯|羅億庭
496期
知名非營利開放取用期刊 《數位生命科學》(eLife)在去(2022)年10月宣布將推翻學術出版例行的先審查後發表模式,自今(2023)年1月31日起改採用「先發表再審查」,所有經期刊編輯接受的文章無論同儕審查的結果是好是...
期刊出版機制《數位生命科學》
阿茲海默症不再無藥可治?新藥Lecanemab的機制與展望
2023.04.18
阿茲海默症不再無藥可治?新藥Lecanemab的機制與展望
作者 / 陳韻如/中央研究院基因體研究中心研究員。
496期
在臺灣大於65歲的年長族群除了關切自己的身體健康之外,更害怕罹患失智症(dementia)。一旦得到失智症,將使自己的人生經驗記憶全面崩壞,也會為照護者帶來生活上的諸多困難與不便。
阿茲海默症Aβ蛋白胜肽類澱粉蛋白假說Lecanemab
  • «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13
  • »
TOP
科學月刊 台北市大安區羅斯福路三段 77 號 7 樓
服務電話:+886-2-2363-4910
電子郵件:scimonth@scimonth.one
服務時間:週一至週五 09:30~17:30,例假日除外。
  • 認識科月

    關於科月
    各期目錄
    投稿須知
    合作洽談
  • 讀者服務

    購買雜誌
    訂閱雜誌
    網路會員
    訂閱電子報
隱私政策 服務條款
  • © 1970- by Science Monthly 若需轉載、使用科學月刊或科技報導的文字、圖像或影音等,請洽本公司。
網頁設計 : 藝誠網頁設計公司

本站使用第三方服務進行分析,以確保使用者獲得更好的體驗。了解本站隱私權政策

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