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專區

2023-10-01動物防線或綠能阻礙?環評是保育與開發兼得的關鍵 646 期

Author 作者 張學文/印第安那大學博士、中山大學退休特聘教授,專長為生態學、生物統計學。

Take Home Message
•採行環境影響評估的原因在於能在開發前評估對環境及自然資源的影響,判斷有無更好的做法或補償以減輕對環境的衝擊。
•臺13線苗栗三義路段新闢外環道工程前的環評發現石虎經常出沒於該路線周邊,最後開發單位另行尋求替代方案,也喚起民眾保育意識。
•目前環評政策的界定並不明確,也因此才有太陽能光電場可能對環境造成影響但卻不需要環評的爭議。

 
人類利用自然資源已有長遠的歷史,最早以動植物作為食物、編織衣服,使用岩石、樹木建造房舍、道路,飲用淡水並作農業灌溉。從工業革命到今日,更開始在民生與工業上大量使用化石燃料作為動力或用於發電,造成文明社會的巨大改變。由鄉鎮發展到都市、農業到工業、公路網絡到電子網路,大量的利用開發森林、濕地、草原等各類自然資源和土地大量的利用開發,也為現今世界帶來汙染、野生棲地消失、資源匱乏、氣候變遷等各種問題。
 

哪些開發需要經過環評?

臺灣是個缺乏可利用的化石燃料的小島,但是陽光、季風及多樣化環境帶來的生物多樣性,正是我們最豐富的自然資源。以臺灣的地理位置來說,北迴歸線以南屬於熱帶,此緯度在北半球的其他地區大多是沙漠,不過臺灣卻因為受到海洋影響而擁有大片的亞熱帶森林。此外,又因為具有多座3000~4000公尺的高山而孕育出溫帶的落葉林及針葉林,如高山的冷杉、雲杉就是高緯度地區針葉樹。臺灣也因此具有與眾不同的生態資源,例如臺灣高山常見鳥類岩鷚(Prunella collaris)、鷦鷯(Troglodytes troglodytes)是北半球同種分布的南限,在歐亞溫帶地區呈現不連續的分布。然而這些珍貴的自然資產及棲地,在過去的各種工業、農業、都市化的開發中,已受到相當程度的利用與破壞。
 
在開發一塊完整的自然環境之前,是否能先評估開發對環境及自然資源的影響?是否可以提早確認開發地點、規模、方式適不適合,以及有無更好的做法或補償來減輕對環境、土地、自然資源的衝擊?事先未雨綢繆,比事後補救某些可能已無法挽回的結果來得更好,因此這些事先評估的做法正是先進國家都採取環境影響評估(簡稱環評)的原因。臺灣在1994年立法規範多類必須進行環評的開發行為,包括工廠工業區、交通系統、礦產、水資源、農林漁牧地、觀光運動場地、文教醫療建設、都市建設更新高樓建築、環保工程興建、能源開發等。此外,政府政策的開發計畫也可能影響環境,例如新設科學園區、都市區域計畫、產業特定區等規畫也須進行政策環評。不過政策環評不像開發行為一般明確表列,且哪些政策可能影響環境在認定上也很模糊,所以同樣是能源利用,離岸風電區塊開發須有政策環評,太陽能光電場設置的政策環評卻未被提出,甚至大面積的太陽能光電場開發也不在須環評的表列開發行為中。因此目前才有大面積太陽能光電場開發可能對農地、濕地、淺山環境造成影響,但都不需要環評的爭議。
 

環評評估什麼?

環評在法定程序上,首先開發單位要提出環境說明書,界定開發位置、範圍,且說明書中須有詳細的開發內容,包含施工階段的工程內容、施工程序期限、環保措施、土方管理,以及營運階段的環保措施。例如設置一個新的工業區,就需要設置的位置、範圍大小、引進工業類別、土地使用計畫、水電使用計畫、景觀綠帶植栽計畫,以及整地、道路、環保、排水、給水、汙水處理、廢棄物處理工程等。……【更多內容請閱讀科學月刊第64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