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員登入
購物車
(
0
)
HOME
×
關於科月
關於科月
科月目錄
科報目錄
購買科月
訂閱方案
優惠方案
諾貝爾系列
購買單期
購買通路
投稿須知
推廣專案
星火相傳計畫
支持專案計畫
進階搜尋
封面故事
News Focus
專訪
專欄
評論
精選文章
活動訊息
永續科學
基金會
科技報導
繁體中文
English
ig
line
facebook
Please enable JavaScript
Search / 搜尋
分類選單
- 文章分類 -
封面故事
News Focus
專訪
專欄
評論
精選文章
活動訊息
永續科學
基金會
科技報導
文章列表
數學
物理
生物
化學
地球科學
科技
科學教育
科學史
書摘書評
專訪
採訪
評論
經濟
永續
2021.08.02
留住魚翅的波紋 鯊魚保育Congratulafins公民團體專訪
作者 / 曾柏諺∕臺灣大學生命科學所碩士生, 樂在邊避開知識...
620期
魚翅是華人社會中常見的名貴食材,但食用魚翅不僅要犧牲鯊魚,更會破壞生態。因此,拒吃魚翅已逐漸成為社會共識。不過,利用鯊魚製作的產品可不只有魚翅,還包含各種食材,甚至是美妝用品、製造疫苗原料。為了保育鯊魚等...
海洋
生物學
鯊魚
鯊魚保育
Congratulafins
公民團體
海洋公民科學家
鯊魚魟魚目擊回報
魟魚
2021.08.02
我們如何能夠有目共睹?
作者 / 黃貞祥∕來自馬來西亞,現任教於清華大學分子與細胞生...
620期
你的視覺不是你的視覺,我們以為「看到」的是全部的世界,其實並不然。若想要看到我們以為的「真實世界」,腦部其實要進行諸多複雜的加工和運算,我們天生就帶著有色眼鏡感知世界。
視覺
人臉辨識
錯視
視神經元
大腦視覺皮層
神經科學
視覺細胞
2021.07.26
COVID-19 疫苗,糖尿病患者接種建議
作者 / 資料整理|蔣維倫/泛科學PanSci專欄作家、故事專欄作...
臺灣即將在接下來的疫苗接種計劃中,開始接種第九類接種對象。第九類的接種對象包含了需要 18 歲到 64 歲具有容易導致嚴重疾病,需要優先保護的高風險疾病、罕見疾病及重大傷病患者,其中「糖尿病病友」也屬於第九類接種...
新冠肺炎疫苗接種建議
新冠肺炎
COVID-19
疫苗
接種建議
糖尿病
2021.07.20
COVID-19 疫苗,實體器官移植者接種建議
作者 / 資料整理|蔣維倫/泛科學PanSci專欄作家、故事專欄作...
476期
臺灣即將在接下來的疫苗接種計劃中,開始接種第九類接種對象,包含了18~64 歲具有容易導致嚴重疾病,需要優先保護的高風險疾病、罕見疾病、重大傷病患者,其中器官移植病友,例如曾接受過肝臟、腎臟移植者,也屬於第九...
新冠肺炎疫苗接種建議
新冠肺炎
COVID-19
疫苗
接種建議
器官移植
2021.07.20
COVID-19 疫苗,愛滋病患者接種建議
作者 / 資料整理|Aaron H./非典型醫學人,既寫作也翻譯,長...
臺灣即將在接下來的疫苗接種計劃中,開始接種第九類接種對象。第九類接種對象包含了 18 歲到 64 歲中,具有需要優先保護的高風險疾病、罕見疾病及重大傷病等,容易導致嚴重疾病的患者,其中愛滋病患者也屬於此類。
新冠肺炎疫苗接種建議
新冠肺炎
COVID-19
疫苗
接種建議
愛滋病
HIV
2021.07.12
落後的COVID-19疫苗難進行三期臨床試驗,該怎麼辦?
作者 / 蔣維倫/泛科學PanSci專欄作家、故事專欄作家、udn鳴...
475期
科技報導
COVID-19
疫苗
高端
臨床試驗
三期試驗
免疫橋接
抗體
保護力
ADE
2021.07.12
公民科學發展論壇專輯
作者 / 公民科學發展論壇
475期
〈公民科學發展論壇〉於2020年8月28日於國立臺灣大學社會科學院梁國樹國際會議廳舉辦。論壇由科技部沙克爾頓計畫、教育部以及行政院農委會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支持協辦。
科技報導
公民科學發展論壇
沙克爾頓計畫
生物研究保育中心
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
公民科學
2021.07.12
科學結盟:透過科際整合處理全球入侵種問題
作者 / 講者|辛普森(Annie Simpson); 整理|陳亭瑋
475期
隨著國際貿易、交通越來越頻繁,外來入侵種影響越來越大。外來入侵種是個全球性的問題,世界各地的人都需要互相合作才能有效面對、適當處理。其實大部分的外來種並不會變成入侵種,但相對少數的外來入侵種,就能帶來極大...
科技報導
入侵種
全球入侵種
生物資料庫
公民科學計畫
資料標準化
資料穀倉
2021.07.12
智慧手機運用在入侵紅火蟻偵測
作者 / 林宗岐/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生物學系教授
475期
林宗岐是生物分類學、生態學專家,致力於臺灣入侵紅火蟻防治,經驗豐富。臺灣的入侵面積在十年內從2007年的1萬公頃增加到2017年的7萬5千公頃,其中桃園市和新北市受到嚴重侵害。
科技報導
公民科學
公民科學發展論壇
入侵紅火蟻
入侵紅火蟻偵測
2021.07.01
近視也會造成睡眠障礙?
作者 / 編輯部
619期
根據調查,臺灣的近視人口比例相當高,約每10 人就有9 人近視,是嚴重的健康問題。而一項發表於《睡眠》(Sleep)期刊的研究顯示,近視可能會降低體內褪黑激素(melatonin)的分泌,影響睡眠品質。
睡眠
近視
睡眠障礙
褪黑激素
生理時鐘
2021.07.01
螞蟻大軍入侵! 與紅火蟻的長期抗戰 我們有勝算嗎?
作者 / 林宗岐/彰化師範大學生物學系教授,彰化師範大學環境...
619期
臺灣有多達24種的外來螞蟻,其中入侵紅火蟻和熱帶火蟻是大家聞之色變的「紅火蟻」。不過,大眾對前者的重視程度較高,主因是入侵紅火蟻的對人類健康的威脅較高。若被入侵紅火蟻螫咬,除了會產生類似火燒的灼熱感外,還會...
生物
外來種
紅火蟻
入侵紅火蟻
熱帶火蟻
巴拉那河
蟻筏
生物危害
植物防疫檢疫法
生物防治
2021.07.01
一場浩大的家園保衛戰 當紅火蟻入侵後,我們該如何反...
作者 / 採訪撰稿|陳亭瑋/臺灣師範大學畢,主修生命科學。 ...
619期
紅火蟻於2003年透過貨櫃上的泥土入侵臺灣,對產業、生態環境造成相當多危害。根除紅火蟻的關鍵在於去除蟻巢深處的蟻后,傳統以餌劑施灑或獨立蟻丘藥劑灌注處理消滅紅火蟻,但考量到餌劑在臺灣的使用劣勢與藥劑的風險,也...
生物
外來種
紅火蟻
入侵紅火蟻
紅火蟻防治
國家紅火蟻防治中心
液態氮
生物防治
偵測犬
2021.07.01
玩桌遊也能對抗紅火蟻? 讓我們一起成為「滅火英雄」...
作者 / 採訪撰稿|謝育哲/本刊主編。
619期
由師大科教所教授劉湘瑤及其團隊開發的「滅火英雄」桌遊,是一款教導防治紅火蟻入侵的遊戲。因過往以講座形式宣傳紅火蟻防治的效果不彰,劉湘瑤開始思考設計一套有效讓年長者學習紅火蟻知識的方式,「滅火英雄」因此應運...
生物
外來種
紅火蟻
入侵紅火蟻
桌遊
滅火英雄
劉湘瑤
科學教育
2021.07.01
我在手機裡養了一群螞蟻兵團! 《Anter 螞蟻研究所》...
作者 / 採訪撰稿|羅億庭/從零開始養螞蟻,本刊編輯。
619期
你有沒有養過虛擬螞蟻?在手遊《Anter 螞蟻研究所》裡,從觀察、鑑種、採集到養殖,你將能體會一系列螞蟻學家的研究歷程!除此之外,遊戲裡的螞蟻外觀特徵、戰鬥方式,也都力求與真實情境相同,讓玩家能藉著遊戲真正認識...
生物
外來種
紅火蟻
入侵紅火蟻
手遊
《Anter 螞蟻研究所:手掌中的螞蟻世界》
林宗岐
鄭夢慈
2021.07.01
化學物質操控大師! 螞蟻的行為與化學訊息物質
作者 / 顧世紅/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研究員。
619期
在一個具有龐大個體數量及不同社會階級的螞蟻群體內,螞蟻個體間的溝通方式,以及蟻后控制工蟻等行為,皆源於螞蟻所分泌的化學訊息物質。螞蟻雖然視力不發達,但牠們能利用觸角快速及靈敏地感應各種化學訊息物質。螞蟻所...
生物
螞蟻
觸角
費洛蒙
蹤跡費洛蒙
氣味走廊
化學訊息物質
社會寄生
死亡費洛蒙
武士蟻
黑山蟻
黃腳黃山蟻
日本毛蟻
2021.07.01
餐桌外的章魚、烏賊、魷魚 頭足類動物對神經科學研究...
作者 / 焦傳金/美國馬里蘭大學生物科學博士,目前是清華大學...
619期
在20世紀的英國動物學家楊氏,發現魷魚擁有巨大的神經軸突後,這些頭足類動物,便對神經生物學研究產生了重大影響。霍奇金與赫胥黎利用魷魚巨大軸突,找出了神經衝動的作用機制。而神經突觸間的訊息傳導,細胞內物質的運...
生物
章魚
烏賊
魷魚
頭足類動物
神經科學
軸突
神經衝動
神經突觸
神經細胞
神經系統
赫胥黎
霍奇金
2021.07.01
火蟻燎原18載,曙光乍現了嗎?
作者 / 廖英凱/非典型的不務正業者、興致使然地從事科普工作...
619期
紅火蟻最初於2003年隨著貨櫃貿易入侵臺灣。由於紅火蟻可藉由氣流擴散至各處,且初期的巢穴不明顯,再加上防治方式不確實,導致紅火蟻難以根治。所幸在各方的努力下,紅火蟻防治近年來還是取得相當不錯的成果,於嘉義、宜...
生物
評論
外來種
紅火蟻
入侵紅火蟻
國家紅火蟻防治中心
沙克爾頓計畫
紅火蟻防治
2021.07.01
IKEA鯊魚是哪種鯊? 從8大鯊魚家族尋找線索!
作者 / 魚骨書籤/被囚禁在實驗斑馬魚房的小小助理,目前專攻...
619期
你知不知道IKEA鯊魚是什麼鯊?從古生代演化至今,鯊魚總共演化出8個目,分別是具有流線型體態、善於游泳的鼠鯊目;物種數最多的真鯊目;沒有臀鰭,背鰭前端有一枚有毒硬棘,能保護自己的角鯊目;吻部特化成細長扁平狀,...
生物
IKEA鯊魚
鯊魚
鼠鯊目
真鯊目
角鯊目
鋸鯊目
虎鯊目
鬚鯊目
鰓鯊目
扁鯊目
2021.07.01
達爾文不是最先使用「evolution」一詞的人!
作者 / 許家偉/生物系和微生物暨免疫學研究所畢,學術研究領...
619期
「演化」的英文是「evolution」,但最早使用該詞的並非達爾文。事實上,早在達爾文的《物種起源》第六版出版的200多年前,就已有人開始使用「evolution」一詞。17世紀中葉的英國文學及哲學界,以「evolution」代表「歷史...
生物
演化
evolution
達爾文
哈勒
邦納
塞爾
錢伯斯
史賓塞
2021.07.01
年輕人就是不講武德,血氣方剛的有夠討厭?
作者 / 曾文宣/畢業於臺灣師範大學生態演化研究所,熱衷於分...
619期
處於國小高年級至30歲前的你,看到這段標題肯定很難會心一笑。這個社會似乎特別會作弄我們這一輩分的青少年與年輕人,無論在學校或職場,都有太多不必要的標籤及過分要求的期待加諸在我們身上。
生物
年輕
年輕動物
野莽期
生物學
社會學
從眾效應
2021.06.15
研究顯示COVID-19會通過空氣傳播 應納入相關防疫措施
作者 / 蔣維倫/泛科學PanSci專欄作家、故事專欄作家、udn鳴...
474期
去年疫情爆發之初,世界衛生組織(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WHO)不認同COVID-19會透過空氣傳播(airborne),甚至在社群媒體上駁斥此為假訊息,因此各國亦遵從其指引,向民眾主要宣導的防疫措施為「口罩」、「洗手」...
科技報導
COVID-19
新冠病毒
疫情
空氣傳播
呼吸道疾病
氣溶膠
2021.06.15
一劑疫苗受幾種智財權的保護? 從印度與南非請求豁免...
作者 / 許文馨/恆融智慧財產事務所專利師。
474期
2020年10月20日,作為COVID-19疫情最為險峻的國家,印度及南非對世界貿易組織(World Trade Organization, WTO)的《與貿易有關的智慧財產權協定》(Agreement on Trade-Related Aspects of Intellectual Property...
科技報導
COVID-19
新冠病毒
疫情
疫苗
智財
智慧財產權
南非
印度
專利權
2021.06.15
用Google資料看人群移動與COVID-19傳播
作者 / 傅涵/倫敦衛生與熱帶醫學院研究員、倫敦帝國理工學院...
474期
從今(2021)年5月中開始,臺灣陷入新冠疫情開始以來最嚴重的社區感染,由雙北開始延伸至全國進入第三級警戒,呼籲大眾非必要勿外出、勿群聚,希望能減少人流移動、人群接觸來阻止疫情擴散。
科技報導
COVID-19
新冠病毒
疫情
疫情傳播
Google
Apple
Facebook
人群移動資料
三級警戒
2021.06.15
基因編輯技術再加一? Retron的原理與發展潛力
作者 / 陳淵銓/美國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生物化學博士。
474期
精準的基因編輯技術,已經革命性的改變現代生物學的發展,這些技術有些是源於自然生物機制的重新定位,如λ噬菌體的蛋白重組工程,和CRISPR-Cas9用於引發特定位點的雙鏈DNA斷裂(doublestranded DNA break)。而近期則有...
科技報導
基因編輯
Retron
CRISPR
CRISPR-Cas9
2021.06.15
新冠病毒基因能否嵌入人類DNA爭議未平
作者 / 編譯|李依庭
474期
新冠疫情在全球持續嚴峻,在臺灣也因確診病患急速上升,醫療量能吃緊。一般而言,確診病患必須在檢測不到病毒(Ct值34以上),才被認定不具傳染力。但是,我們卻經常在新聞報導上看到有些患者的採檢結果「時陰時陽」或在...
科技報導
COVID-19
新冠病毒
新冠病毒基因
DNA
mRNA
2021.06.15
只有1%接種新冠疫苗,日本真的準備好舉辦奧運了嗎?
作者 / 編譯|李依庭
474期
原訂於去(2020)年舉辦的東京奧運(Tokyo 2020),因為新冠疫情延至今年舉辦。但眼下距離開幕式剩不到二個月,卻傳出日本確診數急遽上升,美國國務院更於上(5)月底將日本的旅行安全等級升為4級警戒「請勿前往」。儘管...
科技報導
COVID-19
新冠病毒
疫情
日本東奧
東京奧運
疫苗
輝瑞
莫德納
阿斯利康
2021.06.15
陽明交大跨國合作 開發COVID-19藥物篩選平台
作者 / 整理報導|李依庭
474期
全球2019冠狀病毒疾病(COVID-19)疫情已持續一年多,儘管英美各國已有多家疫苗上市,但所生產數量仍無法滿足全球急速蔓延的疫情。隨著臺灣疫情升溫,除了疫苗的開發外,開發COVID-19藥物也刻不容緩。近期,以國立陽明交...
科技報導
COVID-19
新冠病毒
藥物
藥物篩選平台
2021.06.15
成大發現肺泡表面蛋白重組可抑制新冠病毒感染
作者 / 整理報導|李依庭
474期
2019冠狀病毒疾病(COVID-19)疫情持續在全球蔓延,除了快篩檢測與施打疫苗疾病預防之外,各方研究團隊也透過分子生物學技術,針對疾病的預防與治療帶來解方。近期,由成功大學教授王志堯所帶領的研究團隊發現,人類肺泡...
科技報導
COVID-19
新冠病毒
肺泡表面蛋白D
重組片段肺泡表面蛋白D
血管收縮素轉化酶2
ACE2
2021.06.15
中藥清冠一號抗新冠病毒之基礎與臨床研究
作者 / 整理報導|劉姿婷
474期
COVID-19疫情對人類健康與社會經濟造成巨大衝擊,促使各國竭力研發治療方針。我國衛福部國家中醫藥研究所以中醫典籍《攝生眾妙方》中記載的「荊防敗毒散」為基礎,進行處方調整,研發10味藥材組成之新複方,命名為「臺灣...
科技報導
COVID-19
新冠病毒
中藥
清冠一號
2021.05.31
最天然的GPS,鯊魚靠地磁找到回家的路
作者 / 編輯部
618期
過往許多研究顯示,海龜會藉由地球磁場的變化,準確地找到數千英里(mile)外的產卵地點,那麼是不是還有其他動物也能靠著地磁移動呢?
鯊魚
地磁
磁場
窄頭雙髻鯊
大白鯊
«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
頁次: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資料總數:1534
TOP
本站使用第三方服務進行分析,以確保使用者獲得更好的體驗。了解本站
隱私權政策
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