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會員登入
  • 購物車(0)
HOME
×
  • 關於科月
    • 關於科月
    • 科月目錄
    • 科報目錄
  • 購買科月
    • 訂閱方案
    • 優惠方案
    • 諾貝爾系列
    • 購買單期
    • 購買通路
  • 投稿須知
  • 推廣專案
    • 星火相傳計畫
    • 支持專案計畫
  • 進階搜尋
  • 封面故事
  • News Focus
  • 專訪
  • 專欄
  • 評論
  • 精選文章
  • 活動訊息
  • 永續科學
  • 基金會
  • 科技報導
  • English
  • ig
  • line
  • facebook
  • 3
  • 3
  • 3
  • 3
- 文章分類 -
  • 封面故事
  • News Focus
  • 專訪
  • 專欄
  • 評論
  • 精選文章
  • 活動訊息
  • 永續科學
  • 基金會
  • 科技報導
  1. 文章列表
數學
物理
生物
化學
地球科學
科技
科學教育
科學史
書摘書評
專訪
採訪
評論
經濟
永續
我們如何能夠有目共睹?
2021.08.02
我們如何能夠有目共睹?
作者 / 黃貞祥∕來自馬來西亞,現任教於清華大學分子與細胞生...
620期
你的視覺不是你的視覺,我們以為「看到」的是全部的世界,其實並不然。若想要看到我們以為的「真實世界」,腦部其實要進行諸多複雜的加工和運算,我們天生就帶著有色眼鏡感知世界。
視覺人臉辨識錯視視神經元大腦視覺皮層神經科學視覺細胞
公民科學發展論壇專輯
2021.07.12
公民科學發展論壇專輯
作者 / 公民科學發展論壇
475期
〈公民科學發展論壇〉於2020年8月28日於國立臺灣大學社會科學院梁國樹國際會議廳舉辦。論壇由科技部沙克爾頓計畫、教育部以及行政院農委會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支持協辦。
科技報導公民科學發展論壇沙克爾頓計畫生物研究保育中心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公民科學
科學結盟:透過科際整合處理全球入侵種問題
2021.07.12
科學結盟:透過科際整合處理全球入侵種問題
作者 / 講者|辛普森(Annie Simpson); 整理|陳亭瑋
475期
隨著國際貿易、交通越來越頻繁,外來入侵種影響越來越大。外來入侵種是個全球性的問題,世界各地的人都需要互相合作才能有效面對、適當處理。其實大部分的外來種並不會變成入侵種,但相對少數的外來入侵種,就能帶來極大...
科技報導入侵種全球入侵種生物資料庫公民科學計畫資料標準化資料穀倉
民主化脈絡下公民的科學參與:臺灣公民科學的演進與分類
2021.07.12
民主化脈絡下公民的科學參與:臺灣公民科學的演進與分...
作者 / 方慧詩、林子倫
475期
方慧詩與林子倫以臺灣公民科學的演變與類型學作為論壇的開場,指出臺灣歷史發展的複雜性提供了特別的歷史背景,這與西方國家的公民科學發展是完全不同的。
科技報導公民科學公民科學發展論壇科學組織環境倡議社區建設環境教育法
智慧手機運用在入侵紅火蟻偵測
2021.07.12
智慧手機運用在入侵紅火蟻偵測
作者 / 林宗岐/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生物學系教授
475期
林宗岐是生物分類學、生態學專家,致力於臺灣入侵紅火蟻防治,經驗豐富。臺灣的入侵面積在十年內從2007年的1萬公頃增加到2017年的7萬5千公頃,其中桃園市和新北市受到嚴重侵害。
科技報導公民科學公民科學發展論壇入侵紅火蟻入侵紅火蟻偵測
公民科學與資料協作專案的經驗分享
2021.07.12
公民科學與資料協作專案的經驗分享
作者 / 莊庭瑞/中央研究院資訊科學研究所副研究員
475期
莊庭瑞分享了在公民科學跟資料協作專案方面,與行政院農業委員會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拾穗者文化等單位的合作經驗。
科技報導公民科學公民科學發展論壇資料協作專案
公民科學:國際政策與趨勢
2021.07.12
公民科學:國際政策與趨勢
作者 / 劉康慧、林以琳
475期
劉康慧分享國際文獻中公民科學的新趨勢,尤其是科技發展面和公民科學的制度化。他提及近十年公民科學之所以「很夯」有三個原因,首先,公民科學可以協助解決科學和社會議題。
科技報導公民科學公民科學發展論壇國際政策國際趨勢
公民科學、科學傳播與科學教育
2021.07.12
公民科學、科學傳播與科學教育
作者 / 劉湘瑤/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教授
475期
劉湘瑤首先談論教育領域中公民科學題材如何呈現,他提及目前科學教育中以學校教育為主流,配合學校課程教授學生科學知識,其次才是非正式教育如博物館等。
科技報導公民科學公民科學發展論壇科學傳播科學教育
臺灣入侵紅火蟻防治之困境與對策
2021.07.12
臺灣入侵紅火蟻防治之困境與對策
作者 / 黃榮南/國立臺灣大學昆蟲學系教授
475期
黃榮南為國家紅火蟻防治中心主任,他點出公民科學對於對抗入侵紅火蟻(Red Imported Fire Ant)的重要性,並提出以公民科學為手段來回應目前外來入侵物種防治所遇到的困境,包含入侵紅火蟻的早期偵測技術、民眾普遍對防...
科技報導公民科學公民科學發展論壇入侵紅火蟻防治入侵紅火蟻
亞洲東岸青斑蝶標放在地公民參與及國際合作發展
2021.07.12
亞洲東岸青斑蝶標放在地公民參與及國際合作發展
作者 / 陳建志/臺北市立大學地球環境暨生物資源學系副教授
475期
陳建志以青斑蝶(Parantica sita niponica)案例討論公民參與和國際夥伴的發展關係。他指出要產出可用的資料,需有適當的培訓機制與資料品質把關,例如將調查方法標準化。
科技報導公民科學公民科學發展論壇青斑蝶標幟再捕法在地公民參與
地理公民科學在社區發展與資源保育的應用
2021.07.12
地理公民科學在社區發展與資源保育的應用
作者 / 盧道杰、蔡博文、趙芝良、董景生、林良恭、鍾明光、婁...
475期
盧道杰分享地理公民科學在社區發展和資源保護中的應用。為了探索社區組織在參與式治理中的角色轉變,並評估地理公民科學的賦權效果,盧道杰及團隊選擇了無尾港文教促進會作為案例研究,透過向地方組織介紹公眾參與地理資...
科技報導公民科學公民科學發展論壇地理公民科學社區發展資源保育
鳥類鄉民科學在臺灣的發展
2021.07.12
鳥類鄉民科學在臺灣的發展
作者 / 林大利/行政院農業委員會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助理研...
475期
林大利主要分享臺灣鳥類公民科學的發展。他首先展示了臺灣繁殖鳥類大調查的貢獻,這不僅是臺灣首次以國家規模進行的系統性調查,亦為亞太地區第一個繁殖鳥類調查案例。
科技報導公民科學公民科學發展論壇鳥類鳥類調查
路殺社鄉民科學的方法可行嗎?
2021.07.12
路殺社鄉民科學的方法可行嗎?
作者 / 林德恩/行政院農業委員會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助理研...
475期
林德恩分享臺灣動物路死觀察網過去八年運作經驗與下一階段之目標。該計畫於2012年開始,起初至2017年屬於推廣期,利用臉書社團招募對議題有興趣的民眾提供路殺照片和資料。
科技報導公民科學公民科學發展論壇臺灣動物路死觀察網路殺
淺談鳥會組織與鳥類公民科學
2021.07.12
淺談鳥會組織與鳥類公民科學
作者 / 呂翊維/中華民國野鳥協會副秘書長
475期
呂翊維在演講中主要討論臺灣鳥會組織和公民科學的關係。首先,他介紹中華民國鳥會(Chinese Wild Bird Federation),這是由全臺21個鳥會與地方團體所組成的聯盟,起源可追溯至日治時期一些日本與外國學者的研究與紀錄。
科技報導公民科學公民科學發展論壇鳥會組織鳥類公民科學中華民國鳥會
慕光之城—探索臺灣蛾類世界
2021.07.12
慕光之城—探索臺灣蛾類世界
作者 / 施禮正、邱茂銓、廖亭雅、郭姿欣、張智棋、林旭宏
475期
在演講中,施禮正介紹特生中心的蛾類調查研究以及公民科學的推廣。特生中心從2005年開始在合歡山調查蛾類,初期以標本採集為主,然此種調查方式不僅地點侷限在部分山區,蒐集的種類數量少,亦不足以代表臺灣蛾類。
科技報導公民科學公民科學發展論壇蛾類慕光之城
運用公民科學進行臺灣蛙類監測
2021.07.12
運用公民科學進行臺灣蛙類監測
作者 / 楊懿如/國立東華大學自然資源與環境學系副教授、臺灣...
475期
楊懿如表示,蛙類的外溫動物本質可作為重要的環境指標生物,而全球約8000種兩棲類中有近41%瀕危,且大多是人類活動造成。
科技報導公民科學公民科學發展論壇蛙類臺灣蛙類監測
eBird:賞鳥活動與公民科學的結合
2021.07.12
eBird:賞鳥活動與公民科學的結合
作者 / 陳宛均/行政院農業委員會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助理研...
475期
陳宛均分享eBird的進程以及其資料的重要性。隨著科技的蓬勃發展,智慧型手機的發展,以及相機與GPS的搭載,許多應用程式隨之出現,而eBird的應用程式則是極為出色的一項開放資料分享工具。
科技報導公民科學公民科學發展論壇鳥類eBird賞鳥
微型空氣品質感測的資料分析與應用
2021.07.12
微型空氣品質感測的資料分析與應用
作者 / 陳伶志/中央研究院資訊科學研究所研究員
475期
陳伶志這次主要分享微型感測器在臺灣的推動進程,特別是關注PM2.5對空氣品質的影響。過去臺灣的空氣品質監測,基本上倚賴環保署的空品監測站,然而全臺大約只有80個站點,每站之間距離兩三公里以上,促使團隊思考利用微...
科技報導公民科學公民科學發展論壇空氣品質微型空氣品質感測PM2.5
地理空間製圖技術作為資料整合平台
2021.07.12
地理空間製圖技術作為資料整合平台
作者 / 溫在弘/國立臺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學系教授、系主任
475期
溫在弘分享公民科學如何讓時間與空間資料於紀錄、開放、分享後與外部資料進行疊合,以及疊合後所產生的部分問題及延伸意義。
科技報導公民科學公民科學發展論壇地理空間製圖技術登革熱入侵紅火蟻
以研究資料寄存所管理和共享無人載具觀測及生態檢核資料集
2021.07.12
以研究資料寄存所管理和共享無人載具觀測及生態檢核資...
作者 / 王豫煌、莊庭瑞、李承錱、王家薰、顏漢偉、林誠謙
475期
王豫煌分享公民團體如何利用無人載具進行環境觀測。公民團體在關注環境開發議題時,經常面臨到的問題是缺乏證據,而有鑒於無人載具日漸普及且成為消費級工具,成為公民團體自行蒐集資料的工具。
科技報導公民科學公民科學發展論壇無人載具生態檢核OpenAerialMap
iNaturalist—臺灣推展經驗
2021.07.12
iNaturalist—臺灣推展經驗
作者 / 林政道/國立嘉義大學生物資源學系暨研究所助理教授
475期
林政道主要分享兩個部分,一是介紹公民科學的背景及在臺灣推動iNaturalist的原因, 二是目前推廣iNaturalist的現狀。過去在蒐集鄉民科學資料時,會先界定研究主題,透過鄉民以拍照及記錄相關資訊的方式協助資料的蒐集,...
科技報導公民科學公民科學發展論壇iNaturalist臺灣物種名錄
如何解讀公眾參與的資料
2021.07.12
如何解讀公眾參與的資料
作者 / 詹大千/中央研究院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副研究員
475期
詹大千過往較多研究的是空氣汙染以及傳染病的監測。其中,傳染病監測本身較為敏感,資訊不能任意被發布否則會造成社會恐慌,所以他把資訊的傳遞對象改為診所醫生,透過看診的過程來進行資料的紀錄。詹大千也同步分享在第...
科技報導公民科學公民科學發展論壇公眾參與Google MapOpenStreetMap空間結合
共尋濕地中的凌波仙子—菱角鳥大調查
2021.07.12
共尋濕地中的凌波仙子—菱角鳥大調查
作者 / 展出單位|社團法人台南市野鳥學會
475期
水雉是棲息於淡水濕地的水鳥,會在浮葉植物上繁殖和育雛。臺南的官田、下營等地因種植菱角,成為水雉繁殖的環境。
科技報導公民科學公民科學發展論壇公民科學海報展濕地菱角鳥菱角鳥大調查
臺東知本福靈宮遷址避災
2021.07.12
臺東知本福靈宮遷址避災
作者 / 展出單位|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水土保持局
475期
位於臺東縣太麻里鄉知本地區的福靈宮,最初是由在知本溪床上耕作的農民,在河床上立石祭祀土地公,後才於原地興建廟宇供奉,以求風調雨順、農耕順遂。
科技報導公民科學公民科學發展論壇公民科學海報展福靈宮福靈宮遷址
你跟牠熟嗎?你的蟲室友們
2021.07.12
你跟牠熟嗎?你的蟲室友們
作者 / 展出單位|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生物學組
475期
昆蟲雖小,卻無所不在,也成為你我的「室友」,與我們生活在一起。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生物學組希望民眾可以好好了解這些小生物,知道牠是誰?吃什麼?平時躲在哪裡?壽命有多長?對人來說是害蟲還是益蟲?
科技報導公民科學公民科學發展論壇公民科學海報展昆蟲節肢動物
眾志成城—植物調查及物候觀察
2021.07.12
眾志成城—植物調查及物候觀察
作者 / 展出單位|行政院農業委員會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拾...
475期
「植物調查及物候觀察」網站(plant.tbn.org.tw)為蒐集臺灣植物影像、空間分布及物候資料所成立的社團,以公民科學調查方式進行植物調查及物候觀察。
科技報導公民科學公民科學發展論壇公民科學海報展植物調查物候觀察植物調查及物候觀察
臺灣生物多樣性網絡:多元又共通的鄉民科學工具
2021.07.12
臺灣生物多樣性網絡:多元又共通的鄉民科學工具
作者 / 展出單位|行政院農業委員會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
475期
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簡稱特生中心)建立全國性生物多樣性資料流通平台——「臺灣生物多樣性網絡」(Taiwan Biodiversity Network, TBN)。
科技報導公民科學公民科學發展論壇公民科學海報展臺灣生物多樣性網絡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特生中心臺灣蛛式會社獺足金門臺灣爬行類回報見龍在田
利用公民科學資料 指認重要水鳥棲地
2021.07.12
利用公民科學資料 指認重要水鳥棲地
作者 / 展出單位|行政院農業委員會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
475期
全球最大線上賞鳥紀錄資料庫平台「eBird」,為美國康乃爾大學鳥類研究室(Cornell Lab of Ornithology)所推出。
科技報導公民科學公民科學發展論壇公民科學海報展公民科學資料水鳥棲地eBirdeBird Taiwan
荒野棲地調查守護行動
2021.07.12
荒野棲地調查守護行動
作者 / 展出單位|荒野保護協會
475期
荒野保護協會創立於1995年,希望透過購買、長期租借、接受委託或捐贈,取得荒地的監護及管理權,將之圈護,盡可能讓大自然經營自己、恢復生機。關心一處棲地,了解其生物資源、進行生態記錄是基本且首要的工作,希望透過...
科技報導公民科學公民科學發展論壇公民科學海報展荒野棲地調查荒野保護協會
海廢與它們的產地:公民科學家的海廢溯源調查
2021.07.12
海廢與它們的產地:公民科學家的海廢溯源調查
作者 / 展出單位|澄洋環境顧問
475期
團隊招募了全臺32名公民科學家進行教育訓練,進行系統性調查以及相關訪談。
科技報導公民科學公民科學發展論壇公民科學海報展海廢海廢溯源調查
  • «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13
  • »
TOP
科學月刊 台北市大安區羅斯福路三段 77 號 7 樓
服務電話:+886-2-2363-4910
電子郵件:scimonth@scimonth.one
服務時間:週一至週五 09:30~17:30,例假日除外。
  • 認識科月

    關於科月
    各期目錄
    投稿須知
    合作洽談
  • 讀者服務

    購買雜誌
    訂閱雜誌
    網路會員
    訂閱電子報
隱私政策 服務條款
  • © 1970- by Science Monthly 若需轉載、使用科學月刊或科技報導的文字、圖像或影音等,請洽本公司。
網頁設計 : 藝誠網頁設計公司

本站使用第三方服務進行分析,以確保使用者獲得更好的體驗。了解本站隱私權政策

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