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專區

2021-08-02我們如何能夠有目共睹? 620 期

Author 作者 黃貞祥∕來自馬來西亞,現任教於清華大學分子與細胞生物學研究所,從事鳥類的演化遺傳學、基因體學及演化發育生物學研究。

你的視覺不是你的視覺,我們以為「看到」的是全部的世界,其實並不然。若想要看到我們以為的「真實世界」,腦部其實要進行諸多複雜的加工和運算,我們天生就帶著有色眼鏡感知世界。也因為我們的視覺其實有很大的建構性,科學家才能用許多會造成錯視(optical illusion)的圖案來愚弄視覺。但無論如何,我們的視覺還是很厲害的!不論是在生活、工作、學習中,都要利用視覺來提供我們外界環境的重要資訊。而當明眼人患上眼疾時,就會知道生活有多難自理了。

說到視覺,就不能不提到我們對於「人臉辨識」的能力。即使是有臉盲的人,還是可以輕易認出熟人的面孔,甚至當他戴上墨鏡、帽子、口罩的情況下依舊認得出來——不過智慧手機的人臉辨識系統反而捉襟見肘。即使是現在用於監控人民的人工智慧(AI),也可能會被一些小把戲騙過,但卻沒人會被騙。雖然電腦的運算速度快過人腦,但目前仍沒有任何一台電腦能夠像人類一樣,快速整合我們所感知到的外界資訊,尤其是在視覺方面。

而視覺這個腦神經網絡詮釋和建構世界的過程,我們目前也僅知曉其中的冰山一角,但和過去相比,我們在科學上的認識卻突飛猛進。美國神經科學家馬斯蘭(Richard Masland)在這本可讀性很高的書《眼見為憑:從眼睛到大腦,從感知到思考,探索「看見」的奧祕》(We Know It When We See It: What the Neurobiology of Vision Tells Us About How We Think)中,提供了許多關於神經知覺的第一手研究和發現,讓我們能用心看到更廣闊的世界!

已故的馬斯蘭是哈佛醫學院眼科學特聘教授(David Glendenning Cogan Distinguished Professor of Ophthalmology),為視網膜神經網絡與逆轉失明的研究帶來了開創性貢獻,且在他2019年12月過世時已經歷了長達40年的科學學術生涯。在《眼見為憑》一書中,他為我們娓娓道來,圖文並茂地探討我們如何將眼睛接收到的外界環境資訊,在大腦內處理成感知到的世界。此外,他也爬梳了視覺研究的科學脈絡,並分享了許多軼事及其他同行的故事,讓我們一窺科學社群的運作方式。

基本上,人類視網膜接受到的是從各種物體反射出的光子,而後大腦再把神經元的電訊號轉換成視覺。這應該和數位相機利用電荷耦合器件(charge-coupled device, CCD)或互補式金屬氧化物半導體(complementary metal-oxide-semiconductor, CMOS)感受到光訊號,再利用線路傳送到微處理器(MPU)與數位訊號處理器(DSP)的原理差不多吧?其實不然!

馬斯蘭在《眼見為憑》裡提到,神經解剖學曾經一度不受重視,被認為像是集郵活動,即使把神經元五花八門的形狀畫出來,也對我們理解視覺無濟於事。而且,在當年神經解剖學家找到多種視神經元後,他們做的這些研究剛開始也被認為只是為了標新立異。

然而,就因為他們的努力不懈,我們現在知道人類至少有多達12種視神經元,分別用來感知形狀、顏色、物體運動、邊緣、光影。而視覺訊息在傳到大腦前,就已經先經過了預先處理,形成至少30個各自獨立的資訊流,每一個資訊流都提供了外在世界特徵的其中之一,例如運動、顏色、方向、邊緣等。位於大腦的視覺中心,則會匯整這些資訊流,編碼整合成我們所看到的世界,也因如此我們才能在看見各種狀況,並意識到之前就立即做出反應。

這就像是要製造一種在積體電路上有十幾種感光元件的數位相機,其複雜度遠超過工程師的想像,而我們目前所知的很可能只是冰山一角,這個過程可說是越探究越複雜。但更複雜的是,大腦視覺皮層還會回饋訊息,並不僅是單向接受資訊而已。而所謂的視覺皮層,也不只是一個特定區域,而是散布於大腦多處且去中心化的,我們尚不完全清楚視覺皮層之間的網絡如何溝通。

記得我在研究所修了兩個學期的神經科學,視覺那幾章是最令我們望而生畏的,這還是在20 年前哦!馬斯蘭不厭其煩地為我們探討了那些視覺細胞的種類、功能、連結,以及科學家究竟是用了哪些實驗才能略懂一二的。這些神經元從眼到腦的複雜度,不亞於一個超級大城市中各種公共建設組合成的網。

不過更厲害的是,在大城市更動許多網路時往往需要大費周張,可是我們大腦中許多神經元隨時都保持彈性,在我們後天經驗的訓練下,調整它們和其他神經元連結的強弱,就像人與人的連結一樣可塑,這讓人眼在見到熟悉的人事物時,能夠快速地識別出來。在書中,他更把已知的神經科學知識,和人工智慧的機器學習作了詳細比較。

而視覺也和記憶的形成有關,視覺的感知還會轉變為思考和意識,視覺研究對理解大腦的運作很重要,而我們對後者的了解更是九牛一毛。對於這些大哉問,馬斯蘭也像哲學家一樣進行了哲思式的思考,當然其中有許多想法目前也僅是推測而已,不過也都多少有科學根據。

《眼見為憑》這本書對目前為止,我們對視覺在神經科學上的理解,進行了很好的整理。我們可以從書中見識到,原來我們天天都在進行的感知,背後有著如此複雜的機制,讓我們可以在瞬息萬變的世界中日理萬機;另外,也能認識到許多傑出的科學家,除了每天廢寢忘食地重覆困難的實驗,還能夠在這錯綜複雜的科學知識中,抽絲剝繭地整理出許多科學理論來預測與驗證,真的是非常了不起的工作!

讀到這裡,你也用了不少視覺感知功能,來讀一下《眼見為憑》,探索我們現在在科學上對你如何看到這個世界了解了多少吧!

 

導讀文寫作要領

♦作者在文章開頭,先對我們習以為常的生活提出了一個疑問,使讀者可以藉此問句思考「眼前所見的是否就真實」?

♦文章以我們常遇到的人臉辨識問題出發,比較了視神經系統與機器之間的差異,進而闡述人類視覺系統與大腦連結的精妙之處。此外,也提及過往的神經解剖學家如何在不被重視的情況下,仍持續進行研究,直到努力終有開花結果的一天,令人了解到科學研究工作並非一蹴可幾。

♦導讀文並非序文或閱讀心得,內容可以說明本書試圖引領讀者可獲得或學習到什麼,但切記要避免「暴雷」,以不影響讀者閱讀體驗為優先。
 

報名資訊

2021台積電盃青年尬科學 科普書籍閱讀寫作競賽

報名與繳件時間:2021年9月1日至9月30日止,全國國三到高三(K9-K12)在學學生,個人參賽。指定科普書單中任選一本撰寫導讀文章。
指定閱讀書籍:
1.《破解動物忍術:如何水上行走與飛簷走壁?動物運動與未來的機器人》
2.《科學詭案調查局:離奇現象與噁爛實驗的科學研究報告》
獎項:選出20件優秀作品,頒發獎金與獎狀
得獎公告:2021年11月
活動詳情:http://case.ntu.edu.tw/scinarrator/wordpress/


 

書名│《眼見為憑:從眼睛到大腦,從感知到思考,探索「看見」的奧祕》
作者││理查‧ 馬斯蘭(Richard Masland)
出版社│時報出版
出版日期│ 2021 年5 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