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專區

2021-07-12路殺社鄉民科學的方法可行嗎? 475 期

Author 作者 林德恩/行政院農業委員會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助理研究員

林德恩分享臺灣動物路死觀察網過去八年運作經驗與下一階段之目標。該計畫於2012年開始,起初至2017年屬於推廣期,利用臉書社團招募對議題有興趣的民眾提供路殺照片和資料。然而,上傳路照片至社團中有其缺點,例如資料不全、照片品質不足等,所幸獲得協助開發出手機應用程式,讓公民科學家可以簡單運用手機上傳照片,並提供詳細資料如GPS、EXIF等。這個應用程式不僅有利蒐集更多資料,且資料的品質亦得於保障,因此,資料量從最初2012年不到2000筆資料,到2017年資料量成長至15000多筆。

此階段最大個缺點在於, 資料屬於機會型資料(Opportunistic crowdsourcing)。例如爬行類雖佔比資料例最高(35%),但無法因此確認爬行類是臺灣最容易被路殺的物種類群。因為所得到的熱點是「資料分布熱點」,而非實際的路殺熱點。造成此結果的原因為調查努力量(surveying effort)不同,此與其他80%公民科學計畫所遭遇的問題相雷同,蒐集資料來自極少數人。所幸路殺社透過前六年的推廣,所蒐集的資料80%來自相對多數(大約500多人)的民眾,此500多人中有 200多人願意不斷地提供資料。承接前述,有穩定提供資料的人們存在,使得路殺社開始進行下一階段,從被動接收民眾提供資料,到運用科學系統化的調查方式去研究,結果顯示臺灣的青蛙最容易被路殺,此推翻過去資料顯示爬蟲類為最常被路殺的動物。



路殺社經過推廣後,無論是在資料量、提供資料人數都有大幅成長,更重要的是,80%的資料從原先提供的500多人成長至1000多人。為了確保資料正確性,路殺社亦發展方法檢核資料,首先,透過開放資料的方式將照片和資訊放在網路上供大眾瀏覽,經瀏覽大眾回報可能錯誤後,管理員再進一步查證。其次,管理員亦會針對每筆資料審核以確保完整和基本正確性。再者,透過類似物種分布的模式找出異常值,以比對出錯誤的資料。

路殺社面對如此龐大的資料,在物種鑑定上遇到專家學者難以提供足夠協助的困難。因此,他們發展出線上培育鑑定師的流程,訓練民眾成為鑑定師協助鑑定,發展至今成效良好。近兩年他們也將路殺社所發展出來的網絡資料蒐集模式、資料流動方式、資料庫結構進行模組化,讓類似物種調查的公民科學計畫使用,目前已經有四個計畫投入使用。路殺社下一階段的目標是讓社區團體自行蒐集資料與決定調查範圍,並從資料分析的結果發現問題所在,以實踐參與式科學(participatory science)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