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會員登入
  • 購物車(0)
HOME
×
  • 關於科月
    • 關於科月
    • 科月目錄
    • 科報目錄
  • 購買科月
    • 訂閱方案
    • 優惠方案
    • 諾貝爾系列
    • 購買單期
    • 購買通路
  • 投稿須知
  • 推廣專案
    • 星火相傳計畫
    • 支持專案計畫
  • 進階搜尋
  • 封面故事
  • News Focus
  • 專訪
  • 專欄
  • 評論
  • 精選文章
  • 活動訊息
  • 永續科學
  • 基金會
  • 科技報導
  • English
  • ig
  • line
  • facebook
  • 3
  • 3
  • 3
  • 3
- 文章分類 -
  • 封面故事
  • News Focus
  • 專訪
  • 專欄
  • 評論
  • 精選文章
  • 活動訊息
  • 永續科學
  • 基金會
  • 科技報導
  1. 文章列表
數學
物理
生物
化學
地球科學
科技
科學教育
科學史
書摘書評
專訪
採訪
評論
經濟
永續
社會科學
心跳停止等於死亡?耶魯大學研究重建器官活性,死亡定義即將遭到挑戰?
2022.09.16
心跳停止等於死亡?耶魯大學研究重建器官活性,死亡定...
作者 / THE BIOLOGIST 紐約生/美國紐約大學醫學院免疫學博士...
489期
我們都知道如果心跳停止、血液循環終止,在細胞沒有氧氣的情況下,多數生物會不可逆地走向死亡。
心跳OrganEx血液循環葉克膜腦死神經細胞大腦神經訊號生物倫理
能從醫學影像分辨種族 AI帶來醫學倫理疑慮?
2022.09.16
能從醫學影像分辨種族 AI帶來醫學倫理疑慮?
作者 / 郭柏志/清華大學資工系助理教授。
489期
人工智慧(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I)輔助臨床判斷已成為近年醫療的趨勢,被應用在多種醫學領域。例如利用眼底視網膜影像進行糖尿病預測、透過X光影像判讀是否有肺部疾病、依照患者入院時的病歷資料進行死亡預測等,...
AI系統放射科X光影像醫學倫理種族資訊診斷
COVID-19會提高失智症風險?
2022.09.16
COVID-19會提高失智症風險?
作者 / 編譯|陳亭瑋
489期
今(2022)年8月,英國牛津大學(University of Oxford)針對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COVID-19)的長期神經影響進行最全面的追蹤研究,並將結果刊登在《刺絡針精神病學》(The Lancet Psychiatry)。
情緒障礙憂鬱焦慮COVID-19腦霧病毒性呼吸道疾病帕金森氏症阿茲海默症失智症
用蜘蛛絲製成的光纖感測器 精準量測糖尿病患者血糖
2022.09.16
用蜘蛛絲製成的光纖感測器 精準量測糖尿病患者血糖
作者 / 整理報導|羅億庭
489期
許多人都會怕蜘蛛,但你有想過有一天「蜘蛛絲」可以用來量測血糖,成為糖尿病患者管理血糖的工具嗎?
蜘蛛蜘蛛絲光纖糖度感測器表面電漿子共振糖尿病精準醫學
新冠病毒為什麼能誘發快速、急性呼吸道症狀?國衛院發現可能的影響因子
2022.09.16
新冠病毒為什麼能誘發快速、急性呼吸道症狀?國衛院發...
作者 / 整理報導|羅億庭
489期
目前仍持續延燒的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COVID-19),迄今已超過六億人遭受感染。新型冠狀病毒(SARSCoV-2,簡稱新冠病毒),主要是藉由病毒表面的棘蛋白(spike protein)與人類呼吸系統上皮細胞表面的血管收縮素轉化酶...
新冠病毒棘蛋白蛋白激酶GLK泛素化降解機制ACE2蛋白血清檢體
AlphaFold的蛋白質宇宙?人工智慧幾乎能預測所有已知序列的蛋白質結構
2022.09.16
AlphaFold的蛋白質宇宙?人工智慧幾乎能預測所有已知...
作者 / 編譯|羅億庭
489期
由DeepMind開發的蛋白質結構預測程式AlphaFold,可以預測任何目前已具備序列數據的蛋白質結構——包含了來自約100萬個物種、將近兩億多種蛋白質。這幾乎涵蓋了地球上所有已知蛋白質的數據資料,且研究者能在DeepMind建立...
DeepMind蛋白質蛋白質結構AlphaFold胺基酸序列藥物
先有花還是先有授粉者?
2022.09.01
先有花還是先有授粉者?
作者 / 編輯部
633期
「授粉」(pollination)一詞是指透過昆蟲或風等媒介傳播植物花粉的行為,不過近期在《科學》(Science)發表的研究指出,授粉者可能在植物出現之前就已經存在。
授粉植物等足目動物甲殼紅藻龍鬚菜陸生植物
人工凝膠比身上的軟骨更好用?
2022.09.01
人工凝膠比身上的軟骨更好用?
作者 / 編輯部
633期
你有膝蓋、關節痛的問題嗎?或許未來可以不必再擔心了!
膝蓋關節痛退化軟骨替代品凝膠軟骨磨損人工軟骨聚乙烯醇細菌纖維素
超級耐旱雜草
2022.09.01
超級耐旱雜草
作者 / 編輯部
633期
科學家最近在雜草叢中找到一種超級耐旱的植物,並重新定義了光合作用的類型。
光合作用C4植物CAM植物二氧化碳四碳化合物馬齒莧雜草耐旱性
拯救禿頭!控制毛囊生死的化學物質
2022.09.01
拯救禿頭!控制毛囊生死的化學物質
作者 / 編輯部
633期
近期發表於《生物物理學期刊》(Biophysical Journal)的研究表示,竟然有單一化學物質可以調控毛囊細胞的再生和死亡。這項發現不僅是禿頭的救星,更可能加快傷口的癒合。
化學物質毛囊細胞幹細胞轉化生長因子β傷口復原禿頭
釀酒時的微生物魔法 增加葡萄酒 釀造風味的細菌
2022.09.01
釀酒時的微生物魔法 增加葡萄酒 釀造風味的細菌
作者 / 陳俊堯/慈濟大學生命科學系助理教授,熱愛細菌的細菌...
633期
微生物是人類朋友裡最厲害的魔法師,尋常的食物在經過它們的發酵改造之後,可能會以完全不同的外形和香氣出現,變成不可思議的美食⸺釀酒就是這樣的魔法。
酵母菌酒球菌乳酸桿菌屬片球菌屬菌種微生物花青素二次發酵酒精蘋果酸乳酸菌
不是所有酵母菌都能釀酒 如何分離、鑑定出好的釀酒酵母菌?
2022.09.01
不是所有酵母菌都能釀酒 如何分離、鑑定出好的釀酒酵...
作者 / 林志輝/臺灣大學生化科技系博士,現為臺東大學生命科...
633期
酵母菌原指所有的單細胞真菌,而在自然環境中有非常多的酵母菌物種,其中也不乏具有高效率發酵能力的種類,但是真正能符合釀酒需求的物種只有釀酒酵母菌。
釀酒釀酒酵母菌酵母菌單細胞真菌微生物培養基
臺灣的葡萄可以釀酒嗎?種出適合釀酒的好葡萄
2022.09.01
臺灣的葡萄可以釀酒嗎?種出適合釀酒的好葡萄
作者 / 李國譚/康乃爾大學果樹學博士,專長為葡萄、莓果及溫...
633期
在葡萄酒的領域裡,釀酒師是舞臺上閃耀的明星,受愛酒人士追捧,葡萄酒的釀造更是兼具科學與藝術的工藝,考驗著釀酒師的技巧與天賦。
葡萄釀酒葡萄酒美索不達米亞平原地中海地區根瘤蚜根砧巨峰葡萄
不只是酒精發酵!如何將葡萄釀成酒?
2022.09.01
不只是酒精發酵!如何將葡萄釀成酒?
作者 / 蔡孝倫/興趣使然,在英國生化研究所博士班就讀時,轉...
633期
葡萄酒與人類文明演進密不可分,從考古證據我們可以發現,人類從文明發展初期就已經在釀造葡萄酒。最早的釀酒證據在東歐喬治亞共和國(Georgia)的山洞中被發現,年代可追溯至西元前6000 年的陶製大甕,迄今已有8000 多...
酒精發酵葡萄葡萄酒紅酒芽孢單寧花青素酚類
在家也能釀酒?葡萄酒自釀之道
2022.09.01
在家也能釀酒?葡萄酒自釀之道
作者 / 鄭建瑋/銘傳大學生物科技學系副教授。
633期
記得2018 年筆者在《科學月刊》上發表過〈超越千年的釀造工藝―啤酒〉,當時正值精釀啤酒風潮當道,一時之間有許多富有實驗精神的新創精釀啤酒問世。臺灣也出現幾家專門供應自釀啤酒原料與設備的網站或供應商,使許多人...
釀酒自釀葡萄葡萄酒啤酒天然酵母天然菌種混和菌種蘋果乳酸乳酸菌
貓咪為什麼也會確診?新冠病毒與動物的糾葛
2022.09.01
貓咪為什麼也會確診?新冠病毒與動物的糾葛
作者 / 陳貞志/屏東科技大學野生動物保育研究所副教授,主要...
633期
2019 年冬日,中國武漢的華南海鮮巿場中瀰漫著一股另人不安的氣氛。12 月初,巿場員工中已經有超過一半的人感染了不明的嚴重呼吸道疾病,患者的症狀包含發燒、乾咳、肌肉無力、呼吸急促、腸胃道症狀,嚴重者甚至發生頭痛...
COVID-19新冠病毒類冠狀病毒蝙蝠冠狀病毒科蹄鼻蝠演化基因重組動物
利用3D病理影像全面提升精準診斷 捷絡生技執行長林彥穎專訪
2022.08.15
利用3D病理影像全面提升精準診斷 捷絡生技執行長林彥...
作者 / 李依庭/本刊副總編輯。
488期
「病理檢測」是癌症治療過程中很重要的診療環節,可以讓醫生確認患者的癌症期數以及後續的診斷方向,更是影響往後病患治療的關鍵。近年來除了醫院常用的石蠟切片等2D染色技術之外,醫學影像技術更是全球科研單位亟欲開發...
病理檢測癌症治療3D病理影像技術組織檢體次世代定序基因檢測捷絡生技數位賦能3D光學影像醫療
陽明交通大學研究團隊以AI分析腦白質,找出大腦的實際年齡
2022.08.15
陽明交通大學研究團隊以AI分析腦白質,找出大腦的實際...
作者 / 整理報導|陳亭瑋
488期
「老化」是大多數人都會面臨的課題。隨著臺灣老年人口的比例提升,如何因應、評估老年狀況更是重要的醫療議題。由陽明交通大學生物醫學影像暨放射科學系博士黃楚中、神經科學研究所特聘教授林慶波,以及臺北榮總神經內科...
老化人工智慧演算法神經科學腦白質腦血管大腦老化心血管病變腦神經心智退化
機器狗小動物學走路,神經科學與機器人學新進展
2022.08.15
機器狗小動物學走路,神經科學與機器人學新進展
作者 / 編譯|陳亭瑋
488期
動物是如何學會行走的?有些早熟型動物如斑馬、長頸鹿等,出生後不久就會跌跌撞撞地開始學習行走,並在出生幾小時之內就有機會與成年動物一同快速移動。從學習、絆倒到穩定走路的過程中,動物的神經系統是怎麼運作的?
機器狗神經科學動物早熟型動物神經系統機器人深度學習人工智慧演算法貝氏優化Morti中央模式產生器
朝人造心臟更進一步,科學家重建心肌生長結構
2022.08.15
朝人造心臟更進一步,科學家重建心肌生長結構
作者 / 編譯|陳亭瑋
488期
心臟作為多數動物生存不可或缺的器官,與身體大部分器官一樣,受到外傷時沒有大幅再生的能力。因此如何模擬心肌的結構,甚至於製造出一顆可供移植的人造心臟,是許多生物工程的研發目標,也對於未來心臟醫療的發展相當重...
心臟器官醫學工程心肌心臟醫療集中旋轉噴射旋轉心肌螺旋結構人造心臟心肌細胞同心圓
臺大團隊解析基因體三維立體結構,初步預測癌細胞的轉移特性
2022.08.15
臺大團隊解析基因體三維立體結構,初步預測癌細胞的轉...
作者 / 整理報導|羅億庭
488期
全球的癌症發生率日漸增加,根據臺灣癌症基金會執行長賴基銘引述國際抗癌聯盟(Union for International Cancer Control, UICC)的資料指出,每年因癌症而死亡的人數超過880萬人;而UICC也預估,在未來20年全球的死亡人...
癌症癌細胞轉移癌細胞腫瘤上皮間質轉化間質基因類間質細胞基因結構遠端轉移
利用竹炭益生菌協助白蝦水產養殖,創造循環經濟
2022.08.15
利用竹炭益生菌協助白蝦水產養殖,創造循環經濟
作者 / 整理報導|羅億庭
488期
竹炭大多用來除臭與過濾水中雜質,而中正大學化學暨生物化學系教授王少君則利用竹炭的特性研發出一種益生菌配方,與嘉義當地的水產養殖業者實地合作,在改善白蝦養殖池的水質的同時也能不傷害環境,更使得白蝦的收成比同...
竹炭白蝦微生物生物絮技術823水災重金屬養殖漁業循環經濟效益
人類基因體計畫的最後一塊拼圖
2022.08.01
人類基因體計畫的最後一塊拼圖
作者 / 陳乃群/於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取得電腦科學博士學位,在...
632期
1988 年發起的人類基因體計畫,目標為完成人類基因體序列的解碼。該計畫於2003 年宣告完成,當年研究團隊完成92%的人類基因體序列,也成為現今基因體研究的基石。
基因體遺傳密碼染色體去氧核糖核酸核糖核酸鹼基對人類基因體計畫基因體定序基因檢測基因編輯CHM13細胞株
研發mRNA疫苗技術 帶領全世界對抗COVID-19
2022.08.01
研發mRNA疫苗技術 帶領全世界對抗COVID-19
作者 / 李依庭/本刊副總編輯。
632期
將外來RNA 送進人體會觸發先天性免疫發炎反應,且難以送達目標細胞。卡里科及魏斯曼找出修飾核苷技術,將尿苷修飾為假尿苷,以降低mRNA 免疫原性。庫利斯製造脂質奈米顆粒,透過細胞胞吞作用,傳送mRNA 至人體細胞之後才...
RNA疫苗mRNA疫苗疫苗學COVID-19新冠疫苗病毒蛋白質免疫系統mRNA核苷修飾技術免疫反應
擊敗囊狀纖維化的藥物 治療會呼吸的痛
2022.08.01
擊敗囊狀纖維化的藥物 治療會呼吸的痛
作者 / 葉翰宜。黃自強。
632期
今(2022)年邵逸夫獎生命科學與醫學獎,頒給兩位多年來致力於囊狀纖維化研究的科學家:內古列斯庫和威爾士。囊狀纖維化源於基因突變,使患者的纖維性囊腫跨膜傳導調節蛋白(CFTR)數量不足或功能不全。患者呼吸道黏液過...
邵逸夫獎生命科學與醫學獎囊狀纖維化體染色體隱性遺傳疾病藥物囊狀纖維化藥物Kalydeco®呼吸
哺乳動物身上的第一隻蝨子
2022.07.29
哺乳動物身上的第一隻蝨子
作者 / 編輯部
632期
蝨子(lice)泛指毛蝨目(Phthiraptera)下、生活在恆溫動物身上的專一性寄生蟲。近期,《自然生態與演化》(Nature Ecology & Evolution)期刊上刊登一篇有關蝨子的親緣基因體學(phylogenomics)研究,說明蝨子首次寄...
蝨子毛蝨目專一性寄生蟲基因體學哺乳動物宿主演化事件非洲獸總目共演關係基因體定序親緣分析
插管輔助無線感測系統 降低鼻胃管錯置傷害
2022.07.15
插管輔助無線感測系統 降低鼻胃管錯置傷害
作者 / 整理報導|陳亭瑋
487期
鼻胃管是一種由鼻孔經咽喉、食道插入胃中,再透過管道提供營養的裝置,常用於無法自行吞嚥進食的病患身上。隨著臺灣人口高齡化,臨床上的相關需求也日益增加。
鼻胃管電磁波感測系統胃酸儀器照護中心鼻胃管插管輔助無線感測系統無線電波發射器營養光感測器醫療需求醫療品質
利用「三隻腳」攀爬的鸚鵡
2022.07.01
利用「三隻腳」攀爬的鸚鵡
作者 / 編輯部
631期
地球上未曾存在奇數附肢的脊椎動物,不過卻有些動物依舊演化出奇數步態的移動方式,例如鸚鵡。
鸚鵡脊椎動物鳥喙演化三足步態靈長類
古代長頸鹿也用脖子打架?
2022.07.01
古代長頸鹿也用脖子打架?
作者 / 編輯部
631期
你曾看過長頸鹿甩動長長的脖子,使出「流星錘」互相打架的畫面嗎?有些學者認為長頸鹿之所以演化出這麼長的脖子,就是為了打架、競爭、吸引異性。
長頸鹿脖子古脊椎動物脊椎骨化石斷層掃描內耳骨獬豸圓板角鹿角蛋白性擇
象牙化石訴說一萬年前的遷徙故事
2022.07.01
象牙化石訴說一萬年前的遷徙故事
作者 / 編輯部
631期
化石是我們窺探過去最好的材料,而象牙不同於其他化石,伴隨雄象的一生,長期累積不同地理區域的同位素。
象牙化石雄象同位素美洲乳齒象鍶同位素氧同位素演化遷徙行為
  • «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13
  • 14
  • 15
  • 16
  • 17
  • »
TOP
科學月刊 台北市大安區羅斯福路三段 77 號 7 樓
服務電話:+886-2-2363-4910
電子郵件:scimonth@scimonth.one
服務時間:週一至週五 09:30~17:30,例假日除外。
  • 認識科月

    關於科月
    各期目錄
    投稿須知
    合作洽談
  • 讀者服務

    購買雜誌
    訂閱雜誌
    網路會員
    訂閱電子報
隱私政策 服務條款
  • © 1970- by Science Monthly 若需轉載、使用科學月刊或科技報導的文字、圖像或影音等,請洽本公司。
網頁設計 : 藝誠網頁設計公司

本站使用第三方服務進行分析,以確保使用者獲得更好的體驗。了解本站隱私權政策

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