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員登入
購物車
(
0
)
HOME
×
關於科月
關於科月
科月目錄
科報目錄
購買科月
訂閱方案
優惠方案
諾貝爾系列
購買單期
購買通路
投稿須知
推廣專案
星火相傳計畫
支持專案計畫
進階搜尋
封面故事
News Focus
專訪
專欄
評論
精選文章
活動訊息
永續科學
基金會
科技報導
繁體中文
English
ig
line
facebook
分類選單
- 文章分類 -
封面故事
News Focus
專訪
專欄
評論
精選文章
活動訊息
永續科學
基金會
科技報導
文章專區
搜尋
搜尋結果
2025.07.15
科學家用玻璃光纖打造祕密武器 突破當前AI效能天花板
作者 / 編譯|郭羽漫
523期
芬蘭坦佩雷大學(Tampere University)博士後研究員哈里(Mathilde Hary)和法國瑪麗與路易-巴斯德大學(Université Marie et Louis Pasteur)博士葉赫莫拉(Andrei Ermolaev)以神經網絡為靈感,研究出一種名為「極限...
人工智慧
資料傳輸
飛秒雷射脈衝
光纖
2025.03.19
讓大型語言模型蓬勃發展 資料與技術的開放、協力、自...
作者 / 莊庭瑞/中央研究院資訊科學研究所副研究員
519期
DeepSeek-R1模型的發展告訴我們,建構大型語言模型的硬體與能源投資成本,有機會不再是高不可及。如何取得可開放使用、後設資料完備且來源清楚的高品質資料集,關係到大型語言模型能否「平民化」(democratization)。
LLM
安娜典藏庫
著作權
數位歐洲計畫
2025.03.05
同步輻射揭開古生物之謎 從恐龍蛋白質保存到魚類頜骨...
作者 / 王俊杰 | 國家同步輻射研究中心研究員、臺灣大學地質...
663期
值得一提的是,此研究也是國輻中心的古生物相關研究成果第二次登上《自然》期刊封面,顯見同步輻射技術在古生物研究中的重要性與潛力。
同步輻射
化石
演化
X光
2024.11.14
2024開放儲存庫國際會議 直擊研究資料基礎設施的新進...
作者 / 李承錱/中央研究院資訊科學研究所,研究資料寄存所技...
515期
開放儲存庫國際會議(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Open Repositories,簡稱OR會議)是開放儲存庫(open repositories)領域的年度研討會,自2006年起已舉辦19屆。
開放儲存庫
學術共享
知識共享
國際會議
2024.09.30
日本學術振興會及日本學界近期的資料管理方案政策發展
作者 / 陳英翔/中央研究院資訊科學研究所實習生
513期
日本學術振興會(Japan Society for the Promotion of Science, JSPS)是日本國內重要的獨立科研經費資助機構,它扮演的角色就如同臺灣的國家科學委員會,致力於推動科學研究發展,促進學術交流和國際合作,並支持研究成...
DMP
科學研究發展
資料共享
隱私保護
2024.09.16
工研院攜手日本東芝 共同以虛擬電廠強化臺灣電網韌性
作者 / 資料整理/羅億庭
512期
受到極端氣候的影響,全球的能源供給逐漸不穩定。由於臺灣地狹人稠的地理環境,在興建大型電廠上常遭遇到許多困難,開發多元化的電力來源和高效的電網管理技術變得至關重要。
工研院
虛擬電廠
電網管理
2024.07.15
生成式AI與傳統數值天氣預報的結合NVIDIA CorrDiff天...
作者 / 連國淵/交通部中央氣象署,專長為數值天氣預報與資料...
511期
輝達(NVIDIA)執行長黃仁勳今(2024)年3月在美國舉辦的GTC(GPU technology conference)大會及6月在臺灣舉辦的臺北國際電腦展(COMPUTEX)上,皆展示了一項稱為「CorrDiff」(Corrector Diffusion)的生成式人工智慧...
輝達
CorrDiff
生成式AI
黃仁勳
天氣預報
中央氣象署
數值模擬
神經網路
機器學習
解析度
降尺度
RWRF
擴散演算法
2024.07.15
臺大團隊發現大腦感知疼痛的神經機轉
作者 / 資料整理|羅億庭
511期
人為什麼會感覺到痛呢?我們所認知的「痛覺」其實會受到個人的認知、情緒狀態所影響。而在心理學上,「安慰劑效應」(placebo effect)一詞,就是指患者明明獲得的是無效治療,但因為他預料或相信治療有效,而感覺到症狀...
臺灣大學
痛覺
安慰劑效應
磁振造影
杏仁核
皮質
運算模型
神經科學
慢性疼痛
2024.07.15
臺灣小米種原入「末日種子庫」 有助於守護糧食安全、...
作者 / 資料整理/羅億庭
511期
在中央大學極地研究中心的推動下,臺灣研究團隊於5月29日將第一批、共計170種珍貴臺灣小米種原,在確認皆具備發芽活性後,送入挪威「斯瓦爾巴世界種子庫」(Svalbard Global Seed Vault),以維繫小米的基因多樣性,創下...
臺灣小米
末日種子庫
中央大學
中央大學
斯瓦爾巴世界種子庫
北極
農業遺產
生物多樣性
2024.06.01
走向與自然共存的永續地球 綜觀臺灣生物多樣性研究之...
作者 / 採訪撰稿|張樂妍/本刊主編
654期
人類要持續在地球上生存,維護生物多樣性(biodiversity)是不可或缺的任務。電影中描述的世界末日是塵土飛楊的沙漠,是斷垣殘壁的廢墟,是被溫室保護的稀珍生物與僅存的人類。這些情境是人們對下個世代的想像,不過地球...
生物多樣性
分類學
大滅絕
生物資源
公開資料庫
學術研究
期刊
2024.06.01
新型資料的研究方法 用基因、聲音、AI探索 生物多樣性...
作者 / 蔡怡陞/演化生物學家,專長為遺傳及微生物基因體學。...
654期
在科學與技術迅速發展的現代,跟我們息息相關的生物多樣性研究迎來了各種突破性的進展。生物多樣性是指所有形形色色的生物體,來源包括陸地、海洋、其他水生生態系統,以及其中構成的生態綜合體等,包含物種內部、物種之...
生物多樣性
聲音監測技術
人工智慧
基因定序
遺傳學
單細胞定序
深度學習
科技革新
2024.06.01
從自然觀察開始的 公民科學與生物多樣性指標
作者 / 林大利/生物多樣性研究所副研究員,澳洲昆士蘭大學生...
654期
阻止生物多樣性流失、減緩與調適氣候變遷、永續運用有限的自然資源,是現代人類面臨的三大挑戰。生物多樣性是歷經38億年環境磨練的演化產物,但正處於兵臨城下、遭受十面埋伏、只能做困獸之鬥的存亡之秋。各地野生生物族...
公民科學
生物多樣性
指標
時空資料
自然環境
保育措施
自然觀察
2024.05.15
318公民運動、COVID-19的數位資料如何妥善保存?
作者 / 編輯部
509期
現代社會的資訊交流十分頻繁,也因此許多珍貴影像與文字紀錄,像是318公民運動、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COVID-19)等事件,才能以數位化的形式被留存。然而,這些數位資料的保存期限並非永恆,可能會隨著時間的流逝而不斷...
318公民運動
數位資料
COVID-19
數位化
2024.05.01
解讀時空科技密碼 地理資訊系統(GIS)的多維運用
作者 / 白璧玲/中央研究院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地理資訊科學...
653期
在資訊發達的現代社會,地圖也隨著數位化、網路化的形式轉換,成為資訊視覺化和傳播的一項利器。不論身在何處,打開手機、平板電腦等行動載具,啟動代表性電子地圖「Google Maps」,即可獲取日常所需的空間資訊來源。例...
GIS
GPS
遙測
國土測繪
跨領域
地圖
氣候變遷
可視化資料
疫情防治
2024.03.15
以技術克服科研運算可再現性的挑戰 貫徹開放科學的理...
作者 / 何明諠/中央研究院資訊科技創新研究中心專案經理
507期
去(2023)年10月,研究資料寄存所(depositar)迎來了Binder的整合,這也是depositar協助研究人員達成「運算可再現性」(computational reproducibility)的一個里程碑。使用者只需將程式碼和相關資料放入同一資料集中...
開放科學
研究資料寄存所
Binder
運算可再現性
程式
運算韌性
相依性
運算環境
2024.03.15
透過資料治理城市 讓數位服務融於市民日常
作者 / 李依庭/本刊副總編輯
507期
隨著現代科技的進步,人們生活中的食衣住行愈趨便利,交通也日益便捷。而各式各樣科技產品和網路服務興起,不僅創造出了大量多元的數據,更大幅加速智慧城市的發展。透過這些數據,我們也可以有效掌握城市內即時且全面的...
城市治理
台北程式設計節
黑客松
城市儀表板
空間資訊
物聯網
數位化管理
2024.03.01
透過資料治理城市 讓數位服務融入市民日常
作者 / 採訪撰稿|李依庭/本刊副總編輯
651期
隨著科技的進步,現今人們生活中的食衣住行愈加便利,交通也日益便捷。而各式各樣科技產品和網路服務興起,不僅創造出了大量、多元的數據,更大幅加速智慧城市的發展。透過這些數據,我們可以有效掌握城市內即時且全面的...
城市治理
臺北程式設計節
黑克松
城市儀表板
空間資訊
物聯網
數位化管理
2024.03.01
如何整合、管理海量資料? 數位經濟發展下的資料治理
作者 / 莊宜勳/成功大學資訊工程系助理研究員;郭耀煌/成功...
651期
隨著ChatGPT的浪潮席捲全球,大量基於人工智慧(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I)的服務出現,為人們帶來更便利的生活,也讓AI相關產業迎來了另一個春天。然而,這些服務之所以能順利運行,基本都建構於海量的資料之上。因...
數位經濟
資料共享
資料治理
人工智慧
智慧城市
信任
2024.02.15
充滿野心的Plan S 徹底顛覆傳統學術出版生態
作者 / 邱炯友/政治大學圖書資訊與檔案學研究所教授、《教育...
506期
早在2018年9月,歐洲科研機構便組成了一支負責資助與執行研究的國際組織「cOAlition S」,而他們的核心倡議計畫則稱為Plan S〔註〕。該計畫藉政策說帖號召學者與研究贊助機構,全面推動全球學術出版品「開放取用」(...
cOAlition S
Plan S
學術出版
開放同儕評閱
付費牆
開放科學
2024.01.15
2023國際資料週「資料節慶」 一窺研究資料管理發展
作者 / 王家薰/中央研究院資訊科學研究所專案經理;莊庭瑞/...
505期
若是想要了解科學資料政策、研究資料管理,以及相關資訊技術的發展趨勢,或是想和不同學科領域的資料專家討論各種前沿議題,那麼兩年一次的國際資料週(International Data Week, IDW)是不容錯過的盛會。為期四天的國際...
開放科學
資料節慶
國際資料週
資料儲存庫
FAIR原則
DMP
AI
研究資料寄存所
2023.12.15
認識「開放科學」三維度,讓科研成果發揮更大的效益
作者 / 鄭瑋/臺灣大學圖書資訊學系副教授;黃寶霈/臺灣大學...
504期
回溯到2000年代,計算機和資訊領域的先驅海伊(Tony Hey)等人,提出了「資料密集典範」(data-intensive)的觀念。這意味著科學的發展已經從實驗、理論,以及電腦運算等典範,進化到現今以「資料」為核心的階段。在此典...
開放科學
資料密集
開放近用
通透度
研究參與
公民科學計畫
FAIR資料原則
永續發展
2023.12.15
結合腦部MRI與基因資料 建構AI模型分析阿茲海默症腦部...
作者 / 編譯|羅億庭
504期
阿茲海默症(Alzheimer's disease)是一種病程緩慢,且會隨著患者年紀不斷惡化的神經退化性疾病,目前國內外也有許多研究者致力於找出治療阿茲海默症的方法。儘管科學家已經在過去篩選了數千名受試者的基因體,期望能發...
大腦
MRI
AI
阿茲海默
機器學習
基因體學
失智
2023.12.01
如何讓AI不產生「幻覺」?
作者 / 編輯部
648期
人工智慧(artifical intelligence, AI)在過去十年間席捲了人們的生活,更滲透到科學研究領域的許多角落。雖然AI能用來加速科學進展,但機器學習模型有時候也可能會呈現出誤導、完全錯誤的結果,就如同聊天機器人...
AI
機器學習
誤導
加州大學
信賴區間
預測資料
2023.11.15
讓大眾取用政府資助的研究成果 美國與臺灣新近的發展
作者 / 莊庭瑞/中央研究院資訊科學研究所副研究員
503期
美國白宮「科學與技術政策辦公室」(Offic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olicy, OSTP)在去(2022)年8月,由當時的主任尼爾森(Adlondra Nelson)簽署並發布了一份備忘錄〈確保聯邦資助的研究可被自由、立即、且公平取...
尼爾森備忘錄
公眾取用
開放科學
國科會
資料庫
2023.09.01
小論文怎麼寫?星火相傳講座從資料判讀說起!
作者 / 沙珮琦/本刊專案經理
星火相傳
科學表達
講座
科學閱讀
科普寫作
閱讀
寫作
科學教育
科學月刊
教育
科學
小論文架構
小論文
2023.07.19
讓資料共享成為責任 簡介國際近期的科研資料開放政策
作者 / 何明諠/中央研究院資訊科技創新研究中心專案經理
499期
研究資料的開放攸關研究成果的可再現性、透明度,並可進一步促成科學研究的共享與合作,帶來新的發現。但當研究人員試圖分享資料也時常面臨各類挑戰,包含不熟悉分享的流程或價值、過程繁複、資料量大、資料敏感、擔憂成...
資料共享
資訊倫理
WHO
CERN
NIH
開放資料
開放科學
2023.07.15
中山醫建立東亞第一個癌症大數據資料庫 透過驗血預測...
作者 / 整理報導|陳亭瑋
499期
全球肺癌的死亡率居高不下,即使是經過手術治療的肺癌早期患者,仍有高達30%的機率發生癌症復發與轉移。為了及早追蹤、了解病人的預後,中山醫學大學副校長張基晟率領團隊找出可預測肺癌復發的四種血漿蛋白組合,為未來...
癌症
大數據
資料庫
驗血
肺炎復發率
血漿蛋白
類晚期蛋白
酵素免疫分析法
2023.07.07
「最強職場新人」襲來!直擊生成式AI 掀起的 產業革命
作者 / 李慕約 軟體工程師,2014 年創辦資料視覺化李慕/約公...
643期
去(2022)年下半年,人工智慧生成內容(artificial intelligence generated content, AIGC)和生成式AI(generative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GAI)席捲全球科技產業,臺灣的相關社群聚會也絡繹不絕。今(2023)年5 月...
生成式AI
ChatGPT
GPT-4
Bing
職涯
產業
Midjourney
2023.06.15
當開放資料遇上生物多樣性—TaiBIF讓世界看見你的資料
作者 / 劉璟儀/中央研究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TaiBIF內容經理...
498期
近年來,愈來愈多的生物多樣性研究不只透過田野調查取得資料,更結合開放資料(open data)讓研究的視野擴大;許多學者也開始跳脫傳統科學研究思維,結合科技走向新型態的生物多樣性資料應用,如聲音資料、衛星遙測、環...
生物多樣性
開放資料
TaiBIF
GBIF
同儕審查
研究
公民科學
系統性調查
氣候變遷
2023.06.01
竊錄魚說話 利用水下聲音監測海洋生態
作者 / 編輯部
642期
海底對於人耳而言或許一片寂靜,不過對於水生生物來說,海裡可能連片刻的安靜都沒有!
水生生物
聲音
水下聲音資料庫
水下聽音器
海洋生態系統
珊瑚礁
«
1
2
3
4
»
頁次:
1
2
3
4
資料總數:110
TOP
本站使用第三方服務進行分析,以確保使用者獲得更好的體驗。了解本站
隱私權政策
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