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員登入
購物車
(
0
)
HOME
×
關於科月
關於科月
科月目錄
科報目錄
購買科月
訂閱方案
優惠方案
諾貝爾系列
購買單期
購買通路
投稿須知
推廣專案
星火相傳計畫
支持專案計畫
進階搜尋
封面故事
News Focus
專訪
專欄
評論
精選文章
活動訊息
永續科學
基金會
科技報導
繁體中文
English
ig
line
facebook
Please enable JavaScript
Search / 搜尋
分類選單
- 文章分類 -
封面故事
News Focus
專訪
專欄
評論
精選文章
活動訊息
永續科學
基金會
科技報導
文章列表
數學
物理
生物
化學
地球科學
科技
科學教育
科學史
書摘書評
專訪
採訪
評論
經濟
永續
社會科學
2019.04.01
國研院研製阿凡達鼠與新型腫瘤庫 癌症藥物個人化全面...
作者 / 編輯部
448期
【本刊訊】國家實驗研究院(The National Applied Research Laboratories, NARLabs,以下稱國研院)國家實驗動物中心,近日開發出可替代人體試藥、高度免疫不全的小鼠,同時也打造新的腫瘤資料庫,短期內可以縮短試藥過...
新型腫瘤庫
2019.04.01
基因改造生物體的應用及對食品、環境安全的影響
作者 / 陳淵銓/美國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生物化學博士。
448期
傳統的基因工程(genetic engineering)技術主要用於基因選殖(genetic cloning),選殖位置須有特定核酸序列限制位置(restriction site)存在,再利用限制內核酸酶(restriction endonuclease)加以切割,研究人員無法...
基因改造
食品安全
2019.03.01
追尋臺灣大型「古」生物之旅
作者 / 蔡政修/臺灣大學生命科學系、生態學與演化生物學研究...
591期
如果講到臺灣大型動物,大概許多人的腦海中都會浮現出臺灣黑熊(Ursus thibetanus)的影像。不過,會進一步去思考臺灣黑熊是如何來到臺灣或牠們在臺灣的演化歷程的人,就相對少了許多。
古生物
臺灣古生物
豐玉姬鱷
臺灣鯨魚
2019.03.01
體感皮質裡的神經元 各有對應的觸覺感受
作者 / 編輯部
591期
人手碰觸物品後,皮膚上的感知器(sensor)會接收物品表面資訊,並經神經傳遞至體覺皮質(somatosensory cortex)。芝加哥大學(University of Chicago)神經科學家近日於《美國國家科學院刊》(PNAS)發布研究,發現該...
神經元
觸覺
大腦
體覺皮質
2019.03.01
藏身於膠囊裡的針頭
作者 / 編輯部
591期
許多人對打針有莫名的恐懼,針頭扎進皮膚的那一剎那,光用想的就令他們頭皮發麻。這些人可能會問:打針,可以跟吃藥一樣簡單嗎?近日,科學家於Science 發表一種可服用式裝置(ingestible device),它的外型堪比藥丸,...
針頭
膠囊
口服生物遞送系統
2019.03.01
輕搖的床鋪能改善睡眠及記憶
作者 / 編輯部
591期
或許很多人有這樣的經驗,在溫暖的午後時光躺在舒服的吊床上,隨著吊床輕微的擺盪下,漸漸地進入夢鄉。在近日2 篇發布於《當代生物學》(Current Biology)的研究顯示,躺在能輕微搖擺的床上時,不僅可改善睡眠品質,更...
睡眠
記憶
床鋪
2019.03.01
想要吃得更健康?那就開始運動吧!
作者 / 編輯部
591期
許多人都渴望擁有健康的身體及生活模式。飲食,是健康生活的主要因素。但該如何吃得更健康,並長期維持呢?近期德州大學奧斯汀分校(University of Texas at Austin)的團隊發布於《國際肥胖醫學期刊》(International...
健康
運動
飲食行為
2019.03.01
細菌,是敵人還是朋友?
作者 / 江倪全/長庚大學生物醫學研究所 副教授。
591期
人們生活在一個複雜的環境中,除了肉眼可見到的各式物品及動、植物外,還有一群種類繁多,數量更是超乎想像的微生物與之共享同一個空間。而這些看不見、聞不到也摸不著的微生物,卻和人類的生活品質及身體健康有極大的關...
細菌
抗生素
菌叢
2019.03.01
沉積物中的時空膠囊─魚類耳石
作者 / 林千翔/東海大學生命科學系、東海大學生態與環境研究...
591期
一桶一桶的爛泥伴隨著拖曳式沈積物採樣器自深海表層上到了研究船,船艙上早已堆滿各式樣品和岩心,這些「時空膠囊」是科學家迫切期盼解開近代地球事件的鑰匙……
耳石
生態保育
古生物
2019.03.01
在動行研討會之後─臺灣古生物大發現
作者 / 蔡政修/臺灣大學生命科學系、 生態學與演化生物學研...
591期
今(2019)年,臺灣最大的生物學領域的研討會──動物行為與生態研討會於臺灣大學舉辦,且主要是由筆者與王弘毅、胡哲明、丁照棣和何傳愷4位老師的實驗室共同主辦。藉此契機,在這場已走過30年的研討會中,首次舉辦古生...
動物行為研討會
古生物
台灣古生物
古脊椎動物學
臺灣熊
2019.03.01
從仿生學解碼大自然色彩之謎
作者 / 李依庭/《科學月刊》主編。
447期
仿生學(Bionics),是一種透過觀察大自然中物種的生理或特殊現象,進一步來模擬或仿造生物的各項功能的科學。最早,仿生學一詞源自於希臘文中的「Bio」,意思為「生命」。而仿生一詞的概念早在1960年代被斯蒂爾(...
仿生學
解碼
大自然
2019.03.01
大腦神經再生陷論戰-狼煙再起
作者 / 林翰佐/銘傳大學生物科技學系副教授,本刊總編輯。
591期
人類的大腦是生命科學研究中最富挑戰性的議題之一,筆者甚至認為,光是要讓一般大眾理解這個問題的挑戰性,本身就是一件具有挑戰性的事情。
生命科學
大腦科學
神經科學
腦結構
大腦神經
神經元
神經元再生
2019.03.01
別被自己給嚇到啦─動物也認得鏡子裡的自己嗎?
作者 / 郭羽漫/有些事還是不要知道太多的好,本刊編輯。
591期
還記得筆者的貓,第一次透過傢俱看自己的倒影時嚇到炸毛,甚至不斷對裡面的「敵人」哈氣,搞得全家人啼笑皆非。這還不打緊,一次想跟貓咪用自拍模式合影,牠竟使出喵喵拳攻擊手機螢幕,彷彿在對裡面那隻貓示威著。
自我辨認
認知
動物行為
2019.02.01
科學喵喵 不馴常的貓
作者 / 李依庭/集敏感和孤寂於一身,執著日常中的字字珠璣,...
590期
「喵~」,在天還未亮的冬日清晨,走在無人的街道上,待想快速穿越天橋,到達馬路另一頭的河濱公園慢跑時,被橋下一聲突如其來貓叫聲所吸引。走近一看,是隻黃色虎斑貓,蜷在角落正瑟瑟發抖,透漏著飢寒交迫的眼神。忘了...
貓科動物
體型
DNA
飲食型態
2019.02.01
英國團隊研發驅動傷口癒合的新技術
作者 / 編輯部
590期
倫敦帝國學院(Imperial College London)安奇斯特(Ben Almquist)的研究團隊,近日將最新的「牽引力活化負載(traction force-activated payloads, TrAPs)」技術平台與醫材結合,它能與身體交互作用並驅使自然修復系...
牽引力活化負載
細胞
膠原蛋白
2019.02.01
年長者的憂鬱症與聽力問題有關
作者 / 編輯部
590期
近期,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歐文醫學中心(Columbia University Irving Medical Center)於《美國醫學會刊-耳鼻喉與頸部外科》(JAMA Otolaryngology-Head & Neck Surgery)發布研究表示,在調查國內西班牙裔年長者的憂鬱傾...
年長者
憂鬱症
聽力
2019.02.01
毛小孩體重過重將影響壽命長度
作者 / 編輯部
590期
根據一篇來自英國利物浦大學(University of Liverpool)與WALTHAM寵物營養中心(WALTHAM Centre for Pet Nutrition)發表於《獸醫內科》(Journal of Veterinary Internal Medicine)的研究指出,體重過重的寵物平均壽...
毛小孩
體重
壽命
2019.02.01
淺談非洲豬瘟──防疫與疫苗開發的重重關卡
作者 / 張猷忠/微免博士、獸醫師,現服務於銘傳大學生物科技...
590期
非洲豬瘟(African swine fever, ASF)最早於1921年在非洲肯亞發現,起初疫情為非洲撒哈拉以南和馬達加斯加島,其後散播至歐洲的葡萄牙、西班牙和法國及南美與加勒比海周邊國家。往後,經歐洲大規模的撲殺,非洲豬瘟於...
非洲豬瘟
防疫
疫苗
2019.02.01
昆蟲、病原菌與免疫防禦戰爭
作者 / 吳岳隆/國立臺灣大學昆蟲學系助理教授、昆蟲病理實驗...
590期
免疫系統,是生物用來抵禦或摧毀外來病原菌的主要防禦系統,可分為先天性免疫(非專一性免疫)及後天性免疫(專一性免疫)。先天性免疫主要是生物利用特定血球細胞或產生發炎反應來對抗外來病原菌,而後天性免疫為淋巴細...
昆蟲
病原菌
免疫系統
2019.02.01
豬與人的大小事
作者 / 廖震元/畜產專家。英國雅伯丁大學博士,第26屆國家優...
590期
豬隻具有強大的適應力、機動性、繁殖力與雜食性,讓牠們成為極有效率 的生存機器,分布在世界5大洲,只 有南極沒有被牠們光顧。在生物學分類上,屬於哺乳綱、偶蹄目、豬科、豬屬。而豬屬下的野豬種,經過人類飼養馴化後...
家豬
豬隻飼養
2019.02.01
害怕細菌反撲的豬 逐漸失效的抗生素
作者 / 陳正文/出生於屏東,農科院動物醫學組組長。吳秀慧/...
590期
1950年,有學者發現飼料中添加低劑量抗生素可促進豬隻等家畜生長、改進飼料效率及預防疾病。抗生素可成功治療人與動物的細菌性疾病,但濫用或不當使用抗生素所導致的抗藥性,會對人類和動物的健康安全造成威脅。
細菌
抗生素
豬
抗藥菌
2019.02.01
在玩轉基因之後 豬為人類帶來哪些醫學希望?
作者 / 杜清富/農業科技研究院動物科技研究所。
590期
豬隻與人類同為雜食動物,在營養代謝、生理功能及組織器官解剖構造,非常接近人類。
豬
基因轉殖
基因編輯
核酸酶
幹細胞
2019.02.01
豬,你快樂嗎?豬隻飼養福祉大學問
作者 / 羅玲玲/中國文化大學動物科學系。
590期
明太祖朱元璋曾因見一婦人餵豬而道「無豕不成家」,福州人也有「一豬二子三女婿四先生」一說,可見豬與人之間的親密關係:是財富的來源,也是溫暖、可靠的象徵。養豬人養豬的目的是為了累積財富,春天買頭小豬,到了秋天...
豬
動物福祉
2019.02.01
中研院團隊解碼牛樟基因定序 改寫植物族譜
作者 / 編輯部
446期
【本刊訊】臺灣特有喬木──牛樟(Cinnamomum kanehirae Hayata)不但是可提煉芳香精油的上等木材,更能培養出素有「森林紅寶石」之稱的牛樟芝(Antrodia cinnamomea),可惜因遭受大量盜採而瀕臨絕種。中央研究院生物多...
牛樟
基因
植物
族譜
2019.02.01
生長在水陸交界的蜻蛉—淺談台江地區的蜻蛉與環境問題...
作者 / 黃棕堡/臺南市善化高中飼養蜻蜓與螢火蟲的高三生。
446期
「台江」這個名字,源自歷史上的台江內海,現今多已陸化為濕地或魚塭。18世紀前,位於臺灣西南的潟湖即為台江內海,潟湖在18世紀中葉後逐漸陸化,外側的鯤鯓(即沙洲)亦與陸地連為一體,僅餘四草湖、鯤鯓湖與若干濕地等...
台江地區
蜻蛉
環境
2019.02.01
國衛院病媒蚊中心登革熱防疫大作戰
作者 / 李依庭/《科學月刊》主編。
446期
近年來,全球皆水深火熱的壟罩在病媒蚊疾病中,在中南美洲地區,有造成小頭症的茲卡病毒(Zika virus, ZIKV);在臺灣,除了時有日本腦炎(Japanese encephalitis)的零星案例傳出外,影響臺灣最大的莫過於隨著氣候的增...
國衛院
登革熱
防疫
2019.01.01
如何拿捏科研中的那把道德尺? 談CRISPR/Cas9技術用於...
作者 / 林翰佐/銘傳大學生物科技學系副教授,本刊總編輯。
589期
最近生命科學界爆發一宗廣受關注的事件:中國科學家賀建奎博士將CRISPR ∕ Cas9活體基因編輯技術用於人類胚胎的編輯,並經植入孕母著床懷孕後,於日前成功產下2名基因體受到修改的女嬰。
生命倫理
人體試驗
生物科學
生命科技
2019.01.01
便利的塑膠年代、反撲的海廢危機
作者 / 陳美琪/東華大學海洋生物研究所碩士,喜歡海和海洋生...
589期
海洋廢棄物會對海洋生物、生態系、人類健康與經濟等方面造成危害。越來越多的科學研究顯示海洋廢棄物對海洋生物和生態系統造成威脅,其影響大致分為纏繞、攝入及塑膠物品釋放或吸附累積有毒物質,透過食物鏈所造成的生物...
海洋廢棄物
海洋保育
食物鏈
2019.01.01
走過沒有學會的30個年頭— 動物行為與生態研討會
作者 / 張景淞/願將知識的可愛善美,結緣世人。
589期
「你動行的投稿交出去了嗎?」「快了快了,老師改完就可以交了!」每到 12 月,走進大專院校的生物相關科系都可聽到類似的對話,原來是許多師生為了即將於寒假舉辦的「動物行為與生態研討會」,努力燃燒青春、追趕實驗分...
動物行為
生態
研討會
2018.12.01
拉布拉多犬的健康與毛髮顏色息息相關
作者 / 編輯部
588期
一般而言,拉布拉多犬(Labrador retriever)總共有3種顏色,分別是黃色、黑色及褐色。澳洲雪梨大學(University of Sydney)的最新研究顯示,褐色拉布拉多犬的預期壽命相較於另外2種顏色的同類較短。
拉布拉多犬
健康
毛髮
«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
頁次: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資料總數:1559
TOP
本站使用第三方服務進行分析,以確保使用者獲得更好的體驗。了解本站
隱私權政策
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