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員登入
購物車
(
0
)
HOME
×
關於科月
關於科月
科月目錄
科報目錄
購買科月
訂閱方案
優惠方案
諾貝爾系列
購買單期
購買通路
投稿須知
推廣專案
星火相傳計畫
支持專案計畫
進階搜尋
封面故事
News Focus
專訪
專欄
評論
精選文章
活動訊息
永續科學
基金會
科技報導
繁體中文
English
ig
line
facebook
Please enable JavaScript
分類選單
- 文章分類 -
封面故事
News Focus
專訪
專欄
評論
精選文章
活動訊息
永續科學
基金會
科技報導
文章專區
搜尋
搜尋結果
2025.09.01
毛茸茸的起點 哺乳類為什麼演化出毛?
作者 / 寒波 | 科普作家,經營部落格與粉絲頁「盲眼的尼安德...
669期
我們所知的現生鳥類,都依靠羽毛飛翔。因此長久以來人們普遍認為,羽毛之所以誕生,與飛行關係密切。然而,新的分類觀念將鳥類視為恐龍家族中的一支,同時又有愈來愈多證據支持,不是鳥類的恐龍也有羽毛,而牠們幾乎都不...
恐龍
鳥類
羽毛
演化
2025.09.01
羽毛的秘密 從恐龍遺緒到天空舞者的詩意設計
作者 / 黃貞祥 | 清華大學生科系副教授,來自馬來西亞。粉專...
669期
羽毛,不僅是一根根角質化細絲,它們是生物適應之美與自然創造力的縮影。自恐龍演化之初以來,羽毛歷經無數變遷,從保溫絨層到滑翔翅膀,再到聲音抑制與語言傳遞。
恐龍
鳥類
演化
羽毛
2025.07.01
小鳥去哪裡? 評估野生動物的棲地偏好
作者 / 林大利 | 生物多樣性研究所副研究員、澳洲昆士蘭大學...
667期
判斷野生動物的棲地偏好,是擬定野生動物保育策略和經營管理方針的重要前置作業。如果我們不知道牠們喜歡什麼環境、需要什麼資源,會搞錯很多事情,就好像你端一盤野果給翠鳥,牠一口都不會吃。
野生動物
數據分析
棲地偏好
動物保育
2025.05.15
小燕鷗現蹤香山濕地 黑面琵鷺普查數量破7000隻
作者 / 整理報導|張慈媛
521期
今年的調查日期為1月18∼19日,共觀察到4169隻,占全球總數58.9%,為黑面琵鷺最重要的度冬棲地。儘管全球紀錄創下新高,但臺灣今年觀測數量並未超過前年的4288隻,且全球黑面琵鷺數量成長幅度明顯趨緩。
候鳥
小燕鷗
黑面琵鷺
生物保育
2024.09.30
牙齒尖銳卻吃素的白堊紀古鳥
作者 / 編輯部
658期
在白堊紀時期有一種生活在現今中國東北地區的長翼鳥。這種古代鳥類的頭骨細長,且喙部前端還具有尖銳的牙齒。科學家一直以來都因為牠的尖牙和類似翠鳥的頭骨,推測牠以魚類為食。
史前動物
長翼鳥化石
白堊紀古鳥
2024.07.09
閱讀基隆市鳥的故事!跟著銘傳國中展開老鷹「探究」嘉...
作者 / 沙珮琦/本刊專案經理
656期
隨著「星火相傳科學閱讀表達計畫」逐漸成熟,我們也不斷思考課程的更多可能性,113學年度第2學期開設的「閱讀黑鳶──老鷹探究嘉年華」課程,正是《科學月刊》與基隆市銘傳國中老師們腦力激盪後的全新嘗試。
科學月刊
星火相傳
科學表達
podcast
科學閱讀
銘傳國中
基隆
科學繪圖
科學寫作
科學圖
黑鳶
老鷹
老鷹探究嘉年華
2024.05.01
基隆黑鳶知多少? 觀察結果道相報!
作者 / 林惠珊/老鷹公主,為無法說話的老鷹們發聲,倡議生態...
653期
黑鳶(Milvus migrans)是一種中型猛禽,俗稱老鷹。基隆火車站前的「海洋廣場」是基隆市的重要地標,同時也是全臺灣最容易觀察黑鳶覓食的地方。據悉早在清代開始經營迄今的崁仔頂魚市場中,魚販為客人清理魚內臟後丟棄的...
基隆
黑鳶
老鷹
猛禽
海洋廣場
農民
漁民
野鳥學會
覓食
毒物研究
2023.09.05
《直立猿與牠的奇葩家人:47種影響地球生命史的關鍵生...
作者 / 陳賜隆/臺北市立動物園輔導員
這本書的作者艾爾莎・潘齊洛里(Elsa Panciroli),一位出身於英國蘇格蘭高地的女性科學家和作家,繼二○二○年出版的科普書《我們面前的野獸:哺乳動物起源和演化不為人知的故事》(Beasts Before Us: The Untold...
古生物
化石
演化
三葉蟲
前寒武紀
古生代
中生代
始祖鳥
新生代
猛瑪象
2023.03.31
兼顧保暖與飛翔能力 藏在鳥類羽軸中的仿生力學
作者 / 廖婉淇。阮文滔。
640期
典型的鳥羽具有多層次,包含根部的羽翮、羽軸、羽枝、小羽枝、羽絨等構造,也會依據生長位置不同而呈現出不同形態。
鳥羽
量化形態場
羽軸
羽毛
鳥類
羽絨
力學
2023.03.28
蛋殼化石揭露 古代巨鳥的祕密
作者 / 編輯部
640期
馬達加斯加島上曾有一種在陸地上行走、高達三公尺、體重超過500 公斤的巨型鳥類⸺象鳥(elephant bird)。
馬達加斯加島
象鳥
骨骼化石
古代DNA
演化
2023.02.02
老鷹的保育之路 幾近消失的黑鳶族群如何再次復甦?
作者 / 黃筠傑/屏東科技大學鳥類生態研究室研究助理,受《老...
638期
黑鳶曾經普遍分布於臺灣各處,然而農藥與老鼠藥的大量使用,讓作為頂級掠食者的黑鳶族群的個體數量快速衰減。
黑鳶
動物棲地
老鼠藥
頂級掠食者
加保扶
2022.11.03
古希臘人早就發現偏頭痛預兆!揭開偏頭痛的未解之謎
作者 / 劉姿婷/陽明交通大學藥理所博士,因為喜歡問為什麼而...
635期
中古世紀時,人們對偏頭痛的想像與治療帶著濃厚的迷信色彩,例如用放血或頭部穿孔術(trepanation)治療偏頭痛。
偏頭痛
視覺障礙
單側頭痛
症狀
2022.07.01
利用「三隻腳」攀爬的鸚鵡
作者 / 編輯部
631期
地球上未曾存在奇數附肢的脊椎動物,不過卻有些動物依舊演化出奇數步態的移動方式,例如鸚鵡。
鸚鵡
脊椎動物
鳥喙
演化
三足步態
靈長類
2022.06.01
生命密碼的駭客任務
作者 / 黃貞祥/來自馬來西亞,現任教於清華大學分子與細胞生...
630期
當初我在學習分子生物學的基因轉殖(transgenesis)技術時,才知道原來要把一段外來的基因轉殖到生物體內,不像科幻電影中那樣用鍵盤敲幾下就搞定——基因片段要用聚合酶連鎖反應(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PCR)擴增...
分子生物學
基因轉殖
聚合酶連鎖反應
基因槍
基因
基因轉殖
基因編輯
分子機制
生物技術史
2022.01.04
為什麼候鳥的羽毛顏色比較淺?
作者 / 編輯部
625期
鳥類的羽毛具有保暖、保護色等功能,有些鳥的鮮豔羽毛也能幫助求偶,而對於需要長時間飛行的候鳥來說,羽毛還有個重要的用處——散熱。
鳥類
羽毛
候鳥
氣候
演化
物種
體溫
2021.12.14
不只運送氧氣,也是感染的前哨站?紅血球意想不到的免...
作者 / 編譯|陳亭瑋
480期
人體的血液循環中,負責輸送氧氣的紅血球細胞大約有3億個。最近科學家發現,它們可能同時還有著一些先前從未料想到的功能:偵測感染與受傷的跡象。
血液
紅血球
細胞
微生物
DNA
免疫系統
一氧化氮
病原體
脊椎動物
鳥糞嘌呤
巨噬細胞
2021.11.01
「黑琵」今年回來嗎?連結各國鳥友的黑面琵鷺大普查
作者 / 羅億庭/本刊編輯。
623期
「黑面琵鷺全球同步普查」是由香港觀鳥會在2003年發起的活動,藉由東北亞到東南亞各國的鳥友互相合作,共同進行為期3天的黑面琵鷺監測,以確定瀕危鳥種黑面琵鷺的族群趨勢與整體狀態。隨著人們對黑面琵鷺保育的關注度上...
黑面琵鷺
候鳥
東亞澳遷徙線
瀕危
指標性生物
雁鴨科
生態系統
公民科學
eBird Taiwan
鳥類
2021.10.29
「黑琵」今年回來嗎?連結各國鳥友的黑面琵鷺大普查 ...
作者 / 採訪撰稿|羅億庭/本刊編輯。
623期
「黑面琵鷺全球同步普查」是由香港觀鳥會在2003年發起的活動,藉由東北亞到東南亞各國的鳥友互相合作,共同進行為期3天的黑面琵鷺監測,以確定瀕危鳥種黑面琵鷺的族群趨勢與整體狀態。隨著人們對黑面琵鷺保育的關注度上...
黑面琵鷺
中華鳥會
呂翊維
黑面琵鷺全球同步普查
香港觀鳥會
黑琵
國際自然保護聯盟
IUCN
瀕危物種紅皮書
臺灣新年數鳥嘉年華
臺灣繁殖鳥類大調查
2021.08.02
別擔心,小型野鳥不太會被餵食行為寵壞!
作者 / 編輯部
620期
長期以來,餵食野生動物的行為被認為會對牠們造成諸多負面影響,尤其是鳥類,像是可能引起群聚加速疾病傳播、遷徙習性改變,甚至還有依賴人類餵食的疑慮等。
生物學
野鳥
小型野鳥
餵食行為
黑頂山雀
2021.08.02
我們如何能夠有目共睹?
作者 / 黃貞祥∕來自馬來西亞,現任教於清華大學分子與細胞生...
620期
你的視覺不是你的視覺,我們以為「看到」的是全部的世界,其實並不然。若想要看到我們以為的「真實世界」,腦部其實要進行諸多複雜的加工和運算,我們天生就帶著有色眼鏡感知世界。
視覺
人臉辨識
錯視
視神經元
大腦視覺皮層
神經科學
視覺細胞
2021.07.12
鳥類鄉民科學在臺灣的發展
作者 / 林大利/行政院農業委員會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助理研...
475期
林大利主要分享臺灣鳥類公民科學的發展。他首先展示了臺灣繁殖鳥類大調查的貢獻,這不僅是臺灣首次以國家規模進行的系統性調查,亦為亞太地區第一個繁殖鳥類調查案例。
科技報導
公民科學
公民科學發展論壇
鳥類
鳥類調查
2021.07.12
淺談鳥會組織與鳥類公民科學
作者 / 呂翊維/中華民國野鳥協會副秘書長
475期
呂翊維在演講中主要討論臺灣鳥會組織和公民科學的關係。首先,他介紹中華民國鳥會(Chinese Wild Bird Federation),這是由全臺21個鳥會與地方團體所組成的聯盟,起源可追溯至日治時期一些日本與外國學者的研究與紀錄。
科技報導
公民科學
公民科學發展論壇
鳥會組織
鳥類公民科學
中華民國鳥會
2021.07.12
eBird:賞鳥活動與公民科學的結合
作者 / 陳宛均/行政院農業委員會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助理研...
475期
陳宛均分享eBird的進程以及其資料的重要性。隨著科技的蓬勃發展,智慧型手機的發展,以及相機與GPS的搭載,許多應用程式隨之出現,而eBird的應用程式則是極為出色的一項開放資料分享工具。
科技報導
公民科學
公民科學發展論壇
鳥類
eBird
賞鳥
2021.07.12
共尋濕地中的凌波仙子—菱角鳥大調查
作者 / 展出單位|社團法人台南市野鳥學會
475期
水雉是棲息於淡水濕地的水鳥,會在浮葉植物上繁殖和育雛。臺南的官田、下營等地因種植菱角,成為水雉繁殖的環境。
科技報導
公民科學
公民科學發展論壇
公民科學海報展
濕地
菱角鳥
菱角鳥大調查
2021.07.12
利用公民科學資料 指認重要水鳥棲地
作者 / 展出單位|行政院農業委員會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
475期
全球最大線上賞鳥紀錄資料庫平台「eBird」,為美國康乃爾大學鳥類研究室(Cornell Lab of Ornithology)所推出。
科技報導
公民科學
公民科學發展論壇
公民科學海報展
公民科學資料
水鳥棲地
eBird
eBird Taiwan
2021.05.31
雞肉以上,鳥學未滿
作者 / 川上和人
618期
各位,你喜歡的是柔軟的胸部,還是有彈性的大腿呢? 今年應該是瑪麗蓮.夢露的電影《七年之癢》上映以來剛好滿六十四年,是值得紀念的年份。不過縱然如此,也請不要誤會我要說的是低級無恥的話題。從那個由地下鐵通風...
生物學
鳥學
雞肉
禽類
肌肉
雞胸肉
2021.05.01
鳥類真的有括約肌啦!你們都誤會了!
作者 / 陳昱慈/威斯康辛大學生物系學士,維吉尼亞聯邦大學神...
617期
下半身擁有生殖、泌尿、排便三大功能分開的孔洞,是大多數哺乳類特有的演化特徵,其他的脊椎動物包括鳥類、爬蟲類等下半身都只有一個三合一多功能的洞,稱為泄殖腔。人類的肛門外括約肌由會陰的四層肌肉——皮下層、外層...
括約肌
泄殖腔
軸下肌群
演化
骨盆
鳥類
2021.05.01
蜘蛛的絲與思
作者 / 黃貞祥/來自馬來西亞,現任教於清華大學分子與細胞生...
617期
蜘蛛,對很多人來說,是種令人不愉快的昆蟲⋯⋯哦不⋯⋯節肢動物。我過去對蜘蛛可說是畏而遠之,對牠們在家中捕食害蟲的「到府清潔服務」也是敬謝不敏。
蜘蛛
蜘蛛習性
大腦
昆蟲
胜肽
細齒方胸蛛
導讀文
台積電盃青年尬科學
2021.01.01
鳥類如何爭奇鬥豔?鳥羽多樣性的分子遺傳基礎
作者 / 黃貞祥/來自馬來西亞,現任教於清華大學分子與細胞生...
613期
鳥類的羽毛在保暖、擇偶、溝通、偽裝和皮膚保護中具有重要作用,而β -角蛋白則是組成鳥喙、鱗片及鳥羽的主要成分。經化石紀錄顯示,某些具有羽毛的獸腳亞目恐龍,可能在大滅絕中倖存並成為鳥類的祖先;後續研究也發現...
羽毛
化石
鳥類
獸腳亞目
遺傳學
β-角蛋白
2020.06.01
鳥類的大腦進化史
作者 / 編輯部
606期
大家是否思考過,從白堊紀末期鳥類始祖開始出現到現今,牠們的身體構造是否有所變化呢?
鳥
鳥類
大腦
鳥類大腦
大腦進化
«
1
2
»
頁次:
1
2
資料總數:56
TOP
本站使用第三方服務進行分析,以確保使用者獲得更好的體驗。了解本站
隱私權政策
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