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專區

2025-07-01小鳥去哪裡? 評估野生動物的棲地偏好 667 期

Author 作者 林大利 | 生物多樣性研究所副研究員、澳洲昆士蘭大學生物科學系博士。由於家裡經營漫畫店,從小學就在漫畫堆中長大。出門總是帶著書、會對著地圖發呆、算清楚自己看過幾種小鳥。

Take Home Message
• 野生動物會選擇適合自己的環境生長,這種現象稱為棲地偏好。例如藍腹鷴偏好森林,而白尾八哥則偏好都市環境。
• 透過臺灣繁殖鳥類大調查與土地利用資料,科學家客觀地建構出小鳥喜歡去哪裡的分析資料。當資料數不足時,也可透過問卷來搜集專家的意見以利分析。
• 預先了解鳥類偏好哪種環境,才能準確地規劃鳥類保育行動與監測指標。若缺乏這些資訊,保育策略將可能無效,甚至浪費寶貴資源。

小鳥喜歡去哪裡呢?哪裡的小鳥多?哪裡的小鳥少?這大概是賞鳥人最常思考的問題。不過,這個看似簡單的問題,其實也很難乾淨俐落地回答。

舉例來說,你認為在大安森林公園有機會看到野生的藍腹鷴(Lophura swinhoii,圖一)在公園裡覓食嗎?應該不會。如果發生這種事情,應該會上新聞,而且民眾應該會懷疑是逃出來的寵物。那麼在茂密的森林裡,有可能看到白尾八哥(Acridotheres javanicus,圖二)在樹梢上鳴唱嗎?好像也不是那麼容易看到,對吧?就算你沒有觀察鳥類的經驗,日常生活的經驗也告訴你,藍腹鷴出現在都市裡的機會微乎其微;外來八哥則比較喜歡人類的生活環境,對蓊鬱的森林興趣缺缺。野生動物會盡可能在最適合自己生存的環境中生存,在科學上這樣的特性稱為棲地偏好(habitat preference)。每一種野生動物都有自己喜歡的棲地環境,很少有某一種野生動物可以在每一種環境都活得很好,自然會形成對棲地的偏好。


圖一 | 可愛的藍腹鷴(作者提供)
\
圖二 | 在臺灣大學中威風凜凜的白尾八哥。(作者提供)


小鳥也有自己的舒適圈

不過,要認定野生動物所偏好的棲地,卻也不是容易的事情。因為野生動物偏好的棲地,常常不只一種,兩種或多種以上都有可能。筆者換個環境來說明,在臺東伯朗大道上,有一片一望無際的水稻田,田邊有一棵結實纍纍的雀榕(Ficus subpisocarpa)。你覺得喜歡吃榕果的樹鵲(Dendrocitta formosae,圖三)和五色鳥(Psilopogon nuchalis,圖四),會出現在水稻田裡,還是在這棵雀榕上?答案當然是雀榕,當大量的食物資源出現時,可能會影響野生動物的覓食場域和策略。除了這兩種小鳥,其他食果性鳥類,例如烏頭翁(Pycnonotus taivanus)、紅嘴黑鵯(Hypsipetes leucocephalus)、紅鳩(Streptopelia tranquebarica)和綠鳩(Treron sieboldii),都有可能蜂擁而上,讓整棵樹變成一間鳥類大餐廳。


圖三 | 樹鵲停留在臺灣大學中的樹上。(作者提供)

圖四 | 五色鳥(作者提供)

一般來說,累積一定程度的觀察經驗,就可以憑經驗來判斷各式各樣的環境中,可能有哪些小鳥活動。但是,如果要在科學上呈現這樣的資訊, 就不能用這麼主觀抽象的方式來處理。因此,科學家得運用數學和統計,將大家心中覺得「小鳥喜歡去哪裡?」的資訊,客觀地計算出來。利用數學計算後的結果,由不同的人使用同樣的方法再次驗證,結果也不會相差太多。不過科學家為什麼要評估鳥類的棲地偏好?其實是為了知道牠們在發育、成長和繁殖時,需要哪些生存資源。如此一來,在規劃保育策略的時候,才不會搞錯方針。


數學與統計分析小鳥的棲地偏好

首先,我們運用臺灣繁殖鳥類大調查(Taiwan Breeding Bird Survey, BBS Taiwan)2013~2015 年間的鳥類調查資料,搭配2015 年內政部國土利用調查的資料,分析臺灣常見的129 種繁殖鳥類分別喜歡去哪些環境。為了不要讓分析太複雜,我們只把陸域環境分成「森林」和「農地」兩大類。

以數學統計分析的原理是「鳥類的紀錄點愈多,牠就愈喜歡在那個環境棲息」。例如當五色鳥在森林裡的活動資料量比在農地裡來得多時,我們就會認定五色鳥較偏好森林的環境。反之,環頸雉(Phasianus colchicus)在農地裡的資料量遠高於森林,就會認定環頸雉為偏好農地的鳥種。若在農地和森林的資料量皆不在少數,而且差異不大,則認定為兩種環境都偏好。如果資料反而集中在都市或水域,棲地偏好則會歸類為「其他」。

筆者團隊經過數學統計分析後,結果顯示在129種小鳥當中,我們能有效判斷其中104 種小鳥的棲地偏好,包括40 種森林鳥及28 種農地鳥,另外還有7 種小鳥屬於森林和農地兩種環境都喜歡、6 種小鳥不喜歡農地、9 種小鳥對森林興趣缺缺、14 種小鳥則是兩種都不喜歡。但是,其餘25 種小鳥的棲地偏好因為資料不足等因素而無法有效判斷, 也就是說,即使有再強大的分析工具,數學和統計仍有所限制,有時也使不上力。……【更多內容請閱讀科學月刊第66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