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專區

2025-05-15小燕鷗現蹤香山濕地 黑面琵鷺普查數量破7000隻 521 期

Author 作者 整理報導|張慈媛

每年春季是候鳥向北遷徙的季節,再加上臺灣本島的位置在西太平洋島弧(花彩列嶼)的中央,正好位於候鳥遷徙路徑上,且氣候帶橫跨熱帶及亞熱帶,為向北遷徙的高緯度繁殖鳥類提供良好的休憩處,因此每年春、秋兩季均可見到許多遷徙中的鳥類在此停留。

新竹市香山濕地一直是重要的候鳥遷徙停留地,新竹市產業發展處上(4)月發布的新聞稿指出,許多遊客、觀鳥愛好者喜愛的二級保育類生物小燕鷗(Sternula albifrons)也已現蹤於香山濕地。小燕鷗是唯一會在臺灣本島繁殖的保育類鷗科,香山濕地一直是北臺灣十分重要的繁殖熱區,去(2024)年就曾在沿岸觀察到100巢以上的繁殖族群。牠們的繁殖季約在每年4∼7月,孵卵期約18∼22天,幼雛由成鳥餵養20∼24天。由於香山濕地為開闊的沙岸地,還不會飛行的雛鳥容易成為獵捕對象,新竹市政府團隊也於每年4月的繁殖期加強巡視,確保小燕鷗不受侵擾。北起客雅溪口、南至與苗栗縣交界處,沿岸都是香山濕地保護區範圍,新竹市政府也提醒遊客前往觀鳥之餘,要留意不打擾當地豐富珍貴的野生動植物生態系。

除了香山濕地外,黑面琵鷺(Platalea minor)也已於香山濕地的賞蟹步道出沒。黑面琵鷺為一級保育類生物,為統計全球黑面琵鷺數量,香港觀鳥會固定於每年1月發起「黑面琵鷺全球同步普查」。今(2025)年全球共記錄到7081隻黑面琵鷺,數量為歷年新高。臺灣的普查工作則由行政院農業部林業及自然保育署(林業保育署)委託中華民國野鳥學會辦理,今年的調查日期為1月18∼19日,共觀察到4169隻,占全球總數58.9%,為黑面琵鷺最重要的度冬棲地。儘管全球紀錄創下新高,但臺灣今年觀測數量並未超過前年的4288隻,且全球黑面琵鷺數量成長幅度明顯趨緩。地區分布上,過去較少記錄到黑面琵鷺的彰化縣與澎湖縣,今年分別觀察到15隻及13隻。從近三年來的地區數量變化來看,黑面琵鷺可能會因覓食條件等外在環境變動而改變停留地點。

相關政策上,有鑑於臺灣的自然棲地有限,加上過去濕地保育及漁民生計的兩難常引發衝突,林業保育署自2021年起實施「瀕危物種及重要棲地生態服務給付推動方案」,並將「陸上魚塭」納入給付項目,鼓勵魚塭收成後於每年10月至隔年4月期間,至少連續1個月維持20公分以下的適當水位,供特定鳥種利用。符合條件者,每公頃每年最高可核發1萬元。相關單位期望透過「生態給付」方案,利用魚塭收穫後的時間提供黑面琵鷺等候鳥覓食棲息,為來臺度冬的黑面琵鷺提供充足的生活空間,也兼顧漁民生計與生態保育。目前臺南為黑面琵鷺停留數量最多的據點,紀錄上有超過半數來自臺南,加上去年當地的友善魚塭面積多達181公頃,可見生態給付方案持續發揮作用。

林業保育署也於新聞稿強調,儘管今年的普查顯示黑面琵鷺數量稍有回升,但牠們仍面臨棲地破壞、生物疾病等挑戰。有鑑於三年來黑面琵鷺數量族群數量趨勢近乎持平,林業保育署呼籲更多漁民加入生態服務給付推動方案,在不損及養殖漁業利益的前提下提供候鳥安全、友善的覓食環境,共創漁業與鳥類保育雙贏。

新聞來源
1. 新竹市政府產業發展署新聞稿(2025年4月9日)。春天賞鳥季來臨 黑面琵鷺現蹤!邱臣遠代理市長邀民眾來香山濕地、金城湖細品生態之美。新竹市政府產業發展署。https://reurl.cc/DqK8ER
2. 農業部林業及自然保育署新聞稿(2025年4月11日)。2025年黑面琵鷺全球同步普查 全球總數突破7千。農業部林業及自然保育署。https://www.forest.gov.tw/ForestNews/00758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