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員登入
購物車
(
0
)
HOME
×
關於科月
關於科月
科月目錄
科報目錄
購買科月
訂閱方案
優惠方案
諾貝爾系列
購買單期
購買通路
投稿須知
推廣專案
星火相傳計畫
支持專案計畫
進階搜尋
封面故事
News Focus
專訪
專欄
評論
精選文章
活動訊息
永續科學
基金會
科技報導
繁體中文
English
ig
line
facebook
Please enable JavaScript
Search / 搜尋
分類選單
- 文章分類 -
專欄
數學
物理
生物
化學
地球科學
科技
科學教育
科學史
書摘書評
專訪
採訪
評論
經濟
永續
2023.02.02
老鷹的保育之路 幾近消失的黑鳶族群如何再次復甦?
作者 / 黃筠傑/屏東科技大學鳥類生態研究室研究助理,受《老...
638期
黑鳶曾經普遍分布於臺灣各處,然而農藥與老鼠藥的大量使用,讓作為頂級掠食者的黑鳶族群的個體數量快速衰減。
黑鳶
動物棲地
老鼠藥
頂級掠食者
加保扶
2022.12.01
Y染色體的消失 將導致疾病與死亡?生為男性不幸的宿命
作者 / 嚴宏洋/國立海洋生物博物館特聘講座教授。
636期
2013 年的數據顯示,全世界女性平均壽命約為70.4 歲,男性則少了約4 歲;歐盟的女性壽命約為83 歲,男性則約為77.2 歲。從數據中顯示,即使歐盟的人民生活水準和公共衛生程度高,再加上醫療技術水準先進,使整體平均壽命...
Y 染色體
性染色體
疾病
阿茲海默症
2022.11.03
古希臘人早就發現偏頭痛預兆!揭開偏頭痛的未解之謎
作者 / 劉姿婷/陽明交通大學藥理所博士,因為喜歡問為什麼而...
635期
中古世紀時,人們對偏頭痛的想像與治療帶著濃厚的迷信色彩,例如用放血或頭部穿孔術(trepanation)治療偏頭痛。
偏頭痛
視覺障礙
單側頭痛
症狀
2022.10.01
外來種行道樹有害身體健康?外來樹種對臺灣生態的影響
作者 / 郭耀綸/屏東科技大學森林系名譽教授。
634期
從荷蘭人帶來經濟樹種開始,明清、日治、臺灣光復後等時期都有人為引進外來樹種,作為景觀綠化的樹木。
外來樹種
小葉欖仁
黑板樹
肯氏南洋杉
景觀業
烏桕
含笑
可可椰子
銀合歡
2022.09.01
貓咪為什麼也會確診?新冠病毒與動物的糾葛
作者 / 陳貞志/屏東科技大學野生動物保育研究所副教授,主要...
633期
2019 年冬日,中國武漢的華南海鮮巿場中瀰漫著一股另人不安的氣氛。12 月初,巿場員工中已經有超過一半的人感染了不明的嚴重呼吸道疾病,患者的症狀包含發燒、乾咳、肌肉無力、呼吸急促、腸胃道症狀,嚴重者甚至發生頭痛...
COVID-19
新冠病毒
類冠狀病毒
蝙蝠
冠狀病毒科
蹄鼻蝠
演化
基因重組
動物
2022.08.01
人類基因體計畫的最後一塊拼圖
作者 / 陳乃群/於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取得電腦科學博士學位,在...
632期
1988 年發起的人類基因體計畫,目標為完成人類基因體序列的解碼。該計畫於2003 年宣告完成,當年研究團隊完成92%的人類基因體序列,也成為現今基因體研究的基石。
基因體
遺傳密碼
染色體
去氧核糖核酸
核糖核酸
鹼基對
人類基因體計畫
基因體定序
基因檢測
基因編輯
CHM13細胞株
2022.07.01
用人工血液讓蚊子飽餐一頓?找出有效的防蚊策略!
作者 / 羅怡珮/嘉南藥理大學生物科技系教授,研究環境衛生害...
631期
俗稱的「蚊子」是雙翅目蚊科(Culicidae)的昆蟲,雌蚊將卵產在水中,讓孵化的幼蟲於水裡發育,經過四次蛻皮化蛹,破蛹而出的成蟲羽化後飛離水面,就是我們日常中看到的蚊子。
蚊子
雙翅目蚊科
昆蟲
人工血液
斑蚊
瘧蚊
家蚊
防蚊實驗
乳酸
二氧化碳
埃及斑蚊
熱帶家蚊
防蚊精油
空間忌避實驗
2022.06.01
異位性皮膚炎是微生物在作怪?認識皮膚上的細菌室友
作者 / 陳俊堯/慈濟大學生命科學系助理教授,熱愛細菌的細菌...
630期
在這個世界上,到處都有細菌。不管是我們觸碰到的物品還是迎面而來的空氣,都可能帶有細菌。因此,當我們的皮膚與外界環境接觸,便有相當大的面積可讓細菌附著並成為皮膚上的住民。這些細菌到底是些什麼傢伙,對我們又會...
皮膚
微生物
細菌
表皮葡萄球菌
異位性皮膚炎
蛋白絲線
抗菌胜肽
常駐菌
細胞
痤瘡丙酸桿菌
金黃色葡萄球菌
丙酸桿菌屬
2022.05.01
腸一腦軸線 腸道細菌與大腦的對話
作者 / 陳俊堯/慈濟大學生命科學系助理教授,熱愛細菌的細菌...
629期
大腦通常被視為身體的總指揮中心,不過我們身體中有個器官,其實也深深影響著大腦。你聽過「腸-腦軸線」(gut-brain axis)嗎?
腸道
神經細胞
神經傳導物質
細菌
腸道細菌
大腦
自主神經系統
神經網路
迷走神經
短鏈脂肪酸
葡萄糖
碳原子
2022.04.01
狼心狗肺不是夢!將豬心裝進人的身體?人類對異種器官...
作者 / 蔣維倫/泛科學PanSci專欄作家、故事專欄作家、udn鳴...
628期
17世紀,法國醫師開始嘗試將動物的血液輸入人體;19世紀時,則出現首次將豬的眼角膜植進人眼的紀錄,但以上嘗試無一成功。每個人的細胞表面,都有能作為白血球查戶口時的「身分證」。若白血球發現某細胞表面的身分證顯示...
動物
白血球
細胞
基因改造
器官
血液
腎臟
免疫學
靈長類
器官移植
免疫系統
2022.03.03
誘發中和抗體、活化記憶型淋巴球?疫苗與狡猾病毒間的...
作者 / 蔣維倫/泛科學PanSci專欄作家、故事專欄作家、udn鳴...
627期
冠狀病毒使用其表面的棘蛋白做為鑰匙,進而感染細胞。若能以「棘蛋白」做為疫苗抗原,可誘發出中和性抗體。為了誘發出高效抗體,疫苗中的抗原應為天然、完整的蛋白質,維持正確的立體結構。
冠狀病毒
淋巴球
細胞
中和性抗體
蛋白質
病毒
細菌
寄生蟲
RNA
基因型疫苗
腺病毒
人體免疫系統
莫德納
高端
胺基酸
2022.02.01
怎麼設計出一支疫苗?先從了解人體內的免疫機制開始
作者 / 蔣維倫/泛科學PanSci 專欄作家、故事專欄作家、udn ...
626期
• 先天免疫系統的特色是反應速度快,通常是最早趕赴現場的免疫細胞們,主要參與免疫反應的細胞是嗜中性球、巨噬細胞等,且不具備記憶力。
免疫系統
先天免疫
後天免疫
免疫細胞
樹突細胞
巨噬細胞
抗體
白血球
嗜中性球
巨噬細胞
樹突細胞
2022.01.04
真實世界的雷射光波槍!為什麼紫外線可以殺死新冠病毒...
作者 / 羅傑文/東京大學農學博士,從事病毒感染症控制科學研...
625期
• 紫外線依波長不同可分為UVA、UVB、UVC,其中波長為254 奈米的UVC 廣泛用於消毒。 • 由於紫外線的波長,接近生物體遺傳物質DNA 與RNA 的光吸收波長260 奈米,因此可以有效地殺死各種微生物,包含SARS-CoV-2。 • 若...
紫外線
波長
病毒
新型冠狀病毒
免疫系統辨識
疫苗
臭氧層
UVC
UVB
太陽
DNA
RNA
2021.11.30
奪命死神或親密好友?細菌與人的相處之道
作者 / 楊倍昌/國立成功大學醫學院微生物暨免疫學研究所教授...
624期
細菌是許多疾病的元兇,但由於它過於微小,直到19 世紀末人們才發現這個沉默的死神。歷史上,英國內科醫師斯諾利用倫敦街道地圖,說明霍亂感染源的案例;英國外科醫師李斯特,推斷開刀手術病人傷口敗血症是由微生物所引...
細菌
疾病
黑死病
耶爾辛氏鼠疫桿菌
空間推理
醫學
霍亂
公共衛生
2021.11.02
打了高端疫苗後,身體裡會產生哪些免疫反應?
作者 / 蔣維倫/泛科學PanSci專欄作家、故事專欄作家、udn鳴...
623期
高端疫苗選用傳統蛋白質技術,而這項技術的關鍵就在於「抗原」和「佐劑」。好的抗原能誘發正確的抗體,而優秀的佐劑則可以安全地提高抗體濃度,活化正確的T細胞,避免副作用。對冠狀病毒來說,融合前的病毒棘蛋白(...
COVID-19
中和抗體
EUA審查標準
高端疫苗
mRNA疫苗
莫德納
BNT
T細胞
棘蛋白
抗原
樹突細胞
巨噬細胞
B細胞
2021.08.31
都市裡吹來一股雜草風 臺灣原生野花草的應用實驗
作者 / 伍淑惠/林業試驗所助理研究員,中山大學生物學研究所...
621期
今年台北植物園新增了一個名為「野花園」的小型植物展示區,也是臺灣第一個以「原生植物」為主角的公共花園。野花園裡有臺灣北部平野常見的物種,甚至是臺北都會區人行道旁就能看見的種類,更區分出喜陽、耐陰、中性等三...
科學月刊
生物學
植物學
植物
植物園
台北植物園
野花園
植物展示區
原生植物
外來植物
2021.08.02
顯微鏡下的生死搏鬥 線蟲與線蟲捕捉菌的神鬼交鋒
作者 / 林宏澤、阮聖茜、薛雁冰
620期
線蟲在地球上數量多且分布環境廣泛,因此部分真菌演化出在營養缺乏時,能夠轉換為線蟲掠食者的能力。例如,寡孢節叢菌在營養缺乏時能偵測到線蟲的存在,並製造一種揮發性物質MMB,讓線蟲誤以為這是同伴發出的訊號而被吸...
生物學
線蟲
線蟲捕捉菌
MMB
ascarosides
模式生物
2021.07.01
餐桌外的章魚、烏賊、魷魚 頭足類動物對神經科學研究...
作者 / 焦傳金/美國馬里蘭大學生物科學博士,目前是清華大學...
619期
在20世紀的英國動物學家楊氏,發現魷魚擁有巨大的神經軸突後,這些頭足類動物,便對神經生物學研究產生了重大影響。霍奇金與赫胥黎利用魷魚巨大軸突,找出了神經衝動的作用機制。而神經突觸間的訊息傳導,細胞內物質的運...
生物
章魚
烏賊
魷魚
頭足類動物
神經科學
軸突
神經衝動
神經突觸
神經細胞
神經系統
赫胥黎
霍奇金
2021.05.31
溪流、水圳、溝渠都可以看到牠! 入侵臺灣的外來種淡...
作者 / 紀重佑、施習德
618期
臺灣目前共有3種外來種淡水螯蝦入侵,分別是美國螯蝦、澳洲螯蝦、大理石螯蝦。由於淡水螯蝦飼養容易、繁殖快速,加上適應環境能力強,即使遭到棄養也很容易在野外形成穩定族群。在許多臺灣的溪流、水圳、灌溉渠道,已發...
螯蝦
美國螯蝦
澳洲螯蝦
大理石螯蝦
淡水螯蝦
生物
生物學
通訊螯蝦
藍魔蝦
2021.05.01
鳥類真的有括約肌啦!你們都誤會了!
作者 / 陳昱慈/威斯康辛大學生物系學士,維吉尼亞聯邦大學神...
617期
下半身擁有生殖、泌尿、排便三大功能分開的孔洞,是大多數哺乳類特有的演化特徵,其他的脊椎動物包括鳥類、爬蟲類等下半身都只有一個三合一多功能的洞,稱為泄殖腔。人類的肛門外括約肌由會陰的四層肌肉——皮下層、外層...
括約肌
泄殖腔
軸下肌群
演化
骨盆
鳥類
2021.03.30
不只是植物!跨「界」天王的藻類家族
作者 / 張睿昇/國立臺灣海洋大學海洋中心助理研究員。(本篇...
616期
從餐桌上的海帶到水族箱中的綠色小點,藻類似乎在不知不覺間充斥於我們的日常生活中。但你了解藻類嗎?依據目前藻類資料庫(algaebase)中的位階分類,有細胞核的是真核藻類;不具核細胞核的稱為原核藻類。而藻類究竟被...
藻類
藍綠菌
海藻
植物界
細胞
原生生物界
原核生物界
藻類分類
2021.03.01
像鍬形蟲又像天牛 神祕的擬鍬形蟲真面目
作者 / 胡芳碩/中興大學昆蟲系大三,《臺灣研蟲誌》主編、網...
615期
你聽過擬鍬形蟲嗎?常被誤認為鍬形蟲或天牛的擬鍬形蟲,在2019 年以前的生態紀錄相當稀少。臺灣昆蟲愛好者林宗儒在人工環境下,成功飼養並繁殖蓬萊擬鍬形蟲,發現擬鍬形蟲幼蟲具有相當特別的肉食性,偏好高蛋白質的食物...
鍬形蟲
擬鍬形蟲
臺灣微樹皮蟲
2021.02.01
埃及聖䴉 鐮刀客的美麗與哀愁
作者 / 袁孝維、陳韋廷
614期
埃及聖䴉是目前在臺灣常見的外來鳥種,由於牠們對環境的適應力高強、具有兩次繁殖高峰,且食性廣泛不挑食還有個厲害的鐮刀嘴,能吃到許多躲藏於爛泥裡的動物,使得埃及聖䴉族群能在臺灣迅速擴張。在外來種的入侵下,許多...
埃及聖䴉
智慧之神托特
木乃伊
生態系
外來種
2021.01.01
鳥類如何爭奇鬥豔?鳥羽多樣性的分子遺傳基礎
作者 / 黃貞祥/來自馬來西亞,現任教於清華大學分子與細胞生...
613期
鳥類的羽毛在保暖、擇偶、溝通、偽裝和皮膚保護中具有重要作用,而β -角蛋白則是組成鳥喙、鱗片及鳥羽的主要成分。經化石紀錄顯示,某些具有羽毛的獸腳亞目恐龍,可能在大滅絕中倖存並成為鳥類的祖先;後續研究也發現...
羽毛
化石
鳥類
獸腳亞目
遺傳學
β-角蛋白
2020.11.01
消失的基因─細菌和昆蟲的共同演化關係
作者 / 韓喬融/臺灣大學昆蟲系碩一,從昆蟲和微生物的角度看...
611期
共生菌在昆蟲體內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某些昆蟲若缺少共生菌則無法正常生長。由於昆蟲體內相較於外界環境來說較為穩定、安全且單調,細菌間的水平基因轉移機會下降,再加上共生菌DNA在複製過程中的基因隨機突變、基因...
基因
共生菌
細菌
演化
共生現象
沃爾巴克氏體
2020.10.01
從中心法則談遺傳學研究的演進
作者 / 吳岳隆/臺灣大學昆蟲學系副教授。
610期
從西元1859年開始,生物學家們開始對遺傳學產生好奇心,染色體、基因與DNA等名詞也相繼誕生;直到1958年由克里克(Francis Crick)提出了分子生物學中心法則(central dogma),迄今仍是所有生物相關研究人員心中屹立不...
遺傳學
分子生物學
遺傳因子
染色體
核酸
2020.09.01
藏於土中的微觀生態 土壤病毒
作者 / 嚴融怡/畢業於中興大學土壤環境科學系,曾擔任中研院...
609期
土壤的異質性提供了一種微域環境,使微生物可以並行且緊密地相互作用,從而追求平行的演化路徑。土壤病毒在這種多重同時並行的演化過程中扮演重要作用,但其研究在過去常被忽略。目前關於土壤病毒學的研究仍然存在重大挑...
土壤
微生物
噬菌體
病毒
細菌
基因
2020.08.01
我能當分類學家嗎?會面臨什麼挑戰?
作者 / 林千翔/中央研究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助研究員,研究...
608期
面對從未見過的生物時,分類學家必須應用自身所學,根據生物的特徵進行推斷,將生物指名並分類到合適的架構中。分類學不只能釐清各種生物之間的關係,同時也能為保育生物提供指引。但要進入該領域前,不僅要經過生物分類...
分類學
生態學理論
生物
科學
傳統分類學
2020.06.29
達爾文你來─用演化觀點改變癌症治療策略
作者 / 李岳倫∕任職於國家衛生研究院癌症研究所,粒線體暨腫...
607期
150 年前,由英國生物學家達爾文(Charles Darwin)發表的進化論,當中所提及的「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相信也是現代人耳熟能詳的一句話。而自1990 年代開始,科學家將癌症的發生視為一種演化(evolution)的結果,並提出...
癌症
演化
癌症治療
2020.06.01
環境會影響型態產生差異?從春秋南橘北枳談性狀遺傳
作者 / 許惇偉/高雄師範大學生物科技系副教授。
606期
在生物學中,性狀(trait),又稱特徵、特性或形質,是指生物形態、結構和生理等特徵的總稱,會藉由基因代代相傳。而外觀上顯現出的高矮胖瘦,則是由不同基因型組合中,所 表現出的型態。不過,隨著越來越多的研究,科學...
生物學
物種
性狀
遺傳學
孟德爾
約翰森
基因
基因型
表現型
«
1
2
3
4
5
»
頁次:
1
2
3
4
5
資料總數:142
TOP
本站使用第三方服務進行分析,以確保使用者獲得更好的體驗。了解本站
隱私權政策
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