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員登入
購物車
(
0
)
HOME
×
關於科月
購買科月
訂閱科月
投稿須知
各期目錄
進階搜尋
訂閱電子報
封面故事
News Focus
專訪
專欄
科技報導
評論
精選文章與其他
活動訊息
繁體中文
English
ig
line
facebook
Search / 搜尋
分類選單
- 文章分類 -
專訪
數學
物理
生物
化學
地球科學
科技
科學教育
科學史
書摘書評
專訪
採訪
2020.11.01
動物試驗中最溫柔的依靠─小鼠診所
作者 / YouTube Li /現實人生YouTuber當不成,只好改名求轉...
611期
實驗小鼠是生科領域研究者最熟悉的夥伴之一。在實驗中,該如何準確使用最適合的小鼠是研究人員的重要課題。對此,由科技部與中研院所補助設立的臺灣小鼠診所,提供產官學界一個專屬的平台,以先進的儀器專業的諮詢等服務...
實驗動物
小鼠診所
基因剔除
基因體計畫
2020.11.01
疾病之下,真的人人平等嗎?-超免疫北市生物藝術展專...
作者 / 羅億庭/唸著生物,想著哲學,看著藝術,本刊編輯。
611期
10月中於陽明大學展出「超免疫北市」生物藝術展,超免疫北市是一個被虛構出的反烏托邦情境,假設未來世界疫情不斷延燒,政府有沒有可能「免疫力」、抗體種類多寡來管理人民的移動範圍,並用數位工具來監控人民?藉此展覽...
科學
生物藝術
超免疫北市
白血球
白血球政府
免疫力
抗體
烏托邦
2020.06.29
2020跨領域神經科學研討會初登場—匯集16個學會的熱血...
作者 / 李依庭/本刊主編。趙軒翎/本刊副總編輯。
607期
人體中貫穿各處的神經系統,是身體的指揮,它讓我們能感知這個世界,將接收到的訊息傳遞到大腦整合和判斷,讓我們作出適當的反應;或是當我們遇到危險或壓力時,也能在意識控制之外自動為身體調整狀態來因應。
神經科學
機械力
痛覺神經
神經纖維末梢
跨領域
生醫領域
2019.11.01
從大腦、基因、環境探討罪犯的「過人之處」—黃健、楊...
作者 / 文詠萱
599期
在進入到本月主題之前,讀者不妨先思考,什麼是大腦心智?犯罪者的大腦在想什麼?為什麼狠得下心、痛下殺手?而透過研究,人們期望得到什麼樣的解答?而這些答案,是否是唯一標準?
大腦
基因
犯罪心理
2019.08.01
挖掘更多仿效生物的可能─紀凱容專訪
作者 / 李依庭/本刊主編。
596期
世界上富含各式物種,且形貌、顏色、結構其各有自。然而,種間的差異性與適應環境有什麼關聯,各物種又是如何面對來自大自然的挑戰?因好奇物種形態變異的前因後果與演化的來龍去脈,釐清生物生存適應背後的物理法則,成...
仿效生物
紀凱容
2019.07.01
以地觀月的壯志─歐陽自遠專訪
作者 / 採訪:葉永烜/中央大學天文所及太空所教授;范賢娟/...
595期
今(2019)年是阿波羅11實現人類首次登陸 月球的50周年,《科學月刊》有幸在中央大學天文所葉永烜教授的介紹下,前去訪問中國科學院歐陽自遠院士,瞭解中國探月工程(China Lunar Exploration Project, CLEP)相關內容。
歐陽自遠
探月工程
2019.05.01
與珊瑚共生的研究之路─海生館館長陳啟祥專訪
作者 / 陳其暐/嘗試在混亂的年代當一名說故事的人。
593期
在陳啟祥遇見珊瑚之後,他選擇走了一條與眾不同的道路。
海洋環境
珊瑚共生
陳啟祥
2019.01.01
從「意外」中實現初衷-周慧泉專訪
作者 / 採訪/林翰佐 撰稿/陳其暐
589期
周慧泉心底曾有一個夢,她想要作為一名醫師,治癒許許多多的病人。特別是於臺大就讀期間,是否進入學士後醫學系的煩惱,一直在她的心中縈繞不去。後來,她思考,若藉由厚實自身的科學基礎,或許未來能對醫療有所幫助,於...
周慧泉
專訪
2018.12.01
基因編輯大浪襲來— CRISPR技術先驅者 珍妮佛·道納專...
作者 / 趙軒翎/本刊副總編輯。
588期
「起初浪很小,但漸漸變大,在我眼前升起,浪潮宛如一座巨塔,頂部白色的浪花掩蓋了天空。之後又是一波接一波的浪往岸邊襲來……這時是 2015 年 7 月,我正處於自己一生中最興奮、最忙碌的一年。我開始經常做這樣的夢,...
基因編輯
CRISPR技術
珍妮佛·道納
2018.06.01
化合生活的美好點滴── 第一化粧品工廠 黃國芬副總經...
作者 / 郭家銘/本刊編輯。
582期
桃園市龜山區的華亞科技園區裡,集結全桃園市產值最大的幾間重要工廠,當中不乏華亞、廣達電等科技業龍頭。在一片計算機海的環伺下,我們不禁好奇作為一間化粧品工廠,第一集團當初選址的原因是什麼。
第一化粧品
化合生活
2018.06.01
從學校教育到化妝品產業—— 靜宜大學化粧品科學系 林...
作者 / 文詠萱/本刊主編。
582期
化妝品產業從前端原料研發,到後端產品品質管理、行銷與銷售,最後將產品交到消費者手裡,中間經過層層關卡,需要的人才數量相當龐大。臺灣有數所一般大學設有完整之化妝品相關科系,其中包含靜宜大學、高雄醫學大學、中...
學校教育
化妝品產業
2018.05.01
從影像看社會—臺北科技大學通識中心 鄭怡雯專訪
作者 / 文詠萱/本刊主編。
581期
臺北科技大學通識教育中心鄭怡雯老師的辦公室牆上貼了當時剛上映的紀錄片海報,書桌旁的窗戶下擺了幾株小植物,貼上了木地板,和過去訪問理工科老師的辦公室相比,一樣是書桌、一樣擺滿了書,感覺有些微妙的不同。
影像
社會
荷蘭教育
自主學習
2018.04.01
深入剖析臺灣AI 大戰略佈局 ── 科技部長陳良基教授...
作者 / 訪問/翰佐、曲建仲。 撰稿/文詠萱
580期
AI 人工智慧對於社會來說也許是個 新興名詞,但已經有許多科學家前仆後繼投入研究,才發展出今日樣貌。
陳良基教授專訪
臺灣AI
2018.04.01
承先開創研究、後起新藥發展—李德章、蘇燦隆專訪
作者 / 李依庭/本刊編輯。
580期
身處在資訊爆炸與收集情報容易的大環境中,癌症,已是屢見不鮮、見怪不怪的一詞。但若是癌症降臨在自己或親友身上時,不論先前對於癌症的認識有多少,人人都期望能透過治療消滅或與癌症和平共處。
新藥
李德章
蘇燦隆
2018.03.01
目標明確地踏上人生的道路— 中研院生化所徐尚德專訪
作者 / 文詠萱/本刊主編。
579期
一走進辦公室,徐尚德就迫不及待地指著牆壁上的荷蘭古地圖,為我們介紹他曾經前往的城市。「當時還沒有 Google map,所以我一知道要去荷 蘭讀書,就馬上去圖書館找荷蘭地圖 研究。」 才剛坐定,他便拿出荷蘭博 士論文口...
徐尚德
專訪
荷蘭
生物分子結構
2018.02.01
前往萊頓的奇幻旅程—劉維民專訪
作者 / 文詠萱/本刊主編。
578期
走在輔仁大學極寬走廊,找著劉維民老師的辦公室,就在樓梯間遇到劉老師,第一眼就能看到老師的微笑,老師客氣地邀請我們到辦公室。「在一開始,我還沒有出國的打算,但在唸碩士班的時候,同學都在準備出國唸書,看到同學...
萊頓
劉維民
荷蘭
2018.01.01
聖嬰現象專家: 加州大學余進義教授專訪
作者 / 文詠萱/本刊主編。
577期
傳統聖嬰現象為東太平洋在隔幾年海水異常升溫的現象,早在數百年前南美洲祕魯地區漁民就已發現此現象。他們發現,在正常時期,會因海底深層湧升流上升,其中富含 大量營養鹽,帶來大量漁獲;而在每隔2~5 年,會有某一年...
聖嬰現象
余進義教授
2018.01.01
埋下不設限的種子—蔡沛學專訪
作者 / 李依庭/本刊編輯。
577期
在一個毛毛雨已漸歇、烏雲漸散的早晨,走在臺大的校園中,到處散落著此起彼落的吆喝聲,學長姐精神抖擻的為坐在台階上、那一個個懵懂又略顯緊張的神情展現出無比的熱情。
蔡沛學
獸醫
荷蘭
2017.08.01
承接學術、技轉生技醫藥產業的要角——甘良生專訪
作者 / 李依庭/本刊編輯。
572期
財團法人生物技術開發中心(Development Center for Biotechnology, DCB),於1984年成立,從創立至今,在臺灣的生技產業扮演舉足輕重的角色,對於生物技術、新藥開發等都有顯著的貢獻,帶領著臺灣生技產業的發展。
生技醫藥
甘良生專訪
學術
2017.08.01
李世昌院士:如果AMS偵側到碳的反物質,意味宇宙有反...
作者 / 林宮玄/任職於中研院物理所,兼任本刊副總編輯。陳其...
572期
1952年出生的李世昌博士,任職於中央研究院物理研究所,是國內著名粒子物理學家,2010年獲中研院院士頭銜。《科學月刊》2017年7月號刊載諾貝爾獎得主丁肇中專訪,關於丁院士所主持的跨國計劃──阿爾法磁譜儀(Alpha...
反物質
宇宙
AMS 計畫
2017.07.01
以無窮遠為前進的道標:劉繼峰教授專訪
作者 / 黃化臻/臺灣大學獸醫系學生,臺大逆思新聞研究社現任...
571期
由中央大學和台達電文教基金會頒發的「年輕天文學者獎」,2016年的獲獎者為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研究員──劉繼峰教授。 其透過對特定天體進行長時間的觀測,研究黑洞吸引周圍質量產生的「吸積盤」、 及黑洞旋轉加速粒子...
劉繼峰教授專訪
2017.07.01
學次方:遊戲世界沒有標準答案
作者 / 陳其暐/嘗試在混亂的時代當一名稱職的觀察者,關注新...
571期
三峽的臺北大學前,即便大雨滂沱,仍然有許多學生熙來攘往。附近林立著許多公寓大廈。前來接應我們的是學次方的創辦人之一,藍詩婷。她領著我們進入其中一棟高樓,前往學次方隱藏在尋常住戶中的「據點」。
學次方
遊戲世界
標準答案
學習
2017.07.01
鄭鴻旗:在創客空間中的自學與共學
作者 / 文詠萱/本刊主編。
571期
鄭鴻旗與一群創客(maker)愛好者,創立了創客空間 (makerspace)名為「OpenLab. Taipei」,隱身在臺北公館寶藏巖藝術村,每周三在寶藏巖固定聚會,就像是一塊磁鐵一般,吸引共同興趣的人聚集在一起,聊聊天,利用彼此...
自學
共學
創克空間
2017.07.01
黃偉翔:用媒體力量改變技職環境
作者 / 陳其暐/嘗試在混亂的時代當一名稱職的觀察者,關注新...
571期
〈裁併箭在弦上!立委直指招策會黑機關〉、〈《 兵役法》 修正三讀!技職國手只須當12天補充兵〉、〈破碎後的完整廚心西餐烹飪銅牌簡勝男〉, 一進入《技職3.0》 網站,便看見一篇篇與技職切身相關的重要議題或人物故事...
媒體
體制對話
升學
技職環境
技職3.0
2017.07.01
點子工場&自造工坊:從共同工作空間中創造出創客價值
作者 / 李依庭/本刊編輯。
571期
「我認為創客運動的興起,是因為網路世代與實體世界的相遇。」在紀錄片《自造世代》(Maker)中創客們將自己的創意與其他創客分享、交流之後,共同製作出實品,將想法付諸實現。
創客運動
技職教育
點子工場
自造工坊
2017.07.01
丁肇中為了在外太空偵測反物質,排除萬難執行跨國科學...
作者 / 林宮玄/任職於中研院物理所,兼任本刊副總編輯。文詠...
571期
丁肇中教授是1976 年諾貝爾物理獎得主,一位非常專注於研究的科學家,任職於美國麻省理工學院(MIT)。《科學月刊》在訪問丁院士前,除了聆聽 2016年7月3日丁在臺灣大學的演講,也讀過網路上可得到的英文公開資料(參考...
丁肇中
跨國科學計畫
物理
2017.06.01
李琳山:很多中文語音輸入產品都用到我的研究成果,但...
作者 / 崔聖揚/臺大電機系學生。 林宮玄/任職中研院物理所...
570期
臺大電機系李琳山教授,於1977年於美國史丹佛(Stanford)大學拿到電機博士,於1979年回母系任教。回臺灣服務後,才決定投入之前完全不熟悉的領域──語音辨識,也就是現在人們熟悉的「語音輸入」服務。
中文語音輸入
語音辨識系統
訊號處理分析
2017.05.01
吳政忠政委:數位國家中,希望改變每個人的心態與思維
作者 / 林宮玄/任職於中研院物理所,兼任本刊副總編輯。 陳...
569期
吳政忠教授於1987年任教於國立臺灣大學應用力學研究所,1998年開始參與政府之國科會(科技部前身)事務,2006~2008年曾任國科會副主委。2016年5月20日至今,從國立臺灣大學借調至行政院擔任政務委員。目前行政院有8位政...
吳政忠政委
數位國家
2017.04.01
持續燃燒心中的理想─李遠哲
作者 / 陳其暐/本刊主編。
568期
李遠哲的辦公室靜靜坐落在臺灣大學原子與分子研究所中,這座研究所是1982年李遠哲尚在美國加州柏克萊大學任教期間,他與浦大邦(前河濱加州大學物理系主任)、吳大猷(前中央研究院院長)、張昭鼎(前清華大學化研所所長...
李遠哲
2017.02.01
街頭碟型迷幻樂器
作者 / 受訪者/Angus Lee;採訪整理/文詠萱。
566期
手碟是一種結合節奏與旋律的樂器,在近幾年漸漸越來越多人知道它。這種樂器是由瑞士人霍那(Felix Rohner)與謝雷 (Sabina Schärer)於 2000年發明,因較年輕,發展並不算成熟。
手碟
共振
音色
氮氣處理
非洲鋼鼓
1
2
»
頁次:
1
2
資料總數:47
購物車
0
會員登入
購物須知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