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專區

2021-10-01365 天,每天跟你說一則海洋故事 Serene《漫遊者號》海洋生物日曆專訪 622 期

Author 作者 採訪撰稿|羅億庭/想變成一條擬刺尾 鯛,本刊編輯。

基於對世間萬物的好奇,人類縱身前往太空,探索未知的世界,除了渴望了解神祕莫測的宇宙,更想知道外太空中是否同樣有生命存在;而另一部分人,則去到了同樣深不可測的地方——大海。人們對於大海,甚至是海中生物的好奇與想像,可以從過往許多文學、影視作品中略窺一二,不論是在小說《木偶奇遇記》(The Adventures of Pinocchio) 裡被吞到鯨魚肚子裡的皮諾丘;成為無數人心中的恐怖夢靨,聽到配樂就會讓你想起血盆大口的《大白鯊》(Jaws);又或是深受眾人喜愛,一聽到「尼莫」就會想起那隻小丑魚的《海底總動員》(Finding Nemo)。

你喜歡海洋嗎?每當我們潛入海中,或是踏入水族館時,總是會看到許多色彩繽紛,形態千奇百怪的海洋生物。看著牠們在水中悠遊自在的樣子,讓許多人幻想著成為一條魚,逃避陸地上各種紛紛擾擾與壓力——但其實在大海中生活可沒想像中容易。為了在險惡的海裡生存、繁衍,這些海洋生物可是個個身懷絕技哦!

 

記載著各種知識的海中圖書館

「不要去外太空找外星生物了,去海裡找!裡面真的有很多你意想不到的驚喜!」一談起海洋生物,畢業於美國杜克大學(Duke University)生物學系,專攻海洋生物的創作者Serene便興奮地分享著。而說到海中形態各異的生物,Serene最喜歡的是哪些呢?

「我覺得海洋生物可以分為兩種,一種是外表真的令人很驚艷,」面對這個困難的問題,她猶豫了一段時間後緩緩說道,「另一種就是牠的『身體功能』很厲害。」在外表令人驚豔的部分,Serene 分享了一種主要分布於澳洲北海岸的生物——毯子章魚(Tremoctopus)。生活在熱帶、亞熱帶海域的毯子章魚,外型上最大的特色就是在雌性觸手與觸手之間的那層「膜」,令牠們在海中游動時看起來就像是一張華麗又巨大的飛毯,而說到毯子章魚,就不能不提到牠們雌、雄個體間的體型差異。帶著飛毯的雌性毯子章魚,其身長超過2公尺,但雄性毯子章魚的身長卻只有約2.4公分,不過這巨大的體型差並不會影響到牠們的交配行為!

身為海中的游牧民族,雄性毯子章魚一生中都在尋找著能與之交配的雌性。雄性毯子章魚會將精子儲存於一條特化的「交配觸手」——交接腕(hectocotylus)中,當牠們在海中遇到雌性時,便會將交接腕撕離自己的身體並送入雌性的外套腔(mantle cavity)裡儲存。接收了交接腕的雌性,會等待一個適合的時機,讓儲存在交接腕中的精子釋放出來,完成受精;至於失去交接腕的雄性毯子章魚,則會在海中慢慢的等待死亡。在無邊無際的大海中,要遇上與自己同種類的異性生物談何容易?而為了成功繁衍後代,延續自身物種的存亡,海洋生物們無不卯足全力,「不覺得事實有時候比小說更讓人難以置信嗎?」Serene笑著說道。

至於又有哪些海洋生物的身體功能特別厲害呢?螳螂蝦(Stomatopoda,俗名為蝦蛄)或許是其中之一,畢竟眼睛擁有12~16 種不同感光細胞(photoreceptor cell)的牠們,能感受的光波長約為300 ~ 720 奈米(nm),可是從紫外光(ultraviolet, UV)到遠紅外光(far-red light)都看得到呢〔註〕!

〔註〕人類眼睛的感光受器只有3種,分別能感受到紅、綠、藍光3個波段,波長約為400 ~ 700 奈米的可見光。而紫外光的波長範圍約100 ~ 400奈米,遠紅外光的波長範圍則是落在700 ~ 780奈米。

雖然螳螂蝦具有多達12~16種不同的感光細胞,但牠們對於色彩的解析度卻很差,例如我們平常能輕易分辨出顏色的深淺,像是深橘、淺橘,但對於螳螂蝦來說都是一樣的「橘色」。此外,研究發現螳螂蝦還能利用一種可以吸收紫外線的胺基酸MAA(mycosporine-like amino acids),除了保護自己免於海中的紫外線傷害之外,其感光細胞更可以利用MAA 吸收自身無法看見的紫外光,並轉換成牠能看到的波長,讓牠們能看到的範圍更廣。……【更多內容請閱讀科學月刊第62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