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會員登入
  • 購物車(0)
HOME
×
  • 關於科月
    • 關於科月
    • 科月目錄
    • 科報目錄
  • 購買科月
    • 訂閱方案
    • 優惠方案
    • 諾貝爾系列
    • 購買單期
    • 購買通路
  • 投稿須知
  • 推廣專案
    • 星火相傳計畫
    • 支持專案計畫
  • 進階搜尋
  • 封面故事
  • News Focus
  • 專訪
  • 專欄
  • 評論
  • 精選文章
  • 活動訊息
  • 永續科學
  • 基金會
  • 科技報導
  • English
  • ig
  • line
  • facebook
  • 3
  • 3
  • 3
  • 3
- 文章分類 -
  • 封面故事
  • News Focus
  • 專訪
  • 專欄
  • 評論
  • 精選文章
  • 活動訊息
  • 永續科學
  • 基金會
  • 科技報導
  1. 文章列表
數學
物理
生物
化學
地球科學
科技
科學教育
科學史
書摘書評
專訪
採訪
評論
經濟
永續
臺科大開發「車輛密碼加密驗證機制」 讓車聯網更精準安全
2024.09.30
臺科大開發「車輛密碼加密驗證機制」 讓車聯網更精準...
作者 / 整理報導|陳亭瑋
513期
「車輛密碼加密驗證機制」,為高速交通環境中的車輛驗證問題提供了突破性解決方案。這項研究在InnoVEX 2024新創競賽榮獲台杉創新獎,展現了在智慧交通領域的卓越成果。此機制核心的「批量驗證技術」能同時處理多輛車的驗...
臺灣科技大學加密驗證車連網
從輔助診斷到風險預測, 如何確保醫學AI安全又有效?
2024.09.30
從輔助診斷到風險預測, 如何確保醫學AI安全又有效?
作者 / 編譯|陳亭瑋
513期
AI技術未來有望在個人化醫療、疾病預防、調整醫療資源等方面發揮更大作用。然而,我們也需要保持警惕,確保AI技術的發展不會加劇醫療資源分配的不平等,或對醫患關係產生負面影響。
人工智慧醫學未來發展
從蜘蛛吐絲獲得靈感 陽明交大團隊開發可自我修復的水凝膠
2024.09.30
從蜘蛛吐絲獲得靈感 陽明交大團隊開發可自我修復的水...
作者 / 整理報導|羅億庭
513期
李明家受到蜘蛛吐絲的啟發,進而開發出這項材料。蜘蛛絲是一種具有高強度和高延展性的物質,它的結構和功能更是理想的仿生應用範本。水凝膠的性質與人體組織相像,除了含有大量的水分之外,還能夠模仿目標組織的天然細胞...
生物3D列印仿生蛋白質分子
國衛院標靶新藥DBPR728可促進MYC癌症驅動蛋白質降解
2024.09.30
國衛院標靶新藥DBPR728可促進MYC癌症驅動蛋白質降解
作者 / 整理報導|羅億庭
513期
癌症已成為21世紀全球人口死亡的主因,目前科學界針對癌症的研究也十分多元。由於致癌基因(oncogene)能使基因出現突變或擴增,將正常的細胞轉換成會不斷增生的癌細胞,因此市面上許多標靶治療的藥物皆是針對癌細胞的特...
癌症MYC標靶
醫學影像新突破 臺大團隊實現高品質的3D腦部MRI合成
2024.09.30
醫學影像新突破 臺大團隊實現高品質的3D腦部MRI合成
作者 / 整理報導|羅億庭
513期
這是首次在3D語義腦部MRI合成中使用擴散模型生成高品質的圖像,且這款模型的語義條件特性也顯示出在生物醫學影像中實現圖像匿名化的潛力,在未來有望解決數據和隱私問題。
臺灣大學MRI醫學影像
新型的腦機介面 讓ALS患者再次「開口說話」
2024.09.30
新型的腦機介面 讓ALS患者再次「開口說話」
作者 / 編譯|羅億庭
513期
近期,美國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醫學中心(UC Davis Health)開發出一款可將大腦訊號轉化為語音的腦機介面(brain-computer interface, BCI),且準確率為同類系統中最高,可達到97%。
肌萎縮側索硬化症大腦訊號語音訓練
地震來臨時,如何保護自己的研究成果? 日本科學家的實驗室保衛戰
2024.09.30
地震來臨時,如何保護自己的研究成果? 日本科學家的...
作者 / 編譯|羅億庭
513期
儘管這次地震並未引發嚴重災害,但仍再次提醒了生活在日本和其他地震帶的科學家,地震這項潛在的威脅可能會擾亂甚至毀掉他們的研究成果。那麼他們該如何保護實驗室?
地震設備保護動物安危
大堡礁正面臨400年來最嚴峻的高溫威脅
2024.09.30
大堡礁正面臨400年來最嚴峻的高溫威脅
作者 / 編譯|羅億庭
513期
大堡礁位於澳洲的東北海岸,是世界上範圍最大、長度最長的珊瑚礁群。但近年來大堡礁正面臨嚴峻的生存壓力,愈來愈高的海水溫度和大規模珊瑚白化等事件,將有可能破壞這片珊瑚礁豐富的生物多樣性。
大堡礁氣候變遷珊瑚白化
FDA拒絕以MDMA治療PTSD 迷幻劑療法面臨新挑戰
2024.09.30
FDA拒絕以MDMA治療PTSD 迷幻劑療法面臨新挑戰
作者 / 編譯|羅億庭
513期
以迷幻劑、興奮劑治療心理疾病的療法在近年來備受關注。近日, 美國食品和藥物管理局拒絕了Lykos Therapeutics公司使用亞甲二氧甲基苯丙胺,俗稱搖頭丸,治療創傷後壓力症候群 PTSD的療法,
PTSD迷幻劑療法心理療法
M痘疫情在國際間升溫 WHO宣布進入公共衛生緊急狀態
2024.09.30
M痘疫情在國際間升溫 WHO宣布進入公共衛生緊急狀態
作者 / 編譯|羅億庭
513期
M痘(mpox)疫情正在國際間升溫。過去幾個月以來,一株在中非地區迅速傳播的M痘病毒株,引發當地衛生機構的關注。非洲疾病管制與預防中心(Africa Centres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Africa CDC)在今(...
mpox剛果民主共和國病毒
牙齒尖銳卻吃素的白堊紀古鳥
2024.09.30
牙齒尖銳卻吃素的白堊紀古鳥
作者 / 編輯部
658期
在白堊紀時期有一種生活在現今中國東北地區的長翼鳥。這種古代鳥類的頭骨細長,且喙部前端還具有尖銳的牙齒。科學家一直以來都因為牠的尖牙和類似翠鳥的頭骨,推測牠以魚類為食。
史前動物長翼鳥化石白堊紀古鳥
捕捉十億分之一秒的瞬間
2024.09.30
捕捉十億分之一秒的瞬間
作者 / 編輯部
658期
美國亞利桑那大學(University of Arizona)的研究團隊最近開發出一款世界上最快的電子顯微鏡,能夠捕捉到運動中電子的靜止圖像。研究團隊將這項突破性成果命名為「阿秒顯微技術」(attomicroscopy)。這臺顯微鏡將幫助...
電子顯微鏡量子物理光脈衝
狨猴使用名字呼叫彼此!
2024.09.30
狨猴使用名字呼叫彼此!
作者 / 編輯部
658期
過去已知能透過名字稱呼彼此的動物只有人類、海豚和大象。不過最近一項《科學》(Science)期刊的新研究發現,狨猴(Callithrix Jacchus)也能夠使用特定的叫聲呼換其他狨猴,還可以辨識出呼喚自己的聲音。
狨猴聲音辨識人類
器官晶片如何模擬人體微環境,使傳統動物實驗減量?
2024.09.23
器官晶片如何模擬人體微環境,使傳統動物實驗減量?
作者 / 編輯部
513期
器官晶片以微流體系統培養細胞,模擬人體器官的微環境、重現人體組織結 構,有助於替代傳統的動物實驗。
器官晶片動物實驗
從藥物開發到疾病研究 仿生肺器官晶片的進程與展望
2024.09.23
從藥物開發到疾病研究 仿生肺器官晶片的進程與展望
作者 / 陳冠宇/國立陽明交通大學電機學院生醫工程研究所教授...
513期
雖然目前器官晶片技術已被廣泛發展,但若需要進行複雜流道和流體的控制或是即時進行檢測,將會面臨實驗過程費時的問題,導致細胞在經過多個時間點的分析後失去活性。
仿生肺器官晶片藥物開發
以Google搜尋趨勢分析傳染病流行及疫苗接種趨勢
2024.09.23
以Google搜尋趨勢分析傳染病流行及疫苗接種趨勢
作者 / 陳淵銓/仁德醫護管理專科學校助理教授
513期
Google搜尋趨勢(Google trend)分析具有評估傳染病流行趨勢的潛力,若能確認這些數據與官方單位監測報告之間的相關性,將有助於我們以快速、簡便又經濟的方式預測傳染病疫情及流行範圍,為疾病的早期管制爭取時效,預防...
Google trend傳染病流行疫苗接種
科技報導 2024年9月號(513期)目錄
2024.09.17
科技報導 2024年9月號(513期)目錄
作者 /
513期
科技報導雜誌目錄
動物群聚
2024.09.16
動物群聚
作者 / 亨利・吉 (Henry Gee)
657期
新型真核生物出場──也就是動物。當時大氣中的氧氣濃度還不到今天的十分之一,而陽光照射的海面含氧量更低,這樣的含氧量所能維持的動物生命,大小不會超過這個句子最後面的句點。
地球史生命起源動物
漁電共生能否成為臺灣邁向 淨零的綠能新策略?
2024.09.16
漁電共生能否成為臺灣邁向 淨零的綠能新策略?
作者 / 編輯部
512期
去年再生能源發電占比以光電為最高,而在光電產業中,「漁電共生」(aquavoltaics)結合了太陽能發電與養殖漁業,在實現淨零排放方面具有優勢和效益。不過, 漁電共生真的能解決電力問題嗎?此技術當前的發展受到哪些挑...
漁電共生綠能再生能源
「漁電共生」一地二用 實現淨零排放和ESG
2024.09.16
「漁電共生」一地二用 實現淨零排放和ESG
作者 / 陳哲俊/嘉義大學水生生物科學系專案副研究員
512期
在光電產業中,漁電共生(aquavoltaics)結合了太陽能發電與養殖漁業,是一種兼顧再生能源又維持養殖漁業生產的模式,在實現淨零排放和實踐ESG(environmental, social, and governan)永續發展等各方面,有著相當的優勢...
漁電共生淨零排放再生能源環境保護ESG一地二用
鼓勵大學開發「基編水產品」 日本政府遭質疑圖利廠商
2024.09.16
鼓勵大學開發「基編水產品」 日本政府遭質疑圖利廠商
作者 / 郭金泉/臺灣國立海洋大學水產養殖系退休教授
512期
現階段日本政府提供補貼,鼓勵大學和企業合作研發安全性尚不明確的「基編水產品」。此類由稅收補貼形成的集體利益集團,被日本的非政府組織團體戲謔稱為「基因組編輯共構集團」。本文接下來將討論這類做法牽涉到哪些爭議...
基因編輯基改鮭魚基因改食品
以自然為本,尋找氣候變遷的解方
2024.09.16
以自然為本,尋找氣候變遷的解方
作者 / 楊洪中祐/國立臺灣大學生物環境系統工程學系碩士生
512期
人類與自然的關係一直是個錯綜複雜的議題。在人們利用自然資源推動文明進步的同時,也屢次造成生態環境的破壞。面對全球氣候變遷與生物多樣性喪失等嚴峻挑戰,「以自然為本/基於自然的解決方案」(nature-based...
氣候變遷二氧化碳淨零排放碳匯NbS
造成阿茲海默症的遺傳關鍵角色? APOE4基因型與發病風險
2024.09.16
造成阿茲海默症的遺傳關鍵角色? APOE4基因型與發病風...
作者 / 駱啓仁/現任長庚大學檢康老化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員,專...
512期
最近一項針對失智症與脂蛋白朊E(apolipoprotein E, ApoE)的研究,結合基因型態與腦部影像,提出合成ApoE的基因是造成阿茲海默症的危險因子,且能做為早期評估的指標之一。
阿茲海默症APOE4早期評估
新冠病毒如何重塑我們對細胞與免疫的認 知?《細胞之歌》
2024.09.16
新冠病毒如何重塑我們對細胞與免疫的認 知?《細胞之...
作者 / 編輯部
512期
無症狀/症狀出現前傳播。指數成長。這兩個大流行的關鍵因素已經透過那份看似無害的報告確定。第三個因素很快就會十分明顯:不可預測的神祕致命性。到那個時候,誰還沒看過武漢那位勇於揭露首批病例的眼科醫師用手機拍的...
新冠病毒SARS-COV2免疫啞火
即時反應身體運作可穿戴的超音波即將誕生
2024.09.16
即時反應身體運作可穿戴的超音波即將誕生
作者 / 編譯/陳亭瑋
512期
超音波無侵入性且安全,是一種非常適合用於連續監測的穿戴形式。穿戴式超音波的一些關鍵技術已被克服,但前方仍有更多挑戰,包括讓這些設備更耐用、靈活和準確,使它在配戴上更舒適並延長電池壽命。
超音波非侵入式檢測人工智慧
高雄大學團隊研發生成式AI預測臺股漲跌準確度達八成
2024.09.16
高雄大學團隊研發生成式AI預測臺股漲跌準確度達八成
作者 / 整理報導/陳亭瑋
512期
金融市場變化快速,投資人必須接收大量金融資訊,決定如何進行投資。然而,每個人對新聞標題的理解存在一定侷限性,難以準確評估對股市的影響。為了解決此問題,研究團隊利用微軟的Bing Chat生成式AI技術,分析新聞標題...
高雄大學漲跌準確度生成式AI
中央大學發現蘇力菌藥理新機制有助於抗瘧疾藥物研發
2024.09.16
中央大學發現蘇力菌藥理新機制有助於抗瘧疾藥物研發
作者 / 整理報導/陳亭瑋
512期
近期,中央大學生命科學系王健家研究團隊在基因轉譯領域取得了新突破,為抗瘧疾藥物的研發提供了新線索,研究成果刊登於《核酸研究》(Nucleic Acids Research)期刊。這項研究的重點在於他們發現蘇力菌比其他細菌多攜帶...
中央大學蘇力菌.抗瘧疾藥物HF衍生藥物
揭祕發育過程中的大規模細胞死亡 中研院團隊發現「鐵死亡觸發波」機制
2024.09.16
揭祕發育過程中的大規模細胞死亡 中研院團隊發現「鐵...
作者 / 整理報導|羅億庭
512期
生物在生長、發育時,細胞會快速增生並分化為生物體內的各種組織與器官。但科學家自19世紀以來,始終不明白為什麼細胞增生的過程中會伴隨大規模的細胞死亡。近期來自中研院分子生物研究所助研究員陳昇宏的研究團隊,發現...
中研院大規模細胞死亡鐵死亡觸發波
成大團隊以自製設備實現「埃米」級半導體製程
2024.09.16
成大團隊以自製設備實現「埃米」級半導體製程
作者 / 整理報導|羅億庭
512期
成功大學材料科學及工程學系助理教授徐邦昱團隊,自行組裝設備讓細小的半導體分子能自動且整齊地排列在奈米溝槽內,可操作的精度達到埃米等級,開啟了半導體製程的埃米紀元,目前團隊的研究成果已發表於《高分子》(...
成功大學埃米半導體
神經細胞也愛揪團? 陽明交大團隊觀察到神經元集體活動現象
2024.09.16
神經細胞也愛揪團? 陽明交大團隊觀察到神經元集體活...
作者 / 整理報導|羅億庭
512期
過去科學家只能依賴植入電極進行零星的電訊號觀察。林貝容在新聞稿中提到,觀察中間神經元就彷彿大海撈針,有時候一個月僅能記錄到一顆細胞,且也沒辦法研究細胞之間的互動。而團隊這次的發現,是科學家首度在活體動物的...
陽明交通大學神經元中間神經元
  • «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
TOP
科學月刊 台北市大安區羅斯福路三段 77 號 7 樓
服務電話:+886-2-2363-4910
電子郵件:scimonth@scimonth.one
服務時間:週一至週五 09:30~17:30,例假日除外。
  • 認識科月

    關於科月
    各期目錄
    投稿須知
    合作洽談
  • 讀者服務

    購買雜誌
    訂閱雜誌
    網路會員
    訂閱電子報
隱私政策 服務條款
  • © 1970- by Science Monthly 若需轉載、使用科學月刊或科技報導的文字、圖像或影音等,請洽本公司。
網頁設計 : 藝誠網頁設計公司

本站使用第三方服務進行分析,以確保使用者獲得更好的體驗。了解本站隱私權政策

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