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會員登入
  • 購物車(0)
HOME
×
  • 關於科月
    • 關於科月
    • 科月目錄
    • 科報目錄
  • 購買科月
    • 訂閱方案
    • 優惠方案
    • 諾貝爾系列
    • 購買單期
    • 購買通路
  • 投稿須知
  • 推廣專案
    • 星火相傳計畫
    • 支持專案計畫
  • 進階搜尋
  • 封面故事
  • News Focus
  • 專訪
  • 專欄
  • 評論
  • 精選文章
  • 活動訊息
  • 永續科學
  • 基金會
  • 科技報導
  • English
  • ig
  • line
  • facebook
  • 3
  • 3
  • 3
  • 3
- 文章分類 -
  • 封面故事
  • News Focus
  • 專訪
  • 專欄
  • 評論
  • 精選文章
  • 活動訊息
  • 永續科學
  • 基金會
  • 科技報導
  1. 文章列表
數學
物理
生物
化學
地球科學
科技
科學教育
科學史
書摘書評
專訪
採訪
評論
經濟
永續
以無窮遠為前進的道標:劉繼峰教授專訪
2017.07.01
以無窮遠為前進的道標:劉繼峰教授專訪
作者 / 黃化臻/臺灣大學獸醫系學生,臺大逆思新聞研究社現任...
571期
由中央大學和台達電文教基金會頒發的「年輕天文學者獎」,2016年的獲獎者為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研究員──劉繼峰教授。 其透過對特定天體進行長時間的觀測,研究黑洞吸引周圍質量產生的「吸積盤」、 及黑洞旋轉加速粒子...
劉繼峰教授專訪
音樂家如何在演出中無聲的溝通
2017.07.01
音樂家如何在演出中無聲的溝通
作者 / 編輯部
571期
音樂家們能夠不用言語溝通的完成一場演出,能在演出時預測彼此接下來的動作,甚至影響其他樂手動作反應。
音樂家溝通模式
突圍—張昭鼎紀念研討會後記
2017.07.01
突圍—張昭鼎紀念研討會後記
作者 / 蔡孟利/宜蘭大學生物機電工程學系特聘教授。
571期
臺灣的技職教育,特別是與工業相關的高等技職教育, 在過去20年的改制浪潮中,有著結構上根本的變化。原本所強調與產業結合的實作精神,在競逐升格、競逐學生、競逐排名與競逐經費的雜務中逐漸消磨。
技職教育創新發展教育體制張昭鼎紀念研討會
學次方:遊戲世界沒有標準答案
2017.07.01
學次方:遊戲世界沒有標準答案
作者 / 陳其暐/嘗試在混亂的時代當一名稱職的觀察者,關注新...
571期
三峽的臺北大學前,即便大雨滂沱,仍然有許多學生熙來攘往。附近林立著許多公寓大廈。前來接應我們的是學次方的創辦人之一,藍詩婷。她領著我們進入其中一棟高樓,前往學次方隱藏在尋常住戶中的「據點」。
學次方遊戲世界標準答案學習
鄭鴻旗:在創客空間中的自學與共學
2017.07.01
鄭鴻旗:在創客空間中的自學與共學
作者 / 文詠萱/本刊主編。
571期
鄭鴻旗與一群創客(maker)愛好者,創立了創客空間 (makerspace)名為「OpenLab. Taipei」,隱身在臺北公館寶藏巖藝術村,每周三在寶藏巖固定聚會,就像是一塊磁鐵一般,吸引共同興趣的人聚集在一起,聊聊天,利用彼此...
自學共學創克空間
黃偉翔:用媒體力量改變技職環境
2017.07.01
黃偉翔:用媒體力量改變技職環境
作者 / 陳其暐/嘗試在混亂的時代當一名稱職的觀察者,關注新...
571期
〈裁併箭在弦上!立委直指招策會黑機關〉、〈《 兵役法》 修正三讀!技職國手只須當12天補充兵〉、〈破碎後的完整廚心西餐烹飪銅牌簡勝男〉, 一進入《技職3.0》 網站,便看見一篇篇與技職切身相關的重要議題或人物故事...
媒體體制對話升學技職環境技職3.0
點子工場&自造工坊:從共同工作空間中創造出創客價值
2017.07.01
點子工場&自造工坊:從共同工作空間中創造出創客價值
作者 / 李依庭/本刊編輯。
571期
「我認為創客運動的興起,是因為網路世代與實體世界的相遇。」在紀錄片《自造世代》(Maker)中創客們將自己的創意與其他創客分享、交流之後,共同製作出實品,將想法付諸實現。
創客運動技職教育點子工場自造工坊
自然界的同性行為-個體間鍵結與生殖的對抗
2017.06.29
自然界的同性行為-個體間鍵結與生殖的對抗
作者 / 鄭先祐(Ayo)/美國杜蘭大學生態學博士,現任國立臺...
571期
宇宙萬物出現之前,本著道,萬物形成,物質到生命。人類透過大腦,世代持續探索這個道,建構出文明,享受生活。不幸的是,受限於只是部分的理解,片段的獲取,往往要付出相當的代價,夾帶苦難,甚至是毀滅性的結局。文明...
同性 生殖 圖靈 跨性別 跨物種 基因多樣性 親子 親子鍵結 同理心 鏡像神經細胞
南海科學-東沙島海洋研究站
2017.06.01
南海科學-東沙島海洋研究站
作者 / 宋克義/任職國立中山大學海洋科學系、東沙國際海洋研...
570期
在遙遠的東沙島上為什麼要設一個海洋研究站?全世界的海島難道還不夠多嗎?畢竟光是海洋研究站就有超過 100 個之多。是東沙島的周圍有什麼特殊的價值嗎?
東沙島南海科學環礁
水下研究調查-潛入水底的驚喜
2017.06.01
水下研究調查-潛入水底的驚喜
作者 / 魏儀-國立中山大學海洋科學系碩士班。
570期
出海是東沙國際海洋研究站很重要的一個環節,除了東沙島陸域或周邊淺水域,許多研究都是在東沙環礁的潟湖、外環周圍採樣或施放儀器。
水底調查環礁潟湖區東沙國際海洋研究站東沙環礁
在勇氣之外——給生技築夢者的建言
2017.06.01
在勇氣之外——給生技築夢者的建言
作者 / 謝愷/臺灣生技整合育成中心資深專案經理 陳德禮/永...
426期
生技醫藥產業是個很奇妙的產業,它不僅能夠創造長久的利潤,還是個能將科學研發落實到濟世救人的良心事業,是真正能夠「名、利」雙收的優質產業。
生技醫藥科學新創公司
全環境控制下的農業生產——植物工廠
2017.06.01
全環境控制下的農業生產——植物工廠
作者 / 方煒/國立臺灣大學生物產業機電工程學系教授、國立臺...
426期
現階段全球農業面臨的挑戰是非常嚴苛的,20世紀初全球人口不足17億,2011 年達70億。聯合國人口基金會推測2050 年將達95億,然而受全球氣候變遷影響, 海平面上升造成沿海可耕地的減少之外、土地沙漠化、土壤侵蝕、都市...
農業植物工廠環境控制
推動「能源教育」趣味談
2017.06.01
推動「能源教育」趣味談
作者 / 蔡振明/科學教育跨縣市創意社群召集人(...
426期
2016年9月3日中國、美國政府同日批准實施巴黎協定,這兩國分居世界排碳大國1、2名,占世界排碳量的38%,此舉讓該協定邁向「生效門檻」一大步。
能源教育節能減碳節能教育
臺灣爆發戴奧辛毒雞蛋未來農委會將加強檢驗與管理
2017.05.01
臺灣爆發戴奧辛毒雞蛋未來農委會將加強檢驗與管理
作者 / 編輯部
425期
戴奧辛,是一種包含了數百種化合物的毒素,包含了多氯聯苯(polychlorinated biphenyls, PCBs)、四氯雙苯環戴奧辛(2,3,7,8-Tetrachlorodibenzodioxin)等致命化合物,且半衰期長達數年,因此也被稱為世紀之毒。
戴奧辛雞蛋世紀之毒
南臺灣珊瑚即時觀測與復育行動
2017.05.01
南臺灣珊瑚即時觀測與復育行動
作者 / 編輯部
425期
珊瑚,為刺絲胞動物門,大部分不具有移動能力,主要食物來源為水中的浮游生物或是仰賴共生藻獲取養分,而珊瑚礁則是由珊瑚分泌的碳酸鈣形成的骨骼,在經過數百年至數萬年的生長過程中產生。
珊瑚海洋環境
該是重新出發的時候了!--渡過PubPeer風暴
2017.05.01
該是重新出發的時候了!--渡過PubPeer風暴
作者 / 蔡孟利/《科學月刊》、《科技報導》總編輯 李依庭/...
425期
PubPeer這個出版後同儕審閱的網站,是臺灣這波學術造假案的初始戰場。臺灣從來沒有像PubPeer這樣可以不受官方干擾、不受大學閥左右的學術揭弊場所(儘管揭弊可能不是PubPeer成立的本意),因此五個月以來,這個網站就成...
PubPeer論文
SOS!制定海洋廢棄物減量法更待何時?
2017.05.01
SOS!制定海洋廢棄物減量法更待何時?
作者 / 黃向文/國立臺灣海洋大學海洋事務與資源管理研究所教...
425期
環保署宣布於4月22日舉辦全臺淨灘,回想國際海洋保育基金會於1986年發起淨灘,美國國家海洋大氣總署於2005年開始執行海洋廢棄物計畫,臺灣諸多環保團體於2010年成立臺灣清淨海洋行動聯盟,海巡署自2016年投入淨灘。比起...
淨灘海洋廢棄物
「波士頓地區產學研科技人士與科技部座談會」後記
2017.05.01
「波士頓地區產學研科技人士與科技部座談會」後記
作者 / 張劭聿/Life Science Nation諮詢顧問公司研究總監。
425期
新任科技部部長陳良基近日率團拜訪波士頓,在波士頓臺灣人生物科技協會(BTBA)及新英格蘭玉山科技協會(MJNE)的邀請下,科技部一行在4月8日於麻省理工學院講堂舉辦了一場公開座談會,吸引波城近百名生醫領域臺灣留學生...
波士頓生技產業國際生醫國際渠道
臺灣發展綠能產業的策略
2017.05.01
臺灣發展綠能產業的策略
作者 / 黃得瑞/沙崙綠能科學城籌備辦公室主任,國立交通大學...
425期
綠色能源(Green Energy)可以說是對環境友善且低溫室氣體排放(或低二氧化碳排放)的潔凈能源(Clean Energy)。主要包括一般所謂的再生能源如太陽能、風力發電、生質能、地熱、海洋能及氫能等。
綠能能源自主經濟
應用研究比基礎研究對經濟有貢獻嗎?
2017.05.01
應用研究比基礎研究對經濟有貢獻嗎?
作者 / 林宮玄/任職於中央研究院物理研究所,兼任本刊副總編...
569期
一般人對基礎科學研究的印象,大概是高深又難懂,但是學術界有名望、有影響力的人都說很重要,雖然不懂,也要跟著大家說這很重要,以免招來惡評。
應用研究經濟基礎研究
擁抱科學研究的春夏秋冬–林麗瓊專訪
2017.05.01
擁抱科學研究的春夏秋冬–林麗瓊專訪
作者 / 張敏娟/本刊副總編輯。 李依庭/本刊編輯。
569期
2017年第10屆「臺灣傑出女科學家獎」的『傑出獎』,頒發給臺大凝態科學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員兼主任林麗瓊,其研究領域涵蓋了半導體、能源材料與薄膜合成與開發等技術。
科學研究林麗瓊物理傑出女科學家獎
在熱誠之中追尋人生理想-許雅儒專訪
2017.05.01
在熱誠之中追尋人生理想-許雅儒專訪
作者 / 陳其暐/本刊主編。
569期
地震是否可能改變一個人的生命方向?
許雅儒地震學術地球科學野外觀測
在歐洲大型強子對撞機尋找暗物質-余欣珊專訪
2017.05.01
在歐洲大型強子對撞機尋找暗物質-余欣珊專訪
作者 / 文詠萱/本刊編輯。
569期
臺灣女科學家新秀獎得主余欣珊,目前於中央大學物理系任副教授,她的研究領域主要在基本粒子實驗,目前研究著重在歐洲大型強子對撞機的緊湊渺子線圈實驗(CMS)數據中,尋找暗物質。
暗物質余欣珊專訪歐洲核子研究組織物理
吳政忠政委:數位國家中,希望改變每個人的心態與思維
2017.05.01
吳政忠政委:數位國家中,希望改變每個人的心態與思維
作者 / 林宮玄/任職於中研院物理所,兼任本刊副總編輯。 陳...
569期
吳政忠教授於1987年任教於國立臺灣大學應用力學研究所,1998年開始參與政府之國科會(科技部前身)事務,2006~2008年曾任國科會副主委。2016年5月20日至今,從國立臺灣大學借調至行政院擔任政務委員。目前行政院有8位政...
吳政忠政委數位國家
天氣現象與動力機制——由臺灣的劇烈天氣現象說起
2017.05.01
天氣現象與動力機制——由臺灣的劇烈天氣現象說起
作者 / 蘇世顥/任教文化大學大氣科學系、劉清煌/任教文化大...
569期
天氣並非天天都是風和日麗的情況,有時候會降下滂沱大雨而導致淹水,也會一段時間滴雨不降導致乾旱。這些偏離平均狀態的天氣,往往會帶來日常生活的不便,甚至造成災害。我們稱這類的天氣現象為極端天氣事件,而耳熟能詳...
天氣氣候極端天氣極端氣候氣候變遷
臺灣傑出女科學家獎頒獎聚焦物質科學領域
2017.04.01
臺灣傑出女科學家獎頒獎聚焦物質科學領域
作者 / 編輯部
424期
由臺灣萊雅、婦聯會、和吳健雄學術基金會共同主辦的「臺灣傑出女科學家獎」,第10屆於3月初頒獎,本屆各類獎項得主皆從「物質科學」領域的女科學家中選出,女科學家獎獎項分為傑出獎、新秀獎及孟粹珠獎學金。
女科學家物質科學
科技部公布臺大學術倫理案相關人員處分
2017.04.01
科技部公布臺大學術倫理案相關人員處分
作者 / 編輯部
424期
針對2016年11月在匿名論文討論網站Pubpeer上遭質疑的郭明良等人違反學術倫理案,科技部於今(2017)年3月30日公布臺大學術倫理案審議結果。
學術倫理
成大研究指出生態系改變對人類生活影響深遠
2017.04.01
成大研究指出生態系改變對人類生活影響深遠
作者 / 編輯部
424期
氣候變遷導致生物分布改變,已經全面影響生態系與人類生活。氣候變遷造成生物分布改變,但生物分布改變又帶來什麼影響?
生態系氣候生活永續發展
2017年阿貝爾獎公布表彰小波分析理論提出者
2017.04.01
2017年阿貝爾獎公布表彰小波分析理論提出者
作者 / 編輯部
424期
挪威阿貝爾獎(Abel Prize)於3月宣布2017年得獎人為法國巴黎薩克雷高等師範學院榮譽教授梅耶爾(Yves Meyer),表彰他對「小波分析」理論的貢獻,這項理論對於電腦訊號、數位信號等領域有相當大的影響。
阿貝爾獎小波分析
論文造假:臺灣大學非大學?
2017.04.01
論文造假:臺灣大學非大學?
作者 / 作者/張讚國,國立政治大學傳播學院客座教授。
424期
中國春秋時期,公孫龍提出白馬非馬命題,不管詭辯與否,經過2500年,在臺灣依然有現實教訓,特別是學術操守與承擔的辯証。從郭明良團隊論文造假看,如果「白馬」(雙屬性)非「馬」(單屬性)站得住腳,「臺灣大學」就非...
論文學術
  • «
  • 22
  • 23
  • 24
  • 25
  • 26
  • 27
  • 28
  • 29
  • 30
  • 31
  • 32
  • 33
  • »
TOP
科學月刊 台北市大安區羅斯福路三段 77 號 7 樓
服務電話:+886-2-2363-4910
電子郵件:scimonth@scimonth.one
服務時間:週一至週五 09:30~17:30,例假日除外。
  • 認識科月

    關於科月
    各期目錄
    投稿須知
    合作洽談
  • 讀者服務

    購買雜誌
    訂閱雜誌
    網路會員
    訂閱電子報
隱私政策 服務條款
  • © 1970- by Science Monthly 若需轉載、使用科學月刊或科技報導的文字、圖像或影音等,請洽本公司。
網頁設計 : 藝誠網頁設計公司

本站使用第三方服務進行分析,以確保使用者獲得更好的體驗。了解本站隱私權政策

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