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員登入
購物車
(
0
)
HOME
×
關於科月
關於科月
科月目錄
科報目錄
購買科月
訂閱方案
優惠方案
諾貝爾系列
購買單期
購買通路
投稿須知
推廣專案
星火相傳計畫
支持專案計畫
進階搜尋
封面故事
News Focus
專訪
專欄
評論
精選文章
活動訊息
永續科學
基金會
科技報導
繁體中文
English
ig
line
facebook
Please enable JavaScript
Search / 搜尋
分類選單
- 文章分類 -
封面故事
News Focus
專訪
專欄
評論
精選文章
活動訊息
永續科學
基金會
科技報導
文章列表
數學
物理
生物
化學
地球科學
科技
科學教育
科學史
書摘書評
專訪
採訪
評論
經濟
永續
2018.02.01
氣候變遷影響海龜性別
作者 / 編輯部
578期
海龜的性別依卵孵化時沙子的溫度而定, 當溫度越高、雌性越多,溫度越低、雄性 越多。一項由美國與澳洲研究人員共同合 作的研究顯示,因全球暖化、氣溫上升, 導致澳洲大堡礁北部海龜巢穴,在這20 年幾乎沒有產出雄龜,...
氣候變遷
海龜
性別
2018.02.01
酒精、DNA損害與癌症風險
作者 / 編輯部
578期
在人類發展文明的歷史中,酒,扮演著 一個不可抹煞的角色。不過,最近劍橋 MRC分子生物實驗室(MRC Laboratory of Molecular Biology)團隊透過小鼠試驗找出酒精如何破壞細胞中的DNA並增加罹患癌症的風險。
酒精
DNA
癌症
2018.02.01
真正的救命仙丹—胰島素發明史
作者 / 李明蒼/畢業於臺大醫學系,現任亞東醫院新陳代謝科主...
578期
每年科學界最大的盛事,莫過於一年一度,在瑞典首都斯德哥爾摩所舉辨的諾貝爾獎頒獎典禮,科學家們也莫不將獲得諾貝爾獎視為最高榮譽。
救命仙丹
胰島素
2018.02.01
解構自然,論證選擇—— 演化是否隨機發生?
作者 / 許家偉/畢業於輔大生物系(學碩士)、陽明微免 所(...
578期
自然選擇(natural selection)這 個演化的機制可拆成3個步驟 來進行——複製(replication)、 變 異(variation)與選擇 (selection),想知道演化是否 隨機的話,就等於要問 3 個問題:「複製是否隨機?」、「變 異...
演化
變異
物種
2018.02.01
阿茲海默症的過去、現在與未來
作者 / 陳佩燁/中央研究院生 物化學研究所研究員。
578期
1901年,51歲的迪特(Auguste Deter)進入阿茲海默(Alois Alzheimer)醫生的診間,當醫生問她的名字,她回答:「奧古斯特」,醫生問她的姓,她還是回答:「奧古斯特」,當醫生問她先生的名字時,迪特太太遲疑了一陣,然...
阿茲海默症
Aβ胜肽
2018.01.01
夏威夷大學發現鯨魚和海豚具有接收聲音大小的選擇性
作者 / 編輯部
433期
耳朵, 是動物接收聲音的器官。不過,人類對於外界所發出的聲響主要是被動的接受, 對於傳進耳朵的聲音的大小不能選擇性的接收。
回聲定位
動物
聽力
2018.01.01
英國研究帶有鐮狀細胞的鹿 分析其遺傳基礎和演化
作者 / 編輯部
433期
鐮狀紅血球貧血症(Sickle-cell anaemia, SCA),是一種體染色體隱性遺傳的血液疾病。罹患此疾病的患者體內的紅血球結構發生改變,形成鐮刀狀的紅血球而非正常的雙凹型。
鐮狀細胞
鹿
遺傳
氨基酸
2018.01.01
南加大透過fMRI研究與個人信念相關的腦部網絡
作者 / 編輯部
433期
南加州大學(University of Southern California, USC)腦與創意研究所(Brain and Creativity Institute)神經科學家指出,功能性核磁共振(fMRI)的研究結果,似乎與人們在選舉中對新的政治議題是否可信的反應特別相關...
默認網絡
功能性核磁共振
政治信念
2018.01.01
德國團隊研究顯示植物對策略具決斷能力
作者 / 編輯部
433期
德國蒂賓根大學(University of Tübingen)演化與生態研究所的科學家,研究出植物能根據其「對手」的身形與密集度,從中選擇最理想的競爭策略,並在新一期《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中發表該篇文章。
植物
決斷能力
異質環境
2018.01.01
掠食者獨特的面孔具相對應的行為特徵
作者 / 編輯部
577期
許多哺乳類掠食者都擁有獨特的面孔、 或在胸口有特殊的圖樣,如眼鏡熊 (spectacled bear)眼睛周圍滾出的大一 塊黑色圓圈、或是非洲果子狸(african civet)脖子上那條明暗交錯的「項鍊」。
掠食者
演化
面孔
行為
2018.01.01
眼神接觸有助親子腦波同步
作者 / 編輯部
577期
腦部各區資訊傳遞所仰賴的腦波,是由數以萬計的神經元活動產生。過去研究 顯示成人傳遞訊息時,兩者腦波在同步 (synchrony)的狀態下,會有不錯的溝通效果。
腦波
神經元
眼神
2018.01.01
神經細胞類型與腦部疾病的連結
作者 / 編輯部
577期
人的大腦,由各種類型的神經細胞連結而 成,是極為複雜的存在。因此,對於許多腦部神經紊亂或失調等疾病,其相關機制科學家一直不得其解。
神經細胞
腦部
疾病
2018.01.01
國際太空站發現微生物聚落
作者 / 編輯部
577期
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的微生物學家,分析在國際太空站15個地點取得的採集棉籤, 發現在國際太空站上,擁有數千種微生物, 且這些微生物多樣性與地球居住環境的微 生物其多樣性相去不遠。
微生物
國際太空站
2018.01.01
認識受脅物種紅皮書名錄
作者 / 楊正雄/參與臺灣櫻花鉤吻鮭研究超過10 年,關心淡水...
577期
你是否經常在生態保育相關的報章、雜誌或新聞影片中,看到地球上某生物被「紅皮書」列為瀕危生物,或提及物種正面臨著滅絕的風險。但你是否曾想過,裡面提及列在紅皮書中、瀕危的物種,是怎麼一回事嗎?
受脅物種
生態保育
2017.12.01
陽明大學聯合國內、外研究團隊藉由幹細胞技術再生視網...
作者 / 編輯部
432期
現代人的生活離不開電腦、手機,在大量使用3C產品之下,使得罹患眼部病變的患者越來越多,而這些眼部疾病往往是不可逆的退化,最終會造成患者逐漸地失明。
幹細胞
再生視網膜
2017.12.01
中研院研究團隊找出造成子宮內膜異位症的疾病機制
作者 / 編輯部
432期
子宮內膜異位症,是一種常見的女性婦科疾病,主要是因子宮內膜生長在子宮腔以外的地方,像是附著並生長在子宮肌層則會造成子宮肌腺症;若附著生長在卵巢中則會造成巧克力囊腫。
子宮內膜異位症
疾病機制
2017.12.01
愛丁堡研究團隊發現當氧氣量低時 會促使海洋生物演化
作者 / 編輯部
432期
動物需要在有氧的區域才能存活,海中的生物也是如此。而近期,由愛丁堡大學(University of Edinburgh)的一項最研究發現,在遠古時期缺乏氧氣的海洋中能幫助海中生物的演化。
氧氣
海洋生物
演化
2017.12.01
德國與義大利研究團隊透過基因治療 成功讓皮膚進行再...
作者 / 編輯部
432期
表皮溶解水皰症(Epidermolysis Bullosa, EB),在臺灣俗稱此疾病為泡泡龍症,是一種由基因缺失或突變導致的疾病。
基因治療
泡泡龍症
反轉錄病毒
皮膚
2017.12.01
神經科學研究展示知覺的反覆特質
作者 / 編輯部
432期
我們的意識經驗看似連續,但知覺(perception)與注意力(attention)本質上具節律性,這使人們對行為的理解產生偌大影響,其中包含我們如何與環境互動並作出決定。
神經科學
知覺
2017.12.01
中正大學與嘉基合作 發現能抑制膀胱癌細胞的關鍵
作者 / 編輯部
432期
近年來,由於新藥的研發越來越困難,且從開發到最後的上市中間需經過重重考驗、時間與金錢。因此,老藥新用(drug repurposing),是近年來常見的醫學上常見的方法。最近,由中正大學與嘉義基督教醫院的研究團隊合作,研...
膀胱癌
ANGPTL4基因
感冒藥
2017.12.01
周緣性淡水魚類是淡水魚還是海水魚?
作者 / 郭金泉/臺灣國立海洋大學水產養殖系
432期
海洋是地球生命的母親,魚類起源於約5億3千萬年前的寒武紀,鹹水(saltwater)是所有魚類原始生存的環境,直到地震和火山活動等地質事件創造了孤立魚群的條件。
淡水魚
海水魚
2017.12.01
旱後母親 復育矮松的微型氣候區
作者 / 編輯部
576期
微型氣候(microclimate)是一種於大型氣候內發現的局部氣候特徵,與周遭氣候環境有所差異;但這些差異有時卻扶持植物生長,矮松(pinyon pine tree)就是一例。
矮松
微型氣候
旱災
生態系統
2017.12.01
凝視指紋 另一種遺傳特徵的表現
作者 / 編輯部
576期
小嬰兒初步探索世界時,因其尚未能爬行或伸手取物,視覺的角色便相對重要。 印第安那大學心理與腦科學系助理教授甘迺迪(Daniel P. Kennedy)表示,過往主流研究範疇多為驅動注意力的眼球動作特徵,本次研究則欲瞭解個體...
凝視模式
眼球
雙胞胎
基因
2017.12.01
美國政府准許「殺手蚊」 出關征戰、抵禦病媒蚊
作者 / 編輯部
576期
美國環境保護局(The Us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gency, EPA)日前准許以常見細菌剷除帶有如登革熱、黃熱病與茲卡等病毒的病媒蚊。
病媒蚊
沃爾巴氏菌
2017.12.01
傷口癒合速度 白天晚上大不同
作者 / 編輯部
576期
生物除了大腦可控制其生理時鐘外,各器官也有自己的生理時鐘。由英國劍橋大學醫學研究委員會分子生物學實驗室生物學家奧尼爾(John O'Neill)領導的研究團隊,研究具有獨立生理時鐘的纖維母細胞 (fibroblast,傷口癒合...
傷口
癒合速度
演化
2017.12.01
一連串的意外驚喜──臺灣松露的發現與期許
作者 / 傅春旭/林業試驗所森林保護組副研究員。 黃勁暉、李...
576期
松露,是一群地下真菌的統稱。這群真菌除了生長在地表下外,另一個重要特徵就是失去主動傳播孢子的能力。由於失去主動散佈孢子的能力,其子實體除靠自身溶解、就地傳播外,另一個傳播的方式就是藉著特殊的氣味來吸引動物...
松露
塊菌
2017.12.01
2017 諾貝爾生醫獎——晝夜節律
作者 / 陳示國/國立臺灣大學生命科學系副教授。實驗室主要利...
576期
為什麼大部分人早上起床總是艱辛困難?為什麼出國工作或是旅遊還要面對讓人全身上下哪裡都不對勁的時差?又為什麼許多急性心臟疾病好發於傍晚?
晝夜節律
生理時鐘
2017.12.01
能適應昏暗環境的深海魚
作者 / 編輯部
576期
大多數的脊椎動物,包括人類,視網膜中都包含2種光感受器,分別為在相對較光亮時負責顏色辨識的視錐細胞(cone cell) 與在昏暗燈光下或夜晚時才較對光敏感的視桿細胞(rod cell)。不過,近期昆士蘭大學(The...
深海魚
暗光魚
視桿細胞
2017.12.01
壓力與差異的成就——自然選擇三步曲
作者 / 許家偉/畢業於輔大生物系(學碩士)、陽明微免所(博...
576期
很多人以為「演化是隨機的」, 要解除這個謬誤,就得先剖析達爾文演化論的機制 ——自然選擇(natural selection)。我們說的「隨機」,就像擲骰子、轉 輪盤、買樂透一樣,毫不確定、無法預測。還好,「演化是隨機的」這...
演化
基因
樺尺蛾
2017.11.01
美國FDA諮詢委員會支持基因治療首例基因治療可望核准...
作者 / 編輯部
431期
基因治療(Gene Therapy),是利用分子生物學嘗試將正常基因植入人體細胞中,取代體內原有的缺失或功能異常基因,是一種現代醫學與分子生物學結合的技術,期望能治療某些由單基因缺陷所造成的疾病,像是囊腫性纖維化(...
基因治療
分子生物學
視網膜病變
«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
頁次: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資料總數:1536
TOP
本站使用第三方服務進行分析,以確保使用者獲得更好的體驗。了解本站
隱私權政策
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