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員登入
購物車
(
0
)
HOME
×
關於科月
關於科月
科月目錄
科報目錄
購買科月
訂閱方案
優惠方案
諾貝爾系列
購買單期
購買通路
投稿須知
推廣專案
星火相傳計畫
支持專案計畫
進階搜尋
封面故事
News Focus
專訪
專欄
評論
精選文章
活動訊息
永續科學
基金會
科技報導
繁體中文
English
ig
line
facebook
分類選單
- 文章分類 -
封面故事
News Focus
專訪
專欄
評論
精選文章
活動訊息
永續科學
基金會
科技報導
文章專區
搜尋
搜尋結果
2025.09.01
寵物狗幫忙移除入侵害蟲
作者 / 編輯部
669期
狗雖然擁有靈敏嗅覺,要訓練專業工作犬的成本卻不低,於是維吉尼亞理工學院的團隊鼓勵飼主帶領自家寵物接受室內與野外兩階段訓練,期待原本就喜愛四處嗅聞的狗、帶狗散步的飼主,成為移除入侵害蟲的前線力量。
公民科學
病蟲害防治
斑衣蠟蟬
白粉病
2025.01.21
英美跨國團隊建構「INQUIRE」系統 找出公民科學影像中...
作者 / 編譯|羅億庭
517期
此系統對於推動生態研究和環境保護工作具有重要意義,藉由結合公民科學網站積累的大量影像數據與先進的AI分析工具,將為科學家研究氣候變遷、環境汙染、棲息地喪失等環境問題對生物多樣性可能產生的影響,提出新的研究模...
AI
影像識別
機器學習
生態研究
2024.06.01
從自然觀察開始的 公民科學與生物多樣性指標
作者 / 林大利/生物多樣性研究所副研究員,澳洲昆士蘭大學生...
654期
阻止生物多樣性流失、減緩與調適氣候變遷、永續運用有限的自然資源,是現代人類面臨的三大挑戰。生物多樣性是歷經38億年環境磨練的演化產物,但正處於兵臨城下、遭受十面埋伏、只能做困獸之鬥的存亡之秋。各地野生生物族...
公民科學
生物多樣性
指標
時空資料
自然環境
保育措施
自然觀察
2023.12.15
認識「開放科學」三維度,讓科研成果發揮更大的效益
作者 / 鄭瑋/臺灣大學圖書資訊學系副教授;黃寶霈/臺灣大學...
504期
回溯到2000年代,計算機和資訊領域的先驅海伊(Tony Hey)等人,提出了「資料密集典範」(data-intensive)的觀念。這意味著科學的發展已經從實驗、理論,以及電腦運算等典範,進化到現今以「資料」為核心的階段。在此典...
開放科學
資料密集
開放近用
通透度
研究參與
公民科學計畫
FAIR資料原則
永續發展
2023.06.15
當開放資料遇上生物多樣性—TaiBIF讓世界看見你的資料
作者 / 劉璟儀/中央研究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TaiBIF內容經理...
498期
近年來,愈來愈多的生物多樣性研究不只透過田野調查取得資料,更結合開放資料(open data)讓研究的視野擴大;許多學者也開始跳脫傳統科學研究思維,結合科技走向新型態的生物多樣性資料應用,如聲音資料、衛星遙測、環...
生物多樣性
開放資料
TaiBIF
GBIF
同儕審查
研究
公民科學
系統性調查
氣候變遷
2023.01.16
成大團隊發表「臺灣巨木地圖」 找出臺灣分散各地的巨...
作者 / 整理報導|陳亭瑋
493期
臺灣位於熱帶與亞熱帶的交界處,環境得天獨厚又有多變高聳的地形縱貫,孕育了廣大的森林巨木。農委會林試所助理研究員徐嘉君和成大測量及空間資訊學系教授 王驥魁組成「找樹的人」團隊,結合公民科學以及空載光達(...
公民科學
空載光達
巨木
森林資源調查
空載光達遙測
2023.01.16
生物多樣性大會COP15正式落幕 各國期望在2030年前保...
作者 / 整理報導|羅億庭
493期
聯合國第15屆生物多樣性大會(COP15)於去(2022)年12月7日至12月19日在加拿大蒙特婁舉行。
生物多樣性
COP15
愛知目標
臺灣
政策
自然正成長
公民科學
保育
2021.11.30
公民科學助攻 一同守護海洋環境與生態
作者 / 採訪撰稿|謝宜蓉 2014 年一頭栽入太平洋擔任海上解說...
624期
在臺灣,公民科學早已在陸地上深根多年且蓬勃發展,而海洋環境的公民科學則處於萌芽階段。為了鼓勵更多公民科學家加入守護海洋的行列,海保署於今年舉辦「海洋公民科學家數據松」,希望透過公民的力量,將過往科學家收集...
海洋公民科學
數據松
海洋保育
海龜
鯨豚
在地守護計畫
海洋資料庫
海保署
2021.11.29
「海有問題 我來分析」第一屆海洋公民科學家數據松活...
作者 / 採訪撰稿|馬琬淳、陳毅龍、林承勳
624期
海洋委員會海洋保育署(簡稱海保署)近年來建置iOcean海洋保育網,號召民眾回報海洋生物目擊資訊,藉此建構臺灣海洋生物資源的大數據。而民間也有許多團體,以公民科學方式累積多年海洋保育相關數據。海保署希望透過公開...
數據松
第一屆海洋公民科學家數據松活動
海保署
海洋委員會海洋保育署
iOcean
鯨豚
海豚
海龜
2021.11.01
以科普教育提升科學素養 邱美虹教授專訪
作者 / 採訪撰稿|陳亭瑋/臺灣師範大學畢,主修生命科學。經...
623期
近期COVID-19 疫情爆發,我們周遭充斥著各種關於疫情、防疫、疫苗等消息。若要正確判讀消息的內容,大眾必須具備及培養「科學素養」。而科學素養的養成,則需有健全的公民科學教育。此外,科普知識及科學傳播,將可作為...
COVID-19
科學素養
社會性科學議題
公民科學素養
科技
個人
社會
數位媒體素養
資訊應用
媒體
2021.11.01
「黑琵」今年回來嗎?連結各國鳥友的黑面琵鷺大普查
作者 / 羅億庭/本刊編輯。
623期
「黑面琵鷺全球同步普查」是由香港觀鳥會在2003年發起的活動,藉由東北亞到東南亞各國的鳥友互相合作,共同進行為期3天的黑面琵鷺監測,以確定瀕危鳥種黑面琵鷺的族群趨勢與整體狀態。隨著人們對黑面琵鷺保育的關注度上...
黑面琵鷺
候鳥
東亞澳遷徙線
瀕危
指標性生物
雁鴨科
生態系統
公民科學
eBird Taiwan
鳥類
2021.09.30
保留海洋中的絢麗色彩 海科館陳麗淑博士專訪
作者 / 採訪撰稿|謝育哲
623期
大海中美麗的珊瑚礁是許多海洋生物的棲地,但由於海洋環境汙染及氣候變遷等問題,珊瑚的生存不斷受到壓迫,珊瑚白化問題更是屢見不鮮。為了讓一般大眾也能保育珊瑚,由海科館陳麗淑博士等人團隊從澳洲引進的「珊瑚觀測」...
科學月刊
專訪
海洋公民科學家
海洋生物
珊瑚
珊瑚礁
珊瑚蟲
珊瑚魚類
海科館
陳麗淑
珊瑚觀測
coral watch
2021.09.28
守護海洋中的鱟! 鱟的保育&「鱟博士」 楊明哲專訪
作者 / 採訪撰稿|謝育哲∕本刊主編。
622期
鱟是一種古老的海洋生物,目前全世界僅存4種,其中的三棘鱟分布於東亞地區,臺灣也看得到。但由於棲地破壞,臺灣本島的鱟族群逐漸減少,而離島的鱟族群也面臨生存挑戰。對此,被譽為「鱟博士」的楊明哲,多年來不斷推動...
科學月刊
專訪
海洋公民科學家
海保署
公民科學
海洋生物
鱟
楊明哲
鱟博士
國際鱟保育日
2021.09.28
海洋垃圾退散!海洋大學海資所邱靖淳專訪
作者 / 郭毓璞∕畢業於臺大生態演化所的鯨豚實驗室,待過環保...
622期
海洋垃圾是影響海洋生態的主因之一,目前垃圾的數量仍每年持續增加中。為了減少與追蹤海洋垃圾,除了常見的淨灘方式外,許多科學與環保相關的團隊積極研究海洋垃圾,包含垃圾種類、密度、分布、位置、環境資訊等。來自海...
科學月刊
專訪
海洋公民科學家
海保署
公民科學
海洋垃圾
海漂垃圾
邱靖淳
臺灣海漂垃圾地圖
2021.08.31
海洋公民團體海龜點點名專訪 透過海龜向群眾講述美麗...
作者 / 採訪撰稿|曾文宣/畢業於臺灣師範大學生態演化研究所...
621期
海龜是大家熟悉的海洋生物之一。由海龜姊姊等人所創立的海洋公民團體「海龜點點名」,記錄著臺灣周邊海域出沒的海龜個體。從2017年起,團隊在社群媒體上掀起拍攝記錄海龜的風潮,來自臺灣各地的民眾紛紛響應,為海洋生態...
科學月刊
專訪
海洋公民團體
海龜點點名
Photo ID
海保署
公民科學
海洋保育網
海龜
海洋生物
2021.08.31
保育臺灣海域的鯨豚! 中華鯨豚協會曾鉦琮秘書長專訪
作者 / 郭毓璞∕畢業於臺大生態演化所的鯨豚實驗室,待過環保...
621期
中華鯨豚協會成立之初,以救援北臺灣的擱淺鯨豚為目標,建構了「鯨豚擱淺處理網」。後續協會在多處建立了海洋教育基地,但由於鯨豚擱淺事件不斷惡化,協會對此仍不斷努力。隨著2018年海保署的成立,海洋動物保育有了專責...
科學月刊
專訪
海洋公民團體
中華鯨豚協會
海保署
公民科學
海洋生物
鯨豚
曾鉦琮
海保救援網
海洋保育類野生動物救援組織網
2021.08.02
留住魚翅的波紋 鯊魚保育Congratulafins公民團體專訪
作者 / 曾柏諺∕臺灣大學生命科學所碩士生, 樂在邊避開知識...
620期
魚翅是華人社會中常見的名貴食材,但食用魚翅不僅要犧牲鯊魚,更會破壞生態。因此,拒吃魚翅已逐漸成為社會共識。不過,利用鯊魚製作的產品可不只有魚翅,還包含各種食材,甚至是美妝用品、製造疫苗原料。為了保育鯊魚等...
海洋
生物學
鯊魚
鯊魚保育
Congratulafins
公民團體
海洋公民科學家
鯊魚魟魚目擊回報
魟魚
2021.07.12
公民科學 推動臺灣科學調查
作者 / 編輯部
475期
本期與「公民科學發展論壇」合作,透過論壇一系列的演講與討論,探討臺灣近十年來興起的公民科學(或稱鄉民科學)風潮。它不僅是一般人業餘自發性參與科學,更能透過大眾的參與加速科學家、政府機關的資料蒐集,推動生態...
科技報導
公民科學
公民科學發展論壇
2021.07.12
公民科學發展論壇專輯
作者 / 公民科學發展論壇
475期
〈公民科學發展論壇〉於2020年8月28日於國立臺灣大學社會科學院梁國樹國際會議廳舉辦。論壇由科技部沙克爾頓計畫、教育部以及行政院農委會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支持協辦。
科技報導
公民科學發展論壇
沙克爾頓計畫
生物研究保育中心
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
公民科學
2021.07.12
科學結盟:透過科際整合處理全球入侵種問題
作者 / 講者|辛普森(Annie Simpson); 整理|陳亭瑋
475期
隨著國際貿易、交通越來越頻繁,外來入侵種影響越來越大。外來入侵種是個全球性的問題,世界各地的人都需要互相合作才能有效面對、適當處理。其實大部分的外來種並不會變成入侵種,但相對少數的外來入侵種,就能帶來極大...
科技報導
入侵種
全球入侵種
生物資料庫
公民科學計畫
資料標準化
資料穀倉
2021.07.12
民主化脈絡下公民的科學參與:臺灣公民科學的演進與分...
作者 / 方慧詩、林子倫
475期
方慧詩與林子倫以臺灣公民科學的演變與類型學作為論壇的開場,指出臺灣歷史發展的複雜性提供了特別的歷史背景,這與西方國家的公民科學發展是完全不同的。
科技報導
公民科學
公民科學發展論壇
科學組織
環境倡議
社區建設
環境教育法
2021.07.12
智慧手機運用在入侵紅火蟻偵測
作者 / 林宗岐/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生物學系教授
475期
林宗岐是生物分類學、生態學專家,致力於臺灣入侵紅火蟻防治,經驗豐富。臺灣的入侵面積在十年內從2007年的1萬公頃增加到2017年的7萬5千公頃,其中桃園市和新北市受到嚴重侵害。
科技報導
公民科學
公民科學發展論壇
入侵紅火蟻
入侵紅火蟻偵測
2021.07.12
公民科學與資料協作專案的經驗分享
作者 / 莊庭瑞/中央研究院資訊科學研究所副研究員
475期
莊庭瑞分享了在公民科學跟資料協作專案方面,與行政院農業委員會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拾穗者文化等單位的合作經驗。
科技報導
公民科學
公民科學發展論壇
資料協作專案
2021.07.12
公民科學:國際政策與趨勢
作者 / 劉康慧、林以琳
475期
劉康慧分享國際文獻中公民科學的新趨勢,尤其是科技發展面和公民科學的制度化。他提及近十年公民科學之所以「很夯」有三個原因,首先,公民科學可以協助解決科學和社會議題。
科技報導
公民科學
公民科學發展論壇
國際政策
國際趨勢
2021.07.12
公民科學、科學傳播與科學教育
作者 / 劉湘瑤/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教授
475期
劉湘瑤首先談論教育領域中公民科學題材如何呈現,他提及目前科學教育中以學校教育為主流,配合學校課程教授學生科學知識,其次才是非正式教育如博物館等。
科技報導
公民科學
公民科學發展論壇
科學傳播
科學教育
2021.07.12
臺灣入侵紅火蟻防治之困境與對策
作者 / 黃榮南/國立臺灣大學昆蟲學系教授
475期
黃榮南為國家紅火蟻防治中心主任,他點出公民科學對於對抗入侵紅火蟻(Red Imported Fire Ant)的重要性,並提出以公民科學為手段來回應目前外來入侵物種防治所遇到的困境,包含入侵紅火蟻的早期偵測技術、民眾普遍對防...
科技報導
公民科學
公民科學發展論壇
入侵紅火蟻防治
入侵紅火蟻
2021.07.12
亞洲東岸青斑蝶標放在地公民參與及國際合作發展
作者 / 陳建志/臺北市立大學地球環境暨生物資源學系副教授
475期
陳建志以青斑蝶(Parantica sita niponica)案例討論公民參與和國際夥伴的發展關係。他指出要產出可用的資料,需有適當的培訓機制與資料品質把關,例如將調查方法標準化。
科技報導
公民科學
公民科學發展論壇
青斑蝶
標幟再捕法
在地公民參與
2021.07.12
地理公民科學在社區發展與資源保育的應用
作者 / 盧道杰、蔡博文、趙芝良、董景生、林良恭、鍾明光、婁...
475期
盧道杰分享地理公民科學在社區發展和資源保護中的應用。為了探索社區組織在參與式治理中的角色轉變,並評估地理公民科學的賦權效果,盧道杰及團隊選擇了無尾港文教促進會作為案例研究,透過向地方組織介紹公眾參與地理資...
科技報導
公民科學
公民科學發展論壇
地理公民科學
社區發展
資源保育
2021.07.12
鳥類鄉民科學在臺灣的發展
作者 / 林大利/行政院農業委員會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助理研...
475期
林大利主要分享臺灣鳥類公民科學的發展。他首先展示了臺灣繁殖鳥類大調查的貢獻,這不僅是臺灣首次以國家規模進行的系統性調查,亦為亞太地區第一個繁殖鳥類調查案例。
科技報導
公民科學
公民科學發展論壇
鳥類
鳥類調查
2021.07.12
路殺社鄉民科學的方法可行嗎?
作者 / 林德恩/行政院農業委員會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助理研...
475期
林德恩分享臺灣動物路死觀察網過去八年運作經驗與下一階段之目標。該計畫於2012年開始,起初至2017年屬於推廣期,利用臉書社團招募對議題有興趣的民眾提供路殺照片和資料。
科技報導
公民科學
公民科學發展論壇
臺灣動物路死觀察網
路殺
«
1
2
»
頁次:
1
2
資料總數:59
TOP
本站使用第三方服務進行分析,以確保使用者獲得更好的體驗。了解本站
隱私權政策
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