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會員登入
  • 購物車(0)
HOME
×
  • 關於科月
    • 關於科月
    • 科月目錄
    • 科報目錄
  • 購買科月
    • 訂閱方案
    • 優惠方案
    • 諾貝爾系列
    • 購買單期
    • 購買通路
  • 投稿須知
  • 推廣專案
    • 星火相傳計畫
    • 支持專案計畫
  • 進階搜尋
  • 封面故事
  • News Focus
  • 專訪
  • 專欄
  • 評論
  • 精選文章
  • 活動訊息
  • 永續科學
  • 基金會
  • 科技報導
  • English
  • ig
  • line
  • facebook
  • 3
  • 3
  • 3
  • 3
  1. 文章列表
數學
物理
生物
化學
地球科學
科技
科學教育
科學史
書摘書評
專訪
採訪
評論
經濟
永續
為什麼工程師大力提倡廢除?閏秒的存在與廢除
2023.06.01
為什麼工程師大力提倡廢除?閏秒的存在與廢除
作者 / 曾文宏/中華電信研究院研究員,國家時間與頻率標準實...
642期
臺灣的標準時間是由國家時間與頻率標準實驗室以原子鐘輸出的標準頻率及每秒脈衝信號(pulse per second, 1PPS)作為頻率與相位的參考基礎,經儀器計數並加上時、分、秒的時間碼,即時產生出標準時間,再加上八小時的本地...
閏秒銫原子鐘地球自轉天文學
臺灣傑出女科學家獎邁入第16屆 期許推動更多女性投入科學領域
2023.04.18
臺灣傑出女科學家獎邁入第16屆 期許推動更多女性投入...
作者 / 李依庭/《科學月刊》副總編輯。
496期
為表彰臺灣女性科學家在學術上的成就,臺灣萊雅公司於2008年起和吳健雄學術基金會共同主辦「臺灣傑出女科學家獎」,藉以表揚臺灣女性科學家的卓越貢獻。此頒獎典禮截至今(2023)年已邁入第16年,表揚傑出獎及新秀獎共計...
癌症登月計畫臺灣女科學家天文學高科技
如果太陽系多一顆類地行星?
2023.03.28
如果太陽系多一顆類地行星?
作者 / 編輯部
640期
在太陽系的行星軌道中,木星和火星軌道之間的距離相對遙遠,而這段空間便被大量的小行星所填滿。天文學家也因此一直很好奇,為什麼兩者之間沒有其他類地行星的存在?
太陽系行星行星軌道天文學類地行星動力學木星
測繪宇宙的三維地圖 暗能量光譜儀器DESI
2023.03.02
測繪宇宙的三維地圖 暗能量光譜儀器DESI
作者 / 林彥興/現就讀清大天文所,EASY 天文地科團隊總編輯...
639期
在天文學上,光譜(spectrum)是指在不同波長發出的光強度,透過天體的光譜與理論模型的配合,幫助天文學家推算出天體的溫度、運動速度、表面重力強度、表面密度、距離、質量、金屬含量等非常豐富的資訊。因此只要條件允...
暗能量宇宙星系銀河系天文學天體紅移DESI
聽見宇宙的聲音 「資訊聲音化」使天文學家更了解宇宙數據
2022.12.16
聽見宇宙的聲音 「資訊聲音化」使天文學家更了解宇宙...
作者 / 編譯|羅億庭
492期
對於長期觀察滿天星辰的天文學家而言,宇宙可說充滿了各種視覺奇觀,從閃爍的行星到星系皆美不勝收,但這些體驗對於盲人、視力受損者來說就無法感受到了。
天文學宇宙資訊聲音化天文學宇宙數據
最接近地球的多行星系統
2022.07.01
最接近地球的多行星系統
作者 / 編輯部
631期
美國麻省理工學院(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MIT)的天文學家們在銀河系附近發現新的多行星系統,距離地球只有33 光年,是目前已知最接近地球的多行星系統之一。
地球多行星系統天文學行星大氣層恆星紅矮星星球
前所未見的奇異太空泡泡
2022.05.01
前所未見的奇異太空泡泡
作者 / 編輯部
629期
抬頭仰望夜空時,我們可以看見閃爍的星點;如果進一步用天文望遠鏡觀察,還能發現外太空的星體正在不停地活動,例如行星碰撞、恆星燃燒、氣體及塵埃的化學反應等。
天文學巨大泡泡太空物體無線電波環奇異無線電環星系黑洞恆星宇宙衝擊波無線電波
當太空中有太多衛星,會造成哪些問題?
2022.04.15
當太空中有太多衛星,會造成哪些問題?
作者 / 編輯部
484期
2015年初,馬斯克(Elon Musk)首度宣布SpaceX公司將於太空中部署低地球軌道通訊衛星,發展覆蓋全球的網際網路,揭開了星鏈(Starlink)計畫的序幕。
太空通訊衛星網際網路星鏈計畫太空垃圾太空站安全天文學
窺探可見光以外的宇宙多波段天文觀測
2022.03.04
窺探可見光以外的宇宙多波段天文觀測
作者 / 歐柏昇/臺大物理系、中研院天文所博士生,全國大學天...
627期
根據量子力學,光子能量越高則頻率越高,因此不同能量的光,位在電磁頻譜的不同波段。若要觀察宇宙星體或相關資訊,便需要利用能偵測特定波段的天文望遠鏡。
量子力學光子宇宙星體天文學可見光太陽光同步輻射高能粒子蟹狀星雲銀河系
萬眾矚目的詹姆斯.韋伯望遠鏡即將發射升空
2021.08.31
萬眾矚目的詹姆斯.韋伯望遠鏡即將發射升空
作者 / 歐柏昇/臺大物理系、中研院天文所博士生,全國大學天...
621期
的詹姆斯.韋伯望遠鏡在經過多次的延期後,終於將在2021年發射升空。詹姆斯.韋伯望遠鏡主要觀測紅外光的波段,但由於許多物體都會發出紅外光,使得望遠鏡需要在極低溫的環境下才能運作,因此望遠鏡使用了太陽盾,並且將...
科學月刊天文學天文觀測太空望遠鏡詹姆斯.韋伯望遠鏡拉格朗日點紅外光宇宙再游離時期哈伯望遠鏡
凝視宇宙的黑暗面 暗能量巡天計畫公布前三年觀測結果
2021.08.02
凝視宇宙的黑暗面 暗能量巡天計畫公布前三年觀測結果
作者 / 林彥興∕EASY天文地科團隊總編輯,努力於陰溝中仰望星...
620期
暗能量與暗物質一直是物理界的謎團。早在20世紀初期,科學家就已知道宇宙中充滿了大量看不見的物質,並以「愛因斯坦—德西特模型」解釋宇宙的演化和星系與結構的形成。但隨著觀測的進步,天文學家在1990年代加入未知的暗...
天文學宇宙暗能量暗物質暗能量巡天計畫Víctor M. Blanco望遠鏡DECamDESΛCDM模型
天文學家公布三張木星新影像
2021.05.31
天文學家公布三張木星新影像
作者 / 編輯部
618期
近期,由夏威夷雙子星天文台(Gemini Observatory)及哈伯太空望遠鏡(Hubble Space Telescope)所拍攝的三張木星影像,分別利用紅外線、可見光、紫外光的波段,顯示出木星的不同面貌,包含了大紅斑(Great Red Spot)等...
木星木星影像可見光紅外線紫外光哈伯太空望遠鏡雙子星天文台天文學天文觀測大紅斑棕色駁船小紅斑
發現一顆高齡100億歲的超級地球
2021.03.01
發現一顆高齡100億歲的超級地球
作者 / 編輯部
615期
日前,天文學家在距離地球280光年外,發現了一顆年齡約100億歲,幾乎和宇宙一樣老的超級地球(super-Earth)!
天文學超級地球宇宙系外行星橙矮星
放眼系外行星的新一代望遠鏡:HabEx太空望遠鏡
2021.03.01
放眼系外行星的新一代望遠鏡:HabEx太空望遠鏡
作者 / 林彥興/EASY天文地科團隊主編, 清大理學院學士班,...
615期
觀測與了解系外行星是天文學的重要目標之一。但由於母恆星的亮度高、距離行星又近,現在能夠直接觀測的系外行星相當稀少。未來新一代的太空望遠鏡HabEx將透過它獨特的遮星板擋住母恆星的光線,然後以望遠鏡上頭的各種裝...
天文天文學行星系外行星HabEx天文望遠鏡美國國家航空暨太空總署NASA
來自遙遠宇宙的煙火秀 神秘的伽瑪射線爆
2021.02.01
來自遙遠宇宙的煙火秀 神秘的伽瑪射線爆
作者 / 演講人:張祥光/清華大學天文所教授。記錄:謝育哲/...
614期
在光害較少的區域抬頭仰望夜空,我們總能看到黑夜中的點點繁星。平時星星們看似毫無變化,但這些距離地球十分遙遠的星體,可能不如我們所見的平靜。
天文學伽瑪射線爆宇宙星系紅位移爆炸事件黑洞
向火星出發 實現從古至今的太空探索夢想
2021.02.01
向火星出發 實現從古至今的太空探索夢想
作者 / 演講人:陳英同/中研院天文所支援科學家。記錄:謝育...
614期
自古以來,人類就對頭頂上的天空抱有數不盡的想像與期待,因此仰望星空、記錄天體的運作是再正常不過的事了。
火星太空望遠鏡行星天文學太空科技
發現銀河系中心的大質量緻密天體
2020.12.01
發現銀河系中心的大質量緻密天體
作者 / 淺田圭一。松下聰樹。譯者﹔黃珞文。
612期
今(2020)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將一半獎項頒發給德國天文物理學家根策(Reinhard Genzel)以及美國物理學家吉茲(Andrea Ghez)。由兩人分別率領的天文團隊都發現了銀河系中心的大質量緻密天體,他們先是利用各地天文台對天...
諾貝爾物理獎黑洞重力位能天文學巴耳末系光譜繞射極限天體運動銀河系可見光大氣自適應光學2020諾貝爾獎
如何觀察流星雨?讓這本書帶你一探究竟
2020.08.15
如何觀察流星雨?讓這本書帶你一探究竟
作者 / 大衛.迪金森(David Dickinson)、弗雷澤.凱恩(...
464期
在你開始閱讀本指南的任何內容之前,請先完成這個挑戰:在今天晚上日落左右的時間點(假設天空還算晴朗),輕鬆地走出去看看夜晚的天空。凝視著天空,你看到了什麼?
流星彗星散流星宇宙天文學輻射點民用曙暮光航海曙暮光天文曙暮光
發現距離地球最近的黑洞
2020.06.01
發現距離地球最近的黑洞
作者 / 編輯部
606期
在廣袤的銀河系中,天文學家估計存在約有1~10 億顆的黑洞,但由於大部分的黑洞無法被直接觀測,因此要找到黑洞存在的證據十分困難。
天文學黑洞HR 6819銀河系三合星
有人在家嗎?嘗試敲響外星人家門的SETI@home
2020.04.01
有人在家嗎?嘗試敲響外星人家門的SETI@home
作者 / 曾耀寰/中央研究院天文與天文物理研究所研究副技師,...
604期
人類不斷在無垠的宇宙中尋找類似自己的生物體,雖然機會十分渺茫,卻始終澆不熄外星愛好者對於未知領域的熱情。20多年前啟動的 SETI@home計畫,讓普羅大眾也能與科學家並肩作戰,一同找尋外星文明。如今SETI@home即將結...
宇宙外星人SETI@home螢幕保護程式碳氫氧天文學天體電波訊號宇宙動物園
夜空中的守望者- 望遠鏡如何保衛地球?
2019.12.01
夜空中的守望者- 望遠鏡如何保衛地球?
作者 / 林彥興 /清大物理/天文物理雙專長,努力於陰溝中仰望...
600期
水金地火木土天海,八大行星大家都耳熟能詳。但是太陽系中除了行星,還有許多小行星、彗星等天體;這些天體是科學家相當熱衷的研究目標,因為它們像時空膠囊一般保留著太陽系形成之初的資訊。
地球小行星天文學
飛越半世紀的天文探索之旅
2019.05.01
飛越半世紀的天文探索之旅
作者 / 葉永烜、潘康嫻、葉庭碩
593期
在過去50年間,隕石和其與小行星相互關係的研究有很多重要成果和突破。回想在1969年,科學家們對隕石的來源還是各說各話。有人說是從彗星而來〔註一〕,有人認為是因小行星受到碰撞碎裂,產生的碎片被發射到與地球相交的...
隕石天文學天體力學行星
月食之時隕石撞擊月球
2019.03.01
月食之時隕石撞擊月球
作者 / 編輯部
591期
今(2019)年1 月21 日,美洲、歐洲及非洲地區出現月食景象。就在成千上萬人目睹著難得一見的奇景時,突然月球上出現一道閃光。而根據天文學家研判,此現象是因小型的隕石撞擊所造成。
月食隕石天文學
拿下4次諾貝爾物理學獎的無線電天文學
2018.11.01
拿下4次諾貝爾物理學獎的無線電天文學
作者 / 賴詩萍/國立清華大學天文所兼物理系教授,曾於美 國...
587期
儘管多數現代人已習慣於無線電接收機(手機)不離手的狀態,但不用拉線就能從 空中獲取訊息這件事,仍然存在著一種神祕感。在許多科幻電影中,巨大且經常成 群出現的無線電望遠鏡,常被導演安排成外星人選擇攻佔地球的地...
諾貝爾物理學獎無線電天文學
天文學家葉永烜 帶領群眾眺望50年後的今天
2018.11.01
天文學家葉永烜 帶領群眾眺望50年後的今天
作者 / 編輯部
443期
【本刊訊】中央大學與余紀忠文教基金會共同成立的「余紀忠講座」今(2018)年已邁入第十年,此次特邀國際知名天文學家葉永烜院士擔任主講人,以「眺望50年後的今天」為題,從歷史、人文及天文等面向,引導社會大眾在面對...
葉永烜天文學太空科學社會責任
高能微中子天文學曙光乍現
2018.10.01
高能微中子天文學曙光乍現
作者 / 金升光/任職於中央研究院天文及天文物理研究所。
586期
微中子在所有已知的基本粒子中,可算是科學家最不了解的一種。粒子物理標準模型裡的微中子只透過弱交互作用和其他粒子起反應,和光子一樣沒有靜止質量。
微中子冰立方天文學
機器學習與天文學:無人大型巡天計畫
2018.02.01
機器學習與天文學:無人大型巡天計畫
作者 / 李見修/中央大學天文碩士,慕尼黑天文博士。目前在日...
578期
提到機器學習在天文領域的應用,大家第一個想到的便是星體分類。這是因為現代的大型巡天計畫已累積了相當可觀的巨量資料。而在計畫的主要科學課題之外,這些資料還蘊藏無限可能,只可惜通常計畫成員已無法兼顧其他課題。
天文學機器學習
發現體積最小的恆星
2017.08.01
發現體積最小的恆星
作者 / 編輯部
572期
由英國劍橋大學領導的天文學研究團隊,發現了截至目前為止體積最小的恆星,編號為EBLM J0555-57Ab。其大小與土星相近,其表面重力比地球引力大約300倍,距地球約600光年遠,位於銀河系中。
天文學恆星棕矮星
星星的名字
2016.07.01
星星的名字
作者 / 陳文屏/中央大學天文所教授。
559期
不同文明對於星星有各自稱呼。中文所說「紫微星」就是北極星(Polaris),而平常熟悉的織女星、牛郎星,這些都是明亮的星星,古今中外各有多種稱呼。
天文學恆星命名北極星牛郎星拜耳星座獅子座五帝座一
恆星演化之星口普查
2015.08.01
恆星演化之星口普查
作者 / 金若蘭/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大氣科學研究所碩士,...
548期
為什麼我們會這麼喜歡分類呢?原因很簡單,因為這個世界太複雜,而人類的頭腦相較太過簡單,要用這麼有限的腦容量去理解複雜的事物,所以需要先進行分類來簡化。
恆星光度天文學赫羅圖
  • «
  • 1
  • 2
  • »
TOP
科學月刊 台北市大安區羅斯福路三段 77 號 7 樓
服務電話:+886-2-2363-4910
電子郵件:scimonth@scimonth.one
服務時間:週一至週五 09:30~17:30,例假日除外。
  • 認識科月

    關於科月
    各期目錄
    投稿須知
    合作洽談
  • 讀者服務

    購買雜誌
    訂閱雜誌
    網路會員
    訂閱電子報
隱私政策 服務條款
  • © 1970- by Science Monthly 若需轉載、使用科學月刊或科技報導的文字、圖像或影音等,請洽本公司。
網頁設計 : 藝誠網頁設計公司

本站使用第三方服務進行分析,以確保使用者獲得更好的體驗。了解本站隱私權政策

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