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會員登入
  • 購物車(0)
HOME
×
  • 關於科月
    • 關於科月
    • 科月目錄
    • 科報目錄
  • 購買科月
    • 訂閱方案
    • 優惠方案
    • 諾貝爾系列
    • 購買單期
    • 購買通路
  • 投稿須知
  • 推廣專案
    • 星火相傳計畫
    • 支持專案計畫
  • 進階搜尋
  • 封面故事
  • News Focus
  • 專訪
  • 專欄
  • 評論
  • 精選文章
  • 活動訊息
  • 永續科學
  • 基金會
  • 科技報導
  • English
  • ig
  • line
  • facebook
  • 3
  • 3
  • 3
  • 3
  1. 文章列表
數學
物理
生物
化學
地球科學
科技
科學教育
科學史
書摘書評
專訪
採訪
評論
經濟
永續
海洋熱浪與颱風的親密關係
2024.08.01
海洋熱浪與颱風的親密關係
作者 / 潘任飛/中央大學水文與海洋科學研究所副教授。
656期
熱帶氣旋(俗稱颱風)是地球上最具破壞力的自然災害之一。被它們「拜訪」的地方無不滿目瘡痍,面臨著巨大的經濟損失甚至是人命傷亡。位於颱風「熱區」的臺灣,颱風與我們的關係更是密不可分。颱風一方面為我們帶來可怕的...
海洋熱浪颱風臺灣海水巴威颱風東海Ieodo韓國全球暖化
漁電共生,如何永續共生?
2024.07.01
漁電共生,如何永續共生?
作者 / 林翰佐/銘傳大學生物科技學系副教授,本刊總編輯。
655期
臺灣地狹人稠,經濟成就歷來以製造業為主,加上半導體產業的興起,對電力的依賴不言可喻。根據經濟部能源局的統計,2022年臺灣的燃煤燃油發電合計占比為43.61%,燃氣及核能等發電為47.05%,再生能源則僅為8.27%。隨著...
臺灣漁電共生電力巴黎協定淨零轉型光電綠色電力環境
屬於臺灣的美麗新世界
2024.06.01
屬於臺灣的美麗新世界
作者 / 編輯部
654期
1992年,聯合國為了「保育及永續利用生物多樣性」,於巴西里約熱內盧召開「地球高峰會」(Earth Summit),並由 150位政府領導人簽署《生物多樣性公約》(Convention on Biological Diversity),這是國際首度開始重視生...
聯合國地球高峰會生物多樣性中央研究院臺灣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自然環境生態保育
產業創新與社會福祉如何平衡? 比較各國對「醫療方法」專利權申請的考量與限制
2024.05.15
產業創新與社會福祉如何平衡? 比較各國對「醫療方法...
作者 / 董詩凡/何美瑩專利師事務所專利師
509期
近年來醫療產業蓬勃發展,特別是奠基於創新的生物技術、新藥開發、數位資訊的應用等,使得醫療技術不斷進步。專利法的立法用意在於保護並鼓勵創新、促進產業發展,醫療技術的發展也不例外會有此類需求。然而,醫療產業直...
醫療方法專利臺灣歐洲日本南韓中國印度美國
《氣候法》上路周年成果不如預期 但社會共識逐步凝聚
2024.03.15
《氣候法》上路周年成果不如預期 但社會共識逐步凝聚
作者 / 整理報導|羅億庭
507期
上(2)月15日,臺灣《氣候變遷因應法》(簡稱《氣候法》)公告實施滿一周年。《氣候法》的首要目標是將「2050淨零目標」入法,而在去(2023)年三讀修法時,環境部(舊稱環保署,去年8月升格為部)原預計在半年內提出...
氣候法臺灣2050淨零目標環境部永續會氣候變遷行政院
從專利角度看臺灣離岸風電的在地化發展
2024.01.15
從專利角度看臺灣離岸風電的在地化發展
作者 / 董詩凡/何美瑩專利師事務所專利師
505期
2021年4月22日世界地球日,臺灣政府正式宣示「2050淨零排放」目標,並在之後公布一系列相關政策,目的在於引領關鍵領域的技術研究與創新,推動產業走向綠色轉型,帶動新一波經濟成長。在淨零排放的四大轉型路徑「能源轉...
離岸風電歐洲專利國產化臺灣淨零排放能源轉型
身處臺灣, 我們能否搭上生成式AI的浪潮?陳良基、張美珍專訪
2023.07.07
身處臺灣, 我們能否搭上生成式AI的浪潮?陳良基、張...
作者 / 張樂妍/本刊編輯。
643期
生成式AI同時帶來了方便與衝擊,也讓我們被迫面對原本看似遙遠、由AI取代人類的故事情節。全世界都正在遭受這波浪潮奇襲,更何況是身處小島的我們。如何迎接浪潮,不被擊倒;或是乘上浪潮前端,迎風而立?我們邀請了前任...
生成式AI人工智慧機器學習科技產業臺灣
走過COVID-19 疫情後的我們 「記疫」計畫主持人林文源專訪
2023.06.01
走過COVID-19 疫情後的我們 「記疫」計畫主持人林文源...
作者 / 羅億庭/本刊編輯。
642期
2020 年,「記疫」團隊因科技部計畫誕生,希望能留存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COVID-19)下臺灣各界的經驗與觀點,提供給未來的人們借鏡。除了架設網站和社群媒體外,記疫團隊也在疫情緩和時舉辦座談會及書展,期望藉由線上...
COVID-19林文源專訪專訪臺灣疫情社會問題
生物多樣性大會COP15正式落幕  各國期望在2030年前保護30%陸地與海洋
2023.01.16
生物多樣性大會COP15正式落幕 各國期望在2030年前保...
作者 / 整理報導|羅億庭
493期
聯合國第15屆生物多樣性大會(COP15)於去(2022)年12月7日至12月19日在加拿大蒙特婁舉行。
生物多樣性COP15愛知目標臺灣政策自然正成長公民科學保育
全球「前2%頂尖科學家」榜單公布,臺灣有哪些學校入榜?
2022.01.15
全球「前2%頂尖科學家」榜單公布,臺灣有哪些學校入...
作者 / 資料整理|羅億庭。
481期
去(2021)年12月,由史丹佛大學約阿尼迪斯(John P.A.Ioannidis)教授團隊、科技策略公司(SciTech Strategies, Inc.)總裁波亞克(Kevin W. Boyack)、學術出版商愛思唯爾(Elsevier)研究資料分析總監巴斯(Jeroen...
科學論文數據大專院校臺灣學術科學家
What is WHO?臺灣與WHO的73年分合史
2020.05.19
What is WHO?臺灣與WHO的73年分合史
作者 / 楊予安/臺北醫學大學全球衛生暨發展碩士學位學程研究...
461期
臺灣在世界衛生組織裡的身份認同,最近屢上國內外各大新聞版面,社群平台的討論也相當熱烈。《科技報導》460期〈Who is WHO?新型冠狀病毒對全球防疫的考驗〉一文討論世界衛生組織(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WHO)及...
臺灣 WHO WHA 世界衛生組織 世界衛生大會 觀察員 中華民國 全球防疫
臺灣學術發表影響力與引用量更上層樓
2020.05.14
臺灣學術發表影響力與引用量更上層樓
作者 / 編輯部
461期
國家實驗研究院科技政策研究與資訊中心(國研院科政中心)於2020年4月28日與資訊服務商科睿唯安(Clarivate)共同舉辦「我國學術能量概覽發表暨2019高被引學者頒獎典禮」,公布臺灣學術論文的發表現狀及趨勢。
臺灣學術學術影響力論文全球領先群國際合作論文
What is WHO? 臺灣與WHO的73年分合史(上)
2020.05.01
What is WHO? 臺灣與WHO的73年分合史(上)
作者 / 楊予安、簡瑋廷、邱亞文
461期
臺灣在世界衛生組織裡的身份認同, 最近屢上國內外各大新聞版面, 社群平台的討論也相當熱烈。《科技報導》460期〈Who is WHO?新型冠狀病毒對全球防疫的考驗〉一文討論世界衛生組織(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WHO)...
WHO世界衛生組織臺灣歷史WHA世界衛生大會
臺泰再簽協議 科技交流更上層樓
2019.11.15
臺泰再簽協議 科技交流更上層樓
作者 / 編輯部
455期
為配合政府積極推動新南向政策,國家實驗研究院(以下稱國研院)院長王永和與泰國國家科學院(Nation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Development Agency, NSTDA)院長西里特拉庫爾(Narong Sirilertworakul)於本(2019年...
臺灣泰國協議
找回臺灣的食蟲文化
2018.08.01
找回臺灣的食蟲文化
作者 / 詹美鈴/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生物學組副研究員。
584期
2013年,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 Food and Agriculture Organization of the United Nations, FAO) 與 荷蘭瓦赫寧恩大學(Wageningen University)合作,基於健康、環保 與生計三大理由提倡食用昆蟲並推出相關的計畫及...
食蟲臺灣
地球上最後一塊處女地— 萬那杜的居民祖先來自臺灣?
2018.04.01
地球上最後一塊處女地— 萬那杜的居民祖先來自臺灣?
作者 / 林翰佐/銘傳大學生物科技學系副教授,本刊總編輯。
580期
萬那杜(Vanuatu)是指位於新幾內亞島東南方與斐濟 (Fuji)西方海域上的島嶼,目前為萬那杜共和國的治 權範圍。先前的考古學研究顯示,這個深入太平洋中心、 由 80 餘個島嶼所組成的區域上,有關人類的活動僅能 追朔到...
萬那杜祖先臺灣基因學
臺灣基礎科學研究近年的發展
2013.09.01
臺灣基礎科學研究近年的發展
作者 / 牟中原/演講。洪英愷/整理。
525期
我國十分重視科學的相關發展,近年來我國研發團隊不僅有甲烷冰、有機太陽能電池的發現,更加放眼國際舞臺,積極與跨國、跨領域的研究團隊相互合作。
臺灣基礎科學3C大國研發經費科技預算高等教育天然資源
  • «
  • 1
  • »
TOP
科學月刊 台北市大安區羅斯福路三段 77 號 7 樓
服務電話:+886-2-2363-4910
電子郵件:scimonth@scimonth.one
服務時間:週一至週五 09:30~17:30,例假日除外。
  • 認識科月

    關於科月
    各期目錄
    投稿須知
    合作洽談
  • 讀者服務

    購買雜誌
    訂閱雜誌
    網路會員
    訂閱電子報
隱私政策 服務條款
  • © 1970- by Science Monthly 若需轉載、使用科學月刊或科技報導的文字、圖像或影音等,請洽本公司。
網頁設計 : 藝誠網頁設計公司

本站使用第三方服務進行分析,以確保使用者獲得更好的體驗。了解本站隱私權政策

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