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員登入
購物車
(
0
)
HOME
×
關於科月
關於科月
科月目錄
科報目錄
購買科月
訂閱方案
優惠方案
諾貝爾系列
購買單期
購買通路
投稿須知
推廣專案
星火相傳計畫
支持專案計畫
進階搜尋
封面故事
News Focus
專訪
專欄
評論
精選文章
活動訊息
永續科學
基金會
科技報導
繁體中文
English
ig
line
facebook
Please enable JavaScript
分類選單
- 文章分類 -
封面故事
News Focus
專訪
專欄
評論
精選文章
活動訊息
永續科學
基金會
科技報導
文章專區
搜尋
搜尋結果
2022.11.03
老鼠:你癢?那我也抓一下
作者 / 編輯部
635期
你曾在看到別人抓癢時,皮膚也不自覺地開始發癢嗎?群居動物常透過觀察和複製同伴的行為來判斷或適應環境變化,被稱作社會傳染行為(socially contagious behavior)。
群居動物
社會傳染行為
神經傳導訊號
神經節細胞
大腦
2022.11.03
假新聞如何攻擊國家選情?可能顛覆選舉結果的「假新聞...
作者 / 古倫維/中央研究院資訊所研究員,同時合聘於陽明交通...
635期
新聞報導是我們生活中獲取資訊的重要來源之一,藉由新聞內容,各地發生的事情盡在我們的掌握之中,也就是所謂「秀才不出門,能知天下事」。
假新聞
新聞報導
人工智慧
社群媒體
政治
新聞來源
2022.11.03
選舉中的理性與感性 選民的群眾心理 會受到哪些因素影...
作者 / 李怡青/臺灣大學心理系教授,相信研究可以化解無知,...
635期
在理性思考下,人們可能會產生「不差我這一票」的想法,使許多選民不參與投票,因此選舉中的非理性思考也很重要。
民主制度
理性決策
選舉票數
議題
投票意願
政治
政黨認同
社群
網紅行銷
2022.10.15
站在時間大河上謙卑詮釋,在大爆炸時代中不迷失自我《...
作者 / 邱弘毅/國家衛生研究院群體健康科學研究所特聘研究員...
490期
《因果螺旋》可以讓讀者學會如何看見事情本質、厚實研究底蘊以及墊高視野,最後回歸到自身實踐的心法大成。如同作者陳建仁於序文提到:「知識爆炸、網路發達⋯⋯」,個人認為也可更貼切地說現今已是「資訊宇宙時代」,從...
《因果螺旋》
資訊
宇宙
因果螺旋模式
人文思維
公共衛生
流行病學
生醫領域
科普書
2022.10.15
預印發表有哪些優點與缺陷?聽聽《自然》期刊的看法
作者 / 劉雨如/英國諾丁罕大學遺傳學博士。
490期
《自然》(Nature)期刊的podcast最近推出了一個新單元「Nature’s Take」,找來不同領域的科學編輯,深入討論對於科學發表的看法。近期可以觀察到推動科學發表改革的浪潮逐漸增幅,此podcast也希望可以刺激討論、集思廣...
COVID-19
預印發表
學術期刊
資訊交換群組
預印平臺
2022.08.15
「先買後付」支付方式崛起,創新的軟體與商業模式能申...
作者 / 林殷如/專利師、群帆有限公司總經理
488期
近兩年一種新的付款方式崛起,「先買後付」(Buy now pay later, BNPL)成為電商平臺的新寵兒。今(2022)年6月,連國內廠商PChome也宣布啟動「慢點付」的服務,而Apple也於全球開發者大會(Worldwide Developers...
先買後付
BNPL
COVID-19
債權人
Klarna
交易風險
專利權
專利檢索系統
屬地主義
POS系統
澳洲新創Afterpay
商業模式
風險評估模式
2022.08.01
人類基因體計畫的最後一塊拼圖
作者 / 陳乃群/於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取得電腦科學博士學位,在...
632期
1988 年發起的人類基因體計畫,目標為完成人類基因體序列的解碼。該計畫於2003 年宣告完成,當年研究團隊完成92%的人類基因體序列,也成為現今基因體研究的基石。
基因體
遺傳密碼
染色體
去氧核糖核酸
核糖核酸
鹼基對
人類基因體計畫
基因體定序
基因檢測
基因編輯
CHM13細胞株
2022.06.15
牽一髮而動全身的發明人名單 從莫德納與NIH專利爭議談...
作者 / 林殷如/專利師、群帆有限公司總經理。
486期
近期臺灣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COVID-19)確診人數不斷升高,政府呼籲民眾應盡快接種疫苗,其中莫德納(Moderna)疫苗便是多數國人施打的疫苗之一。莫德納公司與其他參與疫苗競賽的大型知名製藥公司不同,它成立於2010年...
COVID-19
緊急使用授權
莫德納疫苗
科學
mRNA序列
專利權
產官學研
學術期刊
2022.05.15
鹿也要被捅鼻子?COVID-19在野生鹿群間的傳播
作者 / 編譯|羅億庭。
485期
過去數十年來,科學家一直都會與獵人合作監測鹿群,藉此管理鹿群數量與管控野生動物間的傳染病傳播。近幾個月以來,科學家針對北美的野生白尾鹿(Odocoileus virginianus)進行了2019冠狀病毒疾病(COVID-19)檢測,發現...
科學
野生白尾鹿
COVID-19
野生動物
膜蛋白
Omicron變異株
病毒
抗體
騾鹿
2022.05.15
異常的星狀膠細胞 可能導致自閉症類群障礙症的行為
作者 / 編譯|劉姿婷。
485期
自閉症類群障礙(autism spectrum disorder, ASD)是一種發育障礙,特徵為社交溝通受損、限制性的重複行為、認知缺陷。由於人們對大腦早期發育時所參與疾病進程的細胞類型缺乏了解,使得目前治療ASD的方法仍然非常有限。
自閉症類群障礙
大腦早期發育
神經元
星狀膠細胞
重複行為
記憶缺陷
誘導性多功能幹細胞
神經發育
精神疾病
2022.04.15
標示數字42也能取得專利?由專利資料庫觀察棒球手套演...
作者 / 林殷如/專利師、群帆有限公司總經理。
484期
若說棒球是臺灣人的國球,相信絕大部分的臺灣人都不會否認。1931年嘉農棒球隊勇闖甲子園,後來被魏德聖導演翻拍為電影《KANO》;1968年,紅葉少棒隊用克難的裝備擊敗裝備齊全的日本隊伍;2001年在臺灣舉辦的世界盃棒球錦...
棒球
運動
《KANO》
守備手套
專利技術
男子氣概
專利權
羅賓森日
王建民
伸卡球
2022.04.15
個體為什麼會相互競爭?解密大腦中驅動競爭行為的神經...
作者 / 編譯|劉姿婷
484期
動物在群體內的行為,通常受到社會、經濟、環境之間複雜的交互作用所影響,而這些因素也影響了個體在群體中競爭成功的能力。然而,影響社會群體中個人行為的細胞機制,至今仍為未解之謎。
動物
社會群體
個人行為
細胞機制
神經元
神經細胞
前扣帶迴皮質
神經認知疾病
2022.02.15
不只是把球投進籃子裡 ─ 由專利資料庫觀察籃球運動演...
作者 / 林殷如/專利師、群帆有限公司總經理
482期
把球投進籃子裡的運動,就是籃球。提到籃球,你想到誰?籃球之神喬丹(Michael Jordan)?黑曼巴科比(Kobe Bryant)?還是去(2021)年底剛創下最多三分球紀錄的柯瑞(Stephen Curry)?
運動
籃球
專利資料庫
抓地力
表面紋路
籃網
投籃訓練系統
數據
娛樂
專利技術
2022.02.15
北美瀕危物種「黑足鼬」複製成功 科學家盼能再次豐富...
作者 / 編譯|李依庭
482期
今(2022)年1月,在美國科羅拉多州(Colorado)國家黑足鼬保護中心(USFWS National Black-footed Ferret Conservation Center),工作人員舉辦了一場特別的生日派對,派對中的蛋糕是由土撥鼠和老鼠屍體、碎肉所製成的...
黑足鼬
土撥鼠
哺乳動物
瀕危物種
人工繁殖
粒線體
DNA
基因研究
生物學
遺傳多樣性
2022.02.08
日本福島「核食」禁令解除?應用「合理抑低」概念尋求...
作者 / 廖英凱/非典型的不務正業者、興致使然地從事科普工作...
482期
今(2022)年2月8日,行政院「日本食品輸入管制措施」記者會上,我國政府基於過去檢驗結果、檢驗量能與風險評估研究,以及呼應各國標準和去年的公投結果,宣布將現行以日本5縣作為管制的方式,調整為以「食品品項」作為...
福島
核食
栃木
茨城
群馬
千葉
日本5縣
2022.01.15
當人工智慧的傷害已經出現,誰來補救?
作者 / 廖英凱/非典型的不務正業者、興致使然地從事科普工作...
481期
眾所皆知目前社群網路最大的平台臉書(Facebook),為遏阻違法或侵權的言論,會判定某些言論違反其「社群守則」而隱藏。不可否認,違法與侵權言論在社群網路上造成了嚴重的傷害,不過有時候這些隱文的原則,似乎與政治或...
社群網路
社群媒體
臉書
社群守則
政治
侵權言論
演算法
人工智慧
AI治理
AI倫理
立法機構
法律
2022.01.15
用「奈米粒子」模仿冠狀病毒,製作更具保護力與安全性...
作者 / 中央研究院研之有物編輯群。
481期
新冠肺炎(COVID-19)自2019年底爆發,截至2021年11月為止,全球已有2.6億人感染,超過500萬人死亡。各國的科學家皆傾力投入疫苗研發,期望能以此對抗全球性流行傳染病。
胡哲銘
奈米粒子
新冠肺炎
冠狀病毒
奈米疫苗
活病毒
免疫系統
T細胞
雙乳化法
奈米醫學
仿生
冷凍電子顯微鏡
科學教育
2022.01.15
中研院協同陽明交大團隊 找出讓停止的心臟再次跳動的...
作者 / 整理報導|李依庭
481期
人的心臟為什麼會跳動?主要原因是來自於心臟的節律點(sinoatrial node)會放電,自發的電流使心肌收縮把血液打到全身。
心臟
節律點
電流
心肌
病竇症候群
心律調節器
蠶絲
生物材料
心肌細胞
鈣黏蛋白
心臟傳導疾病
2022.01.04
當人工智慧的傷害已經出現,誰來補救?
作者 / 廖英凱/非典型的不務正業者、興致使然地從事科普工作...
625期
‧AI雖然能協助遏止違法或侵權的言論,但一般大眾卻無法得知其評斷的機制,已於無形中造成傷害。 ‧AI的資料庫誤差,將造成演算法對文化或族群產生偏見等;而深度學習的演算法因處理龐大的資料,常使研究者或AI的機構無...
社群媒體
演算法
人工智慧
科技
國際組織
公民審議
立法機關
AI倫理
AI規範
2021.12.14
舉重若輕,與槓鈴共舞 ── 由專利資料庫觀察舉重技術...
作者 / 林殷如/專利師、群帆有限公司總經理
480期
今(2021)年7月東奧會場上,舉重女神郭婞淳倒在槓鈴旁燦笑的畫面,令全臺灣民眾的心瞬間融化。
舉重比賽
國際專利
槓鈴
重訓
重量
訓練系統
人工智慧
2021.12.14
懷抱熱情做科研,如何兼得飯碗跟未來?《自然》的從業...
作者 / 劉雨如/英國諾丁罕大學遺傳學博士。
480期
2010年,《自然》(Natrue)首度完成全球「研究從業人員薪資及工作滿意度調查」(salary and job satisfaction survey),顯示了新興科學發展國家如巴西、印度、中國,即使是在全球金融危機、經濟衰退的狀況下,仍然提供...
冠狀病毒
科學研究
精神健康
性別
年齡
學術生涯
冒牌者症候群
身心健康
2021.12.14
莫忘初衷-寫於《科技報導》創刊40週年
作者 / 周成功/陽明大學生命科學系退休教授
480期
《科技報導》40年前創刊時,最初的用意在提供一個園地,讓臺灣有限的學術活動消息得以流通。接下來,中研院動物所的萬家茂教授,從第10期起獨力開創了「覓名小品」的專欄,用他敏銳的觀察對學術界的百態提出令人深省的短...
學術
學術社群
科技
人造衛星
科技報導
學術倫理
學術傳統
科技報導
2021.11.16
「重視當下」或「延遲享樂」?為什麼我們會做出莽撞的...
作者 / 比娜.文卡塔拉曼(Bina Venkataraman)
479期
你要知道什麼時候該走開,什麼時候該繼續。 ──唐.許利茲(Don Schlitz),〈賭徒〉(The Gambler) 肯尼.羅傑斯(Kenny Rogers)演唱
樂觀者
大眾文化
棉花糖實驗
米歇爾
環境
成長環境
文化
生理特徵
文化規範
群體
2021.10.19
一顆羽毛球有幾支羽毛?由專利資料庫認識麟洋與小戴手...
作者 / 林殷如/專利師、群帆有限公司總經理
478期
奧運男雙羽球冠軍賽的最後一顆球,抓住了全臺灣所有人的目光,隨著鷹眼畫面的回放,那個壓線IN的畫面深深刻畫在所有臺灣人的心裡。2021年8月《科技報導》〈疫情下消失的人工線審,讓電子線審的時代提前到來了嗎?〉一文...
羽毛球
專利資料庫
奧運
麟洋配
結構組件
毛桿
專利技術
國際專利分類號
運動
2021.10.19
疫情之下,我們可以信任哪些資訊?如何取用知識?-《...
作者 / 莊庭瑞/中央研究院資訊科學研究所
478期
大傳染病COVID-19在2020年初擴散全球之後,日常的生活逐漸有了新的樣態。疫情的規模與發展因地而異,但是眾人的生活或多或少都受到影響,個人的生活需要調整,彼此也要適應新的互動方式。COVID-19這場全球的公共衛生危機...
資訊
社群媒體
影音平臺
世界衛生組織
維基百科
維基媒體基金會
公共衛生
疫情資料
流行病
全球共享流感資料倡議組織
公共財
2021.10.19
COVID-19疫苗保護力衰弱,導致全球疫苗供應鏈失衡?
作者 / 編譯|李依庭
478期
自COVID-19疫苗問世以來,世界各國政府便馬不停蹄地替人民注射疫苗,期望能儘早達到群體免疫,讓眾人恢復往常生活。
COVID-19
COVID-19疫苗
抗體
低收入國家
疫苗供應量
群體免疫
2021.08.31
海洋公民團體海龜點點名專訪 透過海龜向群眾講述美麗...
作者 / 採訪撰稿|曾文宣/畢業於臺灣師範大學生態演化研究所...
621期
海龜是大家熟悉的海洋生物之一。由海龜姊姊等人所創立的海洋公民團體「海龜點點名」,記錄著臺灣周邊海域出沒的海龜個體。從2017年起,團隊在社群媒體上掀起拍攝記錄海龜的風潮,來自臺灣各地的民眾紛紛響應,為海洋生態...
科學月刊
專訪
海洋公民團體
海龜點點名
Photo ID
海保署
公民科學
海洋保育網
海龜
海洋生物
2021.08.10
疫情下消失的人工線審,讓電子線審的時代提前到來了嗎...
作者 / 林殷如/專利師、群帆有限公司總經理
476期
新冠疫情肆虐全世界,改變許多人的生活型態,甚至也奪走許多人的工作。為了防疫考量,網球場上的人工線審正逐漸被電子線審系統所取代。2021年6月底最堅持傳統的溫布頓網球賽即將開打,溫網究竟會採用電子線審系統,還是...
線審
電子線審
網球
溫網
疫情
專利
2021.07.01
我在手機裡養了一群螞蟻兵團! 《Anter 螞蟻研究所》...
作者 / 採訪撰稿|羅億庭/從零開始養螞蟻,本刊編輯。
619期
你有沒有養過虛擬螞蟻?在手遊《Anter 螞蟻研究所》裡,從觀察、鑑種、採集到養殖,你將能體會一系列螞蟻學家的研究歷程!除此之外,遊戲裡的螞蟻外觀特徵、戰鬥方式,也都力求與真實情境相同,讓玩家能藉著遊戲真正認識...
生物
外來種
紅火蟻
入侵紅火蟻
手遊
《Anter 螞蟻研究所:手掌中的螞蟻世界》
林宗岐
鄭夢慈
2021.06.15
用Google資料看人群移動與COVID-19傳播
作者 / 傅涵/倫敦衛生與熱帶醫學院研究員、倫敦帝國理工學院...
474期
從今(2021)年5月中開始,臺灣陷入新冠疫情開始以來最嚴重的社區感染,由雙北開始延伸至全國進入第三級警戒,呼籲大眾非必要勿外出、勿群聚,希望能減少人流移動、人群接觸來阻止疫情擴散。
科技報導
COVID-19
新冠病毒
疫情
疫情傳播
Google
Apple
Facebook
人群移動資料
三級警戒
«
1
2
3
4
»
頁次:
1
2
3
4
資料總數:120
TOP
本站使用第三方服務進行分析,以確保使用者獲得更好的體驗。了解本站
隱私權政策
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