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員登入
購物車
(
0
)
HOME
×
關於科月
關於科月
科月目錄
科報目錄
購買科月
訂閱方案
優惠方案
諾貝爾系列
購買單期
購買通路
投稿須知
推廣專案
星火相傳計畫
支持專案計畫
進階搜尋
封面故事
News Focus
專訪
專欄
評論
精選文章
活動訊息
永續科學
基金會
科技報導
繁體中文
English
ig
line
facebook
Please enable JavaScript
分類選單
- 文章分類 -
封面故事
News Focus
專訪
專欄
評論
精選文章
活動訊息
永續科學
基金會
科技報導
文章專區
搜尋
搜尋結果
2021.08.31
細胞治療面面觀 為什麼我們需要細胞治療?
作者 / 林泰元、黃彥華 臺北醫學大學醫學
621期
細胞治療是從病患身上提取出特定的健康細胞,再透過擴增培養與必要時的基因改造,並將它們輸回同一位患者體內(自體);或是使用來自特定細胞供應者提供的細胞,一樣經過擴增培養與的基因改造,以治療其他患者(同種異體...
科學月刊
醫學
生物學
細胞治療
基因改造
免疫細胞治療
幹細胞治療
自體細胞
骨髓移植
嵌合抗原受體T細胞療法
CAR-T
特管法
2021.08.31
從退化性關節炎看《特管法》的個案審查
作者 / 張至宏、廖秀蓉
621期
退化性關節炎是國人常見的骨科疾病之一。由於軟骨細胞無法再生及修復,且軟骨組織的自我修復能力有限,使得具有再生功能的細胞療法興起。過去細胞治療需進行長時間的人體試驗,自2018年起,衛福部擬定《特管法》,讓病患...
科學月刊
醫學
生物學
細胞治療
特管法
退化性關節炎
自體脂肪幹細胞移植
個案審查
2021.08.31
臺灣的細胞治療之路 邱士華醫師專訪
作者 / 採訪撰稿|謝育哲/本刊主編。
621期
細胞治療是一種從病患身上取出所需的細胞,經培養後再輸回原病患體內的治療方式。衛服部於2018年發布《特管法》後,開放6項可於醫療院所實施的細胞治療應用。臺北榮總醫學研究部部主任邱士華表示,細胞治療可作為新形態...
科學月刊
醫學
生物學
細胞治療
特管法
臺北榮總
北榮
邱士華
誘導性多功能幹細胞
iPSCs
日本理研
理研
人類白血球抗原
HLA
2021.08.31
成為細胞治療整合平台 臺北榮總細胞治療核心實驗室
作者 / 資料統整|謝育哲/本刊主編。
621期
建置於臺北榮民總醫院(以下簡稱北榮)的細胞治療核心實驗室,是目前臺灣各大醫學中心裡,極具規模的細胞治療臨床試驗產品生產場所,同時也能讓北榮院內各團隊透過本實驗室,爭取各類國家型計畫或發展產學合作計畫,共同...
科學月刊
醫學
生物學
細胞治療
臺北榮總
北榮
細胞治療核心實驗室
2021.08.31
細胞治療的未來
作者 / 陳淵銓/仁德醫護管理專科學校助理教授。
621期
細胞治療是一種新興的醫療方式,未來將可用於免疫細胞對抗癌症、幹細胞的再生治療等。但在對抗癌症方面,細胞治療對於治療癌症病人的效果有限,也沒辦法顯著延長病人的生存期;而對幹細胞的再生治療而言,則仍在臨床試驗...
科學月刊
醫學
生物學
細胞治療
CAR-T
特管法
免疫細胞
癌症
再生醫學
2021.08.31
都市裡吹來一股雜草風 臺灣原生野花草的應用實驗
作者 / 伍淑惠/林業試驗所助理研究員,中山大學生物學研究所...
621期
今年台北植物園新增了一個名為「野花園」的小型植物展示區,也是臺灣第一個以「原生植物」為主角的公共花園。野花園裡有臺灣北部平野常見的物種,甚至是臺北都會區人行道旁就能看見的種類,更區分出喜陽、耐陰、中性等三...
科學月刊
生物學
植物學
植物
植物園
台北植物園
野花園
植物展示區
原生植物
外來植物
2021.08.31
「生物工廠」是什麼?如何建立一座蟲蟲生物工廠?
作者 / 林家揚、林鈺淳、吳岳隆、黃榮南
621期
為了大規模生產出我們想要的蛋白質,以製造出疫苗、蛋白質藥物、保養品等產品,目前已有許多方式能進行蛋白質表現。而昆蟲表現系統在細胞培養的成本低,且其蛋白質轉譯後修飾系統和真核生物比較接近,使其具有生產上的優...
科學月刊
生物學
蛋白質
疫苗
蛋白質藥物
病毒
桿狀病毒
包涵體
生物工廠
2021.08.31
海洋公民團體海龜點點名專訪 透過海龜向群眾講述美麗...
作者 / 採訪撰稿|曾文宣/畢業於臺灣師範大學生態演化研究所...
621期
海龜是大家熟悉的海洋生物之一。由海龜姊姊等人所創立的海洋公民團體「海龜點點名」,記錄著臺灣周邊海域出沒的海龜個體。從2017年起,團隊在社群媒體上掀起拍攝記錄海龜的風潮,來自臺灣各地的民眾紛紛響應,為海洋生態...
科學月刊
專訪
海洋公民團體
海龜點點名
Photo ID
海保署
公民科學
海洋保育網
海龜
海洋生物
2021.08.31
保育臺灣海域的鯨豚! 中華鯨豚協會曾鉦琮秘書長專訪
作者 / 郭毓璞∕畢業於臺大生態演化所的鯨豚實驗室,待過環保...
621期
中華鯨豚協會成立之初,以救援北臺灣的擱淺鯨豚為目標,建構了「鯨豚擱淺處理網」。後續協會在多處建立了海洋教育基地,但由於鯨豚擱淺事件不斷惡化,協會對此仍不斷努力。隨著2018年海保署的成立,海洋動物保育有了專責...
科學月刊
專訪
海洋公民團體
中華鯨豚協會
海保署
公民科學
海洋生物
鯨豚
曾鉦琮
海保救援網
海洋保育類野生動物救援組織網
2021.08.02
別擔心,小型野鳥不太會被餵食行為寵壞!
作者 / 編輯部
620期
長期以來,餵食野生動物的行為被認為會對牠們造成諸多負面影響,尤其是鳥類,像是可能引起群聚加速疾病傳播、遷徙習性改變,甚至還有依賴人類餵食的疑慮等。
生物學
野鳥
小型野鳥
餵食行為
黑頂山雀
2021.08.02
顯微鏡下的生死搏鬥 線蟲與線蟲捕捉菌的神鬼交鋒
作者 / 林宏澤、阮聖茜、薛雁冰
620期
線蟲在地球上數量多且分布環境廣泛,因此部分真菌演化出在營養缺乏時,能夠轉換為線蟲掠食者的能力。例如,寡孢節叢菌在營養缺乏時能偵測到線蟲的存在,並製造一種揮發性物質MMB,讓線蟲誤以為這是同伴發出的訊號而被吸...
生物學
線蟲
線蟲捕捉菌
MMB
ascarosides
模式生物
2021.08.02
留住魚翅的波紋 鯊魚保育Congratulafins公民團體專訪
作者 / 曾柏諺∕臺灣大學生命科學所碩士生, 樂在邊避開知識...
620期
魚翅是華人社會中常見的名貴食材,但食用魚翅不僅要犧牲鯊魚,更會破壞生態。因此,拒吃魚翅已逐漸成為社會共識。不過,利用鯊魚製作的產品可不只有魚翅,還包含各種食材,甚至是美妝用品、製造疫苗原料。為了保育鯊魚等...
海洋
生物學
鯊魚
鯊魚保育
Congratulafins
公民團體
海洋公民科學家
鯊魚魟魚目擊回報
魟魚
2021.08.02
我們如何能夠有目共睹?
作者 / 黃貞祥∕來自馬來西亞,現任教於清華大學分子與細胞生...
620期
你的視覺不是你的視覺,我們以為「看到」的是全部的世界,其實並不然。若想要看到我們以為的「真實世界」,腦部其實要進行諸多複雜的加工和運算,我們天生就帶著有色眼鏡感知世界。
視覺
人臉辨識
錯視
視神經元
大腦視覺皮層
神經科學
視覺細胞
2021.07.12
公民科學發展論壇專輯
作者 / 公民科學發展論壇
475期
〈公民科學發展論壇〉於2020年8月28日於國立臺灣大學社會科學院梁國樹國際會議廳舉辦。論壇由科技部沙克爾頓計畫、教育部以及行政院農委會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支持協辦。
科技報導
公民科學發展論壇
沙克爾頓計畫
生物研究保育中心
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
公民科學
2021.07.12
科學結盟:透過科際整合處理全球入侵種問題
作者 / 講者|辛普森(Annie Simpson); 整理|陳亭瑋
475期
隨著國際貿易、交通越來越頻繁,外來入侵種影響越來越大。外來入侵種是個全球性的問題,世界各地的人都需要互相合作才能有效面對、適當處理。其實大部分的外來種並不會變成入侵種,但相對少數的外來入侵種,就能帶來極大...
科技報導
入侵種
全球入侵種
生物資料庫
公民科學計畫
資料標準化
資料穀倉
2021.07.12
智慧手機運用在入侵紅火蟻偵測
作者 / 林宗岐/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生物學系教授
475期
林宗岐是生物分類學、生態學專家,致力於臺灣入侵紅火蟻防治,經驗豐富。臺灣的入侵面積在十年內從2007年的1萬公頃增加到2017年的7萬5千公頃,其中桃園市和新北市受到嚴重侵害。
科技報導
公民科學
公民科學發展論壇
入侵紅火蟻
入侵紅火蟻偵測
2021.07.12
亞洲東岸青斑蝶標放在地公民參與及國際合作發展
作者 / 陳建志/臺北市立大學地球環境暨生物資源學系副教授
475期
陳建志以青斑蝶(Parantica sita niponica)案例討論公民參與和國際夥伴的發展關係。他指出要產出可用的資料,需有適當的培訓機制與資料品質把關,例如將調查方法標準化。
科技報導
公民科學
公民科學發展論壇
青斑蝶
標幟再捕法
在地公民參與
2021.07.12
鳥類鄉民科學在臺灣的發展
作者 / 林大利/行政院農業委員會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助理研...
475期
林大利主要分享臺灣鳥類公民科學的發展。他首先展示了臺灣繁殖鳥類大調查的貢獻,這不僅是臺灣首次以國家規模進行的系統性調查,亦為亞太地區第一個繁殖鳥類調查案例。
科技報導
公民科學
公民科學發展論壇
鳥類
鳥類調查
2021.07.12
路殺社鄉民科學的方法可行嗎?
作者 / 林德恩/行政院農業委員會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助理研...
475期
林德恩分享臺灣動物路死觀察網過去八年運作經驗與下一階段之目標。該計畫於2012年開始,起初至2017年屬於推廣期,利用臉書社團招募對議題有興趣的民眾提供路殺照片和資料。
科技報導
公民科學
公民科學發展論壇
臺灣動物路死觀察網
路殺
2021.07.12
eBird:賞鳥活動與公民科學的結合
作者 / 陳宛均/行政院農業委員會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助理研...
475期
陳宛均分享eBird的進程以及其資料的重要性。隨著科技的蓬勃發展,智慧型手機的發展,以及相機與GPS的搭載,許多應用程式隨之出現,而eBird的應用程式則是極為出色的一項開放資料分享工具。
科技報導
公民科學
公民科學發展論壇
鳥類
eBird
賞鳥
2021.07.12
iNaturalist—臺灣推展經驗
作者 / 林政道/國立嘉義大學生物資源學系暨研究所助理教授
475期
林政道主要分享兩個部分,一是介紹公民科學的背景及在臺灣推動iNaturalist的原因, 二是目前推廣iNaturalist的現狀。過去在蒐集鄉民科學資料時,會先界定研究主題,透過鄉民以拍照及記錄相關資訊的方式協助資料的蒐集,...
科技報導
公民科學
公民科學發展論壇
iNaturalist
臺灣物種名錄
2021.07.12
你跟牠熟嗎?你的蟲室友們
作者 / 展出單位|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生物學組
475期
昆蟲雖小,卻無所不在,也成為你我的「室友」,與我們生活在一起。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生物學組希望民眾可以好好了解這些小生物,知道牠是誰?吃什麼?平時躲在哪裡?壽命有多長?對人來說是害蟲還是益蟲?
科技報導
公民科學
公民科學發展論壇
公民科學海報展
昆蟲
節肢動物
2021.07.12
眾志成城—植物調查及物候觀察
作者 / 展出單位|行政院農業委員會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拾...
475期
「植物調查及物候觀察」網站(plant.tbn.org.tw)為蒐集臺灣植物影像、空間分布及物候資料所成立的社團,以公民科學調查方式進行植物調查及物候觀察。
科技報導
公民科學
公民科學發展論壇
公民科學海報展
植物調查
物候觀察
植物調查及物候觀察
2021.07.12
臺灣生物多樣性網絡:多元又共通的鄉民科學工具
作者 / 展出單位|行政院農業委員會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
475期
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簡稱特生中心)建立全國性生物多樣性資料流通平台——「臺灣生物多樣性網絡」(Taiwan Biodiversity Network, TBN)。
科技報導
公民科學
公民科學發展論壇
公民科學海報展
臺灣生物多樣性網絡
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
特生中心
臺灣蛛式會社
獺足金門
臺灣爬行類回報
見龍在田
2021.07.12
利用公民科學資料 指認重要水鳥棲地
作者 / 展出單位|行政院農業委員會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
475期
全球最大線上賞鳥紀錄資料庫平台「eBird」,為美國康乃爾大學鳥類研究室(Cornell Lab of Ornithology)所推出。
科技報導
公民科學
公民科學發展論壇
公民科學海報展
公民科學資料
水鳥棲地
eBird
eBird Taiwan
2021.07.12
賞鯨船上的公民科學家
作者 / 展出單位|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多羅滿賞鯨、臺灣大學...
475期
傳統鯨豚生態調查須組織專業研究者,租用專船在天候允許下出海,在人力物力的資源上所費不貲,不易長期累積鯨豚目擊資料。
科技報導
公民科學
公民科學發展論壇
公民科學海報展
賞鯨船
鯨豚目擊
2021.07.01
螞蟻大軍入侵! 與紅火蟻的長期抗戰 我們有勝算嗎?
作者 / 林宗岐/彰化師範大學生物學系教授,彰化師範大學環境...
619期
臺灣有多達24種的外來螞蟻,其中入侵紅火蟻和熱帶火蟻是大家聞之色變的「紅火蟻」。不過,大眾對前者的重視程度較高,主因是入侵紅火蟻的對人類健康的威脅較高。若被入侵紅火蟻螫咬,除了會產生類似火燒的灼熱感外,還會...
生物
外來種
紅火蟻
入侵紅火蟻
熱帶火蟻
巴拉那河
蟻筏
生物危害
植物防疫檢疫法
生物防治
2021.07.01
一場浩大的家園保衛戰 當紅火蟻入侵後,我們該如何反...
作者 / 採訪撰稿|陳亭瑋/臺灣師範大學畢,主修生命科學。 ...
619期
紅火蟻於2003年透過貨櫃上的泥土入侵臺灣,對產業、生態環境造成相當多危害。根除紅火蟻的關鍵在於去除蟻巢深處的蟻后,傳統以餌劑施灑或獨立蟻丘藥劑灌注處理消滅紅火蟻,但考量到餌劑在臺灣的使用劣勢與藥劑的風險,也...
生物
外來種
紅火蟻
入侵紅火蟻
紅火蟻防治
國家紅火蟻防治中心
液態氮
生物防治
偵測犬
2021.07.01
玩桌遊也能對抗紅火蟻? 讓我們一起成為「滅火英雄」...
作者 / 採訪撰稿|謝育哲/本刊主編。
619期
由師大科教所教授劉湘瑤及其團隊開發的「滅火英雄」桌遊,是一款教導防治紅火蟻入侵的遊戲。因過往以講座形式宣傳紅火蟻防治的效果不彰,劉湘瑤開始思考設計一套有效讓年長者學習紅火蟻知識的方式,「滅火英雄」因此應運...
生物
外來種
紅火蟻
入侵紅火蟻
桌遊
滅火英雄
劉湘瑤
科學教育
2021.07.01
我在手機裡養了一群螞蟻兵團! 《Anter 螞蟻研究所》...
作者 / 採訪撰稿|羅億庭/從零開始養螞蟻,本刊編輯。
619期
你有沒有養過虛擬螞蟻?在手遊《Anter 螞蟻研究所》裡,從觀察、鑑種、採集到養殖,你將能體會一系列螞蟻學家的研究歷程!除此之外,遊戲裡的螞蟻外觀特徵、戰鬥方式,也都力求與真實情境相同,讓玩家能藉著遊戲真正認識...
生物
外來種
紅火蟻
入侵紅火蟻
手遊
《Anter 螞蟻研究所:手掌中的螞蟻世界》
林宗岐
鄭夢慈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
頁次: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資料總數:738
TOP
本站使用第三方服務進行分析,以確保使用者獲得更好的體驗。了解本站
隱私權政策
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