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員登入
購物車
(
0
)
HOME
×
關於科月
關於科月
科月目錄
科報目錄
購買科月
訂閱方案
優惠方案
諾貝爾系列
購買單期
購買通路
投稿須知
推廣專案
星火相傳計畫
支持專案計畫
進階搜尋
封面故事
News Focus
專訪
專欄
評論
精選文章
活動訊息
永續科學
基金會
科技報導
繁體中文
English
ig
line
facebook
分類選單
- 文章分類 -
封面故事
News Focus
專訪
專欄
評論
精選文章
活動訊息
永續科學
基金會
科技報導
文章專區
搜尋
搜尋結果
2021.12.14
不只運送氧氣,也是感染的前哨站?紅血球意想不到的免...
作者 / 編譯|陳亭瑋
480期
人體的血液循環中,負責輸送氧氣的紅血球細胞大約有3億個。最近科學家發現,它們可能同時還有著一些先前從未料想到的功能:偵測感染與受傷的跡象。
血液
紅血球
細胞
微生物
DNA
免疫系統
一氧化氮
病原體
脊椎動物
鳥糞嘌呤
巨噬細胞
2021.11.30
奪命死神或親密好友?細菌與人的相處之道
作者 / 楊倍昌/國立成功大學醫學院微生物暨免疫學研究所教授...
624期
細菌是許多疾病的元兇,但由於它過於微小,直到19 世紀末人們才發現這個沉默的死神。歷史上,英國內科醫師斯諾利用倫敦街道地圖,說明霍亂感染源的案例;英國外科醫師李斯特,推斷開刀手術病人傷口敗血症是由微生物所引...
細菌
疾病
黑死病
耶爾辛氏鼠疫桿菌
空間推理
醫學
霍亂
公共衛生
2021.07.01
達爾文不是最先使用「evolution」一詞的人!
作者 / 許家偉/生物系和微生物暨免疫學研究所畢,學術研究領...
619期
「演化」的英文是「evolution」,但最早使用該詞的並非達爾文。事實上,早在達爾文的《物種起源》第六版出版的200多年前,就已有人開始使用「evolution」一詞。17世紀中葉的英國文學及哲學界,以「evolution」代表「歷史...
生物
演化
evolution
達爾文
哈勒
邦納
塞爾
錢伯斯
史賓塞
2021.02.18
CRISPR技術在基礎研究及農產品、食品生產上的應用
作者 / 陳淵銓/美國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生物化學博士。
470期
CRISPR技術已廣泛用於基礎研究,包括生物體的基因轉殖、動物模式的建立及輔助工具的發展等,顯著加快並簡化這些相關應用的發展。
CRISPR
基因選殖
模式動物
基因編輯動物
畜牧業
雙肌性狀
微生物
嗜熱性鏈球菌
GMO食品
2020.11.15
開發基因編輯技術CRISPR作為食品與醫藥的篩檢工具
作者 / 陳淵銓/美國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生物化學博士。
467期
近年,食品微生物帶來的食物中毒事件仍偶有發生,所以在製造、加工、儲存及運送過程中,防止食品受到病原體汙染仍應受到重視,而檢測正是確保食品安全最重要的工作。
CRISPR
基因編輯技術
食品微生物檢測
基因
COVID-19
藥物
病理學
聚合酶連鎖反應
2020.11.01
消失的基因─細菌和昆蟲的共同演化關係
作者 / 韓喬融/臺灣大學昆蟲系碩一,從昆蟲和微生物的角度看...
611期
共生菌在昆蟲體內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某些昆蟲若缺少共生菌則無法正常生長。由於昆蟲體內相較於外界環境來說較為穩定、安全且單調,細菌間的水平基因轉移機會下降,再加上共生菌DNA在複製過程中的基因隨機突變、基因...
基因
共生菌
細菌
演化
共生現象
沃爾巴克氏體
2020.09.15
強化認知功能的腸道微生物組成
作者 / 撰文|趙書屏。
465期
腸道微生物組與中樞神經系統間的雙向溝通,亦稱作微生物群-腸-腦軸,在調控腦部功能上扮演相當重要的角色。
腸道
微生物
中樞神經系統
認知功能
2020.09.01
藏於土中的微觀生態 土壤病毒
作者 / 嚴融怡/畢業於中興大學土壤環境科學系,曾擔任中研院...
609期
土壤的異質性提供了一種微域環境,使微生物可以並行且緊密地相互作用,從而追求平行的演化路徑。土壤病毒在這種多重同時並行的演化過程中扮演重要作用,但其研究在過去常被忽略。目前關於土壤病毒學的研究仍然存在重大挑...
土壤
微生物
噬菌體
病毒
細菌
基因
2020.06.29
懷孕期間腸內菌重要性?
作者 / 編輯部
607期
體內微生物菌群可能存在於皮膚、口腔、呼吸道、腸道及泌尿道等部位,當壞菌多於好菌時,可能造成菌相失衡引發感染風險。但其實,人體大部份的微生物菌群集中在體內腸道,與營養吸收和免疫系統息息相關。
懷孕
微生物菌群
腸道菌群
2020.06.01
農作物與微生物間的「微」戰爭
作者 / 韓喬融/中興大學植物病理學系四年級,熱愛微生物和大...
606期
農作物是人類賴以為生的食物。歷史上曾有多次農作物生病歉收,導致饑荒,因此,農作物病蟲害的控管是關鍵,而微生物(microbes)是其中的一環。透過了解農作物的生理與病原性,進一步因應各種植物病害,達到病害的預防和...
糧食
疫病菌
饑荒
微生物
內共生菌
植物病害
植物生理障礙
病原微生物
2020.05.01
不只是冠狀病毒,口腔微生物群也喜歡群聚?
作者 / 編輯部
605期
美國加州州立大學(California State University, CSU)及丹佛自然科學博物館(Denver Museum of Nature & Science)共同研究指出,若沒有定期回診看牙醫的習慣,會增加口腔內病原體進而導致牙周疾病。
口腔
牙醫
DNA定序
細菌
牙齦發炎
牙周疾病
齒垢螺旋體
微生物
2020.05.01
自然選擇不是演化的唯一機制
作者 / 許家偉/生物系和微生物暨免疫學研究所畢,學術研究領...
605期
物種的演化過程除了自然選擇之外,其實另有其它機制,例如人工選擇、性徵選擇、基因流動與遺傳漂變。自然選擇可以讓物種某個基因普及化,並延續到後代;同理,人工選擇及性徵選擇也能達到相同效果。至於基因流動與遺傳漂...
自然選擇
演化
基因
對偶基因
等位基因
中性理論
人工選擇
2020.04.01
追獵病毒—找出新興傳染病的侵襲足跡
作者 / 藍郁青/著迷微生物的超能力,因而研究病毒演化與宿主...
604期
每一次新興傳染病的爆發,除了治療,科學家最需要做的是了解病毒,希望可怕的傳染病在開始大規模散播出去之前,追蹤病毒的傳播路徑及起源。透過病毒的基因定序和病毒親子鑑定等工具,找出病患與病患之間病毒的演化關係遠...
新冠肺炎
伊波拉病毒
群聚傳染
病毒
伊波拉出血熱
伊波拉薩伊病毒
2020.03.13
微生物體學新趨勢:從菌到菌相再到轉譯應用
作者 / 林秀玉/真理大學通識教育中心自然學科教授兼召集人。...
459期
長久以來,腸道微生物就像是人體中「被遺忘的器官」;但是,近年來的研究成果,讓我們無法再忽視腸道及居住其中的微生物體。
微生物
致病有機體
腸道微生物
腸道菌
益生菌
益生質
草藥
醫療
2020.03.13
談亞洲微生物體趨勢論壇與研究發展
作者 / 林秀玉/真理大學通識教育中心自然學科教授兼召集人。
459期
國內外學術界早年挹注腸胃道研究經費不多,不太重視這方面的相關研究。近年來腸道科學研究在微生物體研究蓬勃發展的帶領下,已經大為不同。
微生物體研究
腸道研究
腸道微生物
疾病
人體健康
菌群失衡
2020.02.01
歷史上的黑死病—從考古微生物學談鼠疫
作者 / 潘銘正∕臺灣大學獸醫學系獸醫學士、碩士, 美國加州...
602期
鼠疫,是由於感染鼠疫耶氏菌所引起的一種自然疫源性疾病。鼠疫屬於急性、傳播迅速、致死率高且傳染性強的嚴重傳染病。經由囓齒類身上跳蚤的叮咬而傳播給人或其他動物,人屬於偶然宿主與本病在自然界的循環無關。
黑死病
考古微生物學
鼠疫桿菌
玄鼠
溝鼠
2020.02.01
演化不只是一種淘汰機制
作者 / 許家偉/生物系和微生物暨免疫學研究所畢,學術研究領...
602期
演化的主要機制──自然選擇(natural selection), 是以外在環境作用在生物身上作為篩選標準的力量,這股力量統稱為選擇壓力(selective pressure)或演化壓力 (evolutionary pressure),然而,物種間持續的互動其實...
演化
軍備競賽
抗生素
選擇壓力
物種
2020.01.01
潛藏內太空的微觀世界海洋病毒
作者 / 嚴融怡/畢業於中興大學土壤環境科學系,曾擔任中研院...
601期
病毒在生活中無所不在,海洋中的病毒更是不計其數。 作為生態的重要一環,病毒也是維持海洋環境與生態不可或缺的要角。近年來經由DNA序列的研究,也讓科學家及全世界發現以往從未注意到的各種海洋病毒。
海洋
病毒
海洋病毒
生態
水產業
微生物
白點症病毒
2019.12.17
看不見的小幫手 土壤微生物探索
作者 / 沈佛亭/現任中興大學土壤環境 科學系助理教授、中華土...
547期
土壤微生物是世界上種類最多,且分布範圍最廣的生物。它們在自然界中扮演養分循環的角色,如土壤中存在的碳、氮、磷、硫與重金屬,均可經由微生物轉變成不同型態。目前在生物分類上根據核醣體DNA(ribosomal DNA)序列,...
土壤
微生物
2019.11.01
這是一個眼見為憑的世界—結構生物學
作者 / 傅煦媛/臺大生化科技系(原農化系農製組)博士,現任...
599期
結構生物學,是一門關心生物大分子(如蛋白質、核酸等分子)的學問。了解結構背後的生理意義,進一步改變、設計並開發出新藥或應用,是此學科的最「接地氣」的目的。而這學科,究竟是從何而起?又會邁向何處?在臺灣,現...
結構生物學
生命
細胞
微生物
分子生物學
蛋白質
傅立葉轉換
乙醯膽鹼酯酶
阿茲海默
2019.07.01
有光的地方就不怕髒? 看光觸媒如何抗菌除臭
作者 / 廖美儀/國立屏東大學應用化學系助理教授;鄭廷瑜/國...
595期
家電用品經常出現許多讓人摸不著頭緒的關鍵字,如空氣清淨機、捕蚊燈等宣稱所含的「光觸媒」及「奈米光觸媒」。這看似高科技的光,與光觸媒之間有何關聯?材料是否會為環境帶來其它副作用?
光觸媒
微生物
二氧化鈦
氧化還原反應
2019.01.01
探訪險惡地表下的環境驚奇
作者 / 編輯部
589期
日前,囊括地質、化學、微生物等專業人士在內的國際研究團隊──深碳觀測台(Deep Carbon Observatory, DCO),在集高溫、高壓與黑暗於一身的地表下環境發現生命存在的跡象。
微生物
生態系統
生命
2018.11.01
細菌隨身組裝的重裝武器-T6SS
作者 / 陳俊堯/慈濟大學生命科學系助理教授,熱愛細菌的細菌...
587期
細菌是在細胞內製造蛋白質,如果要把做好的蛋白質從細胞內送到細胞外使用,就得依賴某些分泌系統將它們送出細胞膜。而每個分泌系統都是由很多種蛋白質零件所組成,最後,在細胞膜上組裝成一套精緻的奈米機器,執行運送蛋...
霍亂弧菌
細菌
重裝武器
細菌T6SS基因
2018.01.01
國際太空站發現微生物聚落
作者 / 編輯部
577期
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的微生物學家,分析在國際太空站15個地點取得的採集棉籤, 發現在國際太空站上,擁有數千種微生物, 且這些微生物多樣性與地球居住環境的微 生物其多樣性相去不遠。
微生物
國際太空站
2017.08.01
跟著動物征服陸地生活的小細菌
作者 / 陳俊堯/慈濟大學生命科學系助理教授,熱愛細菌的細菌...
572期
在美國唸書時每隔一陣子總是會想念起臺灣的食物。雖然在國外各大都市都有中國餐館,甚至是台菜料理,但是進了餐館常常端上來的都不是自己想念的那個味道。
腸球菌
腸道
細菌
2017.06.01
溫度升高影響蜥蜴體內微生物多樣性
作者 / 編輯部
570期
氣候變遷,除了造成海平面上升、生態系統改變與各地災難頻傳之外,對於生物個體而言,可能也將帶來很大的挑戰。最新的研究發現溫度上升可能會造成爬行動物 體內微生物數量減少。
溫度
蜥蜴
微生物
2017.05.01
科學影像的處理與分析①─從生命科學觀察開始
作者 / 李頂華/中央研究院植物暨微生物學研究所博士後研究員...
569期
影像技術在科學研究上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比如DNA結晶構造影像。華生(James Dewey Watson)與克里克(Francis Harry Compton Crick)對DNA的X射線晶體繞射圖像研究,提出DNA雙螺旋結構模型,從而開啟了分子生物學及...
科學影像
生命科學觀察
物體量化
2016.11.01
造成偏頭痛的原因
作者 / 編輯部
563期
偏頭痛是許多人日常生活中的小困擾,現今研究認為透過食物中的硝酸鹽經口腔微生物轉化為亞硝酸鹽,再轉化為能幫助降低血壓但卻會引起偏頭痛的一氧化氮,因此在大多數含硝酸鹽的心血管疾病藥物中,偏頭痛為其副作用之一。
偏頭痛
硝酸鹽
一氧化氮
微生物
2016.08.01
生命之樹3.0—最新版地球生物譜系圖
作者 / 陳俊堯/慈濟大學生命科學系助理教授,熱愛細菌的細菌...
560期
人類一直想弄清楚這個星球上到底還有哪些生物存在。從史前洞穴壁畫的作者想弄清楚附近有什麼樣的動物,達爾文(Charles Robert Darwin)忍著暈船的痛苦繞了地球大半圈,帶回來好多新的、從沒見過的生物記錄和標本。
微生物
次世代定序技術
暗物質
基因
演化
單細胞基因體分析
2016.08.01
腸道細菌能預測類風溼性關節炎?
作者 / 編輯部
560期
類風溼性關節炎(Rheumatoid arthritis),是一種自體免疫性疾病,會導致病患的關節紅腫、疼痛甚至是變形。在美國,有超過150萬個病人飽受此疾病所苦,然而科學家卻無法得知其致病原因為何。
腸道細菌
腸道微生物
類風溼性關節炎
細菌譜系
柯林斯菌屬
«
1
2
3
»
頁次:
1
2
3
資料總數:76
TOP
本站使用第三方服務進行分析,以確保使用者獲得更好的體驗。了解本站
隱私權政策
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