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專區

2021-07-01達爾文不是最先使用「evolution」一詞的人! 619 期

Author 作者 許家偉/生物系和微生物暨免疫學研究所畢,學術研究領域在分子和細胞病毒學,轉入產業界後專研蛋白質純化和細胞免疫學,在正職以外的身份是科普自由撰稿人。

其實達爾文(Charles R. Darwin)並非第一個採用「evolution」這個字的人,該字詞在《物種起源》(On the Origin of Species)的第一版至第五版裡根本沒有出現過,一直到1872 年該書的第六版,達爾文才使用了「evolution」。而實情是,「evolution」這個字早在《物種起源》第六版出版的200 多年前就已經出現。

 

Evolution 和古典胚胎學


「Evolution」這個英文詞彙,最早出現在17世紀中葉的英國文學界和哲學界,意思為「歷史的開展」,因為其拉丁文字源「evolvere」是指「將捲著的東西展開」的意思(圖一)。

 
圖一:「evolution」的拉丁文字源「evolvere」是指「將捲著的東西展開」。(Flickr- Internet Archive Book Images, https://reurl.cc/yEgkGE)


而到了18世紀, 先成論(preformationism)主張生物的結構是預先壓縮在胚胎中,而胚胎發育只是一趟將這個預先壓縮的結構延展出來的過程,所以支持先成論的瑞士博物學家哈勒(Albrecht von Haller,圖二),在1744 年將先成論以拉丁文稱為「演化理論」(evolutionem theoria),很明顯是要取「evolution」拉丁文字源中「開展」的含義。

圖二:瑞士博物學家哈勒以拉丁文的「evolutionem theoria」描述先成論,其中取用「evolution」的拉丁文字源作為「開展」的意思。(Johann Rudolf Huber, public domain, Wikimedia Commons)


另一位瑞士博物學家邦納(Charles Bonnet,圖三)在1762 年提出另一種極端的先成論,稱為「生成論」(法文為emboîtment theory,英文是encasement theory)。他認為每個物種的未來世代,都是以微縮狀態預先包在精卵中(圖四),邦納當時採用法文「évolution」,表示這個早已在精卵中形成的幼小形體伸展開來的過程。生成論讓先成論跟古希臘的博學哲人亞里斯多德(Aristotle)所提倡的「進步的階梯」(the ladder of progress)掛鉤,加強了當時學術界對於物種不變的觀念。

圖三:瑞士博物學家邦納提出生成論(emboîtment theory)。他選用法文「évolution」表示在精卵中形成的幼小形體伸展開來的過程。(Science Museum Group, CC BY-SA 4.0, Wikimedia Commons)


圖四:生成論認為每個物種的未來世代都以微縮狀態預先包在精卵中。(public domain, Wikimedia Commons)


從先成論或生成論的發展脈絡可見,「evolution」最初在生物學領域中被使用時是指「胚胎結構的擴展」,是一個胚胎的發育過程,屬於胚胎學範疇的專業詞彙。

Evolution 添上目的論和進步的意念


在物種會改變的概念出現並廣泛受到關注的時候,1800年代中期出現的胚胎重演律(law of recapitulation),提倡生物胚胎發育就是重現該物種的演化過程,這時候,「evolution」開始被拿來指「高等物種在發育過程中重演低等物種的形式」。法國醫生塞爾(Antoine Étienne Renaud Augustin Serres,圖五)以法文稱這種理論為「演化理論」(théorie des évolutions),使得當時的博物學家在倡導個體發育和物種會改變的內涵時,不自覺地在目的論基礎上又添加上了進步的意念。

但當後成說(epigenesis)在18世紀末到19世紀初的德國胚胎學界興起後,「evolution」的字義又產生了微妙變化。後成說認為胚胎發育是一個有目的性的複雜過程,所以當時的博物學家將胚胎發育過程,當成是理解自然界動態發展的模型。……【更多內容請閱讀科學月刊第619期】

圖五:19世紀中期,「evolution」一詞指的是「高等物種在發育過程中重演低等物種的形式」。法國醫生塞爾以法文提倡「演化理論」(théorie des évolutions),使博物學家倡導個體發育和物種會改變的內涵時,在目的論基礎上加上進步的意念。(Science Museum Group, CC BY-SA 4.0, Wikimedia Comm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