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會員登入
  • 購物車(0)
HOME
×
  • 關於科月
    • 關於科月
    • 科月目錄
    • 科報目錄
  • 購買科月
    • 訂閱方案
    • 優惠方案
    • 諾貝爾系列
    • 購買單期
    • 購買通路
  • 投稿須知
  • 推廣專案
    • 星火相傳計畫
    • 支持專案計畫
  • 進階搜尋
  • 封面故事
  • News Focus
  • 專訪
  • 專欄
  • 評論
  • 精選文章
  • 活動訊息
  • 永續科學
  • 基金會
  • 科技報導
  • English
  • ig
  • line
  • facebook
  • 3
  • 3
  • 3
  • 3
- 文章分類 -
  • 封面故事
  • News Focus
  • 專訪
  • 專欄
  • 評論
  • 精選文章
  • 活動訊息
  • 永續科學
  • 基金會
  • 科技報導
  1. 文章列表
數學
物理
生物
化學
地球科學
科技
科學教育
科學史
書摘書評
專訪
採訪
評論
經濟
永續
社會科學
無味的世界 新冠病毒如何造成嗅覺失常?
2020.09.01
無味的世界 新冠病毒如何造成嗅覺失常?
作者 / 編輯部
609期
嗅覺喪失為2019冠狀病毒疾病(COVID-19)的症狀之一,但為什麼病毒會造成此現象仍是一個謎團,在今(2020)年7月,來自哈佛醫學院(Harvard Medical School)的研究團隊有了一項新發現。
新冠肺炎COVID-19ACE2蛋白嗅覺感覺神經元
從郵票認識昆蟲─科博館《郵說昆蟲》特展
2020.09.01
從郵票認識昆蟲─科博館《郵說昆蟲》特展
作者 / 曾瑤光/中興大學昆蟲學系四年級。
609期
郵票除了可以代表郵資之外,更有以簡單圖像作為傳遞訊息的媒介。舉凡特殊的自然景色、當地的特色物產及當代的重大歷史事件等,皆能反映出時代的變遷。而「昆蟲」與人類文明發展中息息相關,探索其中的信息,讓我們更深入...
科博館郵票昆蟲標本生物
做為生命教育的導師─剝製標本
2020.09.01
做為生命教育的導師─剝製標本
作者 / 陳雅棠/學生時期自己在宿舍做標本,後來學習鞣皮技術...
609期
剝製(taxidermy)標本是將死亡的動物外皮取下後進行加工製作標本類型,除了能作為展示之外,也是科學研究的重要來源。此方法適用於所有的脊椎動物,製作時須先將動物的外皮剝下,再利用化學藥劑進行加工,後續把動物的...
標本剝製標本脊椎動物動物研究保育
讓擱淺鯨豚 巧手回「生」─ 鯨豚標本師李宗翰專訪
2020.09.01
讓擱淺鯨豚 巧手回「生」─ 鯨豚標本師李宗翰專訪
作者 / 郭毓璞/畢業於臺大生態演化所的鯨豚實驗室,待過環保...
609期
臺灣周圍海域有許多不同的鯨豚物種,但要實際一窺牠們的面貌卻十分不容易。如果想見到鯨豚的實際樣貌,藉由標本的展示也是不錯的選擇。在臺灣,有一位奉獻20年的「鯨豚標本師」李宗翰,經過多年來琢磨製作標本的手藝,秉...
鯨豚中華白海豚標本糙齒海豚海洋
絢麗多彩的魚骨骼─透明魚標本
2020.09.01
絢麗多彩的魚骨骼─透明魚標本
作者 / 曹德祺、廖德裕
609期
透明魚標本是利用藥品浸泡與骨骼染色製作出的生物樣本,此樣本以不同的顏色,完整呈現出生物的骨骼樣貌。透明標本除了在學術上有許多的應用之外,也能作為科普教材及藝術創作的展示品等。而在製作透明標本的過程中,須注...
標本透明魚標本膠原蛋白福馬林氫氧化鉀骨骼
讓埋藏地下的古代生物重見天日─古生物學家蔡政修專訪
2020.09.01
讓埋藏地下的古代生物重見天日─古生物學家蔡政修專訪
作者 / 曾文宣/畢業於臺灣師範大學生態演化研究所,熱衷於分...
609期
化石是生於現代的人們窺探古代生物的媒介之一。在臺灣這塊島嶼上,其實也蘊含了許多不為大眾所知的古生物故事。而主持臺大生科系古生物實驗室的蔡政修老師,是臺灣少見的古生物學家。他從最初對於古生物的熱情,一步步走...
古代生物化石標本早坂犀
成為一張張的精美植物印記─植物標本
2020.09.01
成為一張張的精美植物印記─植物標本
作者 / 胡哲明/臺灣大學生態演化所教授,也是臺大植物標本館...
609期
許多人曾有將樹葉作為書籤的經驗,廣義來說,這也是植物標本的範疇。植物標本是認識植物的良好媒介,根據植物屬性的不同,可以分為臘葉標本、浸液標本、種實標本及木材標本,每一種作法都有不同的考量及目的。而在製作完...
植物植物標本浸液標本種實標本木材標本
在冰與火的國度—遇見地球第二大鯊魚
2020.09.01
在冰與火的國度—遇見地球第二大鯊魚
作者 / 鄭嵩樺/淡江物理系畢業,現為業餘稀有野生動物攝影師...
609期
在遙遠蘇格蘭的小漁村,外面那片又綠又暗的陰森海域中,出沒一種個性與外表反差超大的巨大鯊魚,牠就是世界上第二大的鯊魚和魚類:姥鯊。我和船長在這片陰晴不定的海域中搜索,直到看見水面上出現三個突出的點點時,我就...
姥鯊鯊魚魚翅鼠鯊目季節保育遠洋帶
分類學家常投稿的Zootaxa期刊 為何會失去影響指數?
2020.09.01
分類學家常投稿的Zootaxa期刊 為何會失去影響指數?
作者 / 何宣慶/任職於國立海洋生物博物館,研究主題為深海魚...
609期
Zootaxa是全球分類學家最常投稿的期刊。但近期因過多的自我引用次數,遭到年度期刊引用報告(annual Journal Citation Report, JCR)排除,造成許多爭議。Zootaxa囊括全球超過四分之一的動物新種研究,被引用次數高也是...
分類學動物分類學期刊科學
銷聲匿跡的颱風 為何7月無颱風?
2020.09.01
銷聲匿跡的颱風 為何7月無颱風?
作者 / 賈新興/臺灣大學大氣科學系博士,前中央氣象局長期預...
609期
夏季是颱風出現的季節,往年的7月平均會有3 ~ 4個颱風生成。但今(2020)年7月卻罕見地無颱風生成,主要原因是季風槽受太平洋高壓,以及較大的垂直風切所導致。
颱風西北太平洋太平洋高壓垂直風切氣候季風
閱讀素養升級版─科學閱讀素養
2020.09.01
閱讀素養升級版─科學閱讀素養
作者 / 曾耀寰/中央研究院天文與天文物理研究所研究副技師,...
609期
人類文明之所以能快速躍升,原因在於文字的紀錄,人的情感、經驗與智慧不僅存留在口語相傳,透過文字紀錄才能代代地準確流傳。當經驗和智慧的長久累積,人類文明的才能大步前進。
文明閱讀識字率12年國教核心素養科學
讓科學文章成為閱讀素養試題的「科學生」線上學習平台!
2020.09.01
讓科學文章成為閱讀素養試題的「科學生」線上學習平台...
作者 / 馮瑞麒/泛科知識股份有限公司營運長。鄭國威/泛科知...
609期
泛科知識以「讓天下沒有難學的知識」為使命,熟知泛科學的朋友都知道,這個網站內容都富含知識性,連電商網站──泛科市集,上頭也是滿滿的各式知識型商品。
教育科學科普科學素養課綱教學
受僱期間發明的產物,專利權歸屬於誰?
2020.08.15
受僱期間發明的產物,專利權歸屬於誰?
作者 / 編輯部
464期
與公司存在僱傭關係期間,若員工有新發明,專利究竟屬於公司還是該名員工?而公司藉此所得的獲利,又該如何回饋給發明者?
專利專利法規僱傭關係
你的發明,誰的權利?淺談「職務發明」
2020.08.15
你的發明,誰的權利?淺談「職務發明」
作者 / 滕沛倫/專利師。
464期
在最單純的狀況下,發明人可以提出專利申請,進而享有專利權。
專利法專利申請權專利權僱傭關係委任關係職務發明
CRISPR技術的前景、挑戰及產業創新效果
2020.08.15
CRISPR技術的前景、挑戰及產業創新效果
作者 / 陳淵銓/美國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生物化學博士。
464期
基因編輯技術CRISPR的發展迅速,除用於農、工以及醫藥業外,具體可應用的項目仍在持續開發中,未來發展十分看好。
基因編輯技術模式動物南極磷蝦轉譯醫學生物經濟
醫材自付差額不一如何解?資訊公開、透明勝於擬定價格天花板
2020.08.15
醫材自付差額不一如何解?資訊公開、透明勝於擬定價格...
作者 / 林承勳
464期
衛生福利部(以下稱衛福部)中央健康保險署(以下稱健保署),今(2020)年6月初提出擬訂定醫材自付差額上限的新制度,來處理各家醫院診所提供全民健保部分給付醫療器材價格不一的狀況。健保署宣稱,部分給付的醫療器材...
醫療健保給付全民健康保險醫材自付差額社會福利資訊公開
從數位身分證的推行 探討被監控的可能性
2020.08.15
從數位身分證的推行 探討被監控的可能性
作者 / 郭羽漫/本刊特約編輯。
464期
中央研究院(以下稱中研院)近日舉辦「數位時代下的國民身分證與身分識別」系列研討會,其中,「數位足跡、剖繪與監控」的主題邀請到中研院法律所研究員邱文聰、資訊所副研究員莊庭瑞以及政治所副研究員蔡文軒,盼能藉此...
數位身分證數位科技隱私權數位足跡科技
臺灣團隊打造綠能無人機6隊進入任務型決賽
2020.08.15
臺灣團隊打造綠能無人機6隊進入任務型決賽
作者 / 編輯部
464期
近日,「2020綠能無人機創新大獎賽」於苗栗無人機飛行場進行實機飛行複賽,比賽過程也展現出臺灣學研單位在綠能科技整合上的創意。
綠能科技航太工業無人機
空汙程度的變化將影響太陽能發電效率
2020.08.15
空汙程度的變化將影響太陽能發電效率
作者 / 編輯部
464期
美國麻省理工學院(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MIT)科學家,日前針對印度德里(Delhi)的空氣汙染對太陽能電池輸出量的影響進行研究,發現空氣汙染降低後,該地日照量上升,進而提高太陽能發電的輸出量。
空汙太陽能霧霾COVID-19
國研院太空中心與產學研合作 邁向太空輻射電子元件市場
2020.08.15
國研院太空中心與產學研合作 邁向太空輻射電子元件市...
作者 / 編輯部
464期
國家實驗研究院國家太空中心(國家太空中心),日前與國內六所輻射測試與分析單位合作組成「台灣太空輻射環境驗測聯盟」,並於7月21日簽署合作備忘錄,盼能在國內太空環境檢測領域寫下嶄新的一頁。
輻射太空太空科技衛星
山崩會引起地震嗎?
2020.08.01
山崩會引起地震嗎?
作者 / 編輯部
608期
地震會造成山崩是顯而易見的事實,但山崩會造成地震嗎?
地震山崩莫拉克颱風氣候變遷
空氣汙染會提升嬰兒死亡率?
2020.08.01
空氣汙染會提升嬰兒死亡率?
作者 / 編輯部
608期
近期,源自於非洲撒哈拉沙漠的沙塵暴穿越大西洋,襲擊美國加勒比海地區,重創了城市交通與生活。
沙塵暴空氣汙染兒童健康衛生政策
深海中的火山如何爆發?
2020.08.01
深海中的火山如何爆發?
作者 / 編輯部
608期
地球的陸地及島嶼上共約有1900座活火山,而海底火山數量更多,目前仍沒有確切數量資料。廣大的海洋中有很多區域尚未被開發,因此大多數海底火山噴發時,我們不知道也沒有任何過程紀錄。
火山哈佛勒海底火山海水酸鹼度熱對流生態平衡
科教館重新開張!STEAM常設展、科學劇等你體驗
2020.08.01
科教館重新開張!STEAM常設展、科學劇等你體驗
作者 / 謝育哲/科教館重新開幕,我還不看爆!本刊熊編。
608期
國立臺灣科學教育館(以下簡稱科教館)於今(2020)年2月起,進行「屋頂室內外空間重整暨一樓大廳及半戶外空間更新計畫」,休館將近5個月,終於在7月15日重新開館。
科教館科學科學戲劇費布納西數列STEAM教育
自太空落下 從長征五號B看太空殘骸墜落
2020.08.01
自太空落下 從長征五號B看太空殘骸墜落
作者 / 黃楓台/美國俄亥俄州立大學工程力學博士。專長為衛星...
608期
太空時代的來臨雖拓展人們的視野,但火箭發射過程及報廢衛星所造成的太空垃圾卻也引發許多安全問題,而近期中國長征五號B 的殘骸墜落事件,又讓各界開始討論太空殘骸的處置。太空垃圾可分為無控制與可控制兩種類型。無控...
太空衛星長征五號太空垃圾海洋難抵極尼莫點
照射紅光可改善老年視力衰退
2020.08.01
照射紅光可改善老年視力衰退
作者 / 編輯部
608期
人眼的視力及視網膜敏感度會逐漸隨著老化而下降。為了改善這個問題,英國倫敦大學學院(University College London)發布的新研究指出,人眼在照射特定波長的紅光後,可明顯改善視力衰退問題。
視網膜感光細胞錐細胞紅光粒線體老化
怕蟑螂怕黑怕鬼 人為什麼會恐懼?
2020.08.01
怕蟑螂怕黑怕鬼 人為什麼會恐懼?
作者 / 張鈞惠/清華大學系統神經科學研究所副教授。
608期
生物演化出「恐懼」的保護機制,來提醒自己遠離危險、提高生存的機會。然而並非所有恐懼皆是天生而來,也有因為後天經驗產生的制約行為。大腦的杏仁核為目前研究中被認為與恐懼情緒相關的腦區,影響著我們的恐懼反應。恐...
古典制約制約學習暴露療法操作制約杏仁核恐懼
解密打擾你睡眠的可怕惡夢
2020.08.01
解密打擾你睡眠的可怕惡夢
作者 / 蔡宇哲/心理學博士,臺灣應用心理學會理事,也是哇賽...
608期
目前研究指出做夢大多發生在快速動眼睡眠時期,但並非絕對,可能與大腦部份腦區是否活躍相關。惡夢有調節情緒與壓力的功能,但過多惡夢、常被惡夢嚇醒或驚叫等狀況,可能導致睡眠品質不良,影響身心健康。在心理治療中會...
睡眠夢境快速動眼睡眠顳頂交界區記憶情緒內側前額葉皮質
以前尖叫是為了活下來,那現在為什麼我們還尖叫?
2020.08.01
以前尖叫是為了活下來,那現在為什麼我們還尖叫?
作者 / 黃揚名/輔仁大學心理學系副教授。
608期
尖叫傳達的可以是求救、警告等訊息,幫助動物在危險中存活。當我們聽到尖叫聲所引發的腦部反應有別於一般聲音,特別是尖叫聲中的粗糙度與杏仁核的活化呈正相關,也發現大腦將尖叫列為優先處理的訊息。目前發現,我們能從...
尖叫大腦反應聲音粗糙度杏仁核恐懼情緒
恐怖片如何製造恐懼?—訪《女鬼橋》導演奚岳隆、《粽邪》剪輯師高鳴晟
2020.08.01
恐怖片如何製造恐懼?—訪《女鬼橋》導演奚岳隆、《粽...
作者 / Maple/唸過台大外文、台大台文,都成了逃兵。以「娛...
608期
恐怖片或鬼片透過拍攝鏡頭與剪輯技巧來塑造恐怖氛圍,讓觀眾感到恐懼。拍攝手法上,可以將焦點放在主角外的背景,引發期待;或是以一鏡到底的動態拍攝,和視角轉換,讓觀眾進入情境。剪輯上則可以用反轉空間造成「鬼打牆...
恐怖片剪輯技巧電影民俗信仰全球化恐懼視角
  • «
  • 9
  • 10
  • 11
  • 12
  • 13
  • 14
  • 15
  • 16
  • 17
  • 18
  • 19
  • 20
  • »
TOP
科學月刊 台北市大安區羅斯福路三段 77 號 7 樓
服務電話:+886-2-2363-4910
電子郵件:scimonth@scimonth.one
服務時間:週一至週五 09:30~17:30,例假日除外。
  • 認識科月

    關於科月
    各期目錄
    投稿須知
    合作洽談
  • 讀者服務

    購買雜誌
    訂閱雜誌
    網路會員
    訂閱電子報
隱私政策 服務條款
  • © 1970- by Science Monthly 若需轉載、使用科學月刊或科技報導的文字、圖像或影音等,請洽本公司。
網頁設計 : 藝誠網頁設計公司

本站使用第三方服務進行分析,以確保使用者獲得更好的體驗。了解本站隱私權政策

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