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會員登入
  • 購物車(0)
HOME
×
  • 關於科月
    • 關於科月
    • 科月目錄
    • 科報目錄
  • 購買科月
    • 訂閱方案
    • 優惠方案
    • 諾貝爾系列
    • 購買單期
    • 購買通路
  • 投稿須知
  • 推廣專案
    • 星火相傳計畫
    • 支持專案計畫
  • 進階搜尋
  • 封面故事
  • News Focus
  • 專訪
  • 專欄
  • 評論
  • 精選文章
  • 活動訊息
  • 永續科學
  • 基金會
  • 科技報導
  • English
  • ig
  • line
  • facebook
  • 3
  • 3
  • 3
  • 3
- 文章分類 -
  • 封面故事
  • News Focus
  • 專訪
  • 專欄
  • 評論
  • 精選文章
  • 活動訊息
  • 永續科學
  • 基金會
  • 科技報導
  1. 文章列表
數學
物理
生物
化學
地球科學
科技
科學教育
科學史
書摘書評
專訪
採訪
評論
經濟
永續
社會科學
陽明交大跨國合作 開發COVID-19藥物篩選平台
2021.06.15
陽明交大跨國合作 開發COVID-19藥物篩選平台
作者 / 整理報導|李依庭
474期
全球2019冠狀病毒疾病(COVID-19)疫情已持續一年多,儘管英美各國已有多家疫苗上市,但所生產數量仍無法滿足全球急速蔓延的疫情。隨著臺灣疫情升溫,除了疫苗的開發外,開發COVID-19藥物也刻不容緩。近期,以國立陽明交...
科技報導COVID-19新冠病毒藥物藥物篩選平台
成大發現肺泡表面蛋白重組可抑制新冠病毒感染
2021.06.15
成大發現肺泡表面蛋白重組可抑制新冠病毒感染
作者 / 整理報導|李依庭
474期
2019冠狀病毒疾病(COVID-19)疫情持續在全球蔓延,除了快篩檢測與施打疫苗疾病預防之外,各方研究團隊也透過分子生物學技術,針對疾病的預防與治療帶來解方。近期,由成功大學教授王志堯所帶領的研究團隊發現,人類肺泡...
科技報導COVID-19新冠病毒肺泡表面蛋白D重組片段肺泡表面蛋白D血管收縮素轉化酶2ACE2
中藥清冠一號抗新冠病毒之基礎與臨床研究
2021.06.15
中藥清冠一號抗新冠病毒之基礎與臨床研究
作者 / 整理報導|劉姿婷
474期
COVID-19疫情對人類健康與社會經濟造成巨大衝擊,促使各國竭力研發治療方針。我國衛福部國家中醫藥研究所以中醫典籍《攝生眾妙方》中記載的「荊防敗毒散」為基礎,進行處方調整,研發10味藥材組成之新複方,命名為「臺灣...
科技報導COVID-19新冠病毒中藥清冠一號
最天然的GPS,鯊魚靠地磁找到回家的路
2021.05.31
最天然的GPS,鯊魚靠地磁找到回家的路
作者 / 編輯部
618期
過往許多研究顯示,海龜會藉由地球磁場的變化,準確地找到數千英里(mile)外的產卵地點,那麼是不是還有其他動物也能靠著地磁移動呢?
鯊魚地磁磁場窄頭雙髻鯊大白鯊
顛覆你對暴龍的想像,牠其實是個慢郎中!
2021.05.31
顛覆你對暴龍的想像,牠其實是個慢郎中!
作者 / 編輯部
618期
暴龍(Tyrannosaurus rex, T. rex),其名字的拉丁文含義是「蜥蜴中的暴君」,也是目前最知名的恐龍之一。牠體型巨大、擁有超強咬合力,與牠霸氣外表不符的短小前肢也是一大特點,而近期一篇新研究更顯示,暴龍其實還有...
暴龍走路速度古生物古生物學
誰說我只會躲雨! 動物們的避雨「超能力」
2021.05.31
誰說我只會躲雨! 動物們的避雨「超能力」
作者 / 郭羽漫/本刊前編輯
618期
對於長年處在教室或辦公室的學生與工作者來說,應該很難敏銳地察覺天氣微妙的變化吧?跟野生動物不同,我們就像溫室裡的花朵,被一頂頂水泥大蓋子保護得很好。
下雨動物行為黑邊鰭真鯊白冠帶鵐火雞強直斜頸痙攣
溪流、水圳、溝渠都可以看到牠! 入侵臺灣的外來種淡水螯蝦大軍
2021.05.31
溪流、水圳、溝渠都可以看到牠! 入侵臺灣的外來種淡...
作者 / 紀重佑、施習德
618期
臺灣目前共有3種外來種淡水螯蝦入侵,分別是美國螯蝦、澳洲螯蝦、大理石螯蝦。由於淡水螯蝦飼養容易、繁殖快速,加上適應環境能力強,即使遭到棄養也很容易在野外形成穩定族群。在許多臺灣的溪流、水圳、灌溉渠道,已發...
螯蝦美國螯蝦澳洲螯蝦大理石螯蝦淡水螯蝦生物生物學通訊螯蝦藍魔蝦
飄洋過海來見你! 那些躲在外銷水果裡的農業害蟲
2021.05.31
飄洋過海來見你! 那些躲在外銷水果裡的農業害蟲
作者 / 羅億庭/以前住在鳳梨田旁邊,本刊編輯。
618期
今年年初,中國無預警宣布停止輸入臺灣金鑽鳳梨進口。這事件起因於他們在臺灣進口鳳梨中發現有害生物「介殼蟲」,這種害蟲體積小容易傳播,且會吸食植物的汁液,影響植物的光合作用,使其生長不良甚至枯萎。除了介殼蟲之...
生物學農業害蟲鳳梨介殼蟲東方果實蠅蟲癭米爾頓釉小蜂害蟲防治新菠蘿灰粉介殼蟲菝葜黑圓盾介殼蟲
達爾文與華萊士的功績與誤判
2021.05.31
達爾文與華萊士的功績與誤判
作者 / 許家偉/畢業於輔大生物、陽明微免所,曾任職UCLA和...
618期
關於演化論的研究,達爾文已研究多年,但他卻一直未有將其出版與發表的準備。直到1855年,華萊士發表了一篇關於物種起源問題的論文後,達爾文才在朋友的催促與勸說下,於1858年的林奈學會共同發表兩人的研究。兩人獨力發...
生物學達爾文華萊士進化論演化砂拉越法則論文物種起源華萊士線演化筆記本達爾文-華萊士獎章林奈學會
冠狀病毒變變變:棘蛋白變異會影響抗體與疫苗效力嗎?
2021.05.15
冠狀病毒變變變:棘蛋白變異會影響抗體與疫苗效力嗎?
作者 / 編譯|劉姿婷
473期
COVID-19疫情席捲全球,截至2021年5月初,已感染全球超過1.5億的人,迄今造成超過3百萬人死亡。免疫系統是生物體面對病原菌入侵的防禦機制,而免疫力低下者,其免疫系統將無法完全消滅病毒。
COVID-19免疫系統冠狀病毒棘蛋白病毒疫苗突變病毒新冠肺炎
3D生物列印技術,客製化鼻軟骨組織
2021.05.15
3D生物列印技術,客製化鼻軟骨組織
作者 / 編譯|陳亭瑋
473期
加拿大亞伯達大學(University of Alberta)研究團隊研發新技術,以3D生物列印製造鼻軟骨組織,供手術使用。未來因皮膚癌造成鼻軟骨缺損,將可藉此技術更安全地復原術後外觀。
3D生物列印技術軟骨組織鼻軟骨非黑色素瘤皮膚癌醫療
獅子打哈欠的祕密?慵懶行為背後的社交意義
2021.05.01
獅子打哈欠的祕密?慵懶行為背後的社交意義
作者 / 編輯部
617期
午後的動物園中,慵懶的獅子打了一個大哈欠,看起來像隻昏昏欲睡的大貓。可別以為「打哈欠」只是疲憊、想睡覺的訊號……
哈欠獅子社會凝聚力
「打屁股」可能影響孩童的腦部發育
2021.05.01
「打屁股」可能影響孩童的腦部發育
作者 / 編輯部
617期
你小時候曾有過被打屁股的經驗嗎?近期一篇刊登在《兒童發展》(Child Development)的研究發現,「打屁股」可能會影響兒童的大腦發育。
打屁股兒童偏差行為認知發展心理健康腦部發展
鳥類真的有括約肌啦!你們都誤會了!
2021.05.01
鳥類真的有括約肌啦!你們都誤會了!
作者 / 陳昱慈/威斯康辛大學生物系學士,維吉尼亞聯邦大學神...
617期
下半身擁有生殖、泌尿、排便三大功能分開的孔洞,是大多數哺乳類特有的演化特徵,其他的脊椎動物包括鳥類、爬蟲類等下半身都只有一個三合一多功能的洞,稱為泄殖腔。人類的肛門外括約肌由會陰的四層肌肉——皮下層、外層...
括約肌泄殖腔軸下肌群演化骨盆鳥類
捕捉蛋白質動態結構的神兵利器:雙電子共振技術
2021.05.01
捕捉蛋白質動態結構的神兵利器:雙電子共振技術
作者 / 李介勤/清華大學化學系博士,致力於細胞膜蛋白動態構...
617期
電子自旋使電子能在微觀世界中,呈現出「角動量」特性,在外加磁場作用下,電子將會出現兩種狀態:上、下自旋。下自旋與磁場方向逆向平行,由於電子帶負電,能量較低,因此大部分的自旋電子會以此形態存在;在電子接收了...
蛋白質結構生物學動態構形疾病
蜘蛛的絲與思
2021.05.01
蜘蛛的絲與思
作者 / 黃貞祥/來自馬來西亞,現任教於清華大學分子與細胞生...
617期
蜘蛛,對很多人來說,是種令人不愉快的昆蟲⋯⋯哦不⋯⋯節肢動物。我過去對蜘蛛可說是畏而遠之,對牠們在家中捕食害蟲的「到府清潔服務」也是敬謝不敏。
蜘蛛蜘蛛習性大腦昆蟲胜肽細齒方胸蛛導讀文台積電盃青年尬科學
蛋白質加上昆蟲和樹皮!諾瓦瓦克斯(Novavax)疫苗原理與臨床試驗成果
2021.04.15
蛋白質加上昆蟲和樹皮!諾瓦瓦克斯(Novavax)疫苗原...
作者 / 蔣維倫/泛科學PanSci專欄作家、故事專欄作家、udn鳴...
472期
這次的COVID-19疫情裡,諾瓦瓦克斯(Novavax)率先完成了蛋白質類型疫苗的三期臨床試驗。本文即著重介紹諾瓦瓦克斯疫苗的發展與特色。
新冠肺炎COVID-19蛋白質疫苗諾瓦瓦克斯Novavax秋行軍蟲棘蛋白
保護力下修、血栓風險,AZ疫苗的種種考驗
2021.04.15
保護力下修、血栓風險,AZ疫苗的種種考驗
作者 / 編譯|李依庭
472期
近期,由阿斯特捷利康(AstraZeneca)與英國牛津大學共同研發的COVID-19疫苗,在各國施打後問題不斷,有效性與安全性也遭受考驗。
新冠肺炎疫苗COVID-19疫苗凝血障礙AZ疫苗
世界最小細胞480個基因就能正常複製分裂
2021.04.15
世界最小細胞480個基因就能正常複製分裂
作者 / 編譯|李依庭
472期
一個具有完整功能的細胞至少需要多少個基因呢?5年前,由美國克萊格.凡特研究所(J. Craig Venter Institute, JCVI)創立者克萊格.凡特(J. Craig Venter)所領導的研究團隊研發出只包含473個基因的最小基因體細胞。
細胞基因體細胞絲狀黴漿菌生殖器支原體生命起源
是什麼決定了我們眼睛的顏色?
2021.03.30
是什麼決定了我們眼睛的顏色?
作者 / 編輯部
616期
人類的眼睛顏色由虹膜中黑色素(melanin)的多寡決定,而棕色眼睛的黑色素含量較藍色眼睛多。
眼睛顏色眼睛虹膜黑色素基因色素性青光眼眼球白化症
狐猴告訴我們的事:想維持愛情長久,並沒有單一公式
2021.03.30
狐猴告訴我們的事:想維持愛情長久,並沒有單一公式
作者 / 編輯部
616期
在自然界中,人類並不是唯一擁有單一配偶親密關係的物種,某些蝙蝠、狼、狐狸在繁衍上也屬於單一伴侶制(monogamy)。
親密關係單一伴侶制開放式關係狐猴生物學催產素血管加壓素大腦紅腹狐猴獴美狐猴
不只是植物!跨「界」天王的藻類家族
2021.03.30
不只是植物!跨「界」天王的藻類家族
作者 / 張睿昇/國立臺灣海洋大學海洋中心助理研究員。(本篇...
616期
從餐桌上的海帶到水族箱中的綠色小點,藻類似乎在不知不覺間充斥於我們的日常生活中。但你了解藻類嗎?依據目前藻類資料庫(algaebase)中的位階分類,有細胞核的是真核藻類;不具核細胞核的稱為原核藻類。而藻類究竟被...
藻類藍綠菌海藻植物界細胞原生生物界原核生物界藻類分類
骨子裡藏了什麼祕密?關於恐龍胚胎學的二三事
2021.03.30
骨子裡藏了什麼祕密?關於恐龍胚胎學的二三事
作者 / 黃大一/美國俄亥俄州立大學生藥學博士班,中興大學客...
616期
恐龍胚胎學是一門「看進恐龍骨頭內」的科學,有別於傳統的古生物學,能揭開更多恐龍的諸多奧秘。筆者在中國雲南挖掘到2億年前的祿豐龍胚胎化石,並發現牠在還沒孵化、破殼、吃到外界食物之前,就已經換了好幾代牙齒;此...
恐龍恐龍胚胎化石祿豐龍恐龍牙齒蜥腳類恐龍
「屎」上第一的吸引力?大貓熊為什麼愛在馬糞中打滾?
2021.03.30
「屎」上第一的吸引力?大貓熊為什麼愛在馬糞中打滾?
作者 / 曾文宣/畢業於臺灣師範大學生態演化研究所,熱衷於分...
616期
外表看似可愛的大貓熊,有著一個不怎麼可愛的嗜好:看見新鮮的馬糞時,會莫名受到吸引一頭埋入馬糞中,甚至翻滾、磨蹭樣樣來!中國科學家分析新鮮馬糞中的成分後,發現其中的BCP化合物正是吸引大貓熊的關鍵。原來BCP化合...
貓熊馬糞萜烯β—石竹烯石竹烯氧化物BCP化合物
關於我轉生變成世界屎尿第一人這檔事—楊佩良專訪
2021.03.30
關於我轉生變成世界屎尿第一人這檔事—楊佩良專訪
作者 / 羅億庭/搞笑諾貝爾獎大粉絲,本刊編輯。
616期
你知不知道哺乳類動物平均尿尿的時間有多長?袋熊便便為什麼是方的?其實不論體型大小,體重3公斤以上的哺乳類動物,尿尿時間都差不多是21秒;而袋熊的方形便便則是因為牠腸道內的肌肉厚薄不均,當便便經過腸道時就會被...
哺乳類大象動物袋熊尿尿時間方形便便搞笑諾貝爾獎
新研究指出,擁有抗體可降低感染COVID-19的風險
2021.03.16
新研究指出,擁有抗體可降低感染COVID-19的風險
作者 / 編譯|陳亭瑋
471期
去(2020)年席捲全球的「2019冠狀病毒疾病」(COVID-19),有許多研究仍在進行中。
COVID-19抗體癌症疫苗新冠肺炎
哪家新冠疫苗好?短期恐怕沒有答案
2021.03.16
哪家新冠疫苗好?短期恐怕沒有答案
作者 / 編譯|李依庭
471期
「我們應該在非洲施打效果較差的疫苗嗎?還是應該尋找加強低溫運送的方法?」位於奈及利亞的非營利組織——非洲國際衛生青年領袖的研究主任阿德比西(Yusuff Adebayo Adebisi)於接受Nature期刊採訪時問道。
新冠肺炎疫苗新型冠狀病毒變種病毒
打破過去認知!大腦也受免疫系統監控?
2021.03.16
打破過去認知!大腦也受免疫系統監控?
作者 / 編譯|劉姿婷
471期
過去認為,中樞神經系統與免疫系統各司其職,功能互不干涉。中樞神經系統在血腦屏障(bloodbrain barrier, BBB)的屏蔽之下,一直被認為是一個免疫豁免(immune privilege)的區域,意指不受免疫系統管轄,抗原無法被免...
中樞神經免疫系統免疫細胞神經疾病
乳癌增生與轉移 DSG2表現量為關鍵
2021.03.16
乳癌增生與轉移 DSG2表現量為關鍵
作者 / 整理報導|李依庭
471期
乳癌為臺灣女性好發癌症的首位,且根據衛福部統計,近年來女性十大癌症死因中,乳癌也名列前茅,是許多女性的夢靨。儘管隨著醫療進步,在早期發現、早期治療之下,乳癌患者的五年存活率已有90%。
乳癌DSG2基因癌細胞癌症
生物材料新突破,以3D列印誘導神經細胞生長
2021.03.16
生物材料新突破,以3D列印誘導神經細胞生長
作者 / 編譯|陳亭瑋
471期
未來再生醫學有機會在體外培養神經細胞,再將其植入受損的神經系統中嗎?
3D列印神經細胞生物材料
  • «
  • 13
  • 14
  • 15
  • 16
  • 17
  • 18
  • 19
  • 20
  • 21
  • 22
  • 23
  • 24
  • »
TOP
科學月刊 台北市大安區羅斯福路三段 77 號 7 樓
服務電話:+886-2-2363-4910
電子郵件:scimonth@scimonth.one
服務時間:週一至週五 09:30~17:30,例假日除外。
  • 認識科月

    關於科月
    各期目錄
    投稿須知
    合作洽談
  • 讀者服務

    購買雜誌
    訂閱雜誌
    網路會員
    訂閱電子報
隱私政策 服務條款
  • © 1970- by Science Monthly 若需轉載、使用科學月刊或科技報導的文字、圖像或影音等,請洽本公司。
網頁設計 : 藝誠網頁設計公司

本站使用第三方服務進行分析,以確保使用者獲得更好的體驗。了解本站隱私權政策

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