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會員登入
  • 購物車(0)
HOME
×
  • 關於科月
  • 購買科月
  • 訂閱科月
  • 投稿須知
  • 各期目錄
  • 進階搜尋
  • 訂閱電子報
  • 封面故事
  • News Focus
  • 專訪
  • 專欄
  • 科技報導
  • 評論
  • 精選文章與其他
  • 活動訊息
  • English
  • ig
  • line
  • facebook
  • 3
  • 3
  • 3
  1. 文章列表
數學
物理
生物
化學
地球科學
科技
科學教育
科學史
書摘書評
專訪
採訪
評論
學術出版業「破」與「立」的拉扯—兼論 Mega Journal 的解套之道
2022.05.15
學術出版業「破」與「立」的拉扯—兼論 Mega Journal ...
作者 / 蔡孟利/宜蘭大學生物機電工程學系。
485期
今(2022)年3月底,臺灣大學醫學院(簡稱臺大醫學院)研究發展分處的網頁公告了一則消息,內容大要是臺大醫學院正面表列了600餘本在學術聲譽或審稿方式有爭議的期刊,並表示該院審查聘任或升等的人事案時,若申請人提交...
學術期刊論文期刊審查程序學術研究學術出版掠奪式期刊巨錄期刊同儕審查評比參數科學價值
我見我聞:學術倫理面面觀
2022.04.15
我見我聞:學術倫理面面觀
作者 / 陳慶鏗/退休國家講座教授、前長庚醫療財團法人特聘講...
484期
陽明大學生命科學系教授周成功於《科技報導》第480期「科報40周年」撰文指出:「自我反省及批判的精神,似乎已經從臺灣學術圈內完全消失」。筆者從事生物醫學教研50年,參與學術行政亦35載,深感常與學生及同仁分享的「...
學術界學術倫理生物醫學學術研究學術論文科學人性數據撤稿指數研究倫理
開放取用收費會造成學術發表的不公平?該如何解除?
2022.04.15
開放取用收費會造成學術發表的不公平?該如何解除?
作者 / 劉雨如/英國諾丁罕大學遺傳學博士。
484期
隨著各大學術出版集團日漸壯大,對廣大學術作者與讀者,收取的出版費用也日益高漲,而許多學術研究機構,皆採用發表數量與影響力來評估研究工作者的績效,因而助長了學術出版社有恃無恐的氣燄,學術發表的付費高牆(...
開放科學開放取用科學資訊學術高牆學術特權學術研究科學公民活動科學改革
科學發表「報喜不報憂」,如何危害客觀性與未來發展
2022.02.15
科學發表「報喜不報憂」,如何危害客觀性與未來發展
作者 / 劉雨如/英國諾丁罕大學遺傳學博士。
482期
2019年10月,《自然》(Nature)讀者投書專欄有一篇來自加拿大亞伯達大學(University of Alberta),梅塔(Devang Mehta)博士後研究員的投書,分享他將博士學位研究投稿發表在《基因組生物學》(Genome Biology)的心...
基因編輯病毒DNA木薯雙子病毒科鑲嵌病毒病基因工程科學客觀性邁克生-莫雷實驗乙太期刊學術研究
學術研究再現性該如何提升? 「註冊報告」與「材料分析報告」發表制度的出現
2021.06.15
學術研究再現性該如何提升? 「註冊報告」與「材料分...
作者 / 劉雨如/英國諾丁罕大學遺傳學博士。
474期
2005年,史丹佛大學醫學院教授尤安尼迪斯(John Ioannidis),發表了一篇學術文章,題為〈為什麼大部分的研究發表發現都是假的〉(Why most published research findings are false),指出許多醫學研究結果都無法被重複...
科技報導學術研究註冊報告材料分析報告出版偏見研究過程
我國的科技政策遭遇什麼困難?
2021.05.15
我國的科技政策遭遇什麼困難?
作者 / 林基興/行政院科技顧問組前研究員。
473期
今(2021)年3月,科技部長吳政忠於立法院接受備詢時確定,科技部確定組改,並將改名為「國家科學與技術委員會」。(與過去的「國家科學委員會」同樣可簡稱「國科會」)。《科學月刊》於2020年12月刊登〈科技部回復成國...
科技學術研究組織科技發展國科會
科學需要科學哲學的理由之一:釐清科學概念
2021.03.01
科學需要科學哲學的理由之一:釐清科學概念
作者 / 葉筱凡/成功大學醫學院微免所與醫學、科技與社會(...
615期
當學校實驗室成為一種「學術工業」,學生欠缺提出「好問題」或「獨立、批判性思考」等能力時,我們如何能培育出擁有創新力的學子投入科學研究行列?釐清科學概念可以成為培養獨立思考能力的第一步,透過概念分析,科學家...
科學哲學學術研究教育
我們與「真」的距離—疫情之中如何看待相關的學術研究成果
2020.06.01
我們與「真」的距離—疫情之中如何看待相關的學術研究...
作者 / 林翰佐/銘傳大學生物科技學系副教授,本刊總編輯。
606期
在科學研究中,知識分為假說、學說及定理等名詞,不同的名詞代表知識的不同位階。在科學家找出事物的真理前,知識需要不斷地驗證、推翻及更新。而在近日的疫情下,生命科學的研究成果仍具有許多不確定性,而學界、當權者...
學術研究假說學說定理生命科學疫情防疫研究文獻
科學家如何觀看《關鍵少數》? 科研人員的工作日常
2017.05.01
科學家如何觀看《關鍵少數》? 科研人員的工作日常
作者 / 朱美妃/臺灣大學海洋研究所助理教授。
569期
2017年1月於臺灣上映的《關鍵少數》(Hidden Figures)電影,描述三位非裔女性在美國太空總署(NASA)不畏性別困境,藉由自身卓越的數學能力,協助完成一次次重要的太空任務。對比於當代臺灣的研究環境,女性科學家又是...
科學家關鍵少數數學性別地球科學學術研究
科學家如何觀看《關鍵少數》?選擇屬於你的道路
2017.05.01
科學家如何觀看《關鍵少數》?選擇屬於你的道路
作者 / 陳卉瑄/臺灣師範大學地球科學系教授。
569期
2017年1月於臺灣上映的《關鍵少數》(Hidden Figures)電影,描述三位非裔女性在美國太空總署(NASA)不畏性別困境,藉由自身卓越的數學能力,協助完成一次次重要的太空任務。對比於當代臺灣的研究環境,女性科學家又是...
科學家關鍵少數性別科學突破學術研究女性科學家
  • «
  • 1
  • »
TOP
科學月刊 台北市大安區羅斯福路三段 77 號 7 樓
服務電話:+886-2-2363-4910
電子郵件:scimonth@scimonth.one
服務時間:週一至週五 09:30~17:30,例假日除外。
  • 認識科月

    關於科月
    各期目錄
    投稿須知
    合作洽談
  • 讀者服務

    購買雜誌
    訂閱雜誌
    網路會員
    訂閱電子報
隱私政策 服務條款
  • © 1970- by Science Monthly 若需轉載、使用科學月刊或科技報導的文字、圖像或影音等,請洽本公司。
網頁設計 : 藝誠網頁設計公司

本站使用第三方服務進行分析,以確保使用者獲得更好的體驗。了解本站隱私權政策

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