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員登入
購物車
(
0
)
HOME
×
關於科月
關於科月
科月目錄
科報目錄
購買科月
訂閱方案
優惠方案
諾貝爾系列
購買單期
購買通路
投稿須知
推廣專案
星火相傳計畫
支持專案計畫
進階搜尋
封面故事
News Focus
專訪
專欄
評論
精選文章
活動訊息
永續科學
基金會
科技報導
繁體中文
English
ig
line
facebook
Please enable JavaScript
分類選單
- 文章分類 -
封面故事
News Focus
專訪
專欄
評論
精選文章
活動訊息
永續科學
基金會
科技報導
文章專區
搜尋
搜尋結果
2023.03.02
如何保持身體滑順乾爽?當水分子遇見滑石爽身粉
作者 / 余樹楨/成功大學地球科學系退休教授。
639期
爽身粉是一般家庭日常用來除濕、吸汗以保持個人皮膚乾爽的衛生保養用品,市售爽身粉的主要吸水成分則以滑石粉和玉米粉最為普遍。過去曾有報導指出,以玉米粉為原料的爽身粉吸水,粉體順滑度會降低,舒緩皮膚摩擦的效果也...
爽身粉
滑石
晶體結構
矽酸鹽礦物
水矽酸鎂
矽氧四面體層
氧原子
2023.03.01
情緒低落與肥胖竟是熬夜惹的禍?生理時鐘、睡眠、人體...
作者 / 黃雯華/中央研究院基因體研究中心助研究員,研究領域...
639期
睡眠時間、長度、結構、入睡的難易程度等都受到生理時鐘調節,以廣泛且複雜的機制調節生理的晝夜節律。
生理時鐘
睡眠
情緒障礙
晝夜節律
感光視網膜神經節細胞
谷胺酸
科學
2023.02.16
嘉義基督教醫院研究證實 RNAi可抑制新冠病毒的複製
作者 / 整理報導|陳亭瑋
494期
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COVID-19)在全球引發大規模的疫情,對於人類健康與經濟活動影響甚鉅。在這段期間,許多科學研究團隊開始著手研究病毒疫苗、以及過往較少人研究的抑制病毒藥物。
RNAi
核糖核酸
BK病毒
RNA聚合酶
shRNA
2023.02.02
生物如何適應環境逆境?遺傳多樣性的起源與應用
作者 / 李承叡/臺灣大學生態學與演化生物學研究所副教授。
638期
從撒哈拉沙漠到亞馬遜叢林、從熱帶雨林到溫帶針葉林、從臺灣的低海拔闊葉林到高海拔箭竹草原,自然環境具有非常高的多樣性,不同的環境也生存著適應當地的各種生物。
環境
生物
演化
核苷酸
生物多樣性
性狀
逆境
環境適應
遺傳
2023.02.02
葉片上的「玻璃窗」揭祕卷柏葉表矽晶體的光學效應
作者 / 謝佩君/畢業於中興大學生命科學系碩士班,研究蕨類與...
638期
你有被芒草割傷的經驗嗎?為什麼看似柔軟的草竟有如此銳利的武器?其實,如此銳利、劃傷手指的利器正是植物體累積的矽結晶!
自然環境
矽
二氧化矽
矽晶體
葉表皮細胞
矽結晶
禾本科植物
矽酸鹽類
二氧化矽
卷柏植物體
2023.01.16
找到動脈粥狀硬化新分子標靶 「紐蛋白」磷酸化是關鍵
作者 / 整理報導|羅億庭
493期
心血管疾病長年來位居臺灣十大死因的前段班,溫差大的秋冬更是心血管疾病的好發季節。即便我們知道動脈粥狀硬化(attherosclerosis)是誘發心血管疾病的重要 危險因子,但科學家目前對於心血管系統中的力學環境仍所知甚...
心血管疾病
動脈粥狀硬化
血管
血管分子生物工程
紐蛋白
分子標靶
磷酸化
2023.01.16
為什麼有人容易胖出一身病?陽明交通大學發現「口型蛋...
作者 / 整理報導|羅億庭
493期
肥胖是現代人常見的文明病,根據2013∼2016年的「國民營養健康狀況變遷調查」,臺灣地區成人過重與肥胖的盛行率為45.4%,而肥胖也與許多新陳代謝相關的疾病有密切關係。
胖
慢性病
口型蛋白
脂肪酸
預防醫學
2022.12.26
Meta 預測出六億種蛋白質結構
作者 / 編輯部
637期
蛋白質是所有生物的必要組成成分,然而人類對如此重要的物質其實所知甚少。即使集結眾多科學家之力所建構的蛋白質資料庫(Protein Data Bank)也只解出近18 萬種蛋白質結構,而這僅占生物圈的極小部分。
蛋白質
生物
蛋白質結構
人工智慧
胺基酸
2022.11.17
中央大學團隊發現Thg1酵素的雙重功能 找到小腦萎縮症...
作者 / 整理報導|羅億庭
491期
小腦萎縮症(Spinocerebellar Ataxia)是一種遺傳性神經疾病,主要是因為小腦、脊髓、腦幹退化萎縮導致。 也因為小腦掌管了人體重要的平衡功能,當小腦產生病變時通常會使得患者的運動及平衡失調。
小腦萎縮症
酵素
Thg1
核糖核酸
多胜肽鏈
胺基酸
GTP
tRNA
2022.10.01
過多的藍光讓果蠅加速衰老
作者 / 編輯部
634期
你今天花了多少時間滑手機呢?3C 產品的藍光對於健康的潛在影響一直受到關注,近期也有愈來愈多研究證實短波長藍光會對眼睛造成傷害,但目前我們仍不了解其中的作用機制。
3C 產品
藍光
代謝反應
果蠅
琥珀酸
麩胺酸
電子產品
螢幕
2022.09.16
洗刷致癌汙名?硝酸鹽、亞硝酸鹽對心血管健康利大於弊
作者 / 整理報導|羅億庭
489期
你喜歡吃香腸、培根嗎?這類加工食品因為含有硝酸鹽(nitrate, NO3-)、亞硝酸鹽(dioxidonitrate, NO2-),常被認為可能具有致癌風險,因此許多民眾都會盡量減少食用。
加工食品
硝酸鹽
亞硝酸鹽
植物氮循環
毒理動力學
心血管
2022.09.16
AlphaFold的蛋白質宇宙?人工智慧幾乎能預測所有已知...
作者 / 編譯|羅億庭
489期
由DeepMind開發的蛋白質結構預測程式AlphaFold,可以預測任何目前已具備序列數據的蛋白質結構——包含了來自約100萬個物種、將近兩億多種蛋白質。這幾乎涵蓋了地球上所有已知蛋白質的數據資料,且研究者能在DeepMind建立...
DeepMind
蛋白質
蛋白質結構
AlphaFold
胺基酸序列
藥物
2022.09.01
釀酒時的微生物魔法 增加葡萄酒 釀造風味的細菌
作者 / 陳俊堯/慈濟大學生命科學系助理教授,熱愛細菌的細菌...
633期
微生物是人類朋友裡最厲害的魔法師,尋常的食物在經過它們的發酵改造之後,可能會以完全不同的外形和香氣出現,變成不可思議的美食⸺釀酒就是這樣的魔法。
酵母菌
酒球菌
乳酸桿菌屬
片球菌屬菌種
微生物
花青素
二次發酵
酒精
蘋果酸
乳酸菌
2022.09.01
花香、奶油、榛果味?系統化品飲葡萄酒的色香味
作者 / 鄒修銘BSP/軟體工程師、盲品愛好者、登山客,致力探...
633期
葡萄酒的品飲乍聽之下是一項艱深的活動,與讀者頗有距離。其實,只要能掌握以「色、香、味」三方面進行分析的系統化品飲技能,我們就能夠自行評判酒質優劣,享受葡萄酒多層次的美好。
品酒
葡萄酒
品飲技能
ISO杯
微生物
釀造工藝
酒石酸
單寧
釀造技法
花青素
卡本內蘇維濃
2022.09.01
在家也能釀酒?葡萄酒自釀之道
作者 / 鄭建瑋/銘傳大學生物科技學系副教授。
633期
記得2018 年筆者在《科學月刊》上發表過〈超越千年的釀造工藝―啤酒〉,當時正值精釀啤酒風潮當道,一時之間有許多富有實驗精神的新創精釀啤酒問世。臺灣也出現幾家專門供應自釀啤酒原料與設備的網站或供應商,使許多人...
釀酒
自釀
葡萄
葡萄酒
啤酒
天然酵母
天然菌種
混和菌種
蘋果乳酸
乳酸菌
2022.09.01
蛋殼、檸檬、醋加豆漿就能做出豆腐?藏在大豆製品中的...
作者 / 王喬蒂。徐靖亞。蔡敏郎。
633期
大豆(Glycine max)是大豆科大豆屬的植物種子,在日常飲食中經常出現,是人類重要的蛋白質、脂肪營養來源,同時含有豐富的鈣、磷、鐵、維生素B 群等,有增肌減脂、預防肌少症、強健骨骼等益處。
大豆
凝膠機制
酸性凝固劑
血球凝集素
甲狀腺腫素
胰蛋白酶抑制劑
凝固劑
葡萄糖酸內酯
硫酸鈣
2022.08.01
人類基因體計畫的最後一塊拼圖
作者 / 陳乃群/於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取得電腦科學博士學位,在...
632期
1988 年發起的人類基因體計畫,目標為完成人類基因體序列的解碼。該計畫於2003 年宣告完成,當年研究團隊完成92%的人類基因體序列,也成為現今基因體研究的基石。
基因體
遺傳密碼
染色體
去氧核糖核酸
核糖核酸
鹼基對
人類基因體計畫
基因體定序
基因檢測
基因編輯
CHM13細胞株
2022.07.15
插管輔助無線感測系統 降低鼻胃管錯置傷害
作者 / 整理報導|陳亭瑋
487期
鼻胃管是一種由鼻孔經咽喉、食道插入胃中,再透過管道提供營養的裝置,常用於無法自行吞嚥進食的病患身上。隨著臺灣人口高齡化,臨床上的相關需求也日益增加。
鼻胃管
電磁波
感測系統
胃酸
儀器
照護中心
鼻胃管插管輔助無線感測系統
無線電波發射器
營養
光感測器
醫療需求
醫療品質
2022.07.01
用化學合成的方式重現醬油
作者 / 編輯部
631期
醬油可說是一款居家必備調味料,不過它嚐起來為什麼甜甜鹹鹹?科學家在醬油中發現了多種蛋白質和胜肽(peptides),可能就是使它風味獨特的關鍵。
醬油
化學合成
蛋白質
胜肽
有機化合物
微生物
脯胺酸
雙肽
2022.07.01
誰說基礎科學沒有用?幫助永續農業、減碳、能源應用的...
作者 / 羅億庭/做不了研究只好少開冷氣減碳,本刊編輯。
631期
在看文章前,想先問問你對於「基礎科學」的想像是什麼?在現今的臺灣社會中,民眾大多將焦點擺在科學研究的「應用端」,似乎比較難理解基礎科學研究為什麼重要。
基礎科學
永續農業
減碳
能源應用
基礎研究
全球暖化
化學肥料
有機物質
氮肥
硝酸鹽
枯草桿菌
微生物
2022.07.01
基礎科學 如何幫助我們控制疫情?
作者 / 張樂妍/若沒有科學家們研究生態,我們不會發現氣候變...
631期
讓我們將時間從今(2022)年倒轉至兩年多前:2019 年年底,中國武漢傳出不明原因的肺炎感染案例;2020 年初,世界衛生組織(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WHO)公布了感染源-2019 新型冠狀病毒(SARS-CoV-2)。
基礎科學
基因序列
SARS-CoV-2
mRNA疫苗
冠狀病毒
中和性抗體
核糖核酸
mRNA疫苗
抗病毒藥物
2022.07.01
用人工血液讓蚊子飽餐一頓?找出有效的防蚊策略!
作者 / 羅怡珮/嘉南藥理大學生物科技系教授,研究環境衛生害...
631期
俗稱的「蚊子」是雙翅目蚊科(Culicidae)的昆蟲,雌蚊將卵產在水中,讓孵化的幼蟲於水裡發育,經過四次蛻皮化蛹,破蛹而出的成蟲羽化後飛離水面,就是我們日常中看到的蚊子。
蚊子
雙翅目蚊科
昆蟲
人工血液
斑蚊
瘧蚊
家蚊
防蚊實驗
乳酸
二氧化碳
埃及斑蚊
熱帶家蚊
防蚊精油
空間忌避實驗
2022.06.15
以「石墨烯」做為電極材料的超級電容儲能運輸車 提升...
作者 / 整理報導|陳亭瑋
486期
隨著2050全球淨零排放的時間愈來愈接近,使用電動車已經是不可逆的趨勢。而根據國際能源總署(International Energy Agency, IEA)公布的「全球淨零排放路徑圖」分析減碳的具體行動和時程,2030年電動車的市占比需高達...
2050全球淨零排放
電動車
電動載具
運輸載具
電容儲能運輸車
低碳化
鉛酸電池
石墨烯
綠能產業
碳排放
二氧化碳
農業發展
生態環境
2022.06.15
病毒是活的嗎?我們能不能重建病毒?《病毒圈》
作者 / 法蘭克‧ 萊恩(Frank Ryan)
486期
二○○二年,紐約州立大學石溪分校分子遺傳學暨微生物學系的埃卡德.維默爾教授,在他的實驗室中以郵購的成分重建了脊髓灰白質炎病毒。實驗引來了興趣也引來了罵名
病毒
脊髓灰白質炎病毒
核苷酸
惰性化學物質
有機體
遺傳寄生蟲
生命演化樹
普氏立克次體
遺傳共生體
2022.06.01
異位性皮膚炎是微生物在作怪?認識皮膚上的細菌室友
作者 / 陳俊堯/慈濟大學生命科學系助理教授,熱愛細菌的細菌...
630期
在這個世界上,到處都有細菌。不管是我們觸碰到的物品還是迎面而來的空氣,都可能帶有細菌。因此,當我們的皮膚與外界環境接觸,便有相當大的面積可讓細菌附著並成為皮膚上的住民。這些細菌到底是些什麼傢伙,對我們又會...
皮膚
微生物
細菌
表皮葡萄球菌
異位性皮膚炎
蛋白絲線
抗菌胜肽
常駐菌
細胞
痤瘡丙酸桿菌
金黃色葡萄球菌
丙酸桿菌屬
2022.06.01
光速行動
作者 / 米勒(Joe Miller)、吳沙忻(Uğur Şahin)、圖雷西...
630期
如果你現在需要發明一款從未使用於冠狀病毒傳染病的疫苗來阻止一種人類未曾見過的冠狀病毒,而且這項通常需要花費數年的工作得在100 天內完成,否則世界上將會有數百萬、甚至上千萬的人死亡,還會使全球經濟遭受無法估計...
冠狀病毒
疫苗
病毒
傳染病疫苗
醫療
信使核糖核酸
mRNA技術
樹突細胞
T 細胞
2022.05.01
腸一腦軸線 腸道細菌與大腦的對話
作者 / 陳俊堯/慈濟大學生命科學系助理教授,熱愛細菌的細菌...
629期
大腦通常被視為身體的總指揮中心,不過我們身體中有個器官,其實也深深影響著大腦。你聽過「腸-腦軸線」(gut-brain axis)嗎?
腸道
神經細胞
神經傳導物質
細菌
腸道細菌
大腦
自主神經系統
神經網路
迷走神經
短鏈脂肪酸
葡萄糖
碳原子
2022.04.15
臺大團隊破解水域生態系的因果關係與回饋機制,開創永...
作者 / 整理報導|陳亭瑋
484期
隨著氣候變遷、生態棲地受破壞,生物多樣性也常被認為進入了岌岌可危的「第六次大滅絕」,亟待保育。然而,生物多樣性對於「生態系功能」諸如生產力、生物量、資源運用效率等有哪些實質上的影響,一直都是環境與生態永續...
氣候變遷
生物多樣性
生態系功能
藻類多樣性
海洋
營養鹽
交叉收斂映射
氮鹽
磷酸鹽
環境變遷
生態系統
2022.04.01
以「次世代定序」完成精準醫療,更能協助生命科學領域...
作者 / 趙盈婷/中央大學生醫科學與工程學系系統生物與生物資...
628期
1977 年,英國生物化學家桑格發明了第一代核酸定序技術「鏈終止法」。他利用雙去氧三磷酸核苷酸(ddNTP)終止DNA 合成,再藉由分析終止的產物片段反推其序列,使用方法簡單、快速,且反應成本較低。 2005 年,次世代定...
核酸定序
次世代定序
雙去氧三磷酸核苷酸
人類基因體計畫
DNA
桑格定序
橋式聚合酶鏈鎖反應
微生物
精準醫學
2022.04.01
從食物搭配理論出發,了解餐桌上的風味科學
作者 / 廖建勛/任教於元智大學化材系,專長為有機半導體與奈...
628期
食物重量的95 ~ 98%由4種營養素:水、碳水化合物、蛋白質、油脂組成。這4類分子化合物提供我們熱量與主要營養,並賦予食物口感。感覺到從鼻子前部進入的氣味,稱為鼻前嗅覺;而由咀嚼和吞嚥,感知從口腔後部進入鼻子的...
食物
營養素
分子化合物
鼻前嗅覺
鼻後嗅覺
食物配對理論
芳香化合物
味覺
氫離子
鈉離子
必須脂肪酸
核糖核苷酸
«
1
2
3
4
5
6
7
»
頁次:
1
2
3
4
5
6
7
資料總數:192
TOP
本站使用第三方服務進行分析,以確保使用者獲得更好的體驗。了解本站
隱私權政策
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