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專區

2022-04-01從食物搭配理論出發,了解餐桌上的風味科學 628 期

Author 作者 廖建勛/任教於元智大學化材系,專長為有機半導體與奈米複合材料,優游於釀啤酒與料理的科學世界。

Take Home Message
• 食物重量的95 ~ 98%由4種營養素:水、碳水化合物、蛋白質、油脂組成。這4 類分子化合物提供我們熱量與主要營養,並賦予食物口感。
• 感覺到從鼻子前部進入的氣味,稱為鼻前嗅覺;而由咀嚼和吞嚥,感知從口腔後部進入鼻子的氣味,稱作鼻後嗅覺,也是食物香氣的最重要貢獻來源。
• 食物配對理論認為,若兩種食物具有越多共通的芳香化合物,特別是其風味特徵的香氣,則其風味越搭配越可口。其學理根據是食物風味的80%由揮發性香氣化合物所決定,另外20%則由口感和味覺所決定。

一道餐桌上料理的風味(flavor),是由味蕾的感知、口中其他部位的感知、鼻子的感知,以及其他感官如情感、理智、心靈的感知等4大因素所決定,亦即:「風味」=味道+口感+香氣+心理。餐桌上的故事在各式各樣的料理間,於過去、現在、未來,由感官上的印象串起記憶與情感,這條聯繫的線是食物的風味。隨著年齡的變化與關係的連動,味道比例、強弱與時序的複雜圖譜,在大腦中勾勒出豐富的情感風景。幼兒時期的甜美,轉入青春風暴的酸澀,再到步入家庭、社會的苦鹹,滋味在其中的調和與平衡,不僅出現在餐桌上,也進入到記憶裡。

食物的風味來源

人類對食物風味的喜好,是由一連串的感官經驗形塑而成,包括藉由獲得能量或生理效應的正向獎賞以建立關聯,或只吃熟悉食物以策安全,抑或冒著中毒風險嘗試新奇口味。所有的食物均由分子所組成,若按重量計算,食物重量的95 ~ 98%由4 種營養素所組成:水、碳水化合物、蛋白質、油脂。這4 類分子化合物是提供我們熱量與主要營養素的來源,且是賦予食物口感的質地分子。另一類的滋味分子則有味覺受體感知的甜、酸、鹹、苦、鮮,以及油脂味等味道分子,以及嗅覺受體感知的香氣分子。

味覺主要經口腔中的舌上及喉後感知,由生存本能所演化生成。舌上的味蕾約有5000 ~ 1萬個,口腔後方和上顎也有,每一個味蕾約有50 ~ 100個味覺受體,而味蕾在9 ~ 15天可重生,是少數可完全再生的器官。

 

為什麼我們能感受到酸、甜、苦、鮮、鹹、脂?

「甜」和「苦」是新生兒天生反應最強烈的兩種基本味道。為了維持大腦的運作,人體每天需供給大腦適當的葡萄糖,而糖分就能快速提供能量,於是我們有一、二種蛋白質受體能感知糖與甜味。許多化合物嚐起來都苦苦的,苦味通常也意味著食物有毒,為避免誤食有毒的食物,人有25種蛋白質受體能感知苦味,且這些受體的敏感度較甜味感知敏銳千倍。

食物的鹹味來自於鈉離子(Na+),它也是維持身體體液離子濃度穩定性所必需。我們對氫離子(H+)的感知則會令食物呈現酸味,氫離子也能避免我們攝食未熟的果實及腐敗食物。生存機制需長時能量儲存及必須脂肪酸(亞麻酸及亞麻油酸)的油脂,由此演化出脂味的味覺。當富含蛋白質的食物經熟成或醱酵,例如魚露、起司、熟成牛肉、醬油等,分解生成小分子麩胺酸鈉(monosodium glutamate, MSG,即一般俗稱的味精)及核糖核苷酸類,例如肌苷酸鹽(inosinate)、鳥苷酸鹽(guanylate)等具有強烈鮮味的物質,這是我們能感知蛋白質的可口與肉味,以獲得必須胺基酸的重要味覺。除了味覺感官之外,口腔中感知到的辣味與澀味,其實是痛覺與觸覺,很容易與味覺混淆。

人類能感知超過一萬種不同的氣味,對氣味的嗅聞敏感度遠高於味覺,大多數人可嗅聞到濃度閾值為十億分之一(ppb)。……【更多內容請閱讀科學月刊第62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