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員登入
購物車
(
0
)
HOME
×
關於科月
關於科月
科月目錄
科報目錄
購買科月
訂閱方案
優惠方案
諾貝爾系列
購買單期
購買通路
投稿須知
推廣專案
星火相傳計畫
支持專案計畫
進階搜尋
封面故事
News Focus
專訪
專欄
評論
精選文章
活動訊息
永續科學
基金會
科技報導
繁體中文
English
ig
line
facebook
分類選單
- 文章分類 -
封面故事
News Focus
專訪
專欄
評論
精選文章
活動訊息
永續科學
基金會
科技報導
文章專區
搜尋
搜尋結果
2021.10.01
犬隻也能協助保育工作?保育偵測犬創新與運
作者 / 祁偉廉/亞洲大學學士後獸醫系教授。
622期
偵測犬項目大多來自於西方國家,臺灣雖然較少有自行開發偵測犬的經驗,但國內專家其實已具備研發實力。過去臺灣曾有成功開發入侵紅火蟻偵測犬和褐根病偵測犬的經歷,「保育偵測犬」則是臺灣未來可以努力的目標。保育偵測...
科學月刊
犬
偵測犬
保育偵測犬
保育偵測專案
偵測犬項目
2021.09.28
守護海洋中的鱟! 鱟的保育&「鱟博士」 楊明哲專訪
作者 / 採訪撰稿|謝育哲∕本刊主編。
622期
鱟是一種古老的海洋生物,目前全世界僅存4種,其中的三棘鱟分布於東亞地區,臺灣也看得到。但由於棲地破壞,臺灣本島的鱟族群逐漸減少,而離島的鱟族群也面臨生存挑戰。對此,被譽為「鱟博士」的楊明哲,多年來不斷推動...
科學月刊
專訪
海洋公民科學家
海保署
公民科學
海洋生物
鱟
楊明哲
鱟博士
國際鱟保育日
2021.08.31
海洋公民團體海龜點點名專訪 透過海龜向群眾講述美麗...
作者 / 採訪撰稿|曾文宣/畢業於臺灣師範大學生態演化研究所...
621期
海龜是大家熟悉的海洋生物之一。由海龜姊姊等人所創立的海洋公民團體「海龜點點名」,記錄著臺灣周邊海域出沒的海龜個體。從2017年起,團隊在社群媒體上掀起拍攝記錄海龜的風潮,來自臺灣各地的民眾紛紛響應,為海洋生態...
科學月刊
專訪
海洋公民團體
海龜點點名
Photo ID
海保署
公民科學
海洋保育網
海龜
海洋生物
2021.08.31
保育臺灣海域的鯨豚! 中華鯨豚協會曾鉦琮秘書長專訪
作者 / 郭毓璞∕畢業於臺大生態演化所的鯨豚實驗室,待過環保...
621期
中華鯨豚協會成立之初,以救援北臺灣的擱淺鯨豚為目標,建構了「鯨豚擱淺處理網」。後續協會在多處建立了海洋教育基地,但由於鯨豚擱淺事件不斷惡化,協會對此仍不斷努力。隨著2018年海保署的成立,海洋動物保育有了專責...
科學月刊
專訪
海洋公民團體
中華鯨豚協會
海保署
公民科學
海洋生物
鯨豚
曾鉦琮
海保救援網
海洋保育類野生動物救援組織網
2021.08.02
臺灣山脈從何來? 從地景生態與地形特徵一窺成因
作者 / 雷鴻飛∕倫敦大學國王學院自然地理學博士,現職中國文...
620期
臺灣島的出現始於南澳運動,而後續的蓬萊運動為臺灣地形環境打下基礎。中新世晚期,在菲律賓海板塊的擠壓下,構成了中央山脈、雪山山脈、玉山山脈等。在造山的過程中,經過地表內部的擠壓、崩塌、侵蝕,以及地表外部如颱...
地球科學
造山
臺灣島
南澳運動
蓬萊運動
地球內營力
地球外營力
山岳氣象
2021.08.02
留住魚翅的波紋 鯊魚保育Congratulafins公民團體專訪
作者 / 曾柏諺∕臺灣大學生命科學所碩士生, 樂在邊避開知識...
620期
魚翅是華人社會中常見的名貴食材,但食用魚翅不僅要犧牲鯊魚,更會破壞生態。因此,拒吃魚翅已逐漸成為社會共識。不過,利用鯊魚製作的產品可不只有魚翅,還包含各種食材,甚至是美妝用品、製造疫苗原料。為了保育鯊魚等...
海洋
生物學
鯊魚
鯊魚保育
Congratulafins
公民團體
海洋公民科學家
鯊魚魟魚目擊回報
魟魚
2021.07.12
公民科學發展論壇專輯
作者 / 公民科學發展論壇
475期
〈公民科學發展論壇〉於2020年8月28日於國立臺灣大學社會科學院梁國樹國際會議廳舉辦。論壇由科技部沙克爾頓計畫、教育部以及行政院農委會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支持協辦。
科技報導
公民科學發展論壇
沙克爾頓計畫
生物研究保育中心
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
公民科學
2021.07.12
地理公民科學在社區發展與資源保育的應用
作者 / 盧道杰、蔡博文、趙芝良、董景生、林良恭、鍾明光、婁...
475期
盧道杰分享地理公民科學在社區發展和資源保護中的應用。為了探索社區組織在參與式治理中的角色轉變,並評估地理公民科學的賦權效果,盧道杰及團隊選擇了無尾港文教促進會作為案例研究,透過向地方組織介紹公眾參與地理資...
科技報導
公民科學
公民科學發展論壇
地理公民科學
社區發展
資源保育
2021.07.12
鳥類鄉民科學在臺灣的發展
作者 / 林大利/行政院農業委員會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助理研...
475期
林大利主要分享臺灣鳥類公民科學的發展。他首先展示了臺灣繁殖鳥類大調查的貢獻,這不僅是臺灣首次以國家規模進行的系統性調查,亦為亞太地區第一個繁殖鳥類調查案例。
科技報導
公民科學
公民科學發展論壇
鳥類
鳥類調查
2021.07.12
路殺社鄉民科學的方法可行嗎?
作者 / 林德恩/行政院農業委員會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助理研...
475期
林德恩分享臺灣動物路死觀察網過去八年運作經驗與下一階段之目標。該計畫於2012年開始,起初至2017年屬於推廣期,利用臉書社團招募對議題有興趣的民眾提供路殺照片和資料。
科技報導
公民科學
公民科學發展論壇
臺灣動物路死觀察網
路殺
2021.07.12
運用公民科學進行臺灣蛙類監測
作者 / 楊懿如/國立東華大學自然資源與環境學系副教授、臺灣...
475期
楊懿如表示,蛙類的外溫動物本質可作為重要的環境指標生物,而全球約8000種兩棲類中有近41%瀕危,且大多是人類活動造成。
科技報導
公民科學
公民科學發展論壇
蛙類
臺灣蛙類監測
2021.07.12
eBird:賞鳥活動與公民科學的結合
作者 / 陳宛均/行政院農業委員會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助理研...
475期
陳宛均分享eBird的進程以及其資料的重要性。隨著科技的蓬勃發展,智慧型手機的發展,以及相機與GPS的搭載,許多應用程式隨之出現,而eBird的應用程式則是極為出色的一項開放資料分享工具。
科技報導
公民科學
公民科學發展論壇
鳥類
eBird
賞鳥
2021.07.12
眾志成城—植物調查及物候觀察
作者 / 展出單位|行政院農業委員會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拾...
475期
「植物調查及物候觀察」網站(plant.tbn.org.tw)為蒐集臺灣植物影像、空間分布及物候資料所成立的社團,以公民科學調查方式進行植物調查及物候觀察。
科技報導
公民科學
公民科學發展論壇
公民科學海報展
植物調查
物候觀察
植物調查及物候觀察
2021.07.12
臺灣生物多樣性網絡:多元又共通的鄉民科學工具
作者 / 展出單位|行政院農業委員會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
475期
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簡稱特生中心)建立全國性生物多樣性資料流通平台——「臺灣生物多樣性網絡」(Taiwan Biodiversity Network, TBN)。
科技報導
公民科學
公民科學發展論壇
公民科學海報展
臺灣生物多樣性網絡
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
特生中心
臺灣蛛式會社
獺足金門
臺灣爬行類回報
見龍在田
2021.07.12
利用公民科學資料 指認重要水鳥棲地
作者 / 展出單位|行政院農業委員會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
475期
全球最大線上賞鳥紀錄資料庫平台「eBird」,為美國康乃爾大學鳥類研究室(Cornell Lab of Ornithology)所推出。
科技報導
公民科學
公民科學發展論壇
公民科學海報展
公民科學資料
水鳥棲地
eBird
eBird Taiwan
2021.03.01
蝙蝠該怎麼分類?是大翼手小翼手?還是陰蝠陽蝠?
作者 / 鄭錫奇。周政翰。
615期
蝙蝠是世界上唯一會飛行的哺乳類動物,根據體型大小與外部特徵,在傳統分類學上將其分為大翼手亞目與小翼手亞目。但近年來分子遺傳學技術發展迅速,因此科學家也根據蝙蝠的分子遺傳學等資訊,重新定義出「陰翼手亞目及陽...
蝙蝠
翼手目
哺乳類
狐蝠科
保育類動物
陰翼手亞目
陽翼手亞目
臺灣狐蝠
2020.10.01
IUCN專家如何決定保育物種
作者 / 何宣慶/國立海洋生物博物館副研究員。
610期
一個物種要變成的保育類,必須仔細檢討生物學、漁業活動及環境壓力等資料,再經由專家共同決議。透過IUCN物種專家會議,讓專家們在會議上討論物種的現況,以評估是否將這些物種列為保育對象。
保育物種
IUCN
軟骨魚
海洋
2020.09.01
做為生命教育的導師─剝製標本
作者 / 陳雅棠/學生時期自己在宿舍做標本,後來學習鞣皮技術...
609期
剝製(taxidermy)標本是將死亡的動物外皮取下後進行加工製作標本類型,除了能作為展示之外,也是科學研究的重要來源。此方法適用於所有的脊椎動物,製作時須先將動物的外皮剝下,再利用化學藥劑進行加工,後續把動物的...
標本
剝製標本
脊椎動物
動物研究
保育
2020.09.01
在冰與火的國度—遇見地球第二大鯊魚
作者 / 鄭嵩樺/淡江物理系畢業,現為業餘稀有野生動物攝影師...
609期
在遙遠蘇格蘭的小漁村,外面那片又綠又暗的陰森海域中,出沒一種個性與外表反差超大的巨大鯊魚,牠就是世界上第二大的鯊魚和魚類:姥鯊。我和船長在這片陰晴不定的海域中搜索,直到看見水面上出現三個突出的點點時,我就...
姥鯊
鯊魚
魚翅
鼠鯊目
季節
保育
遠洋帶
2020.08.01
微光區的海底花園—中光層珊瑚生態系
作者 / 林玉婷(Vicky Lin)/臺灣大學瑚的避難所,是保育不...
608期
中光層珊瑚生態系是指水深約30~40公尺以下,100~200公尺以上的海底區域。中光層的生態除了各種珊瑚、海綿及藻類外,還包含各式各樣的魚類,有些甚至是從未被發現的新種。要探索這個區域,除了利用水中載具進行調查外,...
珊瑚生態系
中光層生態系
珊瑚礁
碳酸鈣
造礁功能
全球暖化
2020.05.01
一窺巨大生物之謎─來自東海岸的擱淺藍鯨
作者 / 黃向文。柯勇全。
605期
今(2020)年初,在臺東海岸擱淺的藍鯨引發大眾對於鯨魚的好奇。這是首次有巨型鯨魚擱淺於臺灣的海岸,研究人員花費九牛二虎之力才將鯨魚帶回研究機構。藉由解剖及DNA 分析,證實這是一隻藍鯨。另外,透過電腦斷層攝影,...
藍鯨
鯨魚
海洋保育
條茗荷
DNA
2020.04.01
為動物打造宜居的家?從新竹市立動物園的再造看「展場...
作者 / 走近動物園/曼徹斯特都會大學動物園保育生物學碩士生...
604期
於1936年創立的新竹市立動物園,是目前臺灣現存最老的動物園。 2017年為了打造友善動物的棲地式動物園、執行「新竹動物園再生計 畫」而休園,並於去(2019)年12月28日重新開園。重建後的動物園少了籠子,對待動物更為友...
動物
友善動物
動物園
馬來熊
2020.02.01
神出鬼沒的潛行者─臺灣野生老鼠
作者 / 張仕緯∕行政院農業委員會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
602期
說起老鼠,普羅大眾會注意到的可能是住家或市場中的「大老鼠」、「小老鼠」,實驗室的「大白鼠」、「小白鼠」,農田裡的「田鼠」或寵物店的「黃金鼠」等。但你以為這就是臺灣老鼠的全貌嗎?
台灣
野生老鼠
刺鼠
森鼠
2019.03.01
沉積物中的時空膠囊─魚類耳石
作者 / 林千翔/東海大學生命科學系、東海大學生態與環境研究...
591期
一桶一桶的爛泥伴隨著拖曳式沈積物採樣器自深海表層上到了研究船,船艙上早已堆滿各式樣品和岩心,這些「時空膠囊」是科學家迫切期盼解開近代地球事件的鑰匙……
耳石
生態保育
古生物
2019.01.01
便利的塑膠年代、反撲的海廢危機
作者 / 陳美琪/東華大學海洋生物研究所碩士,喜歡海和海洋生...
589期
海洋廢棄物會對海洋生物、生態系、人類健康與經濟等方面造成危害。越來越多的科學研究顯示海洋廢棄物對海洋生物和生態系統造成威脅,其影響大致分為纏繞、攝入及塑膠物品釋放或吸附累積有毒物質,透過食物鏈所造成的生物...
海洋廢棄物
海洋保育
食物鏈
2018.10.01
利用全基因體解碼 探索臺灣帝雉的「內在美」
作者 / 李建樂/臺大生醫電子與資訊學研究所博士。 莊曜宇/...
586期
臺灣帝雉(Syrmaticus mikado),又稱帝雉或黑長尾雉(圖一),不僅是被國際自然保護聯 盟紅皮書列為近危物種之一的鳥類,在臺灣也是二級保育類野生動物,因其極具稀有性,一 直是社會各界關注的焦點。
臺灣帝雉
基因體解碼
物種保育
2018.09.01
臺灣獼猴、人猴衝突 與保育議題
作者 / 蘇秀慧/國立屏東科技大學野生動物保育研究所。
585期
在決定野生動物是否要列入保育類物種名錄時,數量似乎是大家馬上想到的決定因子,但絕對不是唯一的決定因素,更何況人們對大多數野生動物的族群量並沒有科學資料可作為評斷的依據。現今臺灣獼猴族群量為何?
獼猴
保育議題
2018.08.01
從臺灣獼猴降級看人猴衝突
作者 / 郭璿/屏東科技大學野生動物保育研究所。
584期
2018 年 6 月 25 日,林務局公告,將原本8 種應予保育 之野生動物降級為一般類野生動物,其中又以臺灣獼猴 (Macaca cyclopis)最受矚目。
獼猴降級
人猴衝突
2018.06.01
澳洲大堡礁擁有適應環境的移動能力
作者 / 編輯部
438期
地球數十萬年以來,經歷了多次天氣劇烈變化,澳洲大堡礁也經歷了數次天氣變化,並存活下來。科學家重建了大堡礁3萬年以來的珊瑚礁演化過程,想了解大堡礁是如何受突發環境變化影響,以及如何在困難環境中生存下來、存活...
大堡礁
環境適應
珊瑚礁保育
2018.05.01
黃向文教授出任海洋保育署署長一職
作者 / 林翰佐/銘傳大學生物科技學系副教授,本刊總編輯
437期
海洋委員會是我國新成立的中央二級行政機關,隸屬於行政院,於2018年4月28日成立。海洋委員會的成立,旨統合處理臺灣總體海洋政策、海域安全、海岸管理、海洋保育、永續發展、海洋科技研究與海洋文教政策等相關事務。
臺灣海洋永續
海洋保育
科學教育
«
1
2
3
»
頁次:
1
2
3
資料總數:87
TOP
本站使用第三方服務進行分析,以確保使用者獲得更好的體驗。了解本站
隱私權政策
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