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會員登入
  • 購物車(0)
HOME
×
  • 關於科月
    • 關於科月
    • 科月目錄
    • 科報目錄
  • 購買科月
    • 訂閱方案
    • 優惠方案
    • 諾貝爾系列
    • 購買單期
    • 購買通路
  • 投稿須知
  • 推廣專案
    • 星火相傳計畫
    • 支持專案計畫
  • 進階搜尋
  • 封面故事
  • News Focus
  • 專訪
  • 專欄
  • 評論
  • 精選文章
  • 活動訊息
  • 永續科學
  • 基金會
  • 科技報導
  • English
  • ig
  • line
  • facebook
  • 3
  • 3
  • 3
  • 3
- 文章分類 -
  • 2025年
  • 2024年
  • 2023年
  • 2022年
  • 2021年
  • 2020年
  • 2019年
  • 2018年
  • 2017年
  • 2016年
  • 2015年
  • 2014年
  • 2013年
  • 2012年
  • 2011年
  • 2010年
  • 2008年
  • 2009年
  • 2000年以前
  1. 封面故事
數學
物理
生物
化學
地球科學
科技
科學教育
科學史
書摘書評
專訪
採訪
評論
經濟
永續
集精神醫學與化學之大成 瑞典神經化學家首度來臺交流
2020.09.15
集精神醫學與化學之大成 瑞典神經化學家首度來臺交流
作者 / 撰文|趙書屏。
465期
布列諾以一般精神醫學以及臨床化學見長,同時他也是一名醫師。
精神醫學臨床化學阿茲海默醫學
創建新穎鼻腦投藥平台 帕金森氏症患者可望受益
2020.09.15
創建新穎鼻腦投藥平台 帕金森氏症患者可望受益
作者 / 撰文|劉青山。
465期
近年研究證實,透過非侵入式鼻腔內給藥,除了可減少對腦組織的傷害,還能透過嗅覺神經(olfactory neural pathways)和三叉神經路徑(trigeminal neural pathway)連結鼻黏膜(nasal mucosa)鼻腔喙部遷移路徑(rostral ...
嗅覺神經三叉神經路徑鼻黏膜血腦障壁粒線體多巴胺帕金森氏症
建立多領域資料庫 探究兒童神經發展疾患病因
2020.09.15
建立多領域資料庫 探究兒童神經發展疾患病因
作者 / 撰文|黃名琪。
465期
高淑芬長年深入研究注意力不足過動症(Attention-Deficit/Hyperactivity Disorder, ADHD)與自閉症類疾患(Autism Spectrum Disorder, ASD)兩大神經發展性疾患,皆好發於兒童期且易導致長期認知與社會生活功能障礙,然...
注意力不足過動症自閉症類疾患神經發展疾患
剖析靈長類動作的神經網路 找到相關疾病機轉與解方
2020.09.15
剖析靈長類動作的神經網路 找到相關疾病機轉與解方
作者 / 撰文|陳志揚。
465期
對於教育以及神經科學研究非常熱心的伊佐正,其實最早的志願是成為一名醫生。當他在就讀東京大學醫學院時,因緣際會下進入東京都老年醫學研究中心(Tokyo Metropolitan Institute of Gerontology)進行研究。
神經科學盲視現象帕金森氏症中樞神經神經元靈長類疾病
找到周邊神經修復機轉 可望成新藥開發契機
2020.09.15
找到周邊神經修復機轉 可望成新藥開發契機
作者 / 撰文|郭羽漫
465期
與中樞系統中的神經元不同,周邊神經元在神經損傷後,仍有再生的能力。雖說周邊神經損傷的免疫反應對軸突再生有所幫助,但仍可能產生適應不良的狀況,進而使得周邊神經功能恢復不全,產生如神經病變痛(neuropathic...
神經元中樞系統免疫細胞群神經病變痛軸突瓦勒氏退化神經退化
以影像與基因為基礎 建立「小神經病變」的診斷與檢測平台
2020.09.15
以影像與基因為基礎 建立「小神經病變」的診斷與檢測...
作者 / 撰文|謝松蒼。
465期
一直以來,謝松蒼結合病人的臨床需求和基礎神經科學研究的思維與工具,探討具有神經退化(neurodegeneration)與神經痛(neuropathic pain)兩大特點的小纖維神經病變(small fiber neuropathy),聚焦於病理、影像與基...
神經退化神經痛類澱粉沉積症生物標記神經科學轉譯醫學
憂鬱症營養治療先驅 論文高度受國際引用
2020.09.15
憂鬱症營養治療先驅 論文高度受國際引用
作者 / 撰文|蘇冠賓。
465期
蘇冠賓對憂鬱症的病因與治療研究不遺餘力,經過他與團隊多年來的努力,不但找到可有效且安全治療憂鬱症的天然營養物質,更結合分子生物學以及基因遺傳學探究憂鬱症病因。
憂鬱症營養醫學精神醫學身心醫學
疼痛研究的最新進展
2020.09.15
疼痛研究的最新進展
作者 / 撰文|鄭仁坤、譚炳恆、曾明宗、陳韋達。
465期
疼痛一直是臨床與基礎研究重要的課題,也屬神經科學的一環,臺灣臨床醫師近年來也參與疼痛相關研究,故邀請四位臨床醫師和與會者分享此議題。
痛覺神經科學生物標記認知情緒神經可塑性慢性疼痛
治療腦損傷的新曙光
2020.09.15
治療腦損傷的新曙光
作者 / 編輯部
465期
大腦是人體各種功能的控制中心,一旦有所損傷,就可能會對身心造成難以復原的影響,甚至失去意識、語言或行為能力等。
大腦生物科技慢性創傷性腦病變腦損傷神經病理學多巴胺系統誘導性多功能幹細胞
強化認知功能的腸道微生物組成
2020.09.15
強化認知功能的腸道微生物組成
作者 / 撰文|趙書屏。
465期
腸道微生物組與中樞神經系統間的雙向溝通,亦稱作微生物群-腸-腦軸,在調控腦部功能上扮演相當重要的角色。
腸道微生物中樞神經系統認知功能
聚焦超音波於腦腫瘤的應用
2020.09.15
聚焦超音波於腦腫瘤的應用
作者 / 撰文|魏國珍。
465期
惡性腦瘤是一種影響國人健康至鉅的疾病,確診後平均餘命僅約一年半,且因腦部特有的血腦障壁(blood– brain barrier, BBB)阻礙藥物傳遞,因此雖經積極治療但預後仍差。
腦瘤血腦障壁超音波非侵入式聚焦超音波奈米藥物
解開神經細胞調控的分子生物機制
2020.09.15
解開神經細胞調控的分子生物機制
作者 / 撰文|朱亞成。
465期
運用外部刺激來進行神經調控,一直是臨床醫師在面對腦部創傷和疾病時,想嘗試的治療手段。即便這方法的療效沒有太多分子機制佐證,各國仍不斷有臨床上的嘗試,也根據個別的臨床條件宣告某些療效。
腦部神經調控神經元酸敏感離子通道1a粒線體神經突光遺傳學
系統與計算神經科學的邂逅
2020.09.15
系統與計算神經科學的邂逅
作者 / 撰文|羅中泉。
465期
人腦是個極度複雜精巧的計算裝置,可以對各種知覺的輸入做學習、記憶、決策與反應,這些功能多透過數百億個神經元間的交互作用達成。計算神經科學(computational neuroscience),即是研究神經元如何產生訊號,以及神經...
神經科學計算神經科學神經元神經網路系統神經科學
經顱磁刺激對動作障礙的臨床應用
2020.09.15
經顱磁刺激對動作障礙的臨床應用
作者 / 撰文|趙啟超。
465期
神經或精神疾病,常涉及大腦電氣活動或神經網路功能異常,而利用腦部刺激來研究腦生理學及診斷治療神經精神疾病,一直被認為是深具潛力及優勢的策略。
腦生理學腦神經顱磁刺激神經精神疾病
治療罕見神經退化性疾病的可行方向
2020.09.15
治療罕見神經退化性疾病的可行方向
作者 / 撰文|楊尚訓。
465期
神經退化性疾病,在臺灣約佔罕見疾病的三分之一。許多此類疾病目前並無根治的方法,大多僅能進行症狀治療,不但嚴重影響病人的神經相關功能,甚至對病人生活品質以及家庭與社會在長期照顧上,都形成無法想像的負擔。
神經科學神經退化性疾病蛋白質小腦萎縮症核苷酸遺傳性神經病變
【登革熱防治的回顧與前瞻】深入明瞭登革熱的病徵、傳播與偵測
2020.09.15
【登革熱防治的回顧與前瞻】深入明瞭登革熱的病徵、傳...
作者 / 董宗華、黃詩涵、鍾昇達、顧家綺、金傳春
466期
多年來,新北市與臺中市較少發生登革熱流行,因此警覺性與防疫備戰力不足,各於2018年發生本土登革熱群聚。2019年,新北市更首次出現本土屈公病(chikungunya fever)群聚,顯示白線斑蚊在該市仍有傳播風險;同年高雄市...
登革熱 流行病學 白線斑蚊 埃及斑蚊 COVID-19 病毒傳播 病媒蚊 防疫
萬人血清抗體檢測計畫的研究倫理爭議
2020.09.14
萬人血清抗體檢測計畫的研究倫理爭議
作者 / 甘偵蓉/清華大學動力機械工程學系副研究學者,前成功...
466期
此次臺大公衛團隊與彰化縣衛生局合作的萬人血清抗體檢測計畫,在研究倫理審查方面引發些許爭議。從目前資訊及各方說法來看,先說結論,臺大團隊是否應該把彰化縣衛生局的採檢視為研究的一部份,面臨兩難。如視採檢為研究...
臺大公衛 彰化縣衛生局 研究倫理 倫理審查 血清 抗體 檢測
眼見為憑:以影像技術觀察大腦神經連結
2020.09.10
眼見為憑:以影像技術觀察大腦神經連結
作者 / 撰文|朱士維。
465期
自從西班牙病理學家拉蒙.卡哈爾(Santiago Ramón y Cajal)透過硝酸銀染色法與光學顯微技術描繪神經圖譜,確立個別神經細胞的存在以來,創新的觀察技術在神經科學的發展可說扮演關鍵角色。
神經細胞神經科學磁振造影硝酸銀染色法光學顯微技術
透過顱內電生理和fMRI瞭解人類認知
2020.09.10
透過顱內電生理和fMRI瞭解人類認知
作者 / 撰文|吳仕煒。
465期
本質上,神經科學對於人類大腦的瞭解,受限於量測大腦活動的技術和它的訊號品質。功能性磁振造影(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fMRI)的出現,將大眾對人類認知功能背後神經機轉的瞭解推向新的境界。
功能性磁振造影神經科學癲癇認知功能
生理時鐘和睡眠:晝夜節律的重要性
2020.09.10
生理時鐘和睡眠:晝夜節律的重要性
作者 / 撰文|陳柏熹。
465期
《莊子》〈讓王〉云:「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逍遙於天地之間。」這正是自1900年代迄今科學家不斷研究的晝夜節律(circadian rhythm),2017年諾貝爾生醫獎亦與晝夜節律的基因研究有關。
睡眠生理時鐘快速動眼期睡眠障礙症
對抗復發腦癌-從分子到高階影像
2020.09.10
對抗復發腦癌-從分子到高階影像
作者 / 撰文|陳品元。
465期
癌症的治療,近十年因標靶與免疫藥物的突破而有長足的進步,但這樣的好事並沒有發生在惡性腦瘤的患者身上。截至目前為止,就算接受標準治療,惡性腦癌病人的五年存活率(five-year survival rate)仍小於10%,其中最重...
腦癌腦瘤腦癌細胞前列腺素E2生物標記類固醇甲基化
神經膠細胞於大腦健康與疾病的角色
2020.09.10
神經膠細胞於大腦健康與疾病的角色
作者 / 撰文|李怡萱。
465期
在「浩瀚複雜」的腦海中,無論是長距還是短距的神經連結傳導,都決定了人體器官和系統的健康運作,以及人類行為活動的多樣態(polymorphous)風貌。
神經科學神經膠細胞神經元微膠細胞憂鬱症神經免疫機制寡樹突膠細胞
以臨床與醫工揭開神經調控的面紗
2020.09.10
以臨床與醫工揭開神經調控的面紗
作者 / 撰文|李政家。
465期
神經調控(neuromodulation),一直是神經科學領域裡相當神祕的部份,它的原理是在神經系統的某些區域,以電刺激對神經功能進行誘導和抑制,進而讓許多神經功能得以促進或維持。
神經調控帕金森氏症神經調控脊椎刺激器醫學
找出大腦發育問題癥結
2020.09.10
找出大腦發育問題癥結
作者 / 撰文|周申如。
465期
哺乳動物的大腦相當複雜,它掌管感官與動作行為,並整合學習、記憶、認知和意識。
大腦神經細胞微機電系統基因組定序思覺失調症自閉症類群障礙.注意力不足過動症血球細胞
靈長類動物的神經研究
2020.09.10
靈長類動物的神經研究
作者 / 撰文|陳志揚。
465期
想瞭解人類如何感知世界、思考以及轉化為行動,最直接的方式就是研究其他靈長類動物,因為牠們在演化上與人類最為接近。在國外,靈長類研究領域非常廣泛,尤其是神經科學領域,從基本的感覺、運動乃至於認知、語言與疾病...
靈長類動物神經科學瞳孔上丘演化獼猴狨猴腦波
發展腦神經科技於疾病預防、診斷與治療
2020.09.10
發展腦神經科技於疾病預防、診斷與治療
作者 / 撰文|柯立偉。
465期
近年來,全世界積極推動「智慧醫療」跨領域研究。正值創新醫療與跨領域學術應用蓬勃發展之際,此次研討會邀請國內神經科學家與知名臨床醫師,分享有關智慧醫療的跨領域研究成果。
神經科學智慧醫療偏頭痛腦波擴增實境
增生療法如何解決疼痛問題?
2020.09.10
增生療法如何解決疼痛問題?
作者 / 撰文|韓德生。
465期
增生療法(prolotherapy)是利用局部注射葡萄糖水修復軟組織(如肌肉、肌腱、肌膜、韌帶、關節與神經等)和處理疼痛的一種治療手段,它的歷史悠久且有一定的功效。
增生療法腕隧道症候群椎間盤軟組織張拉共構體
omega-3脂肪酸如何介導身心健康?
2020.09.10
omega-3脂肪酸如何介導身心健康?
作者 / 撰文|張倍禎。
465期
憂鬱症的病理生理基礎——單胺氧化酶理論(monoamine hypothesis),對於病因的探究和創新治療的發展已走到盡頭。
omega-3憂鬱症單胺氧化酶理論精神醫學營養精神醫學注意力不足過動症失智症β澱粉樣蛋白
「看見」記憶
2020.09.10
「看見」記憶
作者 / 撰文|謝育哲/《科學月刊》編輯。
465期
「一個好的科學家並非只是以追求發表國際級的論文為目標;他們真正在追求的其實是真理。」這是江安世於2007年榮獲行政院傑出科技貢獻獎時,在受訪影片中對科學家研究精神所下的註解。
大腦記憶神經傳遞圖譜蕈狀體肯氏細胞嗅覺多巴胺超解析顯微鏡X光三維斷層掃描技術
分辨水腦症與失智症的臨床與核醫技術
2020.09.10
分辨水腦症與失智症的臨床與核醫技術
作者 / 撰文|陳科廷。
465期
水腦症(hydrocephalus),即腦裡面有「過多的水」, 這些水就是腦脊髓液(cerebrospinal fluid)。
水腦症腦脊髓液原發性常壓水腦症核醫影像退化性失智症
  • «
  • 56
  • 57
  • 58
  • 59
  • 60
  • 61
  • 62
  • 63
  • 64
  • 65
  • 66
  • 67
  • »
TOP
科學月刊 台北市大安區羅斯福路三段 77 號 7 樓
服務電話:+886-2-2363-4910
電子郵件:scimonth@scimonth.one
服務時間:週一至週五 09:30~17:30,例假日除外。
  • 認識科月

    關於科月
    各期目錄
    投稿須知
    合作洽談
  • 讀者服務

    購買雜誌
    訂閱雜誌
    網路會員
    訂閱電子報
隱私政策 服務條款
  • © 1970- by Science Monthly 若需轉載、使用科學月刊或科技報導的文字、圖像或影音等,請洽本公司。
網頁設計 : 藝誠網頁設計公司

本站使用第三方服務進行分析,以確保使用者獲得更好的體驗。了解本站隱私權政策

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