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員登入
購物車
(
0
)
HOME
×
關於科月
關於科月
科月目錄
科報目錄
購買科月
訂閱方案
優惠方案
諾貝爾系列
購買單期
購買通路
投稿須知
推廣專案
星火相傳計畫
支持專案計畫
進階搜尋
封面故事
News Focus
專訪
專欄
評論
精選文章
活動訊息
永續科學
基金會
科技報導
繁體中文
English
ig
line
facebook
分類選單
- 文章分類 -
封面故事
News Focus
專訪
專欄
評論
精選文章
活動訊息
永續科學
基金會
科技報導
文章專區
搜尋
搜尋結果
2025.03.26
族群孤立導致基因變異 研究揭示因紐特人的遺傳疾病風...
作者 / 編譯|張慈媛
519期
過往許多以基因資料庫為基礎所進行的健康風險評估,事實上都僅適用於大部分歐洲人,在因紐特人等少數族群身上,準確性只剩下一半左右,可以說這些人群的健康福祉長期受到隱性忽視,甚至可能曾遭受誤診。
演化錯配
瓶頸效應
因紐特人
隱性遺傳疾病
2025.03.05
同步輻射揭開古生物之謎 從恐龍蛋白質保存到魚類頜骨...
作者 / 王俊杰 | 國家同步輻射研究中心研究員、臺灣大學地質...
663期
值得一提的是,此研究也是國輻中心的古生物相關研究成果第二次登上《自然》期刊封面,顯見同步輻射技術在古生物研究中的重要性與潛力。
同步輻射
化石
演化
X光
2025.01.01
人為什麼沒有尾巴
作者 / 文.周成功 | 陽明交通大學退休教授、圖.陳文盛 | 陽...
661期
過去十年中,愈來愈多研究顯示尾巴影響行走的說法與實際狀況並不相符。2016 年的研究發現,當捲尾猴偶爾要用雙手搬運物品時,必須直立行走,這時尾巴不僅不會造成妨礙,反而是一個很好的支撐杖,讓身體更能保持平衡。
尾骨退化
南方古猿
演化
2024.12.02
從家庭農場到諾貝爾獎殿堂 安布羅斯的科學成就之路
作者 / 程樹德 | 專研分子生物學及演化學,曾任科月總編輯,...
660期
我提出一個觀察:個人如何成功於科學志業?以安布羅斯為模範,生長在操勞的家庭,少年多能鄙事,粗細事自己動手,是很好的準備。其次,上最好的大學,每個學業階段都有好論文,是獲得一流研究大學聘任的不二法門。
安布羅斯
線蟲
遺傳學
2024.11.11
從雜交帶發現物種形成的祕密 種間雜交與基因漸滲
作者 / 郭金泉 | 國立臺灣海洋大學水產養殖系退休教授
659期
儘管在魚類中的種間雜交現象屢見不鮮,但過去一般認為這種現象是由於人為干擾等環境變化才偶然會發生。然而,隨著DNA 分析技術的進步,科學家已清楚地了解到在各種魚類的演化過程中,廣泛存在著種間雜交和基因漸滲的現象...
種間雜交
DNA
演化
2024.10.21
以AI建構演化樹 - 英國團隊追溯黃病毒起源
作者 / 編譯|羅億庭
514期
隨著AI工具的發展愈來愈成熟,科學家現在可以透過AlphaFold這類能大規模預測蛋白質結構的工具,比較病毒家族的蛋白質結構。
演化樹
病毒起源
蛋白質語言模型
2024.10.01
Evolution 的演化
作者 / 陳文盛|國立陽明交通大學 榮譽退休教授
658期
1859 年初版的《物種起源》全名相當長:《論藉由天擇的物種起源,或生存競爭中有利種族的保存》,書名直接點出達爾文的理論要義。後人稱呼此理論為「演化論」,但是「演化」(evolve)一詞在這本書中卻只出現一次,就在...
達爾文
物種起源
演化
2024.08.01
被完美保存的三葉蟲化石
作者 / 編輯部
656期
由法國普瓦捷大學(University of Poitiers)、倫敦自然史博物館(Natural History Museum)地質學家與古生物學家組成的研究團隊,在摩洛哥的高阿特拉斯山脈(High Atlas)採集到良好地保存在火山灰且擁有五億多年歷史的...
三葉蟲
法國普瓦捷大學
倫敦自然史博物館
外骨骼
軟組織
電腦斷層掃描
虛擬X光切片
生物演化
2024.08.01
動物大腦的演化之謎
作者 / 編輯部
656期
近期一篇刊登於《自然-生態學與演化》(Nature Ecology and Evolution)期刊的新研究顯示,動物的大腦與身體質量呈對數曲線關係,且不同哺乳動物的大腦質量演化趨勢也有所差異,其中僅有靈長目(Primates)、囓齒目(...
哺乳動物
大腦
身體質量
演化
靈長目
囓齒目
食肉目
系統發生學
人類
2024.06.01
新型資料的研究方法 用基因、聲音、AI探索 生物多樣性...
作者 / 蔡怡陞/演化生物學家,專長為遺傳及微生物基因體學。...
654期
在科學與技術迅速發展的現代,跟我們息息相關的生物多樣性研究迎來了各種突破性的進展。生物多樣性是指所有形形色色的生物體,來源包括陸地、海洋、其他水生生態系統,以及其中構成的生態綜合體等,包含物種內部、物種之...
生物多樣性
聲音監測技術
人工智慧
基因定序
遺傳學
單細胞定序
深度學習
科技革新
2024.06.01
在太平洋與精靈相遇的瞬間
作者 / 曾文宣/臺師大生態演化所士科普作家與書籍審定者熱愛...
654期
炙熱的夏季終於到來,自從筆者定居在觀光客熙來攘往的花蓮市,看著旅者貪念大山與大海早已是稀鬆平常的問候與陪伴。然而,仍然有那麼一件事能洗脫夏日海風的黏膩、讓人樂意力抗毫不留情的紫外線。那是一場年度開展的盛事...
海豚
花蓮
賞鯨
鯨豚
長吻飛旋海豚
瓶鼻海豚
花紋海豚
虎鯨
2024.05.01
啟動巡天觀測計畫 描繪全宇宙3D地圖
作者 / 林彥廷/2005年於伊利諾大學香檳分校取得天文博士學位...
653期
今年的農曆初三,對多數人來說應該只是個尋常的一天。但在天文觀測史上可說是劃時代的一刻⸺美國主導的暗能量光譜儀(Dark Energy Spectroscopic Instrument, DESI)計畫,利用在亞利桑那州的梅奧爾四公尺望遠鏡(...
巡天計畫
宇宙3D地圖
暗能量
暗物質
宇宙膨脹
DESI
光譜
紅移
2024.02.01
花朵與昆蟲的長相廝守 大丁黃與蕈蚊的傳粉生態
作者 / 陳凱修/瑞士洛桑大學博士後研究員,研究阿爾卑斯上高...
650期
臺語歌曲《花若離枝》中那句「紅花無香味,香花亦無紅豔時」,借用特定花朵的樣貌,暗指感情無法兩全其美。其實,這句歌詞也隱藏了一個植物生殖生物學中有趣的概念,那就是「傳粉性狀」(pollination syndrome)。開花植...
大丁黃
蕈蚊
傳粉性狀
開花植物
雙翅目
衛矛植物
2024.01.01
秋季星空中一抹光亮 北落師門殘屑盤的觀測史
作者 / 謝承安/EASY天文地科團隊成員,因喜愛動畫《戀愛中的...
649期
北落師門(Fomalhaut)又稱南魚座α星,是秋季星空中著名的亮星之一。去年5月,以美國亞利桑那大學(University of Arizona)天文學家加斯帕(András Gáspár)為首的研究團隊在《自然天文學》(Nature Astronomy)期...
北落師門
殘屑盤
系外小行星帶
哈伯
ALMA
韋柏
星體演化
2023.10.01
可愛模樣背後的生存隱憂 水獺家族的演化之旅
作者 / 曾文宣/畢業於臺灣師範大學生態演化研究所,熱衷於分...
646期
從近年在日本造成話題、轟動社群的寵物家族小爪水獺(Aonyx cinerea,圖一)到僅分布於臺灣金門,行蹤鬼祟神祕、保育呼聲四起的歐亞水獺(Lutra lutra),有愈來愈多人開始對這群鬼靈精怪的水獺家族們產生好奇。透過一篇...
水獺
海獺
生殖隔離
異域種化
棲地利用
瀕危物種
2023.09.05
《直立猿與牠的奇葩家人:47種影響地球生命史的關鍵生...
作者 / 陳賜隆/臺北市立動物園輔導員
這本書的作者艾爾莎・潘齊洛里(Elsa Panciroli),一位出身於英國蘇格蘭高地的女性科學家和作家,繼二○二○年出版的科普書《我們面前的野獸:哺乳動物起源和演化不為人知的故事》(Beasts Before Us: The Untold...
古生物
化石
演化
三葉蟲
前寒武紀
古生代
中生代
始祖鳥
新生代
猛瑪象
2023.09.01
極境生機 小小濱鷸&古老的鱟,貫穿億萬年的生態史詩
作者 / 黛博拉.庫雷莫(Deborah Cramer)
645期
將地球上生命的演化訊息拼湊起來後,我們才知道,有機會留下生存紀錄的動植物相當稀少。有些生物具有堅硬的外殼或骨頭,可以承受歲月摧殘,但也只有百分之二到百分之十三能成為化石。時至今日,我們尚未發現過紅腹濱鷸的...
演化
紅腹濱鷸
化石
冰河期
亞種
鱟
2023.08.01
「綠豆」生「南亞」,之後往哪去? 破解綠豆的傳播路...
作者 / 李承叡/臺灣大學生態學與演化生物學研究所副教授。
644期
小麥與大麥起源於中東,稻米起源於長江流域,玉米起源於中美洲,這些是生物學家已經證實的農作物起源。但是你有沒有想過,農作物在被馴化之後如何擴散到世界各地,又為什麼產生如此多樣的形態?除了人類傳播之外,有沒有...
綠豆
南亞
東亞
中亞
語源學
遺傳學
環境
型態
天工開物
齊民要術
2023.07.06
「綠豆」生「南亞」,之後往哪去?破解綠豆的傳播路徑
作者 / 李承叡/臺灣大學生態學與演化生物學研究所副教授。
小麥與大麥起源於中東,稻米起源於長江流域,玉米起源於中美洲,這些是生物學家已經證實的農作物起源。但是你有沒有想過,農作物在被馴化之後,如何擴散到世界各地,又為什麼產生如此多樣的形態?除了人類傳播之外,有沒...
生物地理
綠豆
農作物
適應
馴化
歷史
氣候
2023.06.01
不要只顧呼口號 「適者生存」或許不能代表演化論?
作者 / 許家偉/生物系和微免所畢,從細胞生化到分子病毒學轉...
642期
一些短語之所以膾炙人口、廣為人知,就是因為聽起來簡單、說起來順口、想想又覺得合理,「適者生存」(survival of the fittest)就是其中之一。不過,若只使用適者生存描述演化論,或許並不完整。
2023.03.28
蛋殼化石揭露 古代巨鳥的祕密
作者 / 編輯部
640期
馬達加斯加島上曾有一種在陸地上行走、高達三公尺、體重超過500 公斤的巨型鳥類⸺象鳥(elephant bird)。
馬達加斯加島
象鳥
骨骼化石
古代DNA
演化
2023.03.15
第15屆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大會閉幕之後,臺灣生物多樣性...
作者 / 李玲玲/臺灣大學生態學與演化生物學研究所教授。
495期
任何關心生物多樣性現況與未來的讀者都需要了解《生物多樣性公約》(Convention on Biological Diversity, CBD)的內容與它的發展。這份在1993年正式生效、具有法律約束力的國際公約,目前有196個成員(締約方),它們共...
生物多樣性
CBD
COP 15
國際公約
2023.03.02
COP 15 閉幕之後,臺灣生物多樣性工作該如何推展?
作者 / 李玲玲/臺灣大學生態學與演化生物學研究所教授。
639期
任何關心生物多樣性現況與未來的讀者都需要了解《生物多樣性公約》(Convention on Biological Diversity, CBD)的內容與它的發展。
《生物多樣性公約》
COP 15
國際公約
全球永續發展
氣候變遷
生態系
2023.02.02
人類的眼睛顏色為什麼不一樣?
作者 / 編輯部
638期
眼睛虹膜的顏色差異在各物種中都可以觀察到,最近一篇由新加坡國立大學(National University of Singapore)的研究團隊發表在《科學報告》(Scientific Reports)期刊的論文顯示,靈長類動物的虹膜顏色多樣性可能源自於...
眼睛
虹膜
靈長類動物
緯度
性澤演化
生理時鐘
2023.02.02
生物如何適應環境逆境?遺傳多樣性的起源與應用
作者 / 李承叡/臺灣大學生態學與演化生物學研究所副教授。
638期
從撒哈拉沙漠到亞馬遜叢林、從熱帶雨林到溫帶針葉林、從臺灣的低海拔闊葉林到高海拔箭竹草原,自然環境具有非常高的多樣性,不同的環境也生存著適應當地的各種生物。
環境
生物
演化
核苷酸
生物多樣性
性狀
逆境
環境適應
遺傳
2023.02.02
為動物算命及改命 數量遺傳學與動物育種
作者 / 林恩仲/從小熱愛培育各種動物,後來在畜產領域學習、...
638期
一萬多年前,人類在歐亞大陸上將灰狼的近親馴化成現代家犬,隨著農業社會的發展及各樣需求出現,更逐步地馴化綿羊、山羊、豬、牛、雞、驢、鴨等家畜禽。
動物育種
數量遺傳學
野生動物
自然選拔
演化
性狀
近親係數
遺傳
2022.12.01
從滅絕人種揭開人類演化的空白歷史
作者 / 許惇偉/牛津大學生物化學博士,專長為分子遺傳學、微...
636期
今(2022)年諾貝爾生理或醫學獎獨頒予德國馬克斯.普朗克演化人類學研究所(Max Planck Institute for EvolutionaryAnthropology)教授帕波(Svante Pääbo),表彰他在「發現滅絕人種基因組以及人類演化」上的貢獻。
尼安德塔人
古生物化石
DNA
第一代PCR技術
人類演化
丹尼索瓦人
現代智人
古生物基因組研究
2022.12.01
探索人類起源的無盡之旅 威爾遜與帕波的師生傳承
作者 / 寒波/科普作家,經營部落格與粉絲頁「盲眼的尼安德塔...
636期
帕波(Svante Pääbo)憑藉重現尼安德塔人的基因組,獨得今(2022)年的諾貝爾生理或醫學獎。帕波可說是古代遺傳學領域的開創者,而這位充滿話題的傳奇人物當然也有師承,其中又以生物學家威爾遜(Allan Wilson)影響最...
尼安德塔人
DNA
非洲單地起源說
免疫學
威爾遜
帕波
演化遺傳學
2022.10.03
【快訊】2022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作者 / 編輯部
2022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頒發給瑞典生物學家、演化遺傳學家史凡德・帕波(Svante Pääbo),表揚他對古人類的基因組測序後的發現:已滅絕的尼安德塔人(Neanderthal)和新發表的古人類人種——丹尼索瓦(Denisova)...
2022諾貝爾獎
諾貝爾獎
諾貝爾生醫獎
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古人類基因組
人類演化
Svante Pääbo
2022.09.01
貓咪為什麼也會確診?新冠病毒與動物的糾葛
作者 / 陳貞志/屏東科技大學野生動物保育研究所副教授,主要...
633期
2019 年冬日,中國武漢的華南海鮮巿場中瀰漫著一股另人不安的氣氛。12 月初,巿場員工中已經有超過一半的人感染了不明的嚴重呼吸道疾病,患者的症狀包含發燒、乾咳、肌肉無力、呼吸急促、腸胃道症狀,嚴重者甚至發生頭痛...
COVID-19
新冠病毒
類冠狀病毒
蝙蝠
冠狀病毒科
蹄鼻蝠
演化
基因重組
動物
«
1
2
3
4
5
6
»
頁次:
1
2
3
4
5
6
資料總數:153
TOP
本站使用第三方服務進行分析,以確保使用者獲得更好的體驗。了解本站
隱私權政策
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