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員登入
購物車
(
0
)
HOME
×
關於科月
關於科月
科月目錄
科報目錄
購買科月
訂閱方案
優惠方案
諾貝爾系列
購買單期
購買通路
投稿須知
推廣專案
星火相傳計畫
支持專案計畫
進階搜尋
封面故事
News Focus
專訪
專欄
評論
精選文章
活動訊息
永續科學
基金會
科技報導
繁體中文
English
ig
line
facebook
分類選單
- 文章分類 -
封面故事
News Focus
專訪
專欄
評論
精選文章
活動訊息
永續科學
基金會
科技報導
文章專區
搜尋
搜尋結果
2025.09.01
紡織文化斷裂,毛毛狗狗再見 薩利希毛狗的消逝與科學...
作者 / 劉筱蕾│目前任職於斯德哥爾摩大學古遺傳學研究中心與...
669期
近代科學研究中,直升機科學變成了一個常見的現象,指相對富裕的研究團隊利用優勢收集數據,再以自己的觀點分析、發表並闡釋相關結果,當地的研究人員卻不被允許參與、貢獻不被承認,研究團隊也不試圖解決當地需求,有些...
毛狗
美洲犬
印地安文化
薩利希文化
2025.04.01
歷史不再沉默 科學揭露1932 年烏克蘭大饑荒的隱藏死亡...
作者 / 談茉莉 | 醫學碩士、營養學學士, 一名獨立研究員、溫...
664期
歐洲第一間人口統計研究所成立於烏克蘭,1918年,幾位科學家在烏克蘭一連串戰爭導致的政治局勢動盪和經濟崩潰時期,成立烏克蘭國家科學院(Ukrainian Academy of Sciences, 現改名為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of...
烏克蘭
飢荒
人口統計
人口重建
2024.07.15
網路攻擊突襲學術界 全球研究機構面臨數位安全挑戰
作者 / 編譯|羅億庭
511期
柏林自然歷史博物館(Berlin Natural History Museum)在去(2023)年10月曾遭受網路攻擊,導致博物館內的研究工作陷入停擺,科學家、學生皆無法獲取工作所需的數據和程式。時至今日,該博物館的系統才剛開始恢復正常運...
網路攻擊
學術界
研究機構
柏林自然歷史博物館
勒索軟體
教育機構
網路
資訊安全
安全系統
2023.12.01
追蹤電子運動的「閃光燈」 原秒脈衝的發現與突破
作者 / 楊尚達/清華大學電機系、光電所特聘教授,現任光電所...
648期
原秒脈衝當然不是橫空出世,而是從雷射發明開始,累積了數十年的壯闊史詩。 當任職於休斯飛機公司(Hughes Aircraft)、年僅32歲的美國物理學家梅曼(Theodore Maiman)在1960年展示第一臺可見光雷射時,大家驚嘆到...
原秒
脈衝
雷射
頻域
時域
呂利耶
克勞茲
亞谷斯蒂尼
2023.12.01
女性勞動參與的歷史演變 縮小兩性薪資差距與平權的可...
作者 / 莊奕琦/現任政治大學經濟系教授,研究專長為經濟成長...
648期
今年的諾貝爾經濟學獎由哈佛大學(Harvard University)經濟史學家與勞動經濟學家的戈爾丁(Claudia Goldin)獲獎,得獎理由為增進我們對於女性勞動市場成果的理解。她是諾貝爾經濟學獎自1969年頒獎以來,55屆93位獲獎者...
勞動經濟
戈爾丁
女性參與
性別經濟學
收入差距
工資溢價
兩性平權
2023.11.15
解開人類大腦的奧祕:歷史上最大的大腦細胞地圖
作者 / 編譯|陳亭瑋
503期
人類大腦是最複雜的器官之一,仍有許多奧祕吸引著科學家們的好奇心。隨著近年來分子生物學技術的進展,大腦細胞的轉錄、表觀遺傳學(epigenetics)、功能等研究取得了巨大的突破。近期,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National...
大腦
細胞地圖
核磁共振
表觀遺傳學
神經疾病
醫學
2023.11.15
中研院院區開放日精彩落幕 主題演講結合生成式AI穿越...
作者 / 整理報導|羅億庭
503期
中央研究院「OPEN HOUSE院區開放活動」(簡稱開放日)自1998年起開始舉辦,今(2023)年已邁入第26屆,今年分別在10月的兩個周末舉辦「兒童科普日」及「院區開放日」。本屆開放日透過科普演講、實驗室導覽、海報成果、展...
中研院
生成式AI
院區開放日
莫札特
居禮
蘇格拉底
生物多樣性
量子電腦
2023.07.06
「綠豆」生「南亞」,之後往哪去?破解綠豆的傳播路徑
作者 / 李承叡/臺灣大學生態學與演化生物學研究所副教授。
小麥與大麥起源於中東,稻米起源於長江流域,玉米起源於中美洲,這些是生物學家已經證實的農作物起源。但是你有沒有想過,農作物在被馴化之後,如何擴散到世界各地,又為什麼產生如此多樣的形態?除了人類傳播之外,有沒...
生物地理
綠豆
農作物
適應
馴化
歷史
氣候
2023.04.01
利用「廢水」監測病毒、細菌的廢水流行病學
作者 / 黃韋菁(A.H.)/ 在猶如巨塔的科學知識前,做一個永遠...
640期
冠狀病毒具高流行潛力,因此1970 年代科學家進行「廢水監測」,監測地表水、廢水、泥漿、生物體以了解這類病毒。
冠狀病毒
廢水科學
廢水監測
歷史
冠狀病毒
廢水流行病學
汙水流行病學
伊波拉病毒
茲卡病毒
2022.12.30
以雞之名,詠讀歷史:讀《雞冠天下》
作者 / 賴亮宇/臺北市私立復興實驗高級中學九年級,喜歡擊劍...
637期
「大吉大利,今晚吃雞」(Winner winner, chicken dinner)。「吃雞」如何能成為跨越時空連結拉斯維加斯賭徒與《絕地求生》(PUBG: Battlegrounds)玩家的文化元素,且讓資深的雜誌專欄作家安德魯.勞勒(Andrew...
雞
紅原雞
基因滅絕
達爾文
物種
鬥雞文化
動物保護
經濟動物
2022.12.26
發票如何印製?臺灣統一發票的故事
作者 / 整理報導|張樂妍/本刊編輯
637期
臺灣歷史中有許多與印刷科學密不可分的發展與變革,例如國民教育的推動促使書籍印刷產業的興起、報社的競爭帶動了各式印刷機器的進口等。
印刷
印刷科學
電子科技
發票
印刷歷史
統一發票
發票電子化
2022.12.13
美國政府資助的研究發表被要求立即開放取用,公共取用...
作者 / 何明諠/中央研究院資訊科技創新研究中心專案經理。莊...
492期
如何讓更多人可以自由享有學術研究的成果,是學術成果的開放取用(open access, OA)推廣〔註〕努力的目標,也是開放科學(open science)涉及的眾多議題之一,長期在美國和全球各地受到討論。
學術研究
開放取用
論文
數位科學資料
OSTP
公眾取用政策
2022.12.01
從滅絕人種揭開人類演化的空白歷史
作者 / 許惇偉/牛津大學生物化學博士,專長為分子遺傳學、微...
636期
今(2022)年諾貝爾生理或醫學獎獨頒予德國馬克斯.普朗克演化人類學研究所(Max Planck Institute for EvolutionaryAnthropology)教授帕波(Svante Pääbo),表彰他在「發現滅絕人種基因組以及人類演化」上的貢獻。
尼安德塔人
古生物化石
DNA
第一代PCR技術
人類演化
丹尼索瓦人
現代智人
古生物基因組研究
2022.09.01
葡萄酒愈陳愈香?酒商與侍酒師告訴你更多葡萄酒小知識...
作者 / 編輯部採訪整理
633期
舊世界指歐洲,新世界指的是近200 年才開始釀酒的地區,如美國與澳洲等地。新世界釀酒會運用科技分析葡萄種植的過程、紅酒的化學成分,以及酵母的發酵功能,並標準化製作流程。但過去舊世界在百年釀酒歷史所累積的經驗,...
酒
軟木塞
螺旋蓋
黴菌
葡萄酒
釀酒歷史
土壤
氣候
2022.06.01
電力何時引進臺灣?從零探索臺灣電力的發展
作者 / 黃巧盈/就讀中興大學歷史系。許馨文/就讀中興大學歷...
630期
人類文明悠久,但使用電力的歷史還不到200年;儘管人類用電歷史不長,但對於電力的應用卻很豐富。即使到了現代,能源種類繁多,但在使用煤、風、太陽、核能、天然氣、石油等不同的能源時,仍都是以電力⸺電能的形式來傳...
風箏實驗
富蘭克林
放電反應
直流電
交流電
動物電
電力科技
電力
2022.05.01
「看進」畫作中隱藏的訊息 不同光波段掃描的妙用
作者 / 吳宛瑜/臺南市美術館研究典藏部副研究員,美術科學研...
629期
你知道什麼是光譜嗎?其實「光」是一種電磁波(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也是一種能量。而在電磁波譜(electromagnetic spectrum)中,包括了所有電磁波的可能頻率。
紫外線
紅外線
X 光
特性X射線
電磁波
電磁波譜
可見光
波長
奈米
畫作
凡尼斯
修復師
2022.05.01
找尋可見光源下消失的線條 紅外線反射攝影
作者 / 李昱/西班牙瓦倫西亞理工大學歷史與藝術文化資產的科...
629期
如果讓你選擇一個超能力,你會選什麼呢?是像綠巨人浩克(Hulk)一樣力大無窮,還是像閃電俠(Flash)一樣擁有瞬間移動的能力,或是像超人一樣可以透視一切物品?或許許多人會和筆者一樣,選擇「透視」這項超能力吧!
紅外線
波長
不可見光
文物修復
紅外線反射攝影
考古學
光子學
光譜帶
2022.04.01
拿破崙的鈕釦:17個改變歷史的化學分子
作者 / 潘妮‧ 拉古德(Penny Le Couteur)、杰‧布勒森(...
628期
酚的眾多衍生物帶給我們各種不同的利用價值,然而,影響世界最劇烈的主要還是最原始的「酚」。就像酚之於無菌手術的廣大效用與普遍迴響,它也在許多其他新興工業中扮演重要的角色。大約就在李斯特進行石炭酸實驗的時代,...
塑膠
酚
象牙
熱塑性
纖維素聚合物
賽璐珞聚合物
膠蟲
蟲漆
甲醛
貝克蘭實驗
防腐劑
熱固性
聚合鏈
2022.02.01
火星隕石的有機物從哪來
作者 / 編輯部
626期
1984 年,研究人員在南極洲發現了一顆隕石,並將其命名為「ALH84001」(Allan Hills 84001),而它也是目前已知從火星射向地球最古老的發射物。
隕石
隕石分析
歷史事件
火星
有機分子
無機物
有機碳
地球化學
蛇紋石化作用
火成岩
碳酸化
2021.11.30
香氣採集者
作者 / 多明尼克.侯柯(Dominique Roques)
624期
波斯人深愛玫瑰,一千多年來,玫瑰一直是波斯歷史與文化的一部份,也深植人民內心。
波斯人
波斯歷史
玫瑰
泰姬瑪哈陵
伊斯蘭文化
土耳其
2021.11.02
人類能否戰勝病毒?歷史上第一個被消滅的傳染病:天花
作者 / 蔣維倫/泛科學PanSci專欄作家、故事專欄作家、udn鳴...
623期
天花是一種病狀駭人,致死率極高的傳染病,主要透過接觸、飛沫傳染的方式傳播。病人的唾液、血液、水泡液,甚至是脫落的皮屑、結痂、排泄物等,都會帶有具感染力的病毒。18世紀時,英格蘭出現了「曾罹患牛痘者,不會染上...
天花
地球
傳染病
全球
皮疹
皮膚
病程
病徵
接觸傳染
飛沫傳染
傳染力
2021.04.15
學術發表的歷史發展以及未來:同儕審查如何走向更開放...
作者 / 劉雨如/英國諾丁罕大學遺傳學博士。
472期
1665年一月,法國皇帝路易十四(Louis XIV)的大臣柯爾貝(Jean-Baptiste Colber),深深了解知識的力量,運用得當將是進步的動力,反之則有影響政權的可能。
科學
科學期刊
同儕審查制度
開放科學
區塊鏈
2021.03.30
來自古代的傳世祕方:古埃及人與古羅馬人如何製作玻璃...
作者 / 王冠文/英國雪菲爾大學考古博士,現職為中央研究院歷...
616期
最早的玻璃製作出現在西元前16世紀的古埃及與美索不達米亞地區,當時的工匠已懂得利用高純度的矽質原料、植物灰、金屬礦物製出不同顏色的玻璃。而古羅馬人製作的玻璃,除了使用「砂」之外,還會使用「泡鹼」做為助熔劑,...
玻璃
古埃及時代
古羅馬時代
石英
氧化作用
青金石
2021.03.30
溫室、透鏡與水晶宮 19世紀科學中的玻璃
作者 / 黃相輔/倫敦大學學院科學史博士,研究興趣是通俗科學...
616期
19世紀起,由於工業化的快速發展,玻璃從奢侈的工藝品轉為常見的材料。其中有醫師將玻璃做成保護植物的容器,甚至還成了當時貿易戰的重要角色。此外,玻璃也成了建築的理想材料,例如溫室等;而在1851年,倫敦萬國博覽會...
玻璃
植物學
沃德箱
溫室
水晶宮
棕櫚屋
2021.01.01
百年歷史的金礦山、廟宇及媽祖遶境慶典金瓜石地區的民...
作者 / 王慧珍/1973年生於臺北縣(現為新北市),人類學碩士...
613期
金瓜石位於臺灣東北角,與鄰近的水湳洞和九份合稱「水金九」,曾是臺灣最重要的金礦產區。近130年前,基隆河上游發現沙金,居民溯溪而上進而發現九份小金瓜露頭與金瓜石的大金瓜露頭,開啟了水金九採金熱潮,也吸引了全...
金瓜石
水湳洞
九份
金礦
勸濟堂
民間信仰
2020.09.01
分類學家常投稿的Zootaxa期刊 為何會失去影響指數?
作者 / 何宣慶/任職於國立海洋生物博物館,研究主題為深海魚...
609期
Zootaxa是全球分類學家最常投稿的期刊。但近期因過多的自我引用次數,遭到年度期刊引用報告(annual Journal Citation Report, JCR)排除,造成許多爭議。Zootaxa囊括全球超過四分之一的動物新種研究,被引用次數高也是...
分類學
動物分類學
期刊
科學
2020.09.01
波瀾不息:戴森的科技與人文關懷
作者 / 黃相輔/倫敦大學學院科學史博士,研究興趣是通俗科學...
609期
英裔美籍理論物理與數學家戴森(Freeman Dyson)於今(2020)年2月去世,享耆壽96歲。戴森見證美國物理學在二戰後的蓬勃發展,特立獨行的經歷也使他成為傳奇——他沒有博士學位,也從沒拿過諾貝爾獎,卻在普林斯頓高等研...
戴森
費曼
物理
數學
相對論
微分方程
2020.06.01
古今中外日食觀測事件與2020嘉義市日環食活動
作者 / 莊明娟、潘子和、吳建頤
606期
從古至今,東西方皆有許多日食的觀測記錄。過去的人們認為日食是一種不祥的徵兆,但隨著天文學的發展,人們逐漸明白日食其實是一種天體運行的正常天文現象。而今(2020)年6 月21 日,臺灣嘉義即將上演一場日環食的世紀...
日食
日環食
嘉義日環食
天文
日食歷史
歷史
2020.05.01
What is WHO? 臺灣與WHO的73年分合史(上)
作者 / 楊予安、簡瑋廷、邱亞文
461期
臺灣在世界衛生組織裡的身份認同, 最近屢上國內外各大新聞版面, 社群平台的討論也相當熱烈。《科技報導》460期〈Who is WHO?新型冠狀病毒對全球防疫的考驗〉一文討論世界衛生組織(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WHO)...
WHO
世界衛生組織
臺灣
歷史
WHA
世界衛生大會
2020.04.01
當冠狀病毒遇上人類—從特性與歷史說起
作者 / 施信如、郭瑞琳
604期
近年來,有許多新型冠狀病毒興起,不僅侵襲人類,更危及人們的生命。而面對這些新興病毒沒有專家,人們只能戒慎恐懼,藉由歷史脈絡和科學知識,了解它並找出可以讓人類生存下去的法則。
病毒
新型冠狀病毒
COVID-19
SARS-CoV-2
新冠肺炎
SARS-CoV
MERS-CoV
跨宿主傳播
棘蛋白
醣膜蛋白
外套膜蛋白
核鞘蛋白
胞吞作用
«
1
2
3
»
頁次:
1
2
3
資料總數:65
TOP
本站使用第三方服務進行分析,以確保使用者獲得更好的體驗。了解本站
隱私權政策
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