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員登入
購物車
(
0
)
HOME
×
關於科月
關於科月
科月目錄
科報目錄
購買科月
訂閱方案
優惠方案
諾貝爾系列
購買單期
購買通路
投稿須知
推廣專案
星火相傳計畫
支持專案計畫
進階搜尋
封面故事
News Focus
專訪
專欄
評論
精選文章
活動訊息
永續科學
基金會
科技報導
繁體中文
English
ig
line
facebook
Please enable JavaScript
分類選單
- 文章分類 -
封面故事
News Focus
專訪
專欄
評論
精選文章
活動訊息
永續科學
基金會
科技報導
文章專區
搜尋
搜尋結果
2025.09.15
權力不對等的學術研究不應該進行嗎?對於臺師大女足案...
作者 / 甘偵蓉 / 東海大學文學院哲學系助理教授
525期
我們似乎陷入了兩難情境:既鼓勵教師或教練透過研究來提升第一線的教學或訓練;但他們之間所存在的權力不對等,是否容易讓學生或運動員陷入易受傷害的情境,而導致這類研究不被鼓勵,甚至被反對執行?
學術研究
權力不對等
研究倫理
善益原則
2025.06.15
同儕審查該無償嗎?打造永續學術制度的關鍵選擇
作者 / 劉雨如/東海大學畜產與生物科技系助理教授
522期
若設計得宜,付費審查的機制不僅可回應對學術勞動的正義訴求,更有望在維持出版品質的前提下,進一步促進公平參與的制度創新。未來的學術世界,需要一套更透明、永續且具包容性的評審制度,以支撐科學進步與公共信任。
學術期刊
同儕審查
反壟斷訴訟
學術勞動倫理
2024.12.23
美國病毒學家使用病毒治癒自身乳癌引發實驗倫理爭議
作者 / 編譯|羅億庭
516期
克羅埃西亞薩格勒布大學(University of Zagreb)的病毒學家哈拉西(Beata Halassy),她將實驗室培養的病毒注射在自己的腫瘤上,嘗試治療乳癌,在近日引發諸多有關實驗倫理議題的討論。
實驗倫理
癌症
溶瘤病毒療法
2024.07.15
法律管制深偽技術的關鍵 保障個人「社會形象」的隱私...
作者 / 劉子安/日本國立神戶大學法學研究科研究助手,研究專...
511期
目前臺灣有關人工智慧(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I)的深偽(deepfake)技術不當應用涉及侵權的案例討論,主要聚焦在色情、金融詐欺或政治抹黑等事件。例如2020年網路名人以深偽技術惡意將女性名人臉部合成在成人片,...
人工智慧
深偽
隱私權
人性尊嚴
歐洲人權公約
個人社會形象
虛擬世界
數位分身
2024.06.15
掌握卵子、精子重新編碼的關鍵步驟 實驗室培育人體生...
作者 / 編譯|羅億庭
510期
生育困難困擾著全球許多夫妻,而如何在實驗室中培育出卵子、精子,也是許多科學家努力的目標。其中一個最大的挑戰,是確保人工產生的精子和卵子裡頭的DNA和相關蛋白質上的化學標籤位置正確。近期刊登於《自然》(...
精子
卵子
表觀遺傳
實驗室
細胞分化
基因編輯
科學倫理
重新編碼
2023.10.15
難辨虛偽和真實,Deepfake技術造成的AI倫理與法規挑戰
作者 / 許志仲/成功大學統計學系助理教授
502期
在近年來人工智慧(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I)技術發展中最具爭議和吸引力的技術,恐怕莫過於Deepfake了。近幾年,Deepfake利用深度學習技術(deep learning)模仿真人的語音和臉部表情,可以製作出相當擬真的假影...
deepfake
深度學習
隱私
偽造
透明度
AI倫理
被動偵測
法律防治
社會教育
2023.07.19
讓資料共享成為責任 簡介國際近期的科研資料開放政策
作者 / 何明諠/中央研究院資訊科技創新研究中心專案經理
499期
研究資料的開放攸關研究成果的可再現性、透明度,並可進一步促成科學研究的共享與合作,帶來新的發現。但當研究人員試圖分享資料也時常面臨各類挑戰,包含不熟悉分享的流程或價值、過程繁複、資料量大、資料敏感、擔憂成...
資料共享
資訊倫理
WHO
CERN
NIH
開放資料
開放科學
2023.07.07
生成式AI 的起飛,凸顯科技治理的轉型危機?
作者 / 廖英凱/非典型的不務正業者、興致使然地從事科普工作...
643期
生成式AI大規模地被使用在各種情境,使得過去一些針對AI發展衝擊的討論再次備受關注。特別是適用於GAI的倫理、規範的制定、作品的著作權歸屬、生成負面內容的預防或管制等科技治理需求,已不再屬於過去學者呼籲產官學界...
生成式AI
GAI
法規
Open AI
科技治理
科技倫理
科技法
2023.06.15
人類泛基因組初稿發表 將有助於研究人類遺傳多樣性
作者 / 編譯|陳亭瑋
498期
在具有里程碑意義的人類基因組計畫(Human genome project, HGP)初稿發布20多年後,人類泛參考基因體聯盟(Human Pangenome Reference Consortium,HPRC)於《自然》(Nature)期刊發表了人類「泛基因組」(pangenome)...
人類基因組計畫
泛基因組
倫理議題
2023.03.31
ChatGPT風潮下 幾個值得重視的生成式AI發展隱憂
作者 / 甘偵蓉/清華大學人社AI應用與發展研究中心博士後研究...
在ChatGPT於去(2022)年11月底發布並風靡全球之後,有更多類似的生成式人工智慧(generative AI)加入戰局。在全世界瘋狂測試AI的風潮之下,許多尚未被重視與討論的議題,可能潛在著相當嚴重的後果。
ChatGPT
生成式人工智慧
生成式AI
人工智慧倫理
OpenAI
AIGC
人工知識論信賴問題
2023.02.02
AI 也會出差錯?使用人工智慧可能帶來的倫理與風險
作者 / 甘偵蓉/清華大學人文社會AI 應用與發展研究中心博士...
638期
當談到人工智慧(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I)、也就是AI 時,讀者會想到什麼?是多年前由史匹柏(Steven Spielberg)導演的那部《A.I.人工智慧》(A.I. Artificial Intelligence)中那個一直盼不到人類母愛而令人心碎...
人工智慧
演算法
倫理
風險
AI 應用
深偽技術
人臉辨識技術
2022.09.21
改寫生命密碼 CRISPR-Cas9基因編輯技術
作者 / 整理撰稿|雷雅淇
634期
《基因啟示—解碼與編輯》節目架構以「基因」為主,科技為輔,探討小至個體、大至整個社會所衍伸出的各種因果。隨著遺傳密碼逐步被解開,科學家們也開始想像,人類有沒有可能自己「編碼」,改變動植物的基因?
基因啟示
基因
CRISPR-Cas9
CRISPR
基因編輯
基因剪刀
道納
夏彭提耶
鋅指蛋白
ZFN
脫靶效應
醫學倫理
2022.09.16
心跳停止等於死亡?耶魯大學研究重建器官活性,死亡定...
作者 / THE BIOLOGIST 紐約生/美國紐約大學醫學院免疫學博士...
489期
我們都知道如果心跳停止、血液循環終止,在細胞沒有氧氣的情況下,多數生物會不可逆地走向死亡。
心跳
OrganEx
血液循環
葉克膜
腦死
神經細胞
大腦
神經訊號
生物倫理
2022.09.16
能從醫學影像分辨種族 AI帶來醫學倫理疑慮?
作者 / 郭柏志/清華大學資工系助理教授。
489期
人工智慧(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I)輔助臨床判斷已成為近年醫療的趨勢,被應用在多種醫學領域。例如利用眼底視網膜影像進行糖尿病預測、透過X光影像判讀是否有肺部疾病、依照患者入院時的病歷資料進行死亡預測等,...
AI系統
放射科
X光影像
醫學倫理
種族資訊
診斷
2022.09.01
2022年阿貝爾獎 連結「拓樸、幾何、動態系統」的先驅...
作者 / 高連庸/臺灣訓練,美國養成的數學家。現今是流浪美國...
633期
今(2022)年的阿貝爾獎(Abel Prize)頒發給美國數學家蘇利文(Dennis Sullivan),以表揚他在拓樸、幾何、動態系統中的傑出貢獻。蘇利文的研究面向很廣,涵蓋了數學界中的好幾個領域。
阿貝爾獎
蘇利文
數學
雙曲幾何
複動態系統
無漫遊域定理
有理同倫理論
2022.05.15
人類為AI制定的倫理架構,究竟哪裡出了錯?《人工智慧...
作者 / 凱特.克勞馥(Kate Crawford)
485期
網際網路在許多方面改變了一切;在人工智慧研究領域,網際網路被視為某種類似自然資源的東西,供人取用。隨著越來越多人開始把他們的圖像上傳到網站、照片分享服務,最後傳到社群媒體平臺,掠奪行為也更頻繁發生。突然間...
Internet
ImageNet
網際網路
人工智慧
學術
科技
數據
資料探勘技術
機器學習法
石油
資本主義
資訊
匿名資料集
2022.04.15
我見我聞:學術倫理面面觀
作者 / 陳慶鏗/退休國家講座教授、前長庚醫療財團法人特聘講...
484期
陽明大學生命科學系教授周成功於《科技報導》第480期「科報40周年」撰文指出:「自我反省及批判的精神,似乎已經從臺灣學術圈內完全消失」。筆者從事生物醫學教研50年,參與學術行政亦35載,深感常與學生及同仁分享的「...
學術界
學術倫理
生物醫學
學術研究
學術論文
科學
人性
數據
撤稿指數
研究倫理
2022.02.15
科學跨足文學的科月詩人 ── 科月理事長蔡孟利專訪
作者 / 採訪撰稿|林承勳/想泡在溫泉裡當隻日本水豚。
482期
2016年臺灣大學爆出論文造假事件,包含當時的臺大校長與院長等許多高層都牽連其中,規模非同小可。時任《科學月刊》(以下簡稱科月)總編輯的蔡孟利見狀,隨即展開一連串的監督與調查行動。
學術
論文
教育
學術醜聞
科學倫理
文學創作
科學研究
2022.01.15
當人工智慧的傷害已經出現,誰來補救?
作者 / 廖英凱/非典型的不務正業者、興致使然地從事科普工作...
481期
眾所皆知目前社群網路最大的平台臉書(Facebook),為遏阻違法或侵權的言論,會判定某些言論違反其「社群守則」而隱藏。不可否認,違法與侵權言論在社群網路上造成了嚴重的傷害,不過有時候這些隱文的原則,似乎與政治或...
社群網路
社群媒體
臉書
社群守則
政治
侵權言論
演算法
人工智慧
AI治理
AI倫理
立法機構
法律
2022.01.04
當人工智慧的傷害已經出現,誰來補救?
作者 / 廖英凱/非典型的不務正業者、興致使然地從事科普工作...
625期
‧AI雖然能協助遏止違法或侵權的言論,但一般大眾卻無法得知其評斷的機制,已於無形中造成傷害。 ‧AI的資料庫誤差,將造成演算法對文化或族群產生偏見等;而深度學習的演算法因處理龐大的資料,常使研究者或AI的機構無...
社群媒體
演算法
人工智慧
科技
國際組織
公民審議
立法機關
AI倫理
AI規範
2022.01.04
大規模失業、機器人的人權、不受控的武器?從AI科技的...
作者 / 採訪撰稿/陳儀珈/正在努力從臺灣師範大學科學教育所...
625期
• 比起過去較常使用的「人工智慧」,由於「智慧」一詞容易誤導大眾對AI的想像,因此研究小組認為「人工智能」是更適合的翻譯。 • 「通用人工智能」又稱為「強AI」,定義為「可以完成人類所有認知任務,具有感知和自我...
人工智能
AI科技
產業AI化
AI倫理
AI系統
通用人工智能
2021.12.14
莫忘初衷-寫於《科技報導》創刊40週年
作者 / 周成功/陽明大學生命科學系退休教授
480期
《科技報導》40年前創刊時,最初的用意在提供一個園地,讓臺灣有限的學術活動消息得以流通。接下來,中研院動物所的萬家茂教授,從第10期起獨力開創了「覓名小品」的專欄,用他敏銳的觀察對學術界的百態提出令人深省的短...
學術
學術社群
科技
人造衛星
科技報導
學術倫理
學術傳統
科技報導
2021.11.16
生活中的AI應用:淺談人臉偵測原理及衍伸的倫理議題
作者 / 吳昆儒/國立陽明交通大學 人工智慧普適研究中心計畫...
479期
在科技爆發的時代,人工智慧(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I)技術越來越常出現在我們生活。AI技術表示能夠讓機器具有類似人類的智慧,可用來提升人們的生活品質、工作效率等。以日常生活中常見的攝影機為例,這些攝影機...
人工智慧
哈爾小波轉換
哈爾特徵
積分圖
皮膚
物件偵測技術
YOLOv4
COVID-19
隱私權
人臉偵測
2021.04.15
學術論文的同儕審查 也將更「開放」?
作者 / 編輯部
472期
現今的學術論文多採同儕審查,目的為支持作者,在合乎學術倫理、具有專業價值的前提下,發表其研究。
學術
學術倫理
學術論文
科學
開放科學
科學合作
2021.04.15
「文字再使用」即是學術倫理問題
作者 / 蔡孟利/國立宜蘭大學生物機電工程學系。
472期
《科技報導》第467期,刊出中央研究院分子生物研究所特聘研究員孫以瀚所寫的〈論自我抄襲-重複發表、文字再使用有無學術倫理上的處罰必要?〉,文中有幾項論點,筆者並不認同,在此提出討論。
文字再使用
學術倫理
研究計畫
學術倫理教育
2021.04.15
「文字再使用」有問題嗎?文字再使用、自我抄襲兩概念...
作者 / 甘偵蓉/清華大學動力機械工程學系助理研究學者。
472期
「文字再使用」在學界何時變成髒話或負面用詞了?就像重音唸「林老師」那樣?不論是林老師還是有文字再使用者,可能都覺得很無辜吧?
學術
文字再使用
自我抄襲
學術倫理
學術論文
科普文
2021.03.18
「文字再使用」即是學術倫理問題
作者 / 蔡孟利/國立宜蘭大學生物機電工程學系。
未經標註出處,發表人將已發表不涉及論文創新核心部分的文字再利用的「文字再使用」是否為可以容許之行為?是否屬於學術倫理所該規範的項目?
學術
學術倫理
審查制度
文字再使用
2021.02.18
假專家混入學術期刊讓19篇爛論文通過審查
作者 / 編譯|李依庭
470期
在學術研究中,論文發表一直是學者在升等或提升自身研究能量上重要的依據之一。因此,不乏會有些不肖學者面臨論文發表壓力或快速發表,而有實驗數據造假等不法情事發生。
論文
同儕評審
學術
學術倫理
學術期刊
2020.11.15
論自我抄襲-重複發表、文字再使用 有無學術倫理上的...
作者 / 孫以瀚/中央研究院分子生物研究所特聘研究員。
467期
自我抄襲(self plagiarism),是近年出現的學術倫理議題,但在概念不明確的狀況下,引發很多困惑,如學生的學位論文與期刊論文、計畫與計畫,或是計畫與期刊論文。不過,怎樣才算自我抄襲呢?
自我抄襲(self plagiarism)
學術
學術倫理
公權力
重複發表
著作權
研究行為
2020.09.14
萬人血清抗體檢測計畫的研究倫理爭議
作者 / 甘偵蓉/清華大學動力機械工程學系副研究學者,前成功...
466期
此次臺大公衛團隊與彰化縣衛生局合作的萬人血清抗體檢測計畫,在研究倫理審查方面引發些許爭議。從目前資訊及各方說法來看,先說結論,臺大團隊是否應該把彰化縣衛生局的採檢視為研究的一部份,面臨兩難。如視採檢為研究...
臺大公衛
彰化縣衛生局
研究倫理
倫理審查
血清
抗體
檢測
«
1
2
»
頁次:
1
2
資料總數:48
TOP
本站使用第三方服務進行分析,以確保使用者獲得更好的體驗。了解本站
隱私權政策
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