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員登入
購物車
(
0
)
HOME
×
關於科月
關於科月
科月目錄
科報目錄
購買科月
訂閱方案
優惠方案
諾貝爾系列
購買單期
購買通路
投稿須知
推廣專案
星火相傳計畫
支持專案計畫
進階搜尋
封面故事
News Focus
專訪
專欄
評論
精選文章
活動訊息
永續科學
基金會
科技報導
繁體中文
English
ig
line
facebook
分類選單
- 文章分類 -
封面故事
News Focus
專訪
專欄
評論
精選文章
活動訊息
永續科學
基金會
科技報導
文章專區
搜尋
搜尋結果
2021.07.01
從渾然天成到巧奪天工 香水令人回味無窮的「香」遇
作者 / 陳晏嵐、林雅凡
619期
人們為了留住大自然中的芳香味道,藉由壓榨法、蒸餾、溶劑萃取,捕捉到了各種香味分子;在19世紀有機合成化學蓬勃發展的時期,更利用合成的方式,創造出比天然物更為馥郁、穩定、持久的分子,使香料化學更往上跨入另一個...
化學
香味
香水
香味分子
壓榨法
蒸餾
溶劑萃取
2021.07.01
達爾文不是最先使用「evolution」一詞的人!
作者 / 許家偉/生物系和微生物暨免疫學研究所畢,學術研究領...
619期
「演化」的英文是「evolution」,但最早使用該詞的並非達爾文。事實上,早在達爾文的《物種起源》第六版出版的200多年前,就已有人開始使用「evolution」一詞。17世紀中葉的英國文學及哲學界,以「evolution」代表「歷史...
生物
演化
evolution
達爾文
哈勒
邦納
塞爾
錢伯斯
史賓塞
2021.05.31
達爾文與華萊士的功績與誤判
作者 / 許家偉/畢業於輔大生物、陽明微免所,曾任職UCLA和...
618期
關於演化論的研究,達爾文已研究多年,但他卻一直未有將其出版與發表的準備。直到1855年,華萊士發表了一篇關於物種起源問題的論文後,達爾文才在朋友的催促與勸說下,於1858年的林奈學會共同發表兩人的研究。兩人獨力發...
生物學
達爾文
華萊士
進化論
演化
砂拉越法則論文
物種起源
華萊士線
演化筆記本
達爾文-華萊士獎章
林奈學會
2021.05.01
一窺臭氧洞形成的光化學原理與其爭議
作者 / 林志民/中央研究院原子與分子科學研究所研究員,臺灣...
617期
大氣中的臭氧吸收了陽光內短波長的紫外線,保護地表生物免於高能量光子的傷害。但是,人類製造的氟氯碳化合物在臭氧層吸收紫外光分解產生氯原子後,會引發一連串破壞臭氧的反應;只要有足夠的陽光以及少量的氯原子,就足...
臭氧
光化學
氫氧基
光化學
紫外線
臭氧分子
氧氣分子
2021.05.01
蜘蛛的絲與思
作者 / 黃貞祥/來自馬來西亞,現任教於清華大學分子與細胞生...
617期
蜘蛛,對很多人來說,是種令人不愉快的昆蟲⋯⋯哦不⋯⋯節肢動物。我過去對蜘蛛可說是畏而遠之,對牠們在家中捕食害蟲的「到府清潔服務」也是敬謝不敏。
蜘蛛
蜘蛛習性
大腦
昆蟲
胜肽
細齒方胸蛛
導讀文
台積電盃青年尬科學
2021.01.25
目標是一次影響一個世代,《基因怪獸 GenoMon》團隊的...
作者 / 羅億庭/課金玩家,本刊編輯。
614期
策略卡牌手遊《基因怪獸:細胞攻佔-GenoMon: World War V inside the cell》,是一款以分子生物學、細胞學與病毒學為背景的遊戲,玩家將在遊戲中化身為主角「病毒使」操作基因,融合出虛擬病毒攻打虛擬細胞城市,並協助...
基因怪獸
GenoMon
病毒使
電獺
分子生物學
細胞學
群眾募資
策略卡牌手遊
2021.01.07
準備好了嗎?基因怪獸即將攻佔你的生活!
作者 / 編輯部
由 電獺團隊 與 臺大生命科學系退休教授陳俊宏 跨界合作,一款結合了「細胞學、分子生物學與病毒學」的臺灣原創策略卡牌手遊《基因怪獸:細胞攻佔 - GenoMon: World War V inside the cell》,即將在 2021 年 1 月 7 日...
Genomon
基因怪獸
電獺
細胞分子生物學
募資
2021.01.01
鳥類如何爭奇鬥豔?鳥羽多樣性的分子遺傳基礎
作者 / 黃貞祥/來自馬來西亞,現任教於清華大學分子與細胞生...
613期
鳥類的羽毛在保暖、擇偶、溝通、偽裝和皮膚保護中具有重要作用,而β -角蛋白則是組成鳥喙、鱗片及鳥羽的主要成分。經化石紀錄顯示,某些具有羽毛的獸腳亞目恐龍,可能在大滅絕中倖存並成為鳥類的祖先;後續研究也發現...
羽毛
化石
鳥類
獸腳亞目
遺傳學
β-角蛋白
2020.12.01
C型肝炎病毒:第一個可以治癒的人類慢性病毒感染
作者 / 陳培哲/現為臺灣大學臨床醫學研究所教授,曾為臺灣大...
612期
當科學家們尚不清楚C型肝炎的時候,都是以非A非B型肝炎來代稱。而非A非B型肝炎病毒的發現,歸功於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的病毒學家阿爾特;接著是英國生物化學家霍頓,成功分離出非A非B型肝炎病毒,並將它正名為C型肝炎病毒...
肝炎
輸血
病毒
基因體
重組蛋白
分子生物學
血液
大腸桿菌
2020諾貝爾獎
2020.11.15
論自我抄襲-重複發表、文字再使用 有無學術倫理上的...
作者 / 孫以瀚/中央研究院分子生物研究所特聘研究員。
467期
自我抄襲(self plagiarism),是近年出現的學術倫理議題,但在概念不明確的狀況下,引發很多困惑,如學生的學位論文與期刊論文、計畫與計畫,或是計畫與期刊論文。不過,怎樣才算自我抄襲呢?
自我抄襲(self plagiarism)
學術
學術倫理
公權力
重複發表
著作權
研究行為
2020.11.01
探索有機分子的起源也能協助減少碳排放
作者 / 編輯部
611期
近期由美國自然史博物館(American Museum of Natural History)與美國國家航空暨太空總署(NASA)合作的一項研究中,團隊提出約40億年前的地球上,也就是生命起源之前第一批有機分子產生的關鍵過程。
有機分子
固碳作用
光合作用
甲酸
二氧化碳
生態環境
2020.10.01
從中心法則談遺傳學研究的演進
作者 / 吳岳隆/臺灣大學昆蟲學系副教授。
610期
從西元1859年開始,生物學家們開始對遺傳學產生好奇心,染色體、基因與DNA等名詞也相繼誕生;直到1958年由克里克(Francis Crick)提出了分子生物學中心法則(central dogma),迄今仍是所有生物相關研究人員心中屹立不...
遺傳學
分子生物學
遺傳因子
染色體
核酸
2020.09.15
回顧慢性疼痛關鍵機制 找到具治療潛能的方法
作者 / 撰文|李憶菁。
465期
麥諾頓於2013年受國王學院邀請擔任榮譽教授後,帶領研究團隊開發新世代止痛劑。
止痛劑
HCN2分子
痛覺
細胞
藥物
癌症
2020.09.15
解開神經細胞調控的分子生物機制
作者 / 撰文|朱亞成。
465期
運用外部刺激來進行神經調控,一直是臨床醫師在面對腦部創傷和疾病時,想嘗試的治療手段。即便這方法的療效沒有太多分子機制佐證,各國仍不斷有臨床上的嘗試,也根據個別的臨床條件宣告某些療效。
腦部
神經調控
神經元
酸敏感離子通道1a
粒線體
神經突
光遺傳學
2020.09.10
對抗復發腦癌-從分子到高階影像
作者 / 撰文|陳品元。
465期
癌症的治療,近十年因標靶與免疫藥物的突破而有長足的進步,但這樣的好事並沒有發生在惡性腦瘤的患者身上。截至目前為止,就算接受標準治療,惡性腦癌病人的五年存活率(five-year survival rate)仍小於10%,其中最重...
腦癌
腦瘤
腦癌細胞
前列腺素E2
生物標記
類固醇
甲基化
2020.08.01
生命的演化不同於生命的起源
作者 / 許家偉/畢業於輔大生物系和陽明微免所博士,曾任職...
608期
演化論常被誤認為可用來解釋生命起源,但演化其實指的是生命的演變方式。演化雖無法給出生命來源的終極解答,人們卻能藉由演化,勾勒出生命的改變過程。
生命
演化論
有機物質
原始細胞
電化學梯度
2020.07.15
Where is WHO?臺灣在全球衛生的舞台
作者 / 簡瑋廷/臺北醫學大學全球衛生暨發展碩士學位學程研究...
463期
從今(2020)年三月到現在,筆者群用了三期的篇幅,從COVID-19疫情切入,探究世界衛生組織(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WHO)及國際衛生條例(International Health Regulations, IHR)在全球防疫所扮演的角色,以及...
全球衛生
超前部署
醫療
WHO
公共衛生師法
全民健康覆蓋
2020.07.15
美研究發現更多可阻斷SARS-CoV 2感染人體的分子
作者 / 編輯部
463期
近來,全球受2019冠狀病毒疾病(COVID-19)疫情肆虐,科學家也正努力研發可行的藥物與疫苗。美國哥倫比亞大學(Columbia University)與威斯康辛麥迪遜分校(University of Wisconsin-Madison),日前篩選出可抑制病毒複...
新冠肺炎
COVID-19
候選分子(candidate molecules)
病毒
RNA聚合酶
核苷酸
三磷酸鹽
2020.05.01
自然選擇不是演化的唯一機制
作者 / 許家偉/生物系和微生物暨免疫學研究所畢,學術研究領...
605期
物種的演化過程除了自然選擇之外,其實另有其它機制,例如人工選擇、性徵選擇、基因流動與遺傳漂變。自然選擇可以讓物種某個基因普及化,並延續到後代;同理,人工選擇及性徵選擇也能達到相同效果。至於基因流動與遺傳漂...
自然選擇
演化
基因
對偶基因
等位基因
中性理論
人工選擇
2020.02.01
三維金屬片段庫誕生 能鑑別更多分子找到新藥
作者 / 編輯部
602期
美國加州大學(University of California)與德國波鴻魯爾大學(Ruhr-Universität Bochum)生化研究員,日前於《英國皇家化學會刊》(Royal Society of Chemistry Journals)發表他們所開發出的金屬片段庫(...
金屬片段庫
三維化學型
醫學
2020.02.01
演化不只是一種淘汰機制
作者 / 許家偉/生物系和微生物暨免疫學研究所畢,學術研究領...
602期
演化的主要機制──自然選擇(natural selection), 是以外在環境作用在生物身上作為篩選標準的力量,這股力量統稱為選擇壓力(selective pressure)或演化壓力 (evolutionary pressure),然而,物種間持續的互動其實...
演化
軍備競賽
抗生素
選擇壓力
物種
2020.01.01
沒什麼用途,藏起來也好? 不見得所有生命現象都是適...
作者 / 許家偉/畢業於輔大生物、陽明微免所,曾任職UCLA微免...
601期
達爾文隨小獵犬號(HMS Beagle)抵達加拉巴哥群島 (Galápagos Archipelago),島上的鬣蜥、陸龜和芬雀跟南美洲大陸(其實都是來自南美洲大陸)有一定的相似度,這讓達爾文明白:雖然物種來自共同的祖先,但會因應環境...
生命
演化
基因
偽基因
性狀
2020.01.01
50年之後─染色體又知多少?
作者 / 羅時成/長庚大學生醫系客座教授,研究領域為分子病毒...
601期
生物學家在50 年前就清楚知道染色體的基本建材主要是DNA 和組蛋白,也含有非常少量的RNA、酸性蛋白及鈣、鎂、鐵等元素,但對 DNA 與組蛋白複合體細節結構仍不清楚。
染色體
染色質基本結構假說
生物學
癌細胞
核型
2019.11.29
2019 諾貝爾生醫獎 基礎篇 從腎臟細胞發現呼吸奧秘
作者 / 許惇偉/牛津大學生物化學博士,專長為表觀遺傳學、分...
600期
1978年,甫自劍橋大學(University of Cambridge)畢業的雷克里夫醫師到了牛津大學(University of Oxford)附設醫院,選擇腎臟專科, 並在臨床工作之餘,也積極接觸基礎醫學研究。
諾貝爾生醫獎
腎臟細胞
呼吸
癌細胞
腫瘤
基因
2019.11.29
核磁共振的前世今生與未來
作者 / 周三和/臺灣師範大學化學學士,臺大生化碩士及美國西...
600期
長期以來,核磁共振被認為是鑑定有機小分子,如中草藥成份或其它天然物分子結構一個不可或缺的工具。只是利用過去傳統的一維核磁共振技術,如化學位移及耦合常數等,所能解析的有機分子結構一般分子量都小於一千道爾頓(...
核磁共振
胺基酸
蛋白質
有機分子結構
生化大分子結構
2019.11.01
這是一個眼見為憑的世界—結構生物學
作者 / 傅煦媛/臺大生化科技系(原農化系農製組)博士,現任...
599期
結構生物學,是一門關心生物大分子(如蛋白質、核酸等分子)的學問。了解結構背後的生理意義,進一步改變、設計並開發出新藥或應用,是此學科的最「接地氣」的目的。而這學科,究竟是從何而起?又會邁向何處?在臺灣,現...
結構生物學
生命
細胞
微生物
分子生物學
蛋白質
傅立葉轉換
乙醯膽鹼酯酶
阿茲海默
2019.11.01
研究之前、人生之後-PCR、穆利斯與分子生物學
作者 / 李依庭/本刊主編。
599期
若談到分子考古、親子鑑定、犯罪取證和基因定序等研究背後所使用的技術,便不可不提到聚合酶連鎖反應(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PCR)。它的出現不僅加速分子生物學(Molecular biology)的發展,更成為廣泛被應用的...
聚合酶連鎖反應
分子生物學
基因工程
DNA聚合酶
蛋白質
2019.08.01
醣類合成的魔術師—Auto-CHO系統
作者 / 許聞廉/中研院資訊所的特聘研究員,研究領域為生物資...
596期
廣布在生物體的醣分子,在生物體上扮演著多重角色。不過,也因如此,其複雜性增加科學家在研究上的困難。所以,透過Auto-CHO系統,將能幫助學術界共同探究醣分子的合成方式以加速對醣分子的研究進展。
醣分子
一鍋式酵素合成法
程式化一鍋合成法
組合單元
2019.07.01
抗老化也有年齡的限制?人體分子的「中年危機」
作者 / 編輯部
595期
電腦需要編碼才能工作,人體也在生命早期被寫入「分子程式」, 完成各項工作。然而,這些程式會持續運作直至老死嗎?近日,《老化細胞》(Aging Cell)期刊一研究指出,先前已知促進長壽的關鍵分子程式,在生命中期後會被停...
老化
粒線體活性氧
非蛋白質編碼基因
2019.05.01
物種的板塊運動擠出多元的基因新大陸
作者 / 許家偉/畢業於輔大生物、陽明微免所,曾任職UCLA和...
593期
地球上每個物種,都會佔據一個可滿足其生活所需的多維資源空間(multidimensional resource space),這個物理環境稱為棲息地(habitat);不同的生物可以生存在同一個棲息地,但若只說單一物種在生態系中的位置和角色時...
物種
生態
生態棲位
«
1
2
3
4
5
6
7
»
頁次:
1
2
3
4
5
6
7
資料總數:181
TOP
本站使用第三方服務進行分析,以確保使用者獲得更好的體驗。了解本站
隱私權政策
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