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員登入
購物車
(
0
)
HOME
×
關於科月
關於科月
科月目錄
科報目錄
購買科月
訂閱方案
優惠方案
諾貝爾系列
購買單期
購買通路
投稿須知
推廣專案
星火相傳計畫
支持專案計畫
進階搜尋
封面故事
News Focus
專訪
專欄
評論
精選文章
活動訊息
永續科學
基金會
科技報導
繁體中文
English
ig
line
facebook
分類選單
- 文章分類 -
封面故事
News Focus
專訪
專欄
評論
精選文章
活動訊息
永續科學
基金會
科技報導
文章專區
搜尋
搜尋結果
2023.08.31
斑馬魚尾鰭的「機械波」有什麼功用?揭開250年再生之...
作者 / 羅億庭/科技報導主編
501期
在今(2023)年6月刊登於《自然物理》(Nature Physics)期刊的研究中,陳振輝更與物理研究所副研究員林耿慧組成跨領域團隊,以斑馬魚尾鰭作為研究模型,發現了斑馬魚能利用「機械波」偵測受傷位置並調控相對應的傷口癒...
斑馬魚
再生
基因轉殖
無合成分裂
機械波
過氧化氫
多顏色細胞標誌技術
Brainbow
Skinbow
跨領域
顯微攝影
顯微攝影競賽
元利儀器
2023.08.01
小心熱昏頭!我們如何預測、降低熱傷害的發生?
作者 / 龍世俊 / 中央研究院環境變遷研究 中心研究員兼副主任...
644期
近年來在氣候變遷之下,全世界都面臨愈來愈高溫的天氣。屢破紀錄且持續時間變長的高溫,已是位於亞熱帶的臺灣夏天常態。因此,如何降低夏天連續高溫帶來的熱傷害,是因應氣候變遷健康衝擊時全民應有的自我保護認知。
熱傷害
綜合溫度熱指數
中央氣象局
熱痙攣
熱昏厥
熱衰竭
中暑
熱壓力
熱預警指標
樂活氣象
2023.07.19
讓資料共享成為責任 簡介國際近期的科研資料開放政策
作者 / 何明諠/中央研究院資訊科技創新研究中心專案經理
499期
研究資料的開放攸關研究成果的可再現性、透明度,並可進一步促成科學研究的共享與合作,帶來新的發現。但當研究人員試圖分享資料也時常面臨各類挑戰,包含不熟悉分享的流程或價值、過程繁複、資料量大、資料敏感、擔憂成...
資料共享
資訊倫理
WHO
CERN
NIH
開放資料
開放科學
2023.06.15
當開放資料遇上生物多樣性—TaiBIF讓世界看見你的資料
作者 / 劉璟儀/中央研究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TaiBIF內容經理...
498期
近年來,愈來愈多的生物多樣性研究不只透過田野調查取得資料,更結合開放資料(open data)讓研究的視野擴大;許多學者也開始跳脫傳統科學研究思維,結合科技走向新型態的生物多樣性資料應用,如聲音資料、衛星遙測、環...
生物多樣性
開放資料
TaiBIF
GBIF
同儕審查
研究
公民科學
系統性調查
氣候變遷
2023.06.01
提升影像解析度 追上電子顯微鏡的擴展晶格層光顯微鏡...
作者 / 王月廷/臺灣師範大學附屬高級中學學生。陳壁彰/中央...
642期
自從英國發明家虎克(Robert Hooke)於17 世紀製造出第一架光學顯微鏡,並將軟木塞切片在顯微鏡底下一格格的構造命名為「細胞」後,就此開啟了人類微生物學與細胞學的研究。19 世紀末,德國物理學家阿貝(Ernst Abbe)與...
綠色螢光蛋白
可見光
光損害
2023.04.18
阿茲海默症不再無藥可治?新藥Lecanemab的機制與展望
作者 / 陳韻如/中央研究院基因體研究中心研究員。
496期
在臺灣大於65歲的年長族群除了關切自己的身體健康之外,更害怕罹患失智症(dementia)。一旦得到失智症,將使自己的人生經驗記憶全面崩壞,也會為照護者帶來生活上的諸多困難與不便。
阿茲海默症
Aβ蛋白胜肽
類澱粉蛋白假說
Lecanemab
2023.03.30
臺灣的「麵包樹」不是「麵包樹」?解開百年誤會的奇幻...
作者 / 採訪撰稿|張樂妍,本刊主編。
640期
麵包樹是臺灣的常見樹種,但是生長在臺灣的麵包樹似乎在形態上和國外的麵包樹有些差異。
麵包樹
植物分類學
波蘿蜜
太平洋麵包樹
2023.03.28
穿透雲雨、透視地表的祕密 合成孔徑雷達
作者 / 林玉儂/任職於中央研究院地球科學研究所,從事合成孔...
640期
地球觀測衛星雷達可依光源區分為被動系統和主動系統。被動系統以太陽作為主要光源;主動系統則自主發射電磁波再接收回波。
地球觀測衛星雷達
雷達
衛星
影視
合成孔徑雷達
光學系統
太陽輻射
2023.03.15
史上最漫長的第27屆聯合國氣候變遷大會,有哪些成就與...
作者 / 許晃雄/中央研究院環境變遷研究中心、人為氣候變遷專...
495期
歷經14天的激烈討論與漫長折衝,第27屆聯合國氣候變遷大會(Climate Change Conference of Parties, COP,以下簡稱COP 27)終於在展延兩天、與會國成員疲憊不堪的情況下,於去(2022)年11月21日結束,宣示被忽略了30年...
COP 27
聯合國氣候變遷大會
氣候變遷
日本
墨西哥
卡達多哈
巴黎協議
減碳
化石燃料
2023.03.01
情緒低落與肥胖竟是熬夜惹的禍?生理時鐘、睡眠、人體...
作者 / 黃雯華/中央研究院基因體研究中心助研究員,研究領域...
639期
睡眠時間、長度、結構、入睡的難易程度等都受到生理時鐘調節,以廣泛且複雜的機制調節生理的晝夜節律。
生理時鐘
睡眠
情緒障礙
晝夜節律
感光視網膜神經節細胞
谷胺酸
科學
2023.02.16
研究計畫提案該如何準備資料管理方案?認識中研院「研...
作者 / 王家薰/中央研究院資訊科學研究所專案經理。莊庭瑞/...
494期
無論是個人獨立研究、小型研究計畫、大型研究團隊或是跨領域跨機構的長期研究合作,都會蒐集並生產出樣態眾多、數量龐大的研究資料。近年來,研究資料管理(research data management, RDM)以及資料的審慎保存與日後取...
研究計畫
科研
研究資料寄存
研究誠信
資料管理方案
2022.12.13
美國政府資助的研究發表被要求立即開放取用,公共取用...
作者 / 何明諠/中央研究院資訊科技創新研究中心專案經理。莊...
492期
如何讓更多人可以自由享有學術研究的成果,是學術成果的開放取用(open access, OA)推廣〔註〕努力的目標,也是開放科學(open science)涉及的眾多議題之一,長期在美國和全球各地受到討論。
學術研究
開放取用
論文
數位科學資料
OSTP
公眾取用政策
2022.12.01
火星、月球表面真有水(冰)嗎?
作者 / 劉玲根/1974 ~ 1996年任教於澳洲國立大學,1993 ~ ...
636期
關於標題中的問題,最直接的答案是否定的,或說現在火星和月球表面極不可能有水或冰。乍聽之下, 有人一定會說筆者是不是說錯了? 因為近15 年來,美國國家航空暨太空總署(National Aeronautics and Space...
地球
行星
科學方法
大氣成分
揮發性物質
火星
月亮
水
銀河系
2022.12.01
為什麼手機會收到地震警報?結合深度學習的地震預警系...
作者 / 吳逸民/臺灣大學地質科學系特聘教授、中央研究院地球...
636期
突然發生的大地震容易造成災害,因此人們常思考著如果地震可以被事先預測,是否就能避開災難?然而地震預測是一個頗具爭議的課題⸺地震預測不是「能」或「不能」的問題,雖然極少數大地震曾被成功地預測,但是絕大多數的...
地震預警
地震波
地震減災
區域型
現地型
2022.11.03
假新聞如何攻擊國家選情?可能顛覆選舉結果的「假新聞...
作者 / 古倫維/中央研究院資訊所研究員,同時合聘於陽明交通...
635期
新聞報導是我們生活中獲取資訊的重要來源之一,藉由新聞內容,各地發生的事情盡在我們的掌握之中,也就是所謂「秀才不出門,能知天下事」。
假新聞
新聞報導
人工智慧
社群媒體
政治
新聞來源
2022.11.03
從古地磁學的研究 看地球磁場長期的變化
作者 / 洪崇勝/曾任職於中央研究院地球科學研究所,從事古地...
635期
火山岩及沉積岩於生成時所含的磁性礦物,會記錄當時地球磁場的性質,這兩類岩石是研究古地磁的良好材料。 地磁場的強度與方向在過去的地球歷史中是變動不拘的,尤其曾發生多次的磁極倒轉,倒轉發生的時間不定,而倒轉發...
古地磁
地球磁場
古地磁學
磁性礦物
玄武岩
沉積岩
火山岩
2022.10.15
讓網路資料不再消失!認識網路物件的「持續識別碼」
作者 / 李承錱/中央研究院資訊科學研究所、研究資料寄存所技...
490期
現代人查詢資料離不開網路,覓得網路資料並引述資料來源時,往往一個網址(URL)便可代表千言萬語。但是,根據美國國會圖書館(Library of Congress)建立的部落格The Signal所整理的資料,網頁的平均壽命(從被建立到失...
持續識別碼
學術研究
研究效率
FAIR原則
研究資料寄存所
電腦可行動性
2022.10.01
「湖」蘆壺裡糊裡糊塗的湖? 一窺土衛六泰坦的神祕風...
作者 / 戴夏飛/中央研究院地球科學所研究員。趙丰/臺大物理...
634期
卡西尼號太空船搭載的登陸艇降落在土星的衛星——泰坦,記錄經歷大氣至降落到地表的觀測影像和數據。
土星
衛星
泰坦
甲烷
月亮
2022.08.01
釀酒酵母的前世今生 中央研究院生物多樣性研究 中心副...
作者 / 張樂妍/本刊編輯。
632期
釀酒酵母是與人類生活最相關的微生物之一,未馴化釀酒酵母的發現除了能提供食品應用,也拓展更多研究領域,例如釀酒酵母多樣性、起源地、生態特性、棲位。
專訪
釀酒酵母
發酵
酵母菌
單細胞生物
分子生物學
遺傳多樣性
殼斗科
橡樹
森林生態
棲位
2022.08.01
影響計算機科學的離散數學 與影響代數幾何的模型論
作者 / 李國偉/中央研究院數學研究所退休研究員。
632期
今(2022)年的邵逸夫數學科學獎,頒給在美國普林斯頓大學(Princeton University)任教的數學家阿隆(Noga Alon),以及在英國牛津大學任教的數學家赫魯索夫斯基(Ehud Hrushovski)。
邵逸夫數學科學獎
計算機科學
離散數學
理論計算機科學
組合學
幻方
2022.02.01
從地震探究火星構造 跟著洞察號一起探索火星深處!
作者 / 戴夏飛/中央研究院地球科學所研究員,研究領域為行星...
626期
• 洞察號探測器於2018 年11 月成功登陸火星,主要任務為研究火星的內部構造。
火星
太陽系
行星
類地行星
徑向結構
地核
磁場
地震波
地球
2022.01.15
用「奈米粒子」模仿冠狀病毒,製作更具保護力與安全性...
作者 / 中央研究院研之有物編輯群。
481期
新冠肺炎(COVID-19)自2019年底爆發,截至2021年11月為止,全球已有2.6億人感染,超過500萬人死亡。各國的科學家皆傾力投入疫苗研發,期望能以此對抗全球性流行傳染病。
胡哲銘
奈米粒子
新冠肺炎
冠狀病毒
奈米疫苗
活病毒
免疫系統
T細胞
雙乳化法
奈米醫學
仿生
冷凍電子顯微鏡
科學教育
2021.11.30
盤根錯節的疆域 崇山峻嶺與深淵幽谷交織的複雜系統
作者 / 陳宣毅/中央大學物理系教授,中央研究院物理研究所合...
624期
義大利物理學家帕瑞希,多年來利用場論的方法及電腦模擬,研究複雜系統的統計物理。他的研究對於許多複雜系統如自旋玻璃、最佳化問題、生物演化、神經網路等議題有重大貢獻,甚至也影響了計算科學、生命科學、人工智慧等...
帕瑞希
諾貝爾物理學獎
統計物理
場論
團體
社會網路
磁偶極
自旋玻璃
系統
磁矩排列
2021.11.30
因果關係的實證研究 經濟學的因果推論革命
作者 / 楊子霆/加拿大英屬哥倫比亞大學經濟學博士,中央研究...
624期
確認因果關係,是科學研究中相當重要的工作之一。而社會科學不同於自然科學能在實驗室驗證理論預測,因此學者們大多只能藉由觀察性資料進行實證研究。經濟學家安格里斯特與因本斯等人,提倡各種「因果推論」方法,讓研究...
因果關係
經濟模型
經濟學
需求法則
因果推論
社會科學
變數
隨機試驗
相關性
工具變數
自然實驗
2021.10.19
疫情之下,我們可以信任哪些資訊?如何取用知識?-《...
作者 / 莊庭瑞/中央研究院資訊科學研究所
478期
大傳染病COVID-19在2020年初擴散全球之後,日常的生活逐漸有了新的樣態。疫情的規模與發展因地而異,但是眾人的生活或多或少都受到影響,個人的生活需要調整,彼此也要適應新的互動方式。COVID-19這場全球的公共衛生危機...
資訊
社群媒體
影音平臺
世界衛生組織
維基百科
維基媒體基金會
公共衛生
疫情資料
流行病
全球共享流感資料倡議組織
公共財
2021.10.19
IPCC AR6 第一工作小組報告揭露的氣候危機
作者 / 許晃雄/人為氣候變遷專題中心、中央研究院環境變遷研...
478期
今( 2 0 2 1 )年8月9日, 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遷專門委員會(Intergovernmental Panel for Environmental Changes, IPCC)公布由第一工作小組完成的第六次氣候變遷評估報告(Sixth Assessment Report)第一冊(AR6...
IPCC AR6
氣候變遷專門委員會
氣候變遷評估報告
氣候變遷
全球暖化
溫室氣體
2050淨零排放
2021.10.01
IPCC AR6 第一工作小組報告揭露的氣候危機
作者 / 許晃雄/人為氣候變遷專題中心、中央研究院環境變遷研...
622期
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遷專門委員會(IPCC)在今年8月,公布了第六次氣候變遷評估報告(IPCC AR6),指出工業革命後過多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已對地球環境造成嚴重危害。自2000 年以來,溫室氣體排放與暖化不斷加速,更使得全...
科學月刊
評論
IPCC AR6
氣候變遷專門委員會
氣候變遷評估報告
氣候變遷
全球暖化
溫室氣體
2050淨零排放
2021.07.12
公民科學與資料協作專案的經驗分享
作者 / 莊庭瑞/中央研究院資訊科學研究所副研究員
475期
莊庭瑞分享了在公民科學跟資料協作專案方面,與行政院農業委員會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拾穗者文化等單位的合作經驗。
科技報導
公民科學
公民科學發展論壇
資料協作專案
2021.07.12
微型空氣品質感測的資料分析與應用
作者 / 陳伶志/中央研究院資訊科學研究所研究員
475期
陳伶志這次主要分享微型感測器在臺灣的推動進程,特別是關注PM2.5對空氣品質的影響。過去臺灣的空氣品質監測,基本上倚賴環保署的空品監測站,然而全臺大約只有80個站點,每站之間距離兩三公里以上,促使團隊思考利用微...
科技報導
公民科學
公民科學發展論壇
空氣品質
微型空氣品質感測
PM2.5
2021.07.12
如何解讀公眾參與的資料
作者 / 詹大千/中央研究院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副研究員
475期
詹大千過往較多研究的是空氣汙染以及傳染病的監測。其中,傳染病監測本身較為敏感,資訊不能任意被發布否則會造成社會恐慌,所以他把資訊的傳遞對象改為診所醫生,透過看診的過程來進行資料的紀錄。詹大千也同步分享在第...
科技報導
公民科學
公民科學發展論壇
公眾參與
Google Map
OpenStreetMap
空間結合
«
1
2
3
4
5
»
頁次:
1
2
3
4
5
資料總數:138
TOP
本站使用第三方服務進行分析,以確保使用者獲得更好的體驗。了解本站
隱私權政策
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