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員登入
購物車
(
0
)
HOME
×
關於科月
關於科月
科月目錄
科報目錄
購買科月
訂閱方案
優惠方案
諾貝爾系列
購買單期
購買通路
投稿須知
推廣專案
星火相傳計畫
支持專案計畫
進階搜尋
封面故事
News Focus
專訪
專欄
評論
精選文章
活動訊息
永續科學
基金會
科技報導
繁體中文
English
ig
line
facebook
分類選單
- 文章分類 -
封面故事
News Focus
專訪
專欄
評論
精選文章
活動訊息
永續科學
基金會
科技報導
文章專區
搜尋
搜尋結果
2022.07.01
預測颱風的白色精靈?暴風中的波浪與白帽觀測
作者 / 林芸安/就讀中央大學大氣科學系、水海所專題生,喜歡...
631期
1968年9月,地處德國與丹麥國境交界處西側的席爾特島(Sylt)秋意襲人,陰霾天空中積雲在低空快速翻騰,風速強勁的北海海面上波瀾壯闊、白浪片片,海上有一座巨大的鑽油平臺,只見一位金髮的科學家穿著亮橘色工作服站在...
白帽
海浪
海洋
哈瑟曼
氣候模型
全球暖化
大氣運動
颱風
2021.10.01
閃耀於蘭嶼的瀕危臺灣特有種 珠光鳳蝶
作者 / 李偉俊/臺東大學教育學系教授。哈佛大學教育學院博士...
622期
珠光鳳蝶,是臺灣熱帶地區最大型的鳳蝶科蝴蝶,雌蝶的展翅全長約14~18公分。當光線以不同角度照射在珠光鳳蝶雄蝶的後翅鱗片時,牠原先金黃色的後翅有時會呈現出金藍色、金綠色、金紫色、銀白色的光芒,這種現象被稱為「...
科學月刊
生物
珠光鳳蝶
蝴蝶
蝴蝶效應
美塔學
彩蝶效應
奈米科學
2021.05.15
科技部再度組改,對臺灣科技政策真的會更好嗎?
作者 / 編輯部
473期
今(2021)年3月,科技部長吳政忠於立法院備詢時,確定科技部即將再度組改為「國家科學與技術委員會」,強化跨部會協調的能力,增進全國科技發展程度。
科技
科技發展
科技部
組織
科學
2021.01.18
研議科技部回復國科會,組織改造能否讓臺灣科學發展更...
作者 / 編輯部
469期
去(2020)年11月,媒體報導行政院將啟動組織改造,預計將2014年才成立的科技部,重新改回國家科學委員會。大家不免質疑,改回國科會意義何在?
科技部
國科會
科學
臺灣科學發展
2020.12.31
科技部回復成國科會 臺灣科學發展會更好嗎?
作者 / 廖英凱/非典型的不務正業者、興致使然地從事科普工作...
613期
行政院於去(2020)年啟動組織改造,預計將廢除科技部並回復為國家科學委員會。從過去的長科會,一路改制為國科會,再到科技部,接著要再改回國科會。藉由訪談三位過去擔任過國科會與科技部的首長,道出臺灣科研發展與產...
科技部
國科會
陳良基
張善政
陳建仁
科技部長
國科會主委
2020.06.12
技專體系實作人才參與研究 多所學校於科技部展示成果
作者 / 郭羽漫/本刊主編。
462期
科技部於2020年5月15日舉辦「107年度鼓勵技專校院從事實物型研究專案計畫成果展」記者會,並邀請南臺科技大學、高雄科技大學與亞東技術學院的計畫主持人,展示計畫開辦兩年後的成果。
實務型研究
AI
智能頭皮膚質檢測系統
資料集
綠色塑膠
生醫保健
機電技術
社會科學
2020.04.01
生物發動機─人體內無處不在的ATP
作者 / 湯偉君/臺北市立萬芳高中教師,臺灣師範大學科學教育...
604期
三磷酸腺苷(adenosine triphosphate, ATP)是生物化學中領域中常見的名詞。看似微小的分子,其實具有強大而多樣的功能。舉例而言,ATP能釋放出能量驅動細胞,也能作為生物基因的遺傳訊息,甚至與細胞信息的傳遞有關。
生物化學
三磷酸腺苷
ATP
核苷酸
磷酸根
含氮鹼基
五碳糖有機物
2019.07.20
留住好人才、貢獻好技術 科技部REAL計畫成果不俗
作者 / 郭羽漫/《科技報導》主編。
451期
作為全球高科技競爭核心,半導體產業無論在設備或人才上,都需擴大投入,以因應人工智慧、大數據及物聯網等科技浪潮為時代帶來的改變。科技部先前推動產學研發聯盟合作計畫(Academia-Industry Research Alliance...
REAL計畫
產學合作
2019.02.01
科技部率新創團隊跨國參展 產品潛力受歐美大廠青睞
作者 / 編輯部
446期
【本刊訊】為引領臺灣高科技新創前進國際市場,科技部於今(2019)年1月8~11日率44家頂尖科技新創團隊,再度征戰美國拉斯維加斯消費性電子展(Consumer Electronics Show, CES),並在展後記者會上宣布新創團隊於今年展...
產品潛力
消費性電子展
全球數位經濟
新創產業鏈
TTA
2018.09.01
科技部推動農業科技 產學連動燃出輝煌火花
作者 / 郭羽漫/本刊主編。
441期
科技部於今(2018)年8月22日召開記者會,報告自2016年起委託中研院規劃執行的「農業生技研發成果鏈結產學合作計畫」之計畫成果。
農業科技
產學連動
2018.05.01
黑潮、氣候、生活之情緣
作者 / 詹森/任教臺灣大學海洋研究所。 郭天俠/任職臺灣大...
581期
2017 年初,人造衛星遙測海面高度資料和研究船「海研 一號」探測資料顯示,原本緊鄰臺灣東岸北上的黑潮主軸遠離了臺東海岸,任職臺東成功水試分所的江偉全表示, 當時的情況就是漁民口中的「苦流」,捕不到魚。3、4 個月...
黑潮
氣候
2018.05.01
從自然聲景訊息中 擷取生物多樣性的變化
作者 / 林子皓/科技部獨立博士後研究學者;國立研究 開發法...
581期
生活周遭的環境,無論是都市或是山林裡都充滿著各式各樣的聲音,像是氣候、地殼運動產生的環境音,各種野生動物發出的鳴唱叫聲,還有人類活動製造出的各種噪音,這種由環境音、動物音與人為噪音所構築而成的聲音景觀(...
聲學網路
生物多樣性
聲景
2018.04.01
北太平洋西邊的輸送帶──黑潮
作者 / 詹森/任教臺灣大學海洋研究所。郭天俠/任職臺灣大學...
580期
黑潮是北太平洋靠近東亞大陸邊緣的海洋高速公路,以每天 80 公里左右的速度將大量高溫、高鹽的海水由低緯度輸送到 中緯度海域,不僅主宰沿途海洋環境,也影響各地氣候。
黑潮
北太平洋
2018.04.01
深入剖析臺灣AI 大戰略佈局 ── 科技部長陳良基教授...
作者 / 訪問/翰佐、曲建仲。 撰稿/文詠萱
580期
AI 人工智慧對於社會來說也許是個 新興名詞,但已經有許多科學家前仆後繼投入研究,才發展出今日樣貌。
陳良基教授專訪
臺灣AI
2018.01.01
地球自轉與地震活動─人們預防震災的作為,應受地震頻...
作者 / 潘昌志/臺大海洋研究所碩士,現為臺師大心測中心研究...
577期
在地球自轉的變化裡,這則報導中所謂的「地球自轉速度變化」改變十分微小,一年僅累積數毫秒(1毫秒=0.001 秒)的變化,儘管如此、隨著時間累積,或許這些微小變化會讓板塊運動的速率產生些微增減。
地球自轉
地震
震災
2017.09.01
科技部的「科技大觀園」,在知識產業時代的能扮演什麼...
作者 / 廖英凱/非典型的不務正業者、興致使然地從事科普工作...
573期
歷經近十載的科技大觀園,在學術科教圈與新創媒體界等,陸續招致對其營運與內容的批判建議。因應科技基本法修法後的科發基金千分之五由科技部統籌運用的科普預算保障,更引發科學社群對科技大觀園改善的急切建言。
知識產業時代
科技大觀園
2017.09.01
呼籲科技部推動跨領域整合研究解決桃園藻礁保育爭端
作者 / 陳昭倫/中央研究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研究員。
429期
近來,只分佈在桃園沿岸的藻礁生態系保育成為環境新聞的爭議焦點。主要原因來自於臺灣中油公司準備在桃園大潭進行填海造陸建造觀塘工業區與第三天然氣接收站,引發在地居民與環保團體的抗爭。
藻礁保育
跨領域整合研究
2017.05.01
科技部打造智慧機器人創新自造基地
作者 / 編輯部
425期
近年來,隨著科技的日新月異,全世界所創造出的機器人也越來越靈活,能做的事情也越來越多。而為了因應世界趨勢,並且讓臺灣對於機器人與人工智慧有更上一層樓的進步,科技部將提供AI人工智慧平台,與行政院「前瞻基礎建...
智慧機器人
科技
2017.05.01
「波士頓地區產學研科技人士與科技部座談會」後記
作者 / 張劭聿/Life Science Nation諮詢顧問公司研究總監。
425期
新任科技部部長陳良基近日率團拜訪波士頓,在波士頓臺灣人生物科技協會(BTBA)及新英格蘭玉山科技協會(MJNE)的邀請下,科技部一行在4月8日於麻省理工學院講堂舉辦了一場公開座談會,吸引波城近百名生醫領域臺灣留學生...
波士頓
生技產業
國際生醫
國際渠道
2017.04.01
科技部公布臺大學術倫理案相關人員處分
作者 / 編輯部
424期
針對2016年11月在匿名論文討論網站Pubpeer上遭質疑的郭明良等人違反學術倫理案,科技部於今(2017)年3月30日公布臺大學術倫理案審議結果。
學術倫理
2016.09.01
調整,而不是改革,因為這些都不只是技術問題─科技部...
作者 / 李依庭/喜愛各種冷門知識,對不完美情有獨鍾,本刊編...
561期
科學月刊(以下簡稱科):從工程、自然科學到文法商的發展事項,都在科技部管轄,但實務上其他各部會都各有科技相關預算。請教部長,科技部對各個學門的經費分配原則是什麼?
科技部
楊弘敦部長專訪
2015.09.01
發現第二個地球?
作者 / 辜品高/德州大學奧斯汀分校物理博士,曾擔任Nature等...
549期
「第二個地球」是如何被發現的呢?當系外行星軌道平面和我們觀測的視線恰巧或幾乎平行的時候,只要行星運轉到我們和母恆星之間時,母恆星光度就會因行星遮掩而些微減弱,此天文現象稱為凌星(planet transit)。天
凌星
克卜勒452b
紅矮星
類地行星
宇宙
2015.07.01
成大化學系葉晨聖-奈米探索實驗室
作者 / 葉晨聖/榮獲99年度科技部傑出研究獎、2013年經濟部第...
547期
還記得今年2月號,我們曾訪問成功大學化學系葉晨聖教授嗎?這個月讓我們來一窺葉晨聖教授的實驗室吧!
奈米
奈米材料
還原劑
檸檬酸鈉
四氯金酸
奈米粒子
氧化鐵奈米粒子
2015.06.01
平議科技部與科學研究
作者 / 劉源俊/物理學博士,東吳大學名譽教授,曾任東吳大學...
546期
新任科技部部長徐爵民4月8日接受《經濟日報》專訪時表示,臺灣的科研經費運用應該要更務實,重點要放在解決與臺灣社會、經濟及產業發展相關的重要問題,而非打高空,淪為紙上談兵;「部分對於臺灣不重要的研究,將不再是...
科學
技學
技術
基礎科學
基礎研究
應用研究
2014.09.01
搖滾吧!科學—科技部「科技大觀園」
作者 / 洪美慧。
537期
終身學習的思維和模式已因網際網路的普及而徹底改變,人們的指尖只要輕觸鍵盤,就能打破地域藩籬,快速汲取多元的知識,因應此一趨勢,科普教育的傳播方式也有了更豐富的面貌。
科學
科學教育
科技
科普
2014.09.01
科技部在推廣新媒體科普傳播的角色
作者 / 羅時成演講。 文詠萱(本刊編輯)整理。
537期
科學、科技必須仰賴科普傳播,才能夠普及社會大眾,科學概念若能普及社會大眾,則可加速國家的產能,促進社會的發展。
科學
科技
科普
科普傳播
«
1
»
頁次:
1
資料總數:26
TOP
本站使用第三方服務進行分析,以確保使用者獲得更好的體驗。了解本站
隱私權政策
OK